❶ 對新預備役官兵進行通常進行哪些教育
新時期預備役人員特點是居住分散,從業地點不一,平時召集困難,加之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干擾,如何做好預備役人員思想政治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 要想做好新時期民兵預備役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從以下十項教育入手,採取「就近召集,定期培訓」辦法進行思想教育。 革命理想教育。教育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樹立革命理想,堅定革命信念,時刻准備為實現革命理想而奮斗。把黨和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發揚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胸懷革命理想,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學文習武,不斷提高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本伏乎領。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承和吸取人類文明的全部成果加以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民兵預備役人員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把幹部戰士培養成為新一代思想進步、道德高尚、作風優良的堅強群體。 戰備形勢教育。主要進行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形勢教育。黨和國家在各個革命階段上的總目標、總任務、總路線和方搜睜針政策教育。其目的是使民兵預備役人員關心國家大事,正確觀察形勢,統一思想認識,振奮革命精神,積極做好本職工作,促進努力學習現代軍事科學知識,苦練殺敵本領,居安思危,常備不懈,隨時准備為保衛祖國而戰。提高必勝信念,增強戰斗積極性,提高民兵、預備投部隊的戰鬥力。 遵紀守法教育。使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懂得自覺遵守革命紀律的重要性。明確紀律是奪取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明確紀律是實現革命理想的重要條件,明確紀律是提高戰鬥力的重要因素。 五是國防觀念教育。正確看待國際形勢的變化,牢固樹立戰備觀念。教育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要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不能忽視戰備。走精兵之路,提高民兵預備役人員整體素質。樹立人民戰爭思想,做好各項戰備工作。 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民兵預備役人員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的思想體現,是建設和保衛祖國的思想基礎。民兵預備役人員作為當代青年,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一定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把祖國利益放在首位,在建設祖國中發揮帶頭作用,在工農業生產第一線,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骨幹作用。 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組織大家向英雄模範集體和個人學習,學英雄的思想,走英雄的道路,創英雄的業績。並要大力表彰、樹立先進典型,使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民兵、預備役人員中不斷發揚光大。 民兵義務教育。教育民兵預備役人員參加民兵組織是適齡公民的光榮義務,是國防後備力量,負有保衛祖國、建設家園的光榮使命。適齡公民參加民兵組織是法律規定的必須履行的神聖職責。通過民兵義務教育,使大家明確民兵應履行哪些主要義務。積極響應祖國號召,隨時准備參戰;積極參加民兵組織,自覺服好預備役;高等院校、高中或相當於高中的在校學生必須接受軍事訓練,主要進行政治教育,組織紀律教育,學習基本軍事知識、技能;在優撫等方面.主動為烈軍屬排憂解難,保證服現役者安心部隊服役。 光榮傳統教育。要使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明確光榮傳統內容。民兵光榮傳統大多是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時間、條件、任務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世廳歲,民兵成員的素質也大不相同。這就要求對光榮傳統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一要繼承,二要發展。凡對今天的民兵建設適用的,就要堅持和發展;凡在過去適用而今已不完全適用或不適用的,就要敢於補充發展或放棄。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在民兵建設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光榮傳統。 形勢政策教育。在形勢與任務教育中,要引導民兵用全面、發展的觀點認清形勢發展方向,用積極的形勢來鼓舞民兵,增強他們對黨,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與工作中的失誤區別開來,看到發展的主流,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去開拓更加美好的未來。把民兵預備役隊伍建設成為拉得出、帶得動、打得贏的堅強國防力量。預備役部隊人員分為兩類:一類是預備役部隊里的現役軍人,他們平時按照部隊的相應計劃進行正常的教育、訓練、戰備工作。另一類是預備役部隊里的預編人員,包括預備役軍官和預備役士兵,他們平時為民,入營為兵,除完成規定的年度教育、訓練任務以及其它臨時性任務外,平時均從事個人地方工作。說白了就是除了參加規定的教育訓練外,該干什麼就干什麼。和民兵對比他們的編組單位不一樣,民兵由各級武裝部編組在民兵組織,預備役人員編組在預備役部隊,其它沒有大的區別。