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家庭教育,到底是教育孩子,還是教育父母
其實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孩子看。
如果父母都不能做到一個好的示範和榜樣的話,那麼怎麼能教育好孩子呢?
在美國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中,小丑魚爸爸和小丑魚兒子的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小丑魚的爸爸是一個膽小,不勇敢,做事畏首畏尾,害怕未知的變化的父親,他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在海洋世界裡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送小尼莫去上學的時候,爸爸生怕尼莫第一次離開自己,會遇到困難,於是千叮嚀萬囑咐, 讓孩子如何注意自己的安全,而老師帶著一群學生出海暢游,觀賞學習的時候,尼莫的爸爸還是不放心,跟了過去,不讓小尼莫碰一切未知的東西。這讓尼莫非常郁悶,一氣之下,它游向了一支大船,剛剛碰到船,就被人類下來捕撈走了,尼莫的爸爸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後來尼莫的爸爸開始了尋找兒子的探險之旅,它不斷地克服自己的弱點,迎接未知,學會關心別人,自己的故事傳到了身在人類魚缸里的尼莫耳邊,尼莫深受感動,在第一次嘗試失敗之後,終於也突破自己,完成了魚缸里的動物們的逃跑計劃,最終見到了自己的父親。
這個故事非常簡單,也非常感動。
父親因為自己的膽小,也不敢讓孩子去嘗試很多未知的東西,孩子漸漸也深受感染,變得膽小,害怕,在執行計劃時敗下陣來,但是,後來父親突破了自己的弱點,成為了海洋動物們口口相傳的英雄,尼莫也效仿自己的父親,完成了艱巨的任務,拯救了自己和夥伴們。
這個就是教育孩子,和父母提升自己之間的關系。
如果說我們把教育孩子換一種說法,那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做好自己。
孩子是一張白紙,需要父母精雕細琢,但是對於初為父母的人來說,孩子也在教育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
互為人師我覺得是最好的狀態 ,你是如何教育自家孩子的呢?
我說下我對孩子教育方面的一點看法: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這種被人們記在骨子裡的話,卻道出了人們幾千年來的心聲和真諦。對於青少年教育的話題,一直是人們的熱議,
家庭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有爸爸媽媽參與的教育,那麼在這場家庭團體中,到底是誰應該被教育哪?
個人而言,在家庭教育中,更需要被教育的應該是父母。
我很喜歡「潛移默化」這個詞,正所謂,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的發展變化,儀式感的家庭帶不出懶惰的孩子。
對於教育,父母要更大的格局。
大家都說,郭麒麟在眾人面前說話非常的謙虛謹慎,雖然頂著富二代的光環,但是依然沒有」富二代「的架子。
記得在某節目中,有一次是郭德綱講述他們家的教育門風,郭家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家庭,對於「禮義廉恥,忠孝,,,,,"也是領悟的比較深刻,郭德綱一直強調,對於郭麒麟的教育,他沒有過多的管教,反而都是在日常自身行動中言傳身教。
郭德綱強調,到目前為止,接父親的電話,從來沒有坐著的時候,從這一點就不難看出,因為特殊情況郭麒麟沒有完成學業,而且處在紛繁復雜的 娛樂 圈裡,沒有沾染像很多「富二代「星二代」的惡習,反而規規矩矩表演工作。
不難看出, 好的「家風」對孩子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深遠的,如此懂的「規矩」的孩子,還需要父母繼續約束嗎?
關於孩子的教育」其實你並不需要說太多「。
兒子出生後,我和孩子媽媽每天休閑時刻都是看書學習,而不是「抱起手機」,慢慢的他會模仿你的樣子。
兒子兩歲半,每當我希望他早點睡覺的時候,就會提前帶他去床上,陪他看兩本書,然後講一個睡前故事,等他無聊了,那也就距離睡覺不遠了,前兩天,依照慣例,講完了睡前故事,我就安靜的等著,他突然提出來,要給我講一個故事,我欣喜的答應了,他就開始了他的故事之旅「從前有一個森林。。。。。。然後哪。。。。。。最後哪。。。。。就這樣故事講完了」。
其實故事的內容很常態,就是他看過動畫片和早教讀本上七拼八湊的,但是這幾個連接詞卻是讓我對於自己的日常言行有一絲慰藉的地方。
平時在家庭交流中,我們夫妻二人習慣會把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敘述清楚,「戒驕戒躁」是我們默認的行為方式,因此兒子有這個表現,也算是我們的努力沒有徒勞。
父母是孩子的根,孩子是父母的果,果子長勢如何,主要是看根的能源供給。
願我們學習孩子的天真爛漫,願孩子學習我們的豁達開朗,我們互為人師,互相學習。
家庭教育, 是現在很熱的一個詞語,也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一種教育,但是被大眾廣為熱談也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尤其是在越來越重視孩子成長和學習的今天,更是被大家推崇備至。
那麼什麼是家庭教育呢?家庭教育是對孩子的呢還是對家長的呢?
