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用一種什麼方式教育孩子
擴展閱讀
關羽的歌詞是什麼 2025-02-03 21:34:54
視頻大全養生知識 2025-02-03 21:17:14

用一種什麼方式教育孩子

發布時間: 2023-08-23 23:09:17

Ⅰ 10種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而身為父母最大的樂趣莫過於陪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分享孩子的快樂,其實對待教育孩子的問題,也是要有正確的方法,下面給大家介紹10種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歡迎閱讀!

10種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系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里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培養兒童的靈性品質其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開發

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准,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

5、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們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6、設立明確家規,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裡,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沒有規則孩子反而沒有安全感。家規不超過5條到6條,應適合於家裡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須用肯定句來陳述,將家規貼出來。如果違反家規應明確相應的處罰措施。一旦建立,就應堅決執行,每隔一段時間,應對家規作調整和修補。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發展的過程,發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愛的氛圍。

7、在一定范圍內給孩子選擇權

隨著孩子的成長,給他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力是很重要的。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來給孩子一些自由度。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重我們,愛我們。

在一定范圍內給孩子選擇權,通過提供選擇,可以避免緊張氣氛,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實踐機會。

8、游戲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通過游戲學習

兒童通過接觸具體的、模擬的與生活有關的東西學習,需要與同伴、成人和環境互動交流,游戲使兒童放鬆且發展專注的工作態度。在5歲之前不應過早開始對字母數字等符號的專門練習,這樣會限制孩子的思維,因為幼童的心智還沒成熟,對抽象的概念還無法理解。

9、正面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該做什麼

傳統型教育者的居高臨下的姿態,總是對孩子說「不準打人,不準在沙發上吃東西」等等,這種負面的口氣只會將注意力引向並集中於負面的行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為是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積極的說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為,如「你忘記了與人和平相處」或「我們是在餐桌上吃東西的!」

10、每天抽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共同做點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游戲。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歷,盡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父母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脫且同情的態度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Ⅱ 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哪些,教育是很多人都在關注的問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方法,這樣才能教育好孩子。以下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哪些的資料,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哪些1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鏈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贊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贊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贊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盡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哪些2

不要對孩子許下無法履行的承諾

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許下無法履行的承諾,一旦諾言許下,則一定要做到堅守不變。無法做到言行合一的父母永遠無法在孩子面前樹立起威信,甚至父母子女間最基本的信任也會因此受影響。

不要讓孩子產生疏遠感

孩子幼時所承受的孤獨及疏遠感會對孩子的性格和未來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因此無論工作有多繁忙,父母也不要長時間地遠離孩子,要始終將孩子視為生活的`中心。

不要當著孩子面吵架

夫妻之間難免會發生一些口角,但切記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執。看著父母「張牙舞爪」、相互謾罵,孩子便會陷入一種極度不安與恐懼當中,這最終會使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

看不得孩子笨手笨腳的樣子,會幫助他們處理一切事務;另一種是即使心中極不耐煩也會等著孩子自己完成所有事。所謂熟能生巧,在反復的嘗試過程中,孩子便會掌握獨自處理事務的要領,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從中獲得自信並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才是萬金難求的。

不要因為上班就對孩子感到內疚

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是上班一族便對孩子產生愧疚之感,更不要因為自己在孩子的問題上稍有疏忽便對此事一直念念不忘,惋惜、自責,這只會使孩子對你有更多耍性子的借口,或者說會留給孩子繼續依賴於你的餘地。

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哪些3

1、用心陪伴。

這里所說的全身心的陪伴,並不是讓家長們放棄自我,特別是媽媽們,更應該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追求自我。每一個階段我都有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計劃。

有些媽媽們,有了孩子很容易把焦點全放在孩子身上,每天盯著孩子是否吃飽、是否穿暖,為了孩子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可到最後,孩子還不領情。也就是現在流行的,我們花盡心思培養了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於孩子吃穿用的事情,不必太過上心,應該對精神關注的較多一些。

2、放眼世界

教育的格局應是放眼世界,不要讓孩子拘泥於眼前一時。

學習是我們一生的功課,我們要擁有的是終身的學習能力。而且想學什麼東西,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即使你開始的晚了,頂多就是大器晚成,如果不開始,那就是一無所成。

3、探索大自然

一些幼兒園的孩子,小小的時候就報了各種興趣班,如小小主持人,演講班,畫畫班,其實大部分家長也意識到了,讓孩子學習一些興趣班,不是為了讓他考級,而是想讓他有一個自己的興趣。