中國共產黨在歷次革命戰爭中,對赤衛隊和民兵普遍進行軍事訓練,培養了大批的後備兵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5年7月30日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確立預備役訓練制度,對復員、退伍轉為預備役的人員進行復習訓練,對高級中學學生進行軍事常識教育,對部分高等院校學生進行預備役軍官訓練。同時,通過開展國防體育活動,進行通信、摩托、跳傘、航海、滑翔、射擊等專業技術兵員的訓練。1984年 5月31日,重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確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兵役法明確規定預備役人員的軍事訓練分為預備役士兵訓練和預備役軍官訓練。預備役士兵訓練在民兵組織中進行,或者單獨進行(見圖)。未服過現役的基幹民兵,在18~20歲期間,進行30~40天的軍事訓練,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和後勤等專業技術民兵的訓練時間適當延長。服過現役和受過軍事訓練的基幹民兵的復習訓練,普通民兵和未編入民兵組織的預備役士兵的軍事訓練,按照中央軍事委員會的規定進行。預備役軍官在服預備役期間,參加3至6個月的軍事訓練。預備役人員的軍事訓練,在國防部統一領導下,由各級人民武裝部門組織實施。兵役法還規定,高等院校的學生在就學期間進行基本軍事訓練,適合擔任軍官職務者,再進行預備役軍官訓練。高級中學和相當於高級中學的學校,配備軍事教員,對學生實施軍事訓練。高等院校和高級中學學生的軍事訓練,由教育部、國防部負責。1、什麼叫預備役,它和民兵有什麼區別?預備役,也叫後備役,是指公民在軍隊外服兵役,並隨時准備根據國家需要應征服現役,是國家儲備後備兵員的形式。預備役包括民兵、預備役部隊和編入現役的預編兵員。我國士兵預備役分為一類預備役和二類預備役。一類預備役是指35周歲以下的退伍軍人和28歲以下編入基幹民兵組織的民兵。二類預備役是指除一類外其它參加預備役的人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18-35歲符合服兵役條件的男性公民,除應征服現役者外,都應按規定進行預備役登記,女性公民則根據國防建設的需要進行預備役登記。退出現役的士兵,由部隊確定服預備役的,在回本人居住地的30天內,到當地縣、市、市轄區的兵役機關辦理預備役登記。按我國《兵役法》的規定,預備役是一種兵役制度,凡是中國公民除不適合或不得服兵役者外,都有服兵役的義務,經過登記服預備役的預備役人員;預備役部隊是平時國家根據需要,在一部分地區遴選一些適合在預備役部隊服役的預備役人員,並以他們為基礎,編配少量現役軍人為骨幹,按照軍隊統一編制,組建起來的一支部隊,是戰時成建制實施快速動員的一種組織形式。預備役部隊屬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序列,授有番號軍旗。開展大學生軍事課,對大學生進行軍事教育不僅使學生學到了一定的軍事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對我們的健康成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軍訓期間學生們能自願接受緊張而艱苦的軍事訓練,親身體驗軍營生活接受軍事鍛煉,部隊派出的優秀教官進校軍訓,在完成軍訓任務的同時,把人民軍隊的好思想、好作風帶進了校園,使同學們有了面對面向武警官兵學習的機會。他們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和優良作風對同學們產生了直接影響,教官的良好素質和軍人魅力給我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並建立了深厚友誼。雖然是十幾天的軍訓生活,卻能使我們終身難忘,軍訓後仍然留戀那十幾天的軍營生活,有人說,「軍人的素質是一種永恆」,這足以證明軍事課在當代大學生心靈深處的地位和影響學生是國防建設的後備力量,隨著軍事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戰爭是技術的抗衡,是信息的發展,是人才的較量。而這些人才的培養,僅僅靠軍隊院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地方院校來培養。青年學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生動最具活力的群體。他們的素質高低,國防觀念的強弱,將對社會起到巨大的「輻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公民絕大多數受過大、中學校教育,接受軍事訓練及軍事理論基礎教育的極少。因此學生軍事課開設將在全體公民中形成越來越大的覆蓋面,作為後備兵員的儲備,對改善現代軍隊兵員文化、科學技術結構具有重要意義。軍事課在普通高校的開展,體現了我國國防教育不只是國防安全觀念意識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使其覆蓋社會各個領域,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通過軍事課使他們掌握一定的軍事基礎知識和技能,結合所學專業知識,為改善後備兵員知識結構,為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輸送高素質後備兵員打下良好的基礎。軍事教育不僅具有「增強全民國防觀念,提高全民國防意識」的功能,而且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趨於成熟的關鍵引導,特別是在強手如林的未來世界激烈競爭中,他們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強烈的民族精神才能利於不敗之地。所以,軍事課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通過學校國防教育所積淀形成的道德行為、意志品德,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成為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新人,是一件利國利民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所以,軍事課在普通院校開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這是我QQ空間里的,轉到這來讓你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