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幼兒語言教育的意義和方法
幼兒語言發展是智力發育的關鍵要素。幼兒期是人腦發育最迅速,也是語言發展的敏感時期,經過科學的教育與引導,可以使幼兒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培養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創造力。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兒園幼兒語言教育的意義和方法相關內容。
幼兒園幼兒語言教育的意義和方法
一、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含義與意義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才是幼兒園語言教育?實質上就是通過構建理想的學習環境,以孩子們為學習主體。然後通過培養孩子們的正確發音、提升他們的詞彙量與口語表達能力,乃至閱讀識字,從而達到提升他們語言能力的教育活動。最終讓他們主動學習語言,融入環境,進而提升自己的綜合語言能力。
孩子在幼兒園時期的記憶力非常好。因為他們年齡太小,基本沒有經歷事情。所以干擾也小,較為專注,自然可以記住東西。因此,在三歲之前的語言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園的語言教育具有一定的專業指導性。不可否認,家庭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幼兒園語言教育可以提供固定的教學交流環境。其專業性是家庭無法相比的。
二、目前我國幼兒園語言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整體的發展。目前,我國幼兒園語言教育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水平。
1.教育觀念需要更新
有些人認為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核心應該是聽和說。在十年前也許是對的,但是在飛速發展的今天,也應當高度重視與讀、寫的結合培養。
還有部分幼兒園和教師習慣對兒童進行統一授教,沒有充分意識到孩子間的個體差異。因為它容易讓那些性格活潑的孩子更容易得到關注,這對內向的孩子造成了一種自卑心理。
2.教育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
對孩子們的語言教育不僅僅是講故事、看圖說話、談話。在傳統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一般會以一個話題如尊敬老年人來探討,但是這種談話僅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幼兒的想像為基點。幼兒需要豐富多變的對象來認知,所以談話的效果其實也並不突出。
目前,多媒體教學已經得到了幼兒園的廣泛使用。但由於一些教師製作技能有待提升,因而導致課件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關於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問題的措施及建議
1.從細節入手,提高教學水平
首先,幼兒發音不清楚要慢慢糾正。幼兒語言器官及其機能的發展還不夠完善,少量字句發音不準也很正常。當幼兒出現上述問題時,教師應該在鼓勵為主的前提下,通過變化環境,讓幼兒無意地學習到正確的方法,從而改正自己表達時欠妥的地方。其次,幼兒答錯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幼兒答錯問題可能是沒有理解問題、沒聽清楚、站起來有點緊張。因此,教師遇到這些情況時要敏銳地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不急於否定、批評幼兒,就是讓幼兒敢說,給幼兒鍛煉的機會,使幼兒在嘗試錯誤的同時,獲得語言發展。最後,當幼兒回答不出問題時不過於著急。幼兒回答不出問題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引導的方法。
2.引入綜合活動,開展高質量的多媒體教學
教師要把語言教育活動內容蘊含多種形式活動之中,如談話活動、講話活動、聽說游戲、文學活動、早期閱讀。還可以引入成熟的綜合活動,來豐富語言教育活動內容。首先,綜合活動更強調各種方法的相互整合,應該說這樣的理念更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因為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暫,多領域的滲透可以刺激幼兒的說話慾望,保證幼兒的積極興趣。其次,綜合活動的主題來源於兒童生活、自然和社會,真正地在向「從生活中來,再回歸到生活」的語言教育目標邁進。
多媒體教學為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氣象,教師一定要學會正確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1)明確內容至上的原則。即形式只是為了充實內容而存在,要杜絕花哨的課件,使兒童關注內容本身,這樣才能達到傳授知識、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的目的。(2)教師應提高課件製作技能,要通過互相學習、增加PPT製作的培訓,來提高教師製作課件的能力,為實現語言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