建議6歲之前的孩子,要保護他們的探索力,要讓他們慢慢摸索。這個時候應該多接觸大自然,他們這個階段,就像森林裡面的小蟲子,慢慢爬行,慢慢摸索,在他眼裡一草一木都是如此新奇。而我們大人總是太著急,拿自己的經驗想直接告訴孩子這是什麼,什麼是錯的,好讓他跨過彎路,可以直接奔跑。

不管到什麼時候,我們一定要對大自然充滿敬畏之心。

4、停止語言暴力

有一種暴力,不會在你身上留下傷痕,卻能在心上投下永不散去的陰影,甚至毀掉一個人的一生。那便是語言暴力。

一項研究表明,中國青少年犯罪與童年時期遭受的語言暴力之間有很大聯系。尤其是兒童,長期遭受殘忍對待,對他們成長發育的童年時期影響是非常大的,喚醒人們對這一現象的重視,是一種社會責任。北京奧美聯合沈陽心理研究所及沈陽知名藝術家謝勇,將「丟人」 ,「是人就比你強」,「怎麼不去死」 這些語句做成模具,可拼湊成槍、刀和斧頭。通過創意的方式,將無形的傷害化成了更易感知的武器。

作為養育者,我們要禁止語言暴力,不可帶著自己的情緒罵孩子,孩子做錯了事情,就事論事批評,多溫柔鼓勵。

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的過程,是鮮活生命的成長歷程。

生命美極了,當教育能讓你去發現,去欣賞到它的豐富、深度及可愛。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Ⅲ 家長可以用哪些有效的方式教育孩子呢

但如今的生活當中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夠成長成一個優秀的人,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十分的上心。最直接的體現是如今的父母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過分注重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利影響。所以在重視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重視孩子品質的培養。在家庭當中我認為父母可以通過榜樣教育,反話教育和平等教育,來使自己孩子健康的成長。以下是我個人的觀點。

一、榜樣教育

生活當中父母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用自己的品質感染孩子,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培養成一個良好的心態以及品格。在生活當中也可以通過向孩子舉一些名人事例,讓孩子對這些優秀的人產生崇拜的心理,從而在內心深處樹立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對於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非常好的引導作用。

Ⅳ 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才好

教育孩子是一門大學問,想要教育好孩子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1、每天花半個小時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語,“早上好,請,謝謝,晚安”等 等。

3、讓孩子養成愛衛生的好習慣。

4、多聽聽孩子的聲音!--用耐心、用愛心、用開心,心是長著眼睛的!

不要為了提醒孩子,而總是揭孩子的傷疤。

5、嚴肅指出孩子的錯誤!

6、不要總對孩子一本正經,要多和孩子一起歡笑:因為笑聲能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引導孩子積極、輕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7、不要總對孩子一本正經,要多和孩子一起歡笑:因為笑聲能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引導孩子積極、輕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給孩子講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9、不要把當年未曾實現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

10、關愛孩子但適當時候適當的懲罰也是需要的,不要護孩子的短。
教育孩子的原則
1、不要因為孩子的行為而否定了孩子

有些父母習慣在孩子犯錯後給孩子貼上標簽,“煩人的孩子”、“搞破壞的孩子”、“討厭的孩子”,並且還在他人面前當成趣事一樣講。這種糟糕的行為不僅會讓“計時隔離”失效,還會導致孩子產生自卑。請記得和孩子這樣說:“想想你剛才犯的錯誤,但不要忘記我愛你!

2、時間不能過長

有些家長讓孩子面壁思過時,一站就是半天或一整天,這種行為會給孩子造成傷害。大多數孩子在一開始站的時候,往往都能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但過長的時間會讓孩子由後悔演變為怨恨。一般來說,“計時隔離”的時間標准應該是每大一歲增加一分鍾,上限是10分鍾。

3、絕對不要關閉至“黑房”

被幼兒園老師關至“黑房”導致幼兒心靈受創的事例時有發生,這種行為不叫“懲罰”,而是“虐待”。任何懲罰都必須在保證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才叫教育,否則恐懼占據了孩子的心靈,不僅不能讓孩子意識到過錯,還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陰影。

4、懲罰後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並說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孩子越年幼,越要讓孩子明白,爸媽懲罰你是因為你剛才犯了某個錯誤,而不是不愛你,同時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做法不對。孩子將“面壁”跟“錯誤”一結合——“因為我打掉了飯桌上的菜,這個是不對的行為。所以媽媽懲罰我面壁思過。”同時趁熱打鐵,讓孩子說出自己如果不做破壞的行為,怎樣做可以更好,從而讓孩子在日後做出更正確的舉動。

