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以什麼為核心的答案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教育以什麼為核心的答案

發布時間: 2023-08-30 05:01:52

A. 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1. 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和技術,而是學會做人做事。

  2. 教育,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或許,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B.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什麼

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重視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保護學生的求知慾,順勢引導。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改變教學方法。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過去的發展觀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的快速運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高速增長,它忽視甚至損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這種發展觀「見物不見人」,其實質是一種「以物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為本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發展觀。

拓展資料:

以人為本,把人類的生存作為根本;或者,把人當做社會活動的成功資本。「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描述「人」這一物種;或是描述群體中的「人」的個體。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

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

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於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不問馬。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

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源」,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

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科學發展觀表達的以人為本作為萬事萬物的開端,強調人的重要性,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教育理念,即關於教育方法的觀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

教育理念如下的基本特點:

(1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及其現象進行思維的概念或觀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認識的成果;

(2 )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體關於「教育應然」的價值取向或傾向,屬「好教育」的觀念;

(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現實,但源於對教育現實的思考, 是教育主體對教育現實的自覺反映。因此,理論上它們是理念載體即理念持有者對教育的清醒認識,是他們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

(4 )教育理念是個其外延比較寬泛並能反映教育思維一類活動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如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主張、教育看法、教育認識、教育理性、教育信念、教育信條等都在理念之中,而理念本身也包含了上述諸概念的共性。此外,教育理念還以上述諸概念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以示其既有抽象性又有直觀性。如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等;

(5 )教育理念之於教育實踐,具有引導定向的意義。

現代教育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因此它更關注人的發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現在宏觀上,它是面向全體公民的國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體的全面發展,以大力提高和發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民族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為根本目標。

表現在微觀上,它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這就要求人們在教育觀念上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由專業性教育向通識性教育的轉變,在教育方法上採取德、智、體、美、勞等幾育並舉、整體育人的教育方略。

C. 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D. 教育的核心是什麼呢

教育的核心是為個人成長賦能,喚醒個體成長潛能。教育活動是傳承人類文明,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人們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教育中傳承的文化成果如果正好應用到某項社會生活實踐中,就如同給農作物最肥立刻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教學內容未能針對性的解答某些生活中的問題,那它也培植了人類社會成長進步的土壤、提升了國民素質。也就是說針對性強的教育如同追肥,而通識教育就是為提升社會整體文明生活水平培土。

每個人收集好蓋房子所需的沙粒、水泥和鋼筋,最終能蓋出什麼樣的房子,還要靠設計師與建造師,而我們自己就是成長路上那個唯一的設計師與建造師。這也就是接受同等教育、生活在相同年代的人們會取得不同成就的關鍵,每個人組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是不相同的,組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決定著個人成長、成就的高低。“學以致用”須有針對性,懂得採集、解析、重構、創新使用所學知識內容的人,才能更好的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獲得更高人生成就。

E. 學校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學校教育的核心是課程。

解析:涉及教學過程中教師「教什麼」和學生「學什麼」的問題。

廣義上看,課程是一種教育性經驗,是對主體產生積極影響的各種因素的總和;狹義上,課程專指學校場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於學生積極健康發展的教育性因素以及學生獲得的教育性經驗。

課程特點:

當課程被認識為知識並付諸實踐時,一般特點在於:

A、課程體系是以科學邏輯組織的。

B、課程是社會選擇和社會意志的體現。

C、課程是既定的、先驗的、靜態的。

D、課程是外在於學習者的,並且是凌駕於學習者之上的。

F.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德,智,體,美,勞的教育,人生知識,社會知識的教育,各種能力的培養等等。其中最核心的是德育。德育的內容非常廣泛,它包括愛的教育,愛國,愛家人,愛他人,包括良好性格的培養,自信心,毅力等心理品質的培養,責任心,義務感的培養等等。

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

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確實,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6)教育以什麼為核心的答案擴展閱讀: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系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

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

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G. 教育的核心究竟是什麼

21世紀教育的核心應該是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最終的目標。

教育的宗旨是什麼?教育的宗旨就是把年輕一代培養全面發展的。符合革命和建設需要的接班人。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事業。教育的宗旨就是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好奠基工作。

