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如何高中數學學科滲透生涯教育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如何高中數學學科滲透生涯教育

發布時間: 2023-08-27 07:58:38

㈠ 淺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學生的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教育。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麼?簡單說,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中職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如何結合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習慣,在養成中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全面發展,是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以下是我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滲透養成教育的幾點體會。
一、塑立自身良好形象,為人師表
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和典範作用。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所具有的氣質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等都可以在無形中給學生以嚴謹的,積極向上的,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另外,數學課上教師通過向學生傳授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在數學發展史上的燦爛歷史,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問題一解決」的模式,培養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心理品質。又如,教師在講授知識時應力求准確無誤。一旦出現錯誤,也應及時加以糾正,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治學精神。
二、遵循學科特點,培養學習習慣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絲不苟、堅持真理、求真務實的學習習慣。數學使人嚴謹,數學使人精密,但數學並不使人呆板,一方面嚴謹的證明訓練了人的思維,能使人細心周密,而這些素質能指導人們去思考學習和工作中的問題,使人養成縝密穩重的習慣,提高人的素質和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嚴謹並不意味著不苟言笑。經常性的思考可使人更聰明,更靈活,對社會問題的洞察力更強。數學中的演繹推理能保證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明晰性和確定性。能促使人們求真務實,腳踏實地,不浮不躁。現在的職高生基本上是90後,多半是獨生子,在家嬌生慣養,平時的學習生活都由家長和教師安排妥當,從而養成一種隨意、浮躁、懶散的習慣,通過數學課嚴密的推理、精確的表達和規范解題格式的訓練,加上自然科學本身所具有的客觀性和真理性,可以幫助學生改掉這種不良習慣,養成嚴謹求實的作風和認真的辦事態度。
對中職生來說,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是通過反復訓練來實現。從一點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漸進,又貫穿始終,如在進行計算能力訓練時,先要學生認真審題,邊審邊思考有沒有抄錯題,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能否簡算等,並自行檢查,及時糾正,分析錯誤原因,防止下次再錯,養成縝密嚴謹的良好習慣。
三、結合課堂教學,進行人生觀教育
數學中存在著嚴密的邏輯推理,同時也存在許多富有哲理的知識。注意這方面的教材,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比如,在講授「平面直角坐標系」時,首先講平面直角坐標系是一種畫定點位置的工具,它把幾何中研究的基本對象「點」與代數中研究的基本對象「數」聯系起來,通過平面內點與有序實數對的對應關系,將一個點在平麗內的位置確定下來,由此加以引申,我們所處的整個社會,實際上也有一些無形的坐標系,每個人進入社會後,就像平面內的點一樣,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在中學生這個人生發展的十字路口,每個學生都應該確定人生目標,端正人生態度。在學習完函數圖象後,通過對函數圖象特徵進行總結,有直線,有拋物線,有雙曲線,有折線等,以此來啟發學生,人生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如同函數圖像,應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去戰勝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又如,在講授「線段的特徵」時,我們知道「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是線段的重要特徵,利用這個特徵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應用問題,教師可以正確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活動,外出遊玩時要注意保護草坪,上學和放學的路上不要為了少走一段路而踐踏綠地,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晶質,也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加強思想教育,培養學習品質
在教學實踐中,經常發現有許多中職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很差,他們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做小動作,做作業粗心大意,有的作業經常不能自覺完成,要靠老師再三督促才能勉強完成。究其原因是學生養成了不良的學習品質和習慣,學習效果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因此,教師必須進行持久的思想教育工作。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取決於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在數學教學中,計算來不得半點馬虎。如果有一點兒粗心,算錯一步或點錯一個小數點都會造成重大失誤。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注意做到不僅傳授知識,而且注重加強對學生學習品質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時常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採用樹立榜樣的方法,向學生講述數學家少年立志、刻苦學習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勤奮學習。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應有意滲透學生的養成教育,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其策略性,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相信只要在數學教學中,正確利用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有意識地創造養成教育滲透的時間,有機地結合和貫穿於數學教學活動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逐漸滲透養成教育,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可以達到德育和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合格的勞動者。

