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代國家教育行政包括哪些主要范疇
內容
教育行政主要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是制度層面,包括教育行政的體制、機構、以及學校教育的制度;
第二個是內容層面,它涉及課程行政、人事行政、財務行政和設施管理;
第三是方法層面,教育行政工作者要通過立法與執法、規劃、督導、評估等手段,來推動教育事業朝著預定的目標發展與前進。
特點
第一,教育行政活動與其他行政活動一樣,在履行職責時一般都重視體現國家的理念、意志和願望,注意貫徹國家的政策和法規,並在國家法律所許可的范圍內行使管理教育的許可權。
第二,教育事業用的是公眾的錢,屬社會公共事業的一部分,因此管理教育也必須像管理其他公共事業一樣,以維護和推進公共利益為基本目的,而不是以營利為基本目的:這一點與企業經營有明顯不同。
第三,教育行政作為一種管理活動,具備了一般管理的基本特徵,如有組織目標,有機構內部的許可權分配關系,有分工,有計劃,有決策,有交流,有協調,有沖突,也是通過綜合運用各種管理手段來最終實現組織目標的。正因為如此,管理的一般原理,對於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四,與其他行政人員一樣,教育行政人員的素質、能力、領導風格等對行政上作的成效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現代社會歷來都重視行政人員能力、素質的培養。
第五,行政工作科學化是當前的一種趨勢,教育行政也不例外。許多原本在其他領域運用的科學手段,如今在教育行政領域也得到了普遍的運用,如統計手段、預測技術。成本核算制度、信息資料處理等。
目的
教育行政的目的在於保障全體公民的教育權利,促進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具體說來主要是兩個目標:一是增強民族凝聚力;二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功能
1.領導功能。教育行政人員要代表政府對教育事業實施領導,緊緊圍繞國家意志和社會需.要來制訂教育目標和規劃,使教育子系統與整個教育系統的目標相一致,使教育系統的目標與社會發展的總目標相一致。
2. 服務功能。行政工作就是服務。教育行政就是為教育事業為教育工作服務,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服務,為學校工作服務。
3. 監督功能。教育行政工作者還要及時進行檢查指導,聯系教育目標,對教師、學生和學校進行考核和監督。
研究方法
1.經驗總結法:教育行政研究起源於中、小學的校長或者是教育行政部門的負責人對教育行政實踐的總結反思。
2.文獻分析法:教育行政研究要注重收集教育生活中有價值的文獻。
3.調查法:主要包括問卷法與訪談法,能為教育政策的形成背景、實施過程與效果提供大量的、准確的、有價值的信息。
4.實驗研究法:就是創設一定的教育情景,改變這個情景中的一個變數,從而引起其它變數的相應變化,從中發現因果關系的研究。教育行政涉及的不可控因素較多,在教育行政的實驗設計中,多採用准實驗設計。
5. 文化人類學研究法 :要求研究人員不帶任何假設進入人類生活場景,平靜地觀察、記載、描述人們的生活,以發現生活中一些不可見的規則與觀念。教育行政的文化人類學研究試圖發現基層教育工作者的生活現實、工作願望和基本處事規則等。
6. 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最初是一些教育學者的旅行和出國觀感。隨著比較教育學的誕生,比較的方法也延伸到了教育行政領域。今天的教育行政比較包括國際之間的比較與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間的比較。
歷史沿革
清末,縣級的教育行政機構叫「儒學署」,設於文廟內。署設教諭、訓導,皆為縣教育長官,其職責除管理全縣文武生員外,還兼任奉祀官。
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興學堂。翌年五月,改「儒學署」為「勸學所」。
1912年2月,南京臨時政府頒布地方行政官制,決定撤「勸學所」,設「教育局」,但宜陽縣仍沿用舊制。直到1923年才改為教育局,設局長1人,視學1人,事務員1人。1927年增設宣講員1人,事務員增至4人。1939年改教育局為教育科。下設社會股和教育股,各股設股長1人。
1947年8月29日,宜陽縣解放,9月分
為宜南、宜北兩縣,兩縣政府均設戰教科。
1949年2月,宜南、宜北兩縣合並恢復宜陽縣,改戰教科為教育科。
1950年,教育科改為文教科,編制4人,兼管文化,歸屬縣委宣傳部領導。
1955年,文教科分為文化科、教育科。
1956年,教育科設教研室,教師進修校部、掃盲辦公室。
1958年,撤銷教育科成立教育局。
1961年,教育局下設總務股、秘書股、工農教育股。
1967年4月,縣成立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下設文衛辦公室。
