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成長評分多少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教育成長評分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8-27 01:53:19

① 教育評價的衡量標准

(一)評價的內容對象應是重要的、全面的
教育評價的對象不外乎學生和教師,無論是對學生的發展進行評價,還是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評價,都涉及「評什麼」的問題。對良好的教育評價而言,確定「評什麼」是首要的,它涉及有關教育目的、目標等方面的價值定位;至於「如何評」,只是一個技術或方法問題,同確定教育的目的、目標相比,它的重要性是第二位的。以學生發展評價為例,回答「評什麼」的問題,實際上也就是要回答教育的目標指向或定位問題。根據美國學者布魯姆的意見,教育目標領域涉及「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在認知領域,布魯姆將教育的目標劃分為知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與評價六個層次,後來安德森等人對布魯姆的認知教育目標分類體系進行了修改,新的分類體系的主要特徵是將認知目標分為兩個維度:一個是「知識」,另一個是「認知過程」。安德森將「知識」按從具體到抽象分為四類,即事實、概念、程序和元認知;將「認知過程」按從低級到高級分為六個水平,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從這里可以看出,如果要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全面的、綜合的評價,就不能只針對認識領域的目標進行評價,還必須關注學生在社會情感方面的發展。即便是只針對認識領域的目標進行評價,也不能只針對低層次的認知目標進行評價,忽視對高層次思維技能或深層理解進行評價。總而言之,好的教育評價要求評價者首先要對教育的根本目的或目標有正確、深入的了解,以防漏掉那些主要的、基本的、重要的評價對象。比如,若對教師的教育工作進行評價,只評價學生書本知識掌握得如何,不看學生智力發展得怎樣;只看學生考分的高低,不看學生人格、個性發展是否健全,像這樣的教育評價只能對教育的發展起誤導作用。
(二)評價的方法與手段應是科學的、合理的、可行的
當我們確定了要評價什麼時,接下來就要考慮評價的方法與手段是否科學合理的問題。所謂評價方法與手段的科學性,主要是指評價採用的方法、手段是否真正能夠檢測出評價者所要檢測的東西。換句話說,評價的方法與手段必須與評價的對象或內容相適應,評價的對象或內容不一樣,需要採取的評價方法與手段也會跟著不一樣。比如,若要對學生的交往技能、操作技能、運動技能、社會性發展等進行評價,採用筆紙測驗就顯得不太合適;要對學生高層次的思維技能(如分析、評價、創造等)或者解決真實情境中的真實問題的表現進行評價,採用填空題、選擇題(含判斷題)、匹配題等測驗題型就顯得不太合適。此外,評價標準是否與評價的任務和目的具有內在的、理性的關聯,各個評價標准之間是否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各個評價指標權重大小的分配是否合理,所有這些都涉及評價的方法與手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問題。至於評價方法與手段的可行性問題,也不容忽視。
(三)評價應是公正的、客觀的,符合教育倫理准則的
任何評價如果要有效的話,都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標准」為准繩,盡量減少評價者個人主觀因素或外界因素對評價的干擾與影響,防止評價者把自己的個人偏見帶入評價過程。在這里,僅以評價偏見的客服為例,來談談評價的公正性與客觀性問題。「評價偏見」是指某些評價者由於性別、種族、社會經濟地位、宗教信仰或其他特徵,在評價中受到冒犯或不公平的對待。「這個測驗不公平」,說的就是評價偏見。
評價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活動,更是一種人文活動。好的評價必須符合教育專業的倫理准則,不論是評價的方法、手段、程序,還是評價的標准,都必須是正當的、合法的,符合有關教育的倫理准則。比如,評價標準的制定應基於民主的程序;標准一旦確立後,就應當始終如一地加以執行;搜集評價信息的方式應是正當的,對評價結果的利用也應當是正當的、合法的,避免給當事人造成傷害,等等。
(四)評價應對學生或教師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好的教育評價應能促進和激勵學生更多、更好地投入學習,幫助教師不斷地反思和改進其教學,促進教師在專業上不斷地得到成長與進步。以學生發展評價為例,好的教育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比如,在評分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努力與進步程度,將那些在考試中取得明顯進步或進步最大的學生姓名單獨張榜公布,予以表彰或獎勵;採用靈活、彈性的「延時評分」以取代一次性評分(即當教師發現學生作業中的錯誤時,暫不評分,將作業返還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並糾正作業中的錯誤,直到正確無誤或學生自己滿意時才給予最後的評分;或者教師先用鉛筆記下第一次作業的評分,允許學生將錯誤多的作業重做一遍,然後用新的評分取代原始評分);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標準的制定,學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價,不斷提高自我評價的技能,等等。上面列舉的這類評價措施,都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正面的引導與激勵作用。

② 豆瓣這8部評分8.1+的教育類電影,你一定要看

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會接受各種各樣的教育成長為人,嚴厲、呆板、散漫、不合理等等都有可能發生。這時,我們就需要其他媒介來為我們展現一個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情境、不一樣的例子、不一樣的傳授方式和不一樣的理解接受方式,以此給予我們啟迪,讓我們反思自己傳授的或者接受的教育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正確。

教育類電影有很多,但是真正能給人啟迪,讓人坐下來靜靜品味思考的電影,我推薦這8部,所有的影片均是時而讓人悲痛萬分,時而讓人歡欣鼓舞,又時而讓人潸然淚下。有些是學生時代老師在自習課上給我們集體放映的,有些是生活中自己尋找的,更有些是朋友力推的。當然,這些電影的主題不只有教育,變相來說,你花了一個半小時看一部精彩的電影,但是電影中的故事卻不止一個半小時。總之,意義非凡。

