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養幼兒良好品德的教育方法
一、滲透日常生活
1、利用節日活動,進行德育教育如"三o八"節進行愛媽媽、愛阿姨、愛奶奶的教育:節前,老師向幼兒介紹節日的名稱、日期,同時,要求每個幼兒在家了解媽媽、阿姨、奶奶的辛苦,從中使幼兒萌發尊敬媽媽、尊敬阿姨的情感。節日當天,小朋友親手為媽媽進行打扮,還用語言表達了對媽媽的祝福和熱愛之情。使幼兒懂得了尊敬媽媽等長輩,並且明白了表達感情要付之行動的道理。 "十o一" 國慶節來臨,我們結合親子活動,設計"製作五星紅旗"的主題活動。通過對國旗的製作過程 ,知道了國旗對於我們的意義使幼兒萌發了愛國旗、愛祖國的情感。
2、在一日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
比如,幼兒在課間玩玩具時,為爭奪玩具發生爭吵,這時教師就根據情況適時進行團結禮貌的教育,主動認錯的教育,互相謙讓的教育,講文明的教育;在睡眠、進餐時,根據孩子的具體表現,教育孩子睡覺時不影響別人、睡姿要正確、進餐時不講話、不剩飯菜、飯後漱口、便後洗手的良好生活習慣;針對家長反映的孩子買零食情況,教育孩子不亂花錢、吃零食對身體不好的教育。當發現幼兒有拔小草或揪小花的行為時,要對孩子進行愛護花草樹木、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教育。
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3、在室內教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例如利用 講《小豬變干凈了》的故事,並結合教唱《小朋友愛清潔》的兒歌,來教育幼兒愛清潔 、講衛生,知道為什麼飯前便後要洗手;並運用了有關禮貌教育的詩歌《請、對不起、謝謝》和故事《講禮貌的小白兔》來對幼兒進行教育,使孩子們都能較好地使用"再見"、"對不起"、"沒關系"、"謝謝"等用語,並把它們運用於家庭和幼兒園生活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適合幼兒的主題活動。如:我在班裡,組織了"我很能幹"的勞動活動,幫助幼兒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開展"爭當環保小衛士",另外,因為幼兒勞動意識還不強我班進行了值日生安排,輪到哪一組的幼兒值日的時候,他們就會主動的幫助老師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幫助老師掃地、收拾玩具圖書、疊被子等等,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與集體榮譽感。 教師們還利用活動室的區角,建立了 "娃娃家"、"閱覽室"、"我是小小音樂家"等活動角,孩子通過閱讀圖書、聽音樂、玩積木等活動,通過書中、故事中的人物行為去認識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小鴨上來了》中的小鴨子不小心掉到了一個坑裡,很多小動物幫小鴨從坑裡出來,反映了樂於助人的典型。孩子通過讀、聽、看建立一種正確的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我們每周都有一個教育主題,且將科學、體育、語言等各門學科有機結合起來,緊緊圍繞主題精心選擇教材,認真確定教學目標,使德育教育滲透在各門學科之中。像《偉大的祖國》、《讓我幫助你》、《我愛我的老師》、《做個誠實的孩子》等主題都是進行德育教育的好內容。
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二、教師的示範教育
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師應該成為幼兒的一面鏡子,向幼兒灌輸任何東西,自己都先做出好的榜樣,嚴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養孩子好的品德,就會為他們美好的前程創造條件。讓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由於幼兒年齡較小的緣故,他們離開家庭、離開父母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老師就成了他們唯一的依靠。這就要求教師要象媽媽一樣去細心呵護、關心、幫助每一個孩子,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創設一種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精神環境,用愛心去溫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獲得愛、感受愛的同時,逐漸也學會了如何去關心、幫助別人,同時一種互敬互愛、懂禮守紀的良好個性、行為品質也在逐漸的形成。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意識到自身行為的榜樣作用,加強品德修養和心理修養,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態度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
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三、建立家園互動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大家都認可一句話:"最了解孩子的莫過於父母"。所以,作為孩子的父母,要身正,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或許我們的一句話、一個手勢、甚至一個眼神就會影響甚至改變他們的一生。特別是家庭成員間在生活中應相互尊重、相互謙讓,與鄰里、同事友好相處,關心別人,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在生活中無形的為孩子做出榜樣。有的家長脾氣急躁,只要孩子犯錯了,不管什麼原因,先劈頭蓋臉的責罵一頓,或者是暴打一通。這樣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喪失自信,不願意去改正錯誤。而有的家長卻"性情溫和",無論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誤,他都會"耐心細致"的說教,哪怕是同樣的錯誤短期內重復發生了若干次。這樣家庭里的孩子很容易形成錯誤的道德判斷,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是爸爸媽媽說教過了那麼事情就此完結了。所以父母應從家庭實際出發,根據孩子身心發育的特點和品德形成的規律,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對孩子進行生動的滲透性的道德啟蒙教育。
幼兒期不僅是開發智力、發展能力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幼兒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幼教工作者,必須明確幼兒園品德教育目標,以德育為主線,帶動其它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
2. 怎樣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教育
到底小孩從小要怎麼教育才好呢?