1968年8月,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革命委員會辦公室下設文衛組,教育局成立革命領導小組。
1971年6月,成立文教衛生局。
1973年8月,撤銷文教衛生局,成立縣革委文教局。1978年10月,歸屬科教辦領導。
1980年5月,撤銷縣革委文教局,分為文化局與教育局。教育局設兩室(辦公室、教研室),5股(人事股、教育股、計財股、工農教育股、生產供應股),10月,教育局歸縣文委領導。
1984年10月,縣文委撤銷,教育局直接歸屬縣政府領導。
1990年縣工農教育委員會與教育局合署辦公。教育局下設辦公室、教研室、人事股、學校教育股、計財股、成職教股、成職教研室、教育生產公司。
機構設置
1912年,全縣分為城關、尋村、石陵、韓城、三鄉5個學區,每學區設教育委員1人。
1934年5月,又改為8個學區。
1939年,各區設教育指導員若幹人,區屬各鄉鎮設鄉中心國民學校1所。縣教育科通過區教育指導員、鄉中心國民學校領導全縣學校。
1949年2月,全縣分6個區,各區設文教助理員,各鄉設中心校(也叫聯校),聯校校長統管全鄉教育。
1968年,撤銷公社聯校,成立教改組。
1971年,撤銷教改組,各公社配教育專干1人。1973年恢復公社教改組。
1983年,公社改為鄉,教改組改名為中心校仍屬教育行政機構。
1985年,中心校又改為教育組,設組長1人,副組長1人,會計1人,支部書記1人,教研員1人,另有農民教育專干2人,進修教師2人。
區別
教育行政與其他行政的區別
首先,教育行政活動在很多方面要受制於教育本身的規律,如教育是人力密集的事業,教育的周期性長,教師工作是一種專業性工作等,違背這些規律而實施行政管理是行不通的。例如,你不能運用行政手段,強令教師採用某種教學方式,因為這與教育規律不符;相反,在企業行政中,你卻可以通過機器與技術,直接控制員工的工作程序。
其次,教育行政工作的許多方面難以實行量化管理。這是因為,教育行政管理最終要落實在學校工作中,而學校培養人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我們就很難對一所學校的德育管理情況實行精確的統計。
第三,教育是價值高度涉人的事業,因此教育行政常常會涉及其他行政不常碰見的倫理。道德及價值觀方面的問題。正如國外有的學者所說,學校是社會上各種沖突的價值觀念的中心。從這一角度出發,教育行政工作不可能像有些學者所提倡的那樣「保持中立」。
第四,對教育行政工作的成效的評價,要比對其他行政工作的評價復雜得多。例如,我們難以根據某所中學當年的高考成績,來對這所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成功與否作出評價,因為其中的影響因素太多了,而且很多因素主觀上是無法控制的。這種評價上的困難,為圓滿地履行教育行政職能帶來一定難度。
第五,教育行政活動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一項教育政策的出台,因其牽涉面之廣,常常引起社會的巨大反響,輿論界也會展開熱烈討論。這一特點有時會使教育行政工作趨於保守,在制定新政策的時候採取非常謹慎的態度。
⑵ 求世界主要大國的教育制度 內容最好有各年齡段上什麼課
美國:在美國,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責任,而非聯邦政府。不過,聯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過控制教育基金來施加一定程度的影響。學生有法定義務在公立學校接受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教育;即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分公立、私立兩種,大部分是公立學校,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制。16-18歲之前必須在學校就讀。現在許多州要求必須就讀到18歲。具體課程各個州都不一樣,而且按季度改變,中小學基本就是 語文,閱讀,數學,科學,運動健康,社會知識,歷史,還略微講講法律等等。不過都比較淺顯,不像我們。
china:略。
日本:日本學校教育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個階段,學制為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其中小學到高中為12年義務教育。大學有國立大學、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日本重視社會教育,函授、夜校、廣播、電視教育等較普遍。中小學基本是國語,道德 ,社會 ,算數,理科,綜合等等。
德國:德國的教育體系為12至13年義務教育,大致上為初中等教育的階段,實際上教育體制因邦而異。學前教育端賴家長的意願,可將兒童送往托兒所,純屬非強迫性。小學階段除了少數邦為六年(如柏林)之外,其餘為四年。在中等教育階段,德國主要採行的制度為"一本三枝",在晉升至中學階段期間,存有一為期兩年的定向階段,藉此可以透過老師的建議以及學生與家長的意願,決定往後就讀的學校。中等教育主要有三種學校可供選擇,依次為主幹學校、實科中學以及文法高中。學業程度較好的學生通常選擇文法高中就讀,具體課程為語言-文學-藝術、社會科學、數理與科技、宗教、體育等領域,為期約九年,乃進入高等教育必經之路,學生以升大學為主要出路,政府領導階層、社會精英多半出自於此。學業程度次好的學生常常會進入實科中學,主要課程為外語,數學,社會經濟,家政與社會科學,藝術類課程,學程約五或六年。學校以培養中等的工商業界、政府機關的實務人才為主。
