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藝術教育培訓市場「入寒冬」,何時才能回春
藝術教育培訓市場如果形成良好的行業規范與規則,提高整體業務水平,積極開源節流,待到那時才會回春。2020年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主要是一場猝不及防的疫情,對整個社會經濟環境都有大的影響,而藝術教育培訓市場也因此陷入困境。當大潮退去,才能看清究竟誰在裸泳。教育培養機構是近些年的熱門市場,熱錢紛紛流入,也讓行業變得浮躁,“入寒冬”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把握時機才是關鍵。
因此說到底,藝術教育培訓市場要真正從運營、質量等方面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回春。而不是僅僅坐等大環境的回暖,更重要的是把主動權掌握在自身手裡,去迎接挑戰,把握機遇,外界環境千變萬化,國家政策對市場也有諸多影響,隨機應變,才是回春的關鍵。
② 當前幼兒園藝術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當前幼兒藝術教育中的存在問題 (一)家庭教育的誤區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想讓孩子增加一些藝術細胞,便糊里糊塗地給孩子報名打著「藝術特色」的牌子的幼兒園,即便幼兒園沒有開設藝術教育課程,家長也會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樣的特長班去,希望孩子能在這樣的課堂上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 1、藝術教育等同大雜燴 很多家長對藝術教育根本弄不明白,他們認為,藝術教育就是讓孩子學到課堂之外更多的東西,還給孩子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興趣班,如「國畫」、「小提琴」等,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從這樣的教育中成為全才,完全忽視了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使得藝術教育成為一個快樂的出發點,到最後卻成為孩子沉重的負擔。 2、藝術教育成了技能訓練; 很多家長知道重「術」不重「道」是現在藝術教育中最常見的通病,但還是不自覺地拿彈得好不好、畫得像不像等作為孩子藝術教育成果的衡量標准,而忽視了孩子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的提高,不少家長都認為藝術教育是教育的附屬名,學好藝術可以為各類考試添加籌碼等,使藝術教育成了技能訓練。 3、拿專業水平要求孩子。 我們知道,藝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給孩子樂趣,並不是讓孩子過早地達到專業水平。但有些家長想當然地認為把孩子教得水平越高越好,從而拿一套專業人員的標准來衡量藝術教育的成果,而忽視了藝術教育和純粹的專業人才培養之間的不同,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法固然可以更快地提高孩子的藝術水平,但這和幼兒教育階段的藝術教育的初衷並不一致。 (二)幼兒園教育存在的誤區 藝術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幼兒天生就有熱愛和探索藝術活動的傾向,只是這種自然傾向被後天非自然的強化和訓練,大多無法繼續保持,往往被限制甚至被扼殺。主要表現在: 1、指導思想方面傳統落後 (1)技藝訓練為中心 長期以來,許多幼兒教師已經形成一套以技藝訓練為中心的外顯或內隱的觀念和行為模式。這些教師在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中,無論是在制定教育活動目標、設計教法,還是組織教學,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藝訓練的目標上。他們重視幼兒的正確描寫、製作和表演能力,卻忽視幼兒自身對藝術的感受和表達,這就扼殺了幼兒的藝術潛能和創造力。 (2)教師為中心 當前,我們的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仍然跳不出幼兒圍繞教師轉的怪圈。「教師讓我這樣做,我就這樣做」的現象仍然十分普遍。教師是絕對的權威,是萬能的知識技能的傳播者。教學活動由教師支配,教師讓幼兒觀察、模仿、記憶及回答事前教師准備好的問題,幼兒只能在裡面打轉轉、不能跳出來,即使是跳出來了,教師又馬上拉回去,幼兒只能被迫放棄個人「異端」的想法和探索行為。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只會扼殺幼兒的創造力,對幼兒的成長在害無益。 (3)知識為中心 傳統的知識觀認為教學就是用知識去填滿「全庫」(腦),學習就是獲取知識。知識是對經驗、事實、規則等的認識,而這種認識的真理性是絕對的、唯一的、靜止的,甚至是終級的。在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中,部分教師就深受這種傳統知識觀的影響,在教學中採取灌輸式教學,強調對知識的記憶、模仿和重復性的練習,造成培養出來的孩子膽子小,教師沒講過的不敢想、不敢做,幼兒又怎麼能發明、又怎麼能創新呢? 2、有失公正、兩極分化大 在以往我們的幼兒教育中確實存在著許多在失公正的地方。特別在幼兒藝術教育中,這種現象尤為嚴重。老師偏愛那些模仿力強、很會領悟教師意圖的幼兒,把他們歸為能力強的有才藝的一類。教師對他們另眼相看,指導得更為詳盡。而一些所謂「能力差」的幼兒,教師總認為他們是很難「開竅」的,就聽之任之、放手不管了。這樣就造成「好得更好」、「差得更差」,兩個極端對幼兒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3、教學模式呆板 在傳統的藝術教育中,不能不承認,我們是沿著反幼兒發展規律之道而行的,從入園就把孩子置之「依樣畫葫蘆」的寫實樊籬,老師先常常在黑板上畫個範例,要求照葫蘆畫瓢,稍有出格,便加以制止和批評,過分強調知識技能的掌握,如圓畫得圓不圓、線條畫得直不直等。最後是展示作品,幼兒互相欣賞(比誰畫得像)。這種藝術教育的後果是幼兒藝術感受能力下降,直覺整體的審美方式遭到破壞,審美經驗極度缺失。這種教育模式下教出來的幼兒往往也很呆板,作品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