家庭教育的簡稱就是家教 。以前我們會這樣評價一個孩子:「這孩子真有家教!」或者「這孩子真沒家教!」
網路給出的定義是:
這樣分析: 家長是教育活動的執行者,子女是教育活動的對象。
不過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如此分裂地看待。
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思考,對家庭教育有大致幾點看法:
1,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長的自我學習和成長 。
這是家長教育好子女的前提。如果家長自己不懂禮,如何告訴孩子禮節?
就如下面的小故事:
螃蟹媽媽告訴小螃蟹要直著先前走,還給小螃蟹做示範,小螃蟹橫著走,螃蟹媽媽說不對,要直著走,可小螃蟹高訴媽媽:「我是和您學的呀?」
所以 家長在為人處世的方面一定要自己力求做到,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這是身體力行的最好的教育。
2,家庭教育是一個泛泛的概念。
具體到家庭教育的內容來說,沒有明確的具體內容,只有原則,是成人的教育。 幾乎所有為人處世的內容都包括在家庭教育的內容里,幾乎孩子的點滴細節到志向和成就都有家庭教育的影子,
比如孩子待人接物、言談舉止、比如吃飯的禮儀,比如孩子敬業的精神等。
3,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的。
家長如何和老師溝通與相處都會在孩子身上有所反應。
比如家長責問老師,孩子作業有問題,遷怒於老師,這就無形中給孩子一種可以不尊敬老師的暗示,家長如果和老師相處很是有理有節,那麼孩子也會感受到做事就要有理有節,不可肆意妄為。
4, 家庭教育不僅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是家長和孩子之間 彼此 互動對彼此的影響。
比如孩子做錯了,做家長的似乎都有權力責罰孩子,可自己做錯了呢?大多數家長會說:誰沒有錯的時候呀,你就記得這一點了!其實我們這種態度如果沒有孩子可能我們不自知,但是我們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到如果他錯了事,受責罰時,他也會如此辯解,善於反思學習的家長會從中認識到自己以往的錯誤,就會自我改正。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對於家庭教育方面我就 大致 說這些,歡迎朋友們補充更多內容!
家庭教育中,孩子受教育和父母受教育是相輔相成,共同成長,相得益彰的過程,他們不是非此即彼的獨立存在。
孩子自受精卵以來,父母不僅要學習孕期的有關知識,並就不同階段施與胎教。孩子出生後,父母更要在不同年齡段,在自己受教育的同時,引導孩子有正確言行,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也應不同成長階段中,不斷交流,不斷創新。所以。隔代教育和留守兒童的託管教育往往會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一些留守兒童的不健全人格。
中小學時期的家庭教育,不能簡單地認為接受文化知識的教育,父母要重視,如何培養孩子的養成教育的問題,並逐步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尤其是在網路環境下,父母與孩子的受教育,更是一個鬥智斗勇的過程,也是個不斷拓開視野,全面提高素質的過程。不能一味封閉,也不能全面開放,兩者相互配合尤為重要。即使是文化教育,也可藉助互聯網,相互學習,相互探討,哪怕父母對更深的知識不能互動,閱讀、陪伴也是家庭教育的應有之要義。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教育。在家庭教育這對矛盾中,孩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體。說說我家的情況吧。
(1)在孩子岀生前,我先生利用業余時閱讀了大量的 育兒 書籍。他說,養育孩子是一生中的頭等大事,沒有其它任何事比這更重要。
(2)孩子岀生時,請了外公外婆來幫忙。把孩子從醫院帶回到家的晚上,我先生給家人開會,解釋了為什麼要科學養育,並說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全家人都要聽他的,包括外公外婆。
(3)孩子出生後,我有三個月產假在家帶孩子,加上外公外婆帶。我先生上班,公司里再忙晚上他都要回家。
(4)關於孩子的飲食、營養搭配、按摩、肢體運動,如何引導孩子偏頭、翻身、爬、滾、走,如何培養孩子味覺等等,我們都按我先生的方法做。甚至孩子輔食食譜他都做了安排,按周更換。他說孩子的身體發育是最重要的。
(5)語言培養,他說利用孩醒來吃奶、洗澡的機會,盡量多地同孩子說話。同孩子說話不能講兒語(像魚擺擺之類的),避免講土話,只能叫孩子的小名,不要一會兒叫寶寶,一會叫寶貝兒,一會叫娃娃,一會又叫大名。他說3歲前培養孩子語言能力是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礎。
(6)神奇的很,孩子哭鬧只要他接過手,很快他就把孩子安撫平靜,並很快把孩子哄高興。孩子不睡覺,他接過手不一會兒他就會讓孩子睡覺並放在床上。孩子在他手裡總是快樂的。