英國:英國實行5-16歲義務教育制度。公立學校學生免交學費。私立學校師資條件與教學設備都較好,但收費高,學生多為富家子弟。英國教育一般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3歲到5歲的幼兒園教育;第二階段是5-11歲的小學教育;第三階段是11歲-16歲的中學教育。5歲-16歲為法律規定的強制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必須入學,由國家負責必須的學費、書籍和必要的供應。16歲-18歲是中學高級班(或大學預備班),為中學至大學的過渡期;第四階5年;第五階段為16歲以後的繼續教育。包括青年和成人的職業教育[正規大學不算在內],方式有全日、半日和業余時間。學制的長短在各地、各部門、各專業均不相同。
法國:總體來說,法國現行教育制度的特點是組織形式簡單。幼兒學校和小學構成基礎階段的初等教育。低齡孩子在入小學以前就讓他們開始學習一些基本常識,這種組合體現出幼兒學校與小學之間建立的一種教育的連續性。低齡幼兒兩歲就可以入學,這是法國的特色,對有工作的婦女非常有利。35.5%的兩歲孩子都入學,三歲的孩子幾乎是百分之百入學。義務教育從六歲開始。 經過五年的小學學習後,孩子們開始接受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統一中學的普通教育(當然還存在其它途徑),之後大部分學生開始接受第二階段教育,即普通教育、或職業教育以及專業技術教育。60%的應屆高中生能通過高中會考。然而,所有高中畢業文憑提供的出路不都是一樣的,實際上第二階段的中等教育同高等教育一樣,是各類學科匯集的教育整體。獲得各類高中畢業文憑的學生都可以上大學,但某些文憑可能對學生入學後選學同其文憑相關的專業有利。總之,絕大多數人都能進入大學學習,在大學中,各類機構、學科及專業所享有的聲譽區別很大。少數高中畢業生留在最有聲望的高中預備班繼續學習,准備大學校的入學考試(法國的大學校要經過非常嚴格的選拔考試)。此外還有高級技師班,只招收技術高中最優秀的畢業生。
加拿大:根據國家憲法,加拿大的教育一直實行地方分權制,教育行政由各省獨自負責,全國始終沒有統一的教育制度。各省往往根據本地區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經濟狀況建立起各具特點的教育體制。各省的憲法中對本省的教育組織機構、學制、課程、考試制度和經費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加拿大小學可分為公立和私立兩大類,而公立小學又有聯邦政府設立和地方政府設立之別。各類學校在經費來源、招生對象、管理模式、課程設置諸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點。高等教育更為發達。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中小學及職業學院由各州或領地的教育部負責管理,聯邦政府撥款資助,大學則由聯邦政府統一管理。凡澳大利亞的公民和永久居民,均享受免費的中小學教育。大學和學院幾乎都是公立學校(私立大學只有兩家),教育體系各州略有差別,但都由聯邦政府控制管理,所以能保持平均也較高的教育質量。各學校的學歷文憑各州相互認可,澳大利亞的學歷資格被世界各國廣泛承認。澳大利亞的教育體制大致承襲英國的系統。
俄羅斯:俄羅斯教育分為學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個層次。一方面繼承了蘇聯教育傳統,另一方面也在探索新的體制,感覺比上述國家差不少,比天朝也強不少。
⑶ 教育學類專業包括哪些
教育學類專業主要有教育學、學前教育、小學教育、運動康復、體育教育、特殊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美術教育、早期教育、歷史教育、語文教育等。(3)國家教育領域有哪些擴展閱讀
教育類專業有什麼
1、教育技術學
本專業培養能夠在新技術教育領域從事教學媒體和教學系統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等的教育技術學科高級專門人才,包括各級師范院校和中等學校教育技術學課程教師以及各級電教館、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術人員。
2、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就是管理者通過組織協調教育隊伍,充分發揮教育人力、財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內部各種有利條件,高效率的.實現教育管理目標的活動過程。是國家對教育系統進行組織協調控制的一系列活動。分為教育行政管理和學校管理。