3.對於特殊學生要因材施教
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對於某些較為特殊的學生是要有其特殊教育方式的。對於一些聰明又有天賦的孩子,教師要重點予以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獎勵,以激發孩子們學習語言的興趣。還有就是對於一些語言學習確實有一定困難的孩子,幼兒園教師更要耐心予以引導,方法要得當。千萬不可操之過急,在與之交流互動的時候要循序漸進。首先要弄清楚學習困難的原因,可能因為性格內向,或者有口吃等等。而後在課堂教學中多鍛煉他們,有表現好的地方要給予他們更加豐富的獎勵。必要的時候,要與家長進行定期交流。因為孩子幼年時期教育的影響會伴隨一生。
四、結語
為了提高幼兒園語言教學的質量,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並不斷地更新和改變我們的觀念和思維。而在實際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包括糾正孩子們的基本發音,引導孩子們朗誦兒歌,或是教他們一些常見的口頭語等等。最終如何做好每一個孩子的語言啟蒙工作,並為他們在以後的學習中打好基礎,幾乎是每位幼兒園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面對不同的授課內容,又同時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要了解孩子們的內心需求,讓孩子們真正愛上幼兒園的語言教育,這才是開展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根本目的。
擴展:當前幼兒園語言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一、目標表述不當
自從新《綱要》頒布以來,就有專家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技能、情感態度、過程體驗。具體到語言領域,有時就不得不將一些空泛的諸如「體驗與人用語言交流的樂趣」等等之類的廢話充當第二個維度的目標。這么寫的時候就總是在懷疑,作為教師又如何可能確定孩子「體驗」到了什麼呢?看起來是從兒童的角度在提出所謂的「發展性」目標,實則是太過籠統而很難在教育過程中操作並對教育結果加以評價。
其實,早在九十年代,就有人指出在確定幼兒園語言教育目標時,有必要將兒童語言發展的目標轉化為教育目標,從而使教育目標在實踐中具有可觀察、可操作、可評價的特性。但自從學習新《綱要》以後,好像不寫上那麼一句帶有「體驗……」字樣的目標就是守舊的表現。但從定量的研究範式來講,如果要對語言教學進行評價,還是應以教育目標作為參照依據。
二、目標內容不細
雖然目標要從三個維度來提,但是又不是完全按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內容來的,而是僅採用了其前兩項,即認知和情感,但在動作技能方面,則以過程體驗置換了。我至今不太明白這種改動背後的理論基礎。在細讀布魯姆的分類之後,卻發現我們的前兩維其實也並未借鑒到位。就拿第一維度的知識技能來說,布魯姆的「認知」目標包括了六個不同水平的層級,即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而我們的通常做法是將這些不同水平的目標混在一起。可以說有些教材編寫者本人,對每一篇語言材料,在認知方面幼兒應達到怎樣的水平,有時也未必真的非常明晰。
三、內容選擇西化
兩篇不同時期的對不同版本語言教材價值對比的研究顯示,我國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內容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有西方價值取向的文化傾向。
也許是受經濟發展的影響,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對於人的「階級性」問題的探討已漸漸聽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快速致富:炒股、炒基、炒樓;黑心棉、劣質米因為其低成本、高利潤而成為無良商人的賺錢法寶。有錢人受到青睞、重視,已成了不爭的`事實。這幅在西方幾十年前所發生的場景如今在中國越來越普遍。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和意識形態在這個歷史轉型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幼兒園課程中的主角——語言教育領域,通過甄選而送到孩子們眼前的大多數是西方的經典著作。
雖然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孩子們的視野,使其體驗到了多元文化,但「中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不是按照某些西方人的價值取向,去做好他們倡導的事情,而是應該更多地考慮中國人該做些什麼。」我們已曾有淪落到「半殖民地」的歷史,如今有什麼必要在文化上打開大門讓人來「殖民」!