H. 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培養學生系統思考能力
一、 問題的提出:
我無意識的看到了學生的一篇隨筆,也可以說是一種宣洩、牢騷,題目是《Colorful days》其中這樣寫道:「其實我想的是,所有成就不一定要讀書,因為畢竟書上的內容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既然興趣是成功的前提,那麼不愛上學的人何必要逼他考大學呢?我們更不能因為上學失去一些比課本上更重要的東西,我們的童貞,我們的快樂,我們的年輕,在樓道里隨處可見一個個穿著校服卻擁有三四十歲的臉龐,骨灰級的心靈的人……每個人都應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需要的更是一種執著和信仰。其實考大學真的不是唯一的出路,不要因為學習而失去對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的熱愛,如果做一件你根本沒興趣的事,而且是必須做,得出的結果必然很糟。說了這么多,其實都是紙上談兵,以後,我們還是在這里無奈的學習,還得為年級名次殺得血雨腥風,還得為作業挑燈夜戰,註定平凡庸碌。其實我們的生活的確豐富多彩,你看有學習,考試,還有學習、考試……」
看了這篇隨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現在的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獨立意識非常強。處於青春期的他們,躁動不安,情緒不穩,容易陷入迷茫,對外界事物很敏感,很容易走向極端。作為教師我們兢兢業業,到底在忙些什麼?難道我們只能做「教書匠」,不!時代要求我們應培養出不僅會學習而且會理智的分析、判斷事物的新型人才。教會學生一種思維方法,使他們遇到問題是不再偏激,學會理性的分析判斷比教會他們任何知識,讓他們考高分都重要的事情。
二、 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系統思維模式:
對於十五六歲的孩子他們聽的教育不少於十多年,在家中聽著老爸老媽的嘮叨,在學校又有老師不停的擺事實講道理,而這些我們認為的說服教育對孩子來說好似「唐僧」念經,他們又能聽進幾句,有時反而促使孩子的逆反。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們應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我不禁想起一句古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的一種思維模式,遇到問題自己會有效的解決,那不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嗎?結合我年級的德育研究課題我決定一步步培養學生的系統思考能力,使學生慢慢學會自我分析問題。
什麼是系統思考,望文生義,就是將一個系統看作一個整體來思考,系統思維是一種模式思維,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掌握的最高級思維模式,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概念能像"系統"那樣深刻影響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也沒有哪一種抽象的思維方法能像系統思維方法那樣為普通人迅速接受、理解並應用於指導思維實踐活動。
系統思維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能極大地簡化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對於現代人來說,缺乏的不是知識,也不是信息。恰恰相反,現代人所擁有的知識信息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實際的駕馭能力,讓人不知該從何處思考。在這處情況下,就必須要有一種簡化手段來重新規劃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和信息,使它們精簡有序,並清理出一定的「內存」讓大腦有思維的空間。
系統思維的另一個重要性是它給我們帶來的整體觀。以往人們不論分析問題還是解決問題,都習慣於將事物割裂,對其各組成部分進行解析。這種局部觀的思維模式固然有利於思維深入到事物的內部進行細致的考察,但卻忽視了一點,在宏觀尺度上,事物是以整體的形式存在的,對局部的細致研究並不能完全解釋事物的整體行為,要想整體把握事物,就必須將各個局部按照某種結構模式統一起來分析,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那麼,怎樣給枯燥的理論一個載體使其變為學生願意接受的,內劃為自我的思維形式,我設計為一次讀書交流班會。
三、 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法――主題班會
怎樣給枯燥的理論一個載體使其變為學生願意接受的,內劃為自我的思維形式,我設計通過一次讀書交流班會使同學體驗發現問題,並分析、解決的過程。
1、設計班會主題――採用調查問卷法
1調查的目的: 為了了解本班學生的學習狀況,並讓學生自己了解自己的學習動機,和自己在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目標制訂上是否存在行為困擾,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系統思維模式培養教育,以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科學性。
2調查對象
採取問卷調查法對本班學生以不記名答卷方式進行調查,有效問卷共41份。
3調查問卷及調查結果:
1、你的學習動機如何( )
A.孝敬父母B、為自己C、為老師D、其它
選A:19.5%;B:70.7%;C:0;D:14.6%
2、你是否有厭學情緒()
A、有一點B、一般C、沒有
選A:63.4%;B:26.8%;C:9.8%
3、你現在是否適應高中的學習()
A、很適應B、一般C、一點也不適應
選A:12.2%;B:75.6%;C:12.2%
4、你的學習習慣如何()
A、挺好的B、一般C、不好
選A:9.8%;B:61%;C:29.3%
5、你的學習熱情高嗎()
A、相當高B、一般C、偶爾是比較高
選A:7.3%;B:56.1%;C:36.6%
6、你是否有學習恐怖症()
A、沒有B、有點C、有
選A:53.7%;B:36.6%;C:12.2%
7、你上課的時候精神上積極嗎()
A、還可以B、積極C、偶爾是
選A:39%;B:26.8%;C:36.6%
8、你在學習的時候是否感到心煩嗎()
A、不心煩B、還可以C、偶爾
選A:7.3%;B:36.6%;C:58.5%
9、你對學習怎麼看()
A、很有意思,一點也不枯燥,自己在學習上比較積極
B、還可以,有時感覺學習很有意思,有時就比較厭煩
C、就是為了自己的前途
選A:2.4%;B:65.9%;C:31.7%
根據調查結果的分析,學生普遍存在,厭學,學習動力不足的困惑,由此我設計主題為:讀一本有關個人成材的書並結合自己寫一篇讀後感,以此讓學生重新思考學習的動力。