1、品德教育,不論孩子的學習是否優秀,孩子的品德都不要出問題,所以要從小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品德觀念,見到長輩要問好,要懂得照顧比自己年齡小的弟弟妹妹,要懂得不能浪費,不論家裡有錢沒錢,都應該買需要的東西,而且不要以為的追求品牌和檔次,衣服舒服就行,吃的東西有營養就可以。
2、技能訓練,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技能,從小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學會幫助家人做家務,要學習如何待人接物,如果跟朋友相處,另外還應該培養孩子學習一些簡單的才藝,這樣孩子在跟同齡人在一起的時候會更加的自信。
3、語言表達能力,孩子會不會說話也是很重要的,有些人雖然會說話但是說出來的話會讓人覺得非常差勁,如果自己的孩子也發展成這樣肯定是會讓人非常的心塞,所以要讓孩子知道怎麼說話可以令人心情舒暢,怎麼說話可以不惹人討厭,不要讓孩子養成倔強自我中心的脾氣。 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大的課程,不是只有學習成績這么簡單,應該從生活中點點滴滴做起,要先以自己的行為來告訴孩子怎麼做是對的,只有做到這些才有資格談論教育孩子。
3. 學齡前孩子如何進行品德教育
第一,在游戲活動中滲透品德教育。
游戲活動不僅符合幼兒的特點,也是幼兒認知世界、改變自己的重要活動。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在游戲活動中滲透品德教育,引導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要團結合作,懂得謙讓,樹立兒童正確的道德觀。例如,在游戲活動中,如果一個幼兒不小心碰到另一個幼兒,教師要引導幼兒說:「對不起。」讓被碰到的幼兒說:「沒關系。」通過使用禮貌用語,來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並逐漸養成習慣。
第二,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品德教育。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兒童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要滲透品德教育的內容,以此來提升幼兒的道德品質。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關於品德的小故事,並在結束後問幼兒:「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呀?」讓幼兒在小故事中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
第三,在一日生活中滲透品德教育。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生活的點滴細節中滲透品德教育,才能夠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要在一日生活中時刻滲透品德教育,如在入園時養成主動問好的良好習慣,吃飯時教導幼兒不挑食、不剩飯,洗手時教幼兒有秩序的排隊,午休時教導幼兒不要打擾別人休息等。此外,還可以通過生活設施滲透品德教育,例如在水龍頭旁邊貼上「節約用水」的標語,在樓梯上粘貼「靠右行」的標語等。
第四,在傳統節日中滲透品德教育。
傳統節日是宣傳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好時機,教師可以在節日期間積極開展一些關於品德教育的活動。例如在植樹節帶領幼兒一起參觀植樹活動,養成幼兒熱愛勞動的品質,在母親節和父親節讓兒童為父母製作賀卡,養成幼兒孝順父母的品德,在國慶節帶領幼兒畫一幅獻給祖國的繪畫,以此來培養兒童熱愛祖國的精神品質。
總之,幼兒存在的問題往往與道德品質密不可分,在結構化面試中,考生要對題目中幼兒出現的問題作出准確判斷,一旦與道德品質相關,就應該在答題中採取有效手段,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