3、小學教育
小學教育專業,是在培養小學教師五十多年的經驗基礎上,於200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新增設本科專業。主要是具有中等師范及以上學歷的學生所學專業和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小學教師。
⑷ 新時代我國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有哪些舉措
1.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框架。推進普通本科與高職教育分類考試。督促各地落實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方案。做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及綜合素質評價改革試點。深化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完善高校招生考試綜合評價改革試點。研究提出高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實施辦法。加大普通高校招生計劃向中西部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傾斜力度。實施好國家扶貧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積極推進研究生招生改革試點。推進普通高中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清理和規范高考加分政策,加強藝術、體育類等特殊類型招生和自主招生的監管,堅決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2.深化課程內容改革。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小學、中學、大學語文和歷史課程的整體設計和基本建設,完成大中小學相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建設,探索語文、歷史等學科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整合法制教育內容,增強德育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深化中小學課程改革,加強課標制定、教材使用與考試評價的銜接。
3.探索創新人才培養途徑。深化高中辦學模式多樣化試驗,加強高中學校特色建設,啟動中小學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試驗。落實試點學院改革指導意見,加大支持力度,深入推進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綜合改革。鼓勵和支持高校結合實際,探索通識教育新模式。開展地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養試點。組織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切實加強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教育。全面啟動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
4.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技術技能人才系統培養的體系、制度、政策和機制建設。制定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辦法。開展委託培養、定向培養、訂單式培養改革試點;選擇示範性職業院校與重點行業企業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推動職業院校開展社區教育服務。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服務「三農」,培養新型農民、職業農民。
5.落實人才成長立交橋支撐措施。研究提出加強開放大學建設的指導意見,深化開放大學改革。統籌專業、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推進職業教育學制改革。完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建立多種形式中高職銜接的制度。制定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相關制度。
⑸ 教育界五大領域包括哪些
教育的五大領域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數學教育、語言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