2、班會過程:
第一個環節:由主持人朗誦贊美書籍的詩歌引入――書香神韻主題班會。

第二個環節:真情告白:由兩名學生分別以第一人稱的身份來講述他的成才之路。
1丁俊輝:從小輟學,苦練檯球,有了一計之長,少年時代得了世界冠軍。
2題目為《我奮鬥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作者是一個外地出生的貧農家庭的孩子,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樣成為白領,奮鬥了十八年之久。

第三個環節:聽了兩位成功人士截然相反的成才之路,請大家談談有什麼感受?
有一部分學生認同丁俊輝的成才之路,有人談到了韓寒及他的《三重門》,認為只要有一技之長,上不上學無所謂。而大多數同學同意另一種成才之路,大家談到了自己讀的文章,有的談到了諸葛亮的《誡子書》,用此來時刻告誡自己,提醒自己;有的同學結合自己的名字「王立雪」,講述了《程門立雪》的故事,談到了長輩對他的希望。有的同學談到了自己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一雙綉花鞋的故事》,其大概內容是一個農村的女孩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學習,改變了全家人的命運,其不懈努力的原動力竟是有一天能讓媽媽穿上一雙綉花鞋。她談到,「通過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一個道理,我們生活在現代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可能用不著為了一雙綉花鞋去干什麼,但最重要的是為我們的學習找一個動力,這個動力最好是具體,簡單的,而且要融入內心的感情,一個有自己情感的人,才能為自己心中的目標而真心的奮斗,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用真心為我們心中的目標而努力。」同時她還聯想到下雨時,在校門口拿著雨傘,焦急的等待孩子放學的老爸老媽們,感慨地說:「我們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待起我們的父母呢?」又有許多同學從感恩的角度談對自己有所觸動的文章,談自己的父母,談自己學習的動力。還有的同學講道了《鋼鐵是怎樣煉成》,談到了保爾、海倫海勒,給自己的啟示:只有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克服種種困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第四個環節:詩歌朗誦《書香神韻》烘托讀書可使我們明理,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
第五個環節:主持人發表倡議,「經過大家的討論和一段時間的平靜,現在應該已經整理好思緒了吧!既然大多數同學選擇了通過讀書走向成功,選擇了高中生活,請大家為自己的高中三年生活尋找一個學習動力,樹立一個學習目標吧!請大家把它寫出,貼在自己每天都能看得到的地方,每天都在激勵自己不斷進步,鞭策自己不斷努力!」(在背景音樂下大家書寫)
在這里我選擇幾類有代表性的文章分析。1、「感恩」,有的同學寫道,「實現我的夢想是我家人的幸福;實現家人的幸福也是我的夢想!為自己和家人奮斗!」
「母親為我日夜操勞,老師為我嘔心瀝血,我要以一顆感恩的心重新投入新的學習生活中,以優異的成績作為他們心血付出的一份回報。」
說明對高中生來說父母是他們最親的人,很多學生的家長供子女讀書所付出的艱辛學生都能體會到,感恩是他們最原始、本能的想法。
2、為自己將來而學習,占第一位。有的同學寫道,「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通知書」,「為了貪吃的自己努力學習,為了買更多的美味佳餚,就一句話,為了自己加油!」「學習時達到自己目的的一種手段。」……說明高中學生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社會意識等增強。
3、僅有一個同學明確的表示,「文武雙修,學以致用,為中華之崛起而學!」說明在當前青少年中樹立遠大目標,為祖國而學的人少之有少,這和當前的社會背景有關,同時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悲哀,急功近利。

