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學分為哪幾個流派及其特徵
教育學主要分為實驗教育類、文化教育類、實用主義、制度教育類、馬克思教育類和批判教育類六個流派:
1、實驗教育類
實驗教育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用自然科學的實驗法研究兒童發展及其與教育的關系的理論。反對傳統教育學思辯式的和經驗式的研究方法,比較強調定量研究的方法,但由於受實證主義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影響,其倡導的實驗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類
文化教育學深刻地影響了德國乃至世界20世紀的教育學發展,在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師生關系以及教育學性質等方面給人以許多啟發。
其缺陷和不足在於思辨氣息太濃,在解決現實的教育問題上很難給出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定義,忽略了教育受制於政治、經濟及個人身心發展規律的影響。用理解作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教育學以美國實用主義文化為基礎,是美國文化精神的反映,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理念進行了深刻批判,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不足之處在於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統知識的學習,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校的特質,忽視了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4、制度教育類
制度教育學關注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重視教育的外部環境特別是制度問題對教育的影響,促進了教育社會學的發展。但是,制度教育學過分地依賴精神分析理論來分析制度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系。教育制度分析那些顯在的制度,如教育組織制度等,還分析那些隱性的制度,如技術手段的運用。
5、馬克思教育類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方法論基礎,但由於種種原因,在現實運用中往往容易被簡單化、機械化和過度政治化。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辨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即要看到教育現象的復雜性,又要堅信教育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
6、批判教育類
批判教育學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基本觀點和方法,有利於更深刻地認識資本主義的教育,具有很強的戰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批判教育學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實背後的利益關系,幫助教師和學生對自己所處的教育環境及形成教育環境的諸多因素敏感起來。
(1)教育學21模式是什麼擴展閱讀
把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課程在大學里講授始於德國哲學家康德。他於1776年在德國柯尼斯堡大學的哲學講座中講教育學。在同一時代,特拉普於1779年在哈勒大學就任教育學教授,他的《教育學研究》(1780年)是第一本使教育學成為科學的著作。
為教育學理論化、科學化作出重大貢獻的是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他先後出版了《普通教育學》(1806年)、《教育學講義綱要》(1835年),第一次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科學,並應在倫理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科學的教育學。
19世紀末,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化和發展,各種不同學科伸入到教育問題的研究,出現了具有不同價值取向和採用不同研究方法的教育學科,教育學日益分化,出現了各種教育學,形成了教育學科群。以各級教育為對象,出現了各級各類教育分支學科,如學前教育學等。
2. 教育學的各個名詞解釋
1、教育學——是通過研究教育現象來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是教育科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學科.
2、教育科學——指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
3、教育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
4、教育學的任務——是通過對教育現象的研究,來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觀規律,從而為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5、義務教育——是國家通過法律形式予以規定的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培養人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7、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組織、有系統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簡單的說,學校教育就是專門的育人活動.
8、遺傳素質——是先天繼承下來的,與生俱有的生理特點和解剖特點.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目標、總要求,是所培養的人應達到的最終標准.
10、全面發展教育——就是「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而實施的教育.」
11、「個人全面發展」——指人們有目的地聯合起來,控制、利用合發展由資本主義生產提供的物質基礎,並消除其歷史造成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為核心展開的人的發展中的矛盾,從而達到個人智力和體力的統一,物質勞動、精神勞動和享受的統一,生存和發展的統一,使個人的天資和潛能、興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發展,使個人的身心、精神、才能、個性全面而和諧的發展.
12、素質——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資質、特點特徵等
13、素質教育——是按照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和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特點,來發掘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潛能,弘揚其主體精神,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
14、應試教育——是一種以升學為唯一目的,圍繞應考科目去開展學校活動的,片面的選拔淘汰教育.
15、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的人.
15、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法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而結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16、師德——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必須履行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定社會或階級道德的一種具體、特殊的表現形式.
17、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而結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18、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的關系.
19、癸卯學制——1903年修改為癸卯學制,這是我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始.它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並保留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殘余,以讀經尊孔為教育宗旨.其特點是學習年限長.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
21、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務和實施德育內容所採取的具體手段.
23、知行統一原則——又稱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既要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又要引導他們久進行實際鍛煉,把理論教育與組織實踐活動、提高思想認識和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導學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觀點、道德行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系統的影響,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26、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務、德育內容與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發展水平之間矛盾,是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
27、課程——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28、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學生學習系統地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
29、教育思想——是人們對一定社會和時代的教育現象、教育規律、教育問題的認識或看法,表現在培養人的一系列問題上的觀念、理論及其體系.
30、課程計劃——又稱教學計劃.是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任務,由政府主管部門制訂的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和規劃的指導性文件.