(一)阿米爾·汗導演的《地球上的星星》

第一個講述這部影片,是因為他在我的眼中是一個神聖的存在,這是我走上教育之路接觸到的第一部電影。小主人公伊夏有閱讀障礙,在他看來,每一個字母都在跳舞,父母、老師、同學都無法理解他,以為他只是搗蛋調皮,卻不知他真正存在的問題。學習差,天馬行空的點子往往讓周圍的人異樣看待。還好,遇到了教美術的尼克老師,他在發現伊夏的反常之後主動幫助並找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輔助伊夏克服障礙,挖掘他的長處。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耀眼的星辰,讓我們用愛與理解、包容與忍讓去發現他的美,或許你認為的白痴其實是一個天才。

(二)馬克·韋布導演的《天才少女》

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天才小女孩在被發現數學天賦後,舅舅和外祖母圍繞孩子的教育撫養問題產生分歧的故事。舅舅認為孩子需要自由的成長,需要同齡玩伴,需要和普通人一樣快樂的生活;而外祖母卻覺得天才不應該和常人一樣,他們的大腦應該接受高等教育以便於將來有大成就。

真摯情感和殘酷現實強大的沖突讓人有很強的代入感,同時,也很容易讓人在情感的宣洩中找到教育的真諦。這部影片中的小女孩非常可愛,主演克里斯·埃文斯是《美國隊長》系列的主演,插曲《The Wind》和《Pretty Bird》非常好聽。

(三)尼特什·提瓦瑞導演的《摔跤吧!爸爸》

這是本年度至今為止最經典的一部電影。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的馬哈維亞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希望讓兒子幫他完成夢想卻生了四個女兒。本以為夢想就此破碎卻意外發現女兒身上的驚人天賦,並讓她們練習摔跤,贏得一個又一個冠軍,最終贏來了成為榜樣激勵千千萬萬女性的機會。其中,馬哈維亞的教導方式雖然嚴酷,但頗有成效,為了女兒的將來,為了不讓她們和千千萬萬個印度女兒一樣過早嫁人生子,洗衣煮飯而瘋狂訓練她們。

這是一部賺夠了眼淚的電影,很多人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隱隱約約,我們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一個爸爸。

(四)梁智強導演的《小孩不笨》

這部影片講述了三個讀EM3課程的小孩子,如何應付學業和家庭沖突的故事。用孩子的視角來反應父母、學校、制度的不合理性。三個孩子的父母各自用不同的棍棒教育、家長式說教和放任自流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隨後意外的發生,使三個孩子都發生了變化。每一個孩子的變化雖出於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深入淺出,在談話的瞬間就能讓人有所警醒,有悲有喜,有愛有恨,令人動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電影。

(五)格斯·范·桑特導演的《心靈捕手》

該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雖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卻是個叛逆的問題少年,在教授藍勃、心理學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最終打開心靈,走出陰影孤獨,消除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的故事。

這部影片的最大亮點在於用一個個細小的環節來串起整個故事,用智慧和誠懇的態度來促使問題少年自己發現問題並嘗試改進,既沒有咄咄逼人的規勸和說教,也沒有空泛泛濫的循循善誘,注重自我發現、披露和完善,實在是一部優質的教育類電影,值得一觀。

(六)羅伯特·懷斯導演的《音樂之聲》

該影片是部音樂片,歌唱貫穿全片,輕松幽默,雅俗共賞。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以童心對童心,讓活在條條框框中的孩子們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讓頑皮的孩子不再只知道搗亂而是用積極的方式吸引父親的關注,嚴厲的上校也被她所感染並認同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呆板與輕快靈活相互碰撞,理解與信任並存,深刻而有內涵,經典而又愉悅不失趣味。

(七)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導演的《放牛班的春天》

該影片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並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節奏輕快,詼諧幽默,用一個說爛了的主題講述了一個純真的故事,沒有帥男靚女,沒有黃色暴力,亦沒有更多噱頭,單單一個綿長輕柔的故事就能體現出對教師的尊重以及對問題學生的關懷。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們不會大喜大悲,不會嗟嘆吐槽,有的只會是心靈的共鳴和回味無窮的感動。

(八)羅伯特·澤米吉斯導演的《阿甘正傳》

該影片講述了一個有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福瑞斯特·甘在母親的培養教育下自強不息,最終「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奇跡的勵志故事。阿甘的母親並沒有因阿甘智商低就放棄對他的培養,讓他入學收到好的教育,並教育阿甘從小樹立信心,告訴阿甘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得到什麼。面對一個智障兒子,阿甘的母親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積極耐心教導,用她特有的方式把阿甘培養成材,用生命去愛他。

當然,這些影片的主題不僅僅是教育,我只是選取了其中一個視角來講述這些電影。更精彩的,只有當你自己去觀看才能體會到。

結語:每一部影片都是由不同的情節故事組成的一個趨同化的主題電影,殊途同歸,最終講述的都是一個又一個的人生夢。教與學往往能夠在多數影片中表現出來,無論其以何種形式展示,目的只有一個:體驗自己無法經歷的事,完成自己無法做到的夢,丟給人們一個未曾深思過的問題。希望以上電影能給你啟迪,無論你是學生還是老師,家長還是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