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教育方針是什麼
教育法規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方針主要有以下幾點重要內容:
1.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我國教育工作的總方向。
2.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整個教育事業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並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和方法上有不斷的新的發展。這是教育方針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3.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這是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標准。
「德」不僅僅是品德,還同時包括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智」也不僅僅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還包括養成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體」同樣不僅僅講體格、體能和體質,還包括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娛樂身心、培養高尚情操等。德、智、體全面發展將促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4.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總的培養目標。
(1)我們的教育方針有哪些擴展閱讀:
關於教育方針,建國以來我國理論界有過多次爭論。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這種爭論轉向以對教育方針本身的理性分析,討論的學術氣氛和理論深度明顯地增強了。我國學術界對教育方針有兩種較有影響的說法。一種認為教育方針是「國家和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教育工作發展的總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
另一種認為教育方針是「國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為教育事業確立的總的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這兩種說法有細微差別。譬如,在教育方針的制定主體上,前者認為是國家或者政黨,後者只提國家。
另外,後者還特別提出依據立法程序來制訂教育方針,使之反映到有關教育的法律中去。不過,這兩種意見從整體上看還是一致的。它們都強調教育方針是有關教育工作的總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
從上述有關教育方針的兩個定義中,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教育方針與教育政策並無實質區別,本質上同屬一個理論范疇,都是代表一定集團、階層、階級利益的政治實體所確立的行為規范和行動模式。
教育方針是各種類型的教育政策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寓於體系之中。人們之所以經常把教育方針置於教育政策之前加以連用,除習慣的影響外,主要是由教育方針作為一種教育政策的特殊性即最基本政策的總概括屬性所決定的。
區別
另一方面,教育方針和教育政策又有區別,混淆這種區別,會使教育方針、政策的執行工作發生困難乃至失誤。這種區別主要有:
1、從內容上看,教育方針主要是規定教育的性質、目的以及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相比而言,教育政策的內容則廣泛得多。它可以是有關全國范圍內的共同性問題,也可以是某一省市所面臨的局部問題。因此,認為教育政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政策。
2、從特點上看,教育方針一旦形成就具有了比一般教育政策更鮮明的原則性、穩定性,在某一歷史時期,教育方針只有一個。而教育政策卻有較大的變通性和靈活性。而且,在現實復雜的教育工作中,可以同時存在多個教育政策。教育政策通常是以一種體系的形式予以表達和發揮作用的。
3、從主體上看,制定教育方針的主體級別高,一般是由政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機關承擔這一責任。而制定教育政策的主體級別差異較大,既可以是中央級的領導機關,也可以是地方權力機構和政府部門。
教育方針是一個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教育發展的指導方針。教育為誰服務,培養什麼樣的人,是教育中帶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問題。因此,教育方針的核心內容,是關於教育的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的規定。鄧小平立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從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要求出發,明確提出在新時期要繼續堅持德、智、體等幾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2. 最新黨的教育方針
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必須深刻把握其科學內涵:
一是要更加深刻地把握教育工作的性質作用。既要從宏觀上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屬性,把握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顯性價值和對社會發展的隱性價值。
正如本次《教育法》第四條修訂時強調的那樣,教育「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是要更加深刻地把握教育的完整內容。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是教育方針的重大而明確的指向規定。這一指向規定既是針對一些學校事實上實行的不完全教育的弊端,也慎譽脊是針對當前社會和當代青少年的特點和某些不足,更是面向未來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
四是要更加深刻地把握教育的目標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現在的青年學生正處於「當打之年」。能否培養他們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對我們今天教育的考驗。我們要以「面向學生的未來而不是我們的過去」的負責精神,切實做好培養人的工作。
3. 黨的教育方針是什麼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教育方針總路線: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提出的教育工作總方向。經過多次的修改與整合、多次曲折道路後現總結如下: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改革開放以來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教育普及水平進入世界中上收入國家行列,人力資源深度開發與知識智力貢獻,為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顯著提升提供了強有力支撐,這是全黨全社會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齊心協力不懈奮斗的輝煌成果。
(3)我們的教育方針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准確理解領會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的新部署新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4. 我國教育方針是什麼
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1952年開始,我國進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與此相適應,我國教育也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教育向社會主義教育的過渡,教育中的社會主義因素不斷增長。
1954年2月,周恩來在政務會議上提出:「我們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前進,每個人要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均衡發展。」《1954年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針和任務》中提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應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為培養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者而奮斗。」
(4)我們的教育方針有哪些擴展閱讀
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的特點。
中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九年,這一規定符合中國的國情,是適當的。中國的義務的教育學制的實際情況主要有「六三制」(即小學六年制,中學三年制)、「五四制」(即小學五年制、中學四年制)和「九年一貫制」三種學制。
其中還有少數地區實行八年制的義務的教育,即小學五年制,中學三年制,但這些地區也正在抓緊實現由八年制向九年制的過渡。
從中國學制狀況看來,九年制或八年制的義務的教育包括初等義務的教育和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兩個階段。適齡兒童、少年按規定在義務的教育學校完成九年或八年的義務教育學習,即可達到初中畢業的文化程度。
5. 我國教育方針是什麼
我國教育方針如下:
1、「教育工作的任務是:遵照黨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加快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大批人才,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科技體制改革需要的教育體制,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我國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顯提高,城鄉勞動者的職前職後教育有較大發展,各類專門人才的擁有量基本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向21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具體目標包括四個方面,其中核心是「兩基」:「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3、應採取的戰略是:「深化教育改革,堅持協調發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育質量,注意辦學效益,實行分區規劃,加強社會參與。」
4、指導方針是:「在教育事業發展上,不僅教育的規模要有較大發展,而且要把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在結構選擇上,以九年義務教育為基礎,大力加強基礎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培養初、中級人才列為重點;
在地區發展格局上,從各地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鼓勵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率先達到中等發達國家80年代末的教育發展水平,積極支持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發展教育。」
拓展資料
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增長能力經驗,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
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參考自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6. 黨的教育方針基本內容是什麼
黨的教育方針基本內容是: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內容:
1、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我國教育工作的總方向。
2、.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整個教育事業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並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和方法上有不斷的新的發展。這是教育方針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3、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這是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標准。「德」不僅僅是品德,還同時包括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智」也不僅僅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還包括養成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體」同樣不僅僅講體格、體能和體質,還包括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娛樂身心、培養高尚情操等。德、智、體全面發展將促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4、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總的培養目標。
7. 黨的教育方針十六字是什麼
黨的教育方針十六字是: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這十六字方針,是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針。
這個方針是在毛澤東1956年提出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基礎上,根據我國階級關系發生的根本變化,結合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加以補充完善而成的。這個方針充分體現了我國新型社會主義政黨關系。
教育方針和教育政策區別:
1、從內容上看,教育方針主要是規定教育的性質、目的以及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相比而言,教育政策的內容則廣泛得多。它可以是有關全國范圍內的共同性問題,也可以是某一省市所面臨的局部問題。因此,認為教育政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政策。
2、從特點上看,教育方針一旦形成就具有了比一般教育政策更鮮明的原則性、穩定性,在某一歷史時期,教育方針只有一個。而教育政策卻有較大的變通性和靈活性。而且,在現實復雜的教育工作中,可以同時存在多個教育政策。教育政策通常是以一種體系的形式予以表達和發揮作用的。
3、從主體上看,制定教育方針的主體級別高,一般是由政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機關承擔這一責任。而制定教育政策的主體級別差異較大,既可以是中央級的領導機關,也可以是地方權力機構和政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