㈡ 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

新一輪《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指出:通過高中階段數學文化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數學科學與人類社會發展之問的相互作用,體會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人文價值。開闊視野、尋求數學進步的歷史軌跡,激發對數學創新原動力的認識,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領會數學的美學價值,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創新意識。那麼如何在日常數學教學中體現數學文化一直以來都成為了近年來數學教育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課堂是學生學習這些數學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為了適應課程改革,我們應與時俱進,用新的數學觀,特別是用數學文化視角下的數學觀來看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真正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體會數學的文化品味,提高數學的文化修養。以下將闡述一些新視角,力求在課堂教學中多側面的展現數學文化。
一、數學家與數學文化
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應該注意對一些數學家相關的故事進行收集並作熟悉的了解,這樣當在課堂上講到相關內容、與學生交流、數學課外活動時就可以信手拈來,隨時插入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人文價值教育。如,在進行「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教學時,可以先介紹曹沖稱象的故事;在講解「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德國的「數學王子」高斯的小故事;在學習「二項式定理」時可以介紹我國古代數學成就「楊輝三角」等等。總之,以數學家為線索的數學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我們可根據教材所涉及的知識介紹不同層次的相關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美學與數學文化
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去發現數學中的美。符號是數學的一大特徵。有些人見到一個個符號就猶如聽到一個個美麗動聽的音符;有些人見到了符號就眼花,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以,這與他們對符號本身的認識程度有關,所以在課堂教學,適當介紹一些數學符號的來龍去脈,無疑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符號的深刻認識,並從中得到樂趣。比如,在立體幾何課應該適當提及到學生感興趣的美術繪畫,傳授學生如何把立體的圖形畫在平面上。
當然,教師應該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要有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的意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賞心悅目的,使追求和探索數學中的美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並引導學生利用數學中的美陶冶性情,實現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
三、文學與數學文化
數學和文學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舉例來說,中學數學課程里有「對稱」,文學中則有「對仗」。對稱是一種變換,變過去了卻有些性質保持不變。數學中的軸對稱,即是依對稱軸對折,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都保持不變。那麼文學中的對仗是什麼?以王維所雲:「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為例來說,這里,上聯對下聯,其中字詞句的某些特性不變,如「明月」對「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沒有變。形容詞「明」對「清」,名詞「月」對「泉」,詞性不變,看其餘各詞均如此。不難發現,變化中的不變性質,在文學中、數學中確實存在著相通的關系。
四、生活與數學文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課堂教學中可以把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數學現象或數學問題作為教學素材,如在講幾何圖形和幾何體時,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身邊有哪些相應的實物;或者將教材中的問題適當開放使之更接近實際,如在講等比數列求和公式時,可以列舉其在貸款購房中的應用;在講概率時,可以列舉其在彩票方面的應用;又如在學習「統計」時,可結合容易引起學生思考興趣的奧運會上獎牌數、射擊環數的統計等等。總之,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我」有關,與實際生活有關,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有用的,從而更加有興趣有目的性地學習數學。
在數學教學的課堂上,不應該只是充斥著「定理、公式、習題……」,而應像語文課那樣,通過「作者介紹、背景分析」,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賴以生長的「土壤」,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性體驗;應像歷史課那樣,講一段「數學故事、數學家逸事」,使數學知識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而富有「人性化」,使學生在感動、開心之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應像音樂、美術課那樣,通過「數學作品」的解讀,讓學生感知數學的和諧、欣賞數學的美.
總之,要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離不開數學史,但又不能僅限於數學史,還應該有一些「非數學」的內容。教師只有結合學生實際,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努力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學生學習做好充分的課堂准備,才能將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融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才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從而主動探索,進而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