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圓桌派》李玫瑾談育兒:孩子教育越早越好,青春期要適當讓步
#「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
文丨合格父母
最近青春期題材的電視劇《圓桌派》正在熱播,裡面請來了著名的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談論孩子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孩子在叛逆的青春期時該如何的與他相處,引發人們的思考。
李玫瑾教授在談及如何教育孩子時說到:「孩子的教育一定是越早越好,我們給他劃分個時間段,就是六歲前,六歲後到十二歲前,以及十二歲以後。 在孩子六歲以前,父母的話就是黃金,基本上是說什麼就聽什麼。等到孩子六歲以後但又還未滿十二歲這個年齡段,就是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對父母的話半聽半忘起來 。而十二歲以後,父母的話對他們來講就是垃圾。家長在面對孩子的青春期時,一定要學會忍,等到孩子的青春期過去。而在愛孩子的同時,也一定要用對方法,讓孩子有所畏懼,只有會害怕才能學會尊敬。」
事實上,近幾年青春教育的題材電視劇一直是熱度頗高的,比如前幾年的《少年派》、《小歡喜》等,無不對親子關系、孩子教育等提出了深刻的見解。
在孩子六歲以前,自我意識尚未形成,這時候是最聽父母的話的時候。在這個年齡段,孩子還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完全是依託於父母而存在的。就算是被父母責備了,最多也不過是在地上打滾大哭,等到將情緒發泄完了,就又什麼都不記得了。但是父母幫助養成的一些習慣,卻是能讓孩子受用一生的。
這個年齡段,也是最不能嬌慣溺愛孩子。但現實中家長們卻往往會搞反一個順序,在孩子小時候拚命地寵愛,可是等到孩子長大到青春期的時候,卻將各種壓力一股腦的往孩子頭上丟,眼裡容不下一點沙子,對孩子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 。其實在孩子小時候,因為有著很聽父母話這個先天優勢,如果父母能幫助他養成一些好習慣,潛移默化的將一些人生的道理傳授給他,確實是一生的幸事。
如若等到十二歲以後才來要求孩子改掉壞習慣,要他一夜之間就明白所有的大道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孩子六歲以前,如果可以的話家長應該盡量選擇自己帶孩子,不能讓老人寵壞了小孩,以至於長大後不服約束,成為一個小霸王,要知道小樹一旦長歪了,要再扶正可就絕非易事了。
無論是誰在青春期都會叛逆,這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對家長來說,無論在之前有沒有對孩子投入過多的教育,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等到孩子到了這個年紀,都要學會適當的讓步。哪怕是孩子做得實在是很糟糕,做了許多的錯事,也能因此而強加指責,破口大罵。要給孩子改過的機會,而且是用一種溫柔的、商量的機會,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嘴。
最近這些年,我們常常看到許多青春期的孩子因為父母的責怪而跳樓的事件,讓人惋惜。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小孩怎麼這么脆弱,還是生活條件好了讓他們變得矯情懦弱起來。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強烈,這是身體發育的必然,很容易就進入叛逆期。
事實上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就如女人的更年期一般,是不受自我控制的一個過程。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敏感、脆弱,但是又極為的自尊、渴望受到尊重,很容易就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家長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學會讓步,學會忍耐,靜待孩子渡過青春期,平安成長。
一個沒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很難學會去尊重別人的,同樣,也很難被別人尊重。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不溺愛孩子卻需要父母的本事。 每個當父母的人,都恨不得將世界上最好的條件給到自己的孩子,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思維。孩子愛而不溺愛,方能讓他獨立 健康 的成長。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一味的只是輸出自己的愛,孩子就很容易形成目中無人,驕縱豪奢的性格,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講無疑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正確的做法,是要讓孩子感受到愛,也感受到怕。只有會怕,才會去敬畏他人,也才能最終尊重他人,並贏得他人的尊重。
比如孩子比較聽老師的話,這其實就是一種敬畏他人的表現。孩子對老師敬畏,那就尊師重道,懂規矩有禮數,也能得到老師的反響,被老師尊重。這樣一來一去的良性循環,就讓孩子接受教誨時不至於左而進右耳出,能認真學習知識,將來成為有用的人。在家庭中也是亦然,必須要有一個能治得住孩子的人,才不會讓他無法無天,能領會到家人傳授的一些道理,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
親子之間的教育問題歷來備受大家的關注,而想要維系好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卻絕非易事。對家長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心頭肉,情不自禁的就會想著去關心愛護他。就算孩子犯了錯誤,也是打不下手罵不下口,不自覺的就原諒了他的錯誤。但是對孩子太好了,又極易養成他驕縱放肆的性格,上房揭瓦都是小事,就怕將來在 社會 上違法犯事,不走上正道。
因此掌握好教育孩子的方法,適度的愛與管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對做父母來說,是第一次當家長,欣喜中又自覺責任重大,必須要讓孩子不輸於人,乃至於是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李玫瑾教授的這些 育兒 觀念,對家長來講便不可謂不意義重大了。只有不斷的去接受新觀念,採取新方法,也才能讓孩子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成為新時代的驕陽。
Ⅱ 「養兒三忌養女三避」,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讓孩子將來少走彎路
每個父母都希望生出一對兒女,這樣能剛好湊出一個好字,子女雙全,但是很多父母有了兒子和女兒後,又表示教育子女有很多問題,經常讓他們頭疼。並且還有些父母表示,不同性別的孩子一定要分不同的教育方法,否則教育方法沒選對會毀了孩子。
所以想要生出一對兒女,首先就要想好用什麼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畢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怕麻煩而對孩子造成傷害。
把兒子當女兒教,看看兒子的下場是什麼?