(7)他說:孩子的天性是玩,一切的培養都寓於玩耍之中。前3歲培養好了,以後就沒那麼操心。孩子3歲以後,父母逐漸逐漸往後退,讓孩子往前走,父母只是時而引導孩子就行了。
他關心孩子的學習,但分數從來不是他的評價標准。我們兩個孩子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不用我們操心。沒上過一分錢的補習課。也不用陪作業。他注重培養孩子的教養,培養孩子的獨主能力、做家務的能力等等。
謝謝
家庭教育,就是孩子在家庭中受父母言行舉止的影響,潛移默化的受到「教育」。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實是潤物細無聲的。
無論父母處於什麼階段,什麼位置,都要保持一個學習的態度,其實根本是為你自己,而父母學習的最大附加價值就是孩子受益。我本科有一個文學老師,他教我們的時候已經快60了,形象非常樸素。他說他家最大的財富就是有一房間書。他說工作和自身成長都需要閱讀,不斷學習,慢慢這樣的習慣也影響了女兒。他說他對女兒最大的教育就是一起看書。最終他的女兒也考上了北大的中文系。
有一句老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套用這句話,「不愛學習的父母也很難教育出愛學習的孩子」。
上周去聽孩子美術班的第一節公開課,一個新進來的孩子在課上特別的淘氣,要麼接老師話,打岔;要麼就跟左邊右邊的同學說話;要麼舉手說要喝水、上廁所,總之沒法坐下來聽課,還嚴重擾亂了課堂秩序。老師在課中提示:「***,你這樣不認真上課,我會讓你爸媽來教訓你喲。」孩子朝外面一看,嬉皮笑臉的說,「你告訴他們呀,你看,他們正在打「王者榮耀」呢,才不會管我呢。」我才發現孩子的父母沒有進來聽公開課,而是坐在門口的長凳上,雙雙低頭玩著手機呢。第二節課這個孩子也被請走了。
在孩子的另一個思維能力班上,家長要求坐在後排看孩子上課,我看見很多父母都帶著電腦、或書籍同步學習,有一次看到一個家長為了孩子學數學,自己在研究「數獨」題目。
實際上,教育好孩子,父母可學的東西很多,比如:1、最重要的是自我成長
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如果父母有很好的修養,積極上進,過得很充實,感到生活有意義,對孩子是最大的財富。
2、需要與時俱進的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知識
比如可以學習一些心理學,了解孩子不同階段可能有的心理狀態
學習一些 育兒 技能,比如情緒管理技能、時間管理技能、有效溝通技能、專注力培養或者習慣養成等等,這些不僅對孩子有好處,對父母自己的工作生活也都有好處。
所以, 我們說家庭教育,孩子不是用語言「說教」孩子,而是用父母活出的生活狀態去「影響」孩子。
當你覺得自己的人生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時候,你的孩子也會吸收內化你的品質、行為方式,成為一個類似的人。
父母們,學習吧,和孩子共同成長!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但是不同的人對於這個的觀點是不一樣的,一些教育學者以及學生曾分享過他們的一些看法,這里可以參考一下:
「教育是我們抵禦煽動者、假新聞的唯一防禦措施,逐漸將我們推向反烏托邦的現實」
「教育為我們提供必要的知識來更好地了解周圍環境並在當今世界取得成功,幫助我們拓寬視野。」
「教育是一個過程,其目的是發展個人自主權。它通過發展能力、知識、對世界的理解來實現這一點,幫助你獨立行動,讓你區分好主意和壞主意,給你一個空間來爭論或玩弄想法。」
「教育在現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微觀層面,有學者認為,個體的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是對自身追求的理解、欣賞和實現,對個體具有內在價值。在宏觀層面,教育在社區、文化、國家和國家聯盟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
「教育就是生命——你從出生開始,直到你死,它才真正停止。這就是你如何使用你學到的一切,塑造你和你的道路,並決定你一路上想要的生活。」
可以看出,大家無不承認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對於真正的教育是什麼,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從大家的想法中窺見出: 教育是為個人以及 社會 發展以及拓展發展道路而服務的。 所以可以說好的教育應該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而學習只是受教育的一種形式,而學知識是學習的一種形式,學習能力中也包含了學知識的能力。
實際上, 隨著中國越來越開放,教育的形式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出國留學接受國際教育。
這里就中國教育和西式的代表-英國教育進行一個對比分析:
中國有著悠久的教育 歷史 。教育體系正在逐步完善。而英國是西方教育的典型代表,擁有較為先進的教育體系。
由於學校教育的目的都是育人,英國和中國的教育有一些相似之處。
1. 在英國和中國,學校教育包括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