第六個環節:教師小結、點評:
同學們,我想從兩個方面小結。第一,很高興看到大家明白:「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籍是伴我們一生成長的良師益友,但我現在強調的是,對於讀書這項活動我們應全面的認識,不能忽略對書籍的選擇,則就是大家常說的,「讀一本好書會使我們受益終生。」另一方面, 從書中找出做人的真諦,重要的是教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點:條條大路通羅馬,人人的成才道路有很多,考大學不是我們的唯一出路,但有一條,唯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讀書,我們才能適應這個時代,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現在大家既然選擇了高中生活,那麼我能應該以什麼態度,給自己注入怎樣的動力,面對我們現在的學習呢?有的人談到感恩,談到了考名牌大學,談到了讓自己未來的生活更加理想,不錯這些可以作為我們現在的動力,我認為這些都是片面的,短期的。舉例,若三年之後你實現自己的目標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你將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大學生活呢?老師不乏遇到有些同學回來問我:上了大學後,突然覺得無事可做,不知應該干什麼?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以天下為己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四、收獲與反思:
為了檢測此次活動的實效性,我讓大家作了活動後的反思。其中有的同學寫道,「書是我們最好的朋友,雖然它不會說話,但他能教會我們很多知識,無論我們在哪方面遇到困難,它都能一一解答。我們平時學到的書上會有,學不到的書上也會有,這就是書的海洋,廣闊無邊。」
「班會上同學的演講將我一次次震撼。回想我三年的初中生活,對語文的學習和對讀書的理解,只是為了中考的高分,為了理想的高中,而真正用心感受書中的真諦又有幾回?」
「參加完這次班會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我總把我是一個體育特長生當作將來上大學的擋箭牌,總認為如果將來自己沒有能力上大學,我可以單搞體育這項專業。今天我明白了向丁俊輝這樣的人是極少的,多數的人還是靠自己刻苦學習換來的。我想我還沒有那麼好的天賦,所以,以前我的想法是錯誤的,今天無論怎樣,學習永遠是我的第一位。
「在我們的學生中間的確存在著許多成長的煩惱和困惑,比如很多同學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對父母、老師的教誨感到不滿,有很強的逆反心理,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畢竟我們正處在一個特殊的時期,但重要的是我們應怎樣面對這些問題。現如今,我們當中的很多同學在面對這些困惑時都表現得不成熟,很片面,很偏激。比如開始關於丁俊輝的事例,很多同學認為自己喜歡打檯球,而且又打得不錯,就可以放棄一切一心打檯球,但事實上這不現實。在當今社會中有很多因素影響我們的判斷,我們只能從一些事物的表面現象去了解一件事,去了解一個個社會現實,這就不免會片面,會偏激。那麼這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請大家不要忘記書籍,書籍中沉澱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來的精華,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當我們迷茫時,請不要忘記書籍,它會為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當我們失落的時候請不要忘記書籍,它會付與我們前進的動力。我通過這次班會我認識到讀書的好處,從讀書中慢慢培養自己對事物的一種思考能力,讓自己變得更成熟。」
從以上學生的感想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大多數已經認同終身學習的道理,已經能夠更加理性的、全面的、辯證的看待問題,這些都體現出學生有了一定的系統思維能力。同時我也在不斷的反思,系統思維方法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感悟的思維方法,一個人到死能不能說,我已完全掌握了這種思維方法呢?不能,所以,作為教師不能走形式,應把它列為學生終身學習的思維方法,不僅貫徹到我們的德育培養目標,而且把它融入到我們的課堂中。
為此,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學中,讓書本成為無言的老師,讓讀書成為最大的樂趣。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使自己不斷學習,掌握系統思維方法,才能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指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