同事小麗在教育她家兒子和女兒時就不分教育方法,因為小麗第一胎是女兒,所以生了兒子後直接按照女兒一樣的教養方式來教 育兒 子。
我們都知道小麗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很不注重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次去小麗家做客之後,我們才發現小麗的教養方式對他兒子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小麗依然沒有意識到。
去小麗家做客後,我們發現小麗兒子像個小姑娘一樣扭扭捏捏,甚至還穿著粉紅的蓬蓬裙。小麗兒子今年五歲,如果別人不注意,還真的會把他認成是個小姑娘。
我們對小麗說這樣不好,兒子是男孩就該讓他穿男孩子的衣服。小麗說兒子穿的裙子是他姐姐剩下的,看他這樣穿也挺可愛的,於是就給兒子穿了。小麗這大大咧咧的樣子,讓我們非常頭疼。
如果兒子以後仍然這樣發展下去的話,身上的女性特徵會特別明顯,不僅行為模式像,連思維都要像了。 所以我們讓小麗認真想了一下,這樣做的後果,小麗聽了我們的分析也嚇得不輕。誰也不想讓一個男性活成了女生的樣子,所以小麗決定還是好好的教 育兒 子。
養 育兒 子和養育女兒的教養方式是不同的,千萬不要用教養女兒的方式養 育兒 子,也不要用養 育兒 子的方式教育女兒,否則使孩子受到極其重大的影響。 著名 育兒 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表示,養兒有三忌、養女有三避,懂得這些道理孩子將來才不會走彎路。
1、慣養兒子
李玫瑾教授表示,中國傳統容易慣養兒子,很多父母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兒子是未來家裡的頂樑柱,所以事事都會順著兒子,但是一個從小被慣著長大的孩子,長大後非但不會成為家裡的頂樑柱,還有很大的可能會成為「媽寶男」。
如今這個 社會 「媽寶」的可怕性想必已經廣為人知了,在婚戀市場上,每個女性都對媽寶男避之不及,所以如果不想讓兒子以後成為令人聞風喪膽的「媽寶男」,就千萬不要慣養兒子。
2、窮養兒子
我們都聽到過「窮養兒富養女」這句話, 李玫瑾教授對這句話表現了不贊同,窮養兒子會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孩子長大後也很容易成為一個小氣自私的人,很難成為一個胸懷大志、樂觀開朗的人。 這樣的孩子未來的人生之路只會越來越窄,並且還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3、苦養兒子
很多朋友都認為孩子在長大過程中承受越多苦難越好,只有這樣才能磨練孩子的心智,所以有些父母經常給孩子製造苦難。 這樣的孩子非但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關愛,還對這個世界充滿著自卑感,孩子從小到大的自尊以及自信都遭受著雙重打擊,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所以在養 育兒 子時,大家一定要重視這些點,否則很容易對兒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只有注意到這些才能帶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下面來看看養育女兒的注意事項。
1、避免過度溺愛
俗話說得好,女兒都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看著乖巧可愛的女兒,很多家長都忍不住去寵愛孩子。 但是溺愛,一直是阻礙孩子 健康 成長的絆腳石,如果總是溺愛女兒,會使女兒長大後很難獨立起來 。現代這個 社會 需要的是能夠獨立自強的女性,總是被家長溺愛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活出自我。
2、避免錯誤富養
相信富養女兒一直是很多父母提倡的, 就是為了使女兒長大後避免受到金錢的誘惑而迷失自我 。但是很多家長在錢財上富養了女兒,但是在很多方面都缺乏了富養, 比如說眼界、心胸。 所以富養女兒並不單一指金錢上的富養,還有更多方面的。
3、避免過度索取。
有些家長對於女兒並不寵愛,反而是過度索取,認為女兒生下來沒有用,長大後只是給家裡賺錢的工具。所以就導致現在很多女性都成為令人聞風喪膽的伏弟魔。這樣的女性不僅得不到家人真正的關愛。還是很容易患有心理疾病。
其實不管生男孩還是女孩,家長們都要用心去照顧孩子,陪伴他們順利地成長,就算家庭出現了一對兒女,也要耐心思考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這樣才是對孩子成長最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