2.重視學生教育理念的培養。
3.在教師培訓中強調教師專業發展和繼續教育。
但是由於 歷史 、文化、經濟實力不同,中英兩國的教育方式不同,主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上。
1.思維不同:中國重視知識教育,英國重視能力教育。
中國老師教給學生任何課本上的東西;考試不能脫離教科書。而英國教師則注重能力教育,他們強調學生能夠熟悉自己想知道的事物和現象,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到正確的答案,發現新的知識。英國老師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讓學生主動學習。
2、方式不同:兩國實現教育目標的方式不同,英國學生比中國學生學的科目多,而中國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更長;中國班級一般由50-60多名學生組成,是英國人班級人數的兩倍。
3.差異也體現在班級的中心。中國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希望老師能教授一個學科的所有知識,但不願意被老師提問。英國的教學班以學生為中心,有豐富的講座和討論,教與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生決定的。
可以說,其實不同的教育都有自己優勢和劣勢的地方,好的教育能結合孩子的興趣點,特點等來幫孩子拓寬發展道路,給孩子未來足夠的選擇。受到好的教育,能夠改變孩子的一生,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在學習,可以說廣闊的學習就是學如何獲得更好的教育,而實際每個人的目標和定位不同,學習的內容都會因人而異。
而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是制定學習計劃,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的~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學習,幫助孩子找對努力的方向~然後由淺入深,慢慢提高難度,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才能更好幫助學生取得成功~
以學英語為例,學習英語的方法很多,每個人都會有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的不一定適合別人。另外學習環境的不同也會影響學生的英文學習,一個長期在國外生活的人和一個在國內的人,學習到的英語都會不同,也會影響到學習方法。
所以英語的能力提升,不是一套書或是一個教程就能解決的,更多的是不斷的進行語言輸入和輸出,並針對自己的目標進行合理規劃。每個人都是從沒基礎到有基礎的,所以也要對自己學好英語有信心。
英語學習是一個過程,會根據目標而改變,期限是根據您目標和情況來設定的哦,比如你目標設定為認識200個高頻詞,那麼你可以每天認識20個,學習10天,10天後檢驗學習成果,然後能夠在不同階段達到自己的目標。
當您對英語產生興趣後,想要更多地去學習,並能夠不斷每天學習一些內容,其實自然而然就能學好英語了。這里可以給您一些學習的建議:
如果想了解我們的課程,做學習規劃或是了解英文水平,可以告訴我們~
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需要被教育,不懂家庭教育規律的父母是瞎教育。家庭教育往往走兩個極端一個是過分溺愛,一個是過於嚴苛。兩種方式的家庭教育都是不懂教育。
溺愛型的家庭教育培養的是任性的低能兒。這種孩子不能理智的處理事情,遇到困難就沒有辦法。總愛任性發脾氣。如果孩子從小的所有事情都是家長包辦的,比如穿衣,吃飯,洗臉等等。孩子長大後就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這樣的教育無疑是在害孩子。
嚴苛型的家庭教育讓孩子膽小沒有主見。這種家庭的父母唯我獨尊,不善於跟孩子溝通,總是自以為是,有的要求過於嚴格,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孩子做事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便大發雷霆。輕則批評,重則打罵。這樣就造成了孩子做事膽小,猶豫不決,生怕犯錯,因為犯錯就要受批評。
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該給孩子創造一種寬松的家庭氛圍。孩子有自己的話語權,能夠跟父母好好溝通。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溺愛,不是訓斥。而是鼓勵和幫助。要要以身示範,耐心地幫助孩子,指導孩子。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權威,多學一些家庭教育知識。
家長按照《弟子規》的要求,身教在前,率先垂範,成為子女仿效的楷模。謝謝大家。
是 社會 需要教育j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