四、組織形式單一
我國以往的語言教學組織形式上幾乎都是以集體教學形式為主。後來雖然有人大力倡導在日常生活中滲透,接著加入了早期閱讀(分享閱讀亦為其中一種),但因為此時又一邊倒地向小組和個別教學等形式傾斜,令不少教師變得不敢組織集體語言教學活動了,擔心會被人家說成是「滿堂灌」。而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實則不可能達到提升幼兒口頭零散語言、促進生生互動的效果。因此由於導向問題而產生的組織形式單一,幾乎成為另一種「中國特色」。
五、原創性活動類型狹窄
雖然我國歷來有談話、講述、討論、游戲等多種類別的語言活動,但由於印刷業的發達,圖書等資源較易獲得,因此那些僅用簡單教具,但又對教師本身語言水平要求較高的開放性活動幾乎看不到了。教師過多地依賴圖、文等書面材料進行語言教學活動。如一篇對幼兒園語言教育實踐中活動類型失衡的調查報告指出:談話活動的比率大大下降、文學欣賞活動的比率大大增加。
六、書面語言教學缺少依據
新《綱要》雖已將「前閱讀、前書寫」等寫入語言領域的教育要求中,但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在學前期對書面語教學的排斥,導致這方面的實證研究非常寥寥。因此,當教師面對家長的要求、孩子的現狀(有許多三歲時新入園的幼兒已在家中認識了不少漢字)、社會的發展,不知該如何把握書面語教學的目標。如果僅僅停留在「引起興趣」,實則已無法滿足可以初步進行自主閱讀的幼兒需要,而如果將識字作為教學內容之一,那又該以怎樣的方式、要求來進行?如何處理好漢字學習與拼音學習之間的關系?如果做到拼音與英語字母的有效區分?
我國的幼兒園語言教育中所存在的這些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理論研究滯後於社會、幼兒和家長發展的表現。而作為一名實踐工作者,如何能夠以等待的狀態去面對這些問題呢?是到了好好反思的時候了。
⑵ 談談對幼兒語言教育的認識
幼兒語言教育心得體會
要給幼兒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必須豐富幼兒的生活。因為生活是語言的源泉,只有豐富的生活,才能為豐富的語言提供良好的環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給幼兒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增長幼兒知識,開闊幼兒視野,擴大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幼兒思維發展,培養幼兒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
一、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訓練
(一)通過直接感知,在認識周圍事物中發展幼兒語言
幼兒學習語言,都要與周圍的現實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聽、看、觸、摸、嘗、聞,等等,獲得周圍的一切知識,繼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語言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認識能力,而認識范圍的擴大,內容的加深又豐富了幼兒的語言。因此,要注意發展語言交往能力緊密與認知能力發展相結合。根據幼兒直觀感知的特點,給幼兒創設條件、豐富生活內容,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展幼兒語言。教師可在校園帶學生們觀察花草樹木讓他們對花草樹木的認識,提高了興趣。通過種植與照料花草,不僅豐富了知識,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兒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變化。幼兒生活內
容豐富了,思路也就開闊了。讓他們動手、動腦、動口,在幼兒直接感知中豐富知識和發展語言。
(二)、在語言教育活動中,發展幼兒思維能力
語言與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在思維活動中的主要職能是參與形成思維,沒有語言思維無法進行,而思維活動的成果,必須用語言表達出來。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幼兒掌握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過程;而思維的發展,又促進語言的構思能力、邏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傳統模式是注入式多,這是由於幼兒學習語言的途徑是靠"聽"和聽後的模仿"說"。幼兒背誦了一些兒歌、詩歌、故事等文學作品,但如何運用並且發展幼兒的創造思維,卻考慮不多。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發展幼兒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在培養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單讓幼兒具有模仿語言的能力,還要學習舉一反三,會依照原有的語言範例,填換內容,表達新的意思,從而具有口語表達能力。如教師上《我給月亮做衣裳》時,有幼兒問:"月亮為什麼沒有一件合體的衣服?"為了培養幼兒的求知慾就說:"是呀!為什麼呢?"教師建議幼兒每天晚上觀察月亮的變化。經過一段觀察時間後,教師請幼兒說說月亮是怎麼變化的?幼兒說:"有時像小鉤,有時像小船,有時像半圓……因為它老在變化,所以沒有辦法給它做合體的衣服。"在實際觀察中,幼兒得出了結論,豐富了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幼兒動手、動腦,發展了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分析比較和判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