31、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手段和方式的總稱,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師生相互聯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學法的辯證統一.
32、班級授課制——又稱課堂教學,是將學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班級,教師根據規定的課程內容,按固定的教學時間對全班學生進行統一教學的組織形式.
33、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為設計和組織教學而在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
34、班主任——是組織領導班級組成為堅強集體,協調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人.
35、班集體——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知識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數的教學班,經過一定的培養,使其成為具備集體特徵的正式群體.
36、課外教育——指的是學校在課堂教學之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開展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機關或社會團體、家庭,有目的、有計劃的在校外組織學生開展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和教育工作.
38、社會教育——是通過學校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群眾進行的教育.
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子孫晚輩進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長自覺的、有意識的按照一定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通過家庭生活和言傳身教,對子女實施一定教育影響的行為活動.
40、教育合力——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種教育力量統一要求、互相促進、協調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組織好各項工作,協調好各種關系,高質量、高效率地實現預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42、學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組織好學校各項工作,協調好學校各種關系,高質量、高效率地實現學校教育目的的活動過程.在管理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這是學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職能——是管理系統中管理者和組織機構的職責和功能.管理的職能反映管理的本質.
44、決策——在可供選擇的多個方案中選擇出最佳方案的行為
45、管理體制——是指一定組織系統的機構設置、隸屬關系和管理職責、許可權劃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們對一定社會和時代的教育現象、教育規律、教育問題的認識或看法,表現在培養人的一系列問題上的觀念、理論及其體系.
47、現代教育觀——現代教育觀關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對人的終極關懷,關照人的主體性發展,致力於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一體化高質量創新型人才.
48、學校整體改革——指整體育人,以達到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49、教育科學研究——簡稱教育科研.是運用教育科學理論,從教育的客觀實際出發,採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的去研究教育現象,搜集和積累教育事實材料,認識教育本質,揭示教育教育規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論的一種科學研究活動.
50、教育測量—是根據教育目標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規則對教育活動的效果加以數量化測定的過程.
51、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教育目標,依照科學的方法程序,對教育現象、教育活動及其參與者進行價值判斷,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
52、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教育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所達到的一種較高水平狀態,是傳統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轉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在內的教育整體轉換運動.其核心是人的現代化.
3. 教育學:什麼是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什麼謝謝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圍繞某一主題形成的比較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其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活動方式通常是兩種以上方法策略的組合運用。
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既是教學理論的應用對教學實踐起直接指導作用又是教學實踐的理論化、簡約化概括可以豐富和發展教學理論。
1、操作性 教學模式是一種具體化、操作性較強的教學思想或理論它把某種教學理論或活動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簡化的形式反映出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比抽象的理論具體得多的教學行為框架教學模式比較清晰地呈現了教學程序具體地規定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方便教師理解、把握和運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章可循便於教師理解、把握和運用這是教學模式區別於一般教學理論的重要特點。
2、簡約性 教學模式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簡約化了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活動模式大都以精練的語言、象徵性的圖式或明確的符號表達出來。一般說來會用教學不同階段的關鍵詞進行總結或者用流程圖、框圖來表達教學步驟間的邏輯關系和教學流程等。這些都能使復雜多樣的教學實踐經驗理論化又有利於形成比抽象的理論更具體、簡明的操作框架從而便於教師理解、運用也易於交流、傳播。
3、指向性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圍繞著一定的教學目標設計的而且每種模式的有效運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條件因此不存在適用於所有教學過程的萬能模式也談不上哪一種教學模式是最佳教學模式只存在一定情況下能達到特定目標的最有效的教學模式。因此使用教學模式需要有鑒別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的能力以便選用與特殊的目標相適應的特定模式。例如發現式教學模式較適用於數理科教學卻不適用於文科教學操練式教學模式利於知識技能訓練而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卻並不合適。因此需要特別注意教學模式的指向性。
4、 整體性 教學模式是教學現實和教學理論構想的統一任何教學模式都是由各個要素有機構成的整體本身都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結構和機制體現著理論上的自圓其說和過程上的有始有終。理論上的忽視或教學過程的缺失都只能降低教學效果而不能發揮教學模式的應有功能。因此在運用時必須整體把握既透徹了解其理論原理又切實掌握其方式方法。那種無視教學模式的整體性放棄理論學習而簡單套用其程序步驟的做法對提高教學水平有害無益。
5、更新性 雖然教學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結構便保持相對穩定但這並不意味著該教學模式就從此不變了。教學模式總是隨著教學實踐、觀念和理論的不斷發展變化而不斷地得到豐富、創新和發展而日臻完善的。教學模式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有一個產生、發展、完善的過程它的不斷變革與改革正是其得以具有有效性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