5、“計時隔離”的地點非常重要

最好不要選擇會轉移孩子注意力的地方,比如可以玩水的洗手間、可以看書的房間或者堆著玩具的隔間,最理想的地方是只有讓孩子可以坐的一張小凳子,其他什麼也沒有,比如牆壁的角落或空曠的樓梯間,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因為犯了某個錯誤而被隔離”這件事兒上,教育效果會更好。
教育孩子的誤區
1. 太過專制,掌控一切

研究生楊元元自殺的新聞曾轟動一時,這個不幸的女孩短暫的一生都活在母親無微不至的掌控下:上大學媽媽非要住進宿舍;兩次考上公務員都在媽媽的阻攔下被迫放棄;考上研究生媽媽還要跟著住進她宿舍。讓人窒息的“愛”讓她終於不堪重負,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平心而論,中國父母最缺乏的就是界限意識,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習慣於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卻意識不到這些行為的破壞性。

比如:給孩子制定小學、初高中、大學、出國的“完美”人生規劃,完全不過問孩子的想法;說什麼是什麼,孩子反抗也沒用,一切都得聽爸媽的。

多少在父母高壓下變得異常叛逆的孩子,從此家中充斥著無盡的爭吵與打鬧;又有多少性格軟弱的孩子屈服於父母,從此任由父母操控自己的人生,到頭來問問他,竟是對父母充滿了怨恨。

這種不重視孩子內心感受和個人幸福的控制,讓愛變了味道。這樣的愛太主觀、太糾纏、太強加,只會費力不討好。

教育從來都不是父母單方面能控制的事。

愛孩子,首先就要尊重他,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在乎孩子的感受,多徵求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選擇。

凡事互相商量著來,孩子也不是蠻不講理,這種商量的過程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和父母對自己的關注、重視,也會從心底里尊重父母,樂意去體會父母的感受、理解他們的苦衷。

在父母單方面打造下再完美的人生,也比不上孩子思想人格獨立、實現自我塑造。只有在一種互相尊重、理解、體諒的民主性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才能贏得真正的成功。

2. 絮絮叨叨,沒有威嚴

“再多吃點”、“毛巾這樣放”、“別走那邊”、“怎麼又看電視”······家長總覺得孩子這做不好、那做不好,生怕出現一絲紕漏。

一個對孩子過於無微不至的家長每天不知道要苦口婆心絮叨多少句,只想著讓孩子避免差錯、糾正壞習慣。可是常常絮叨,時間久了,不但起不到好作用,孩子反而會感到十分厭煩。

而且,父母嘮叨得越多,話的重量越輕,到最後孩子習慣了、麻木了,父母的任何話都聽不進去,於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就養成了。家長心累,孩子也累,典型的費力不討好。

總跟在身後絮絮叨叨,不如提前就與孩子商量制定好明確的規則,父母與孩子共同遵照執行,讓孩子自己明確行為的邊界,久而久之,規則就會內化成一種習慣。

此外,家長應當從認識上做出改變,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有些無傷大雅的小差錯、小毛病適當通融,不用過度焦慮,一直揪著不放。

不要總覺得孩子長不大,表達對孩子的信任,相信孩子能做好。允許孩子嘗試和犯錯,走路踩進小水坑,打翻了水,也是一種探索的過程。這種試錯、糾錯的過程,對孩子的成長只會有益。

3. 脾氣暴躁,動輒打罵

這樣一類脾氣比較火爆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味地吼叫、訓斥、甚至打罵。

其實哪有家長不疼孩子,心裡也捨不得,只是脾氣上來了收不住,傷害就造成了。

可是孩子認知能力有限,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背後隱藏的深沉的“愛”,家長每一次情緒的爆發都會讓孩子充滿恐懼,抵抗,甚至逐漸升級為怨恨。

親子之間的隔閡和誤解就是這么產生的。

其實孩子犯錯了,關鍵是引導孩子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黑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很快在腦海中出現一隻黑熊的形象。

這就是一種“黑熊效應”,體現了一種心理暗示。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少質問、多引導。少用“別”、“不準”、“怎麼老是錯?”、“為什麼做不好?”,越是讓孩子別做什麼,他反而越是想要嘗試。

家長多採用明確的指令、指導性的語言,不要只說“不可以”,指出一條路讓孩子走,這樣孩子才能明白自己到底該怎麼做。比如“杯子這樣拿不容易摔”而不是“別把杯子摔了”。

言傳不如身教,教育孩子的同時家長也也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好正確的榜樣。

4. 親子缺乏情感交流

有些父母整日忙忙碌碌,疏於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或者只知道問問“學的怎樣?”,不重視孩子內心世界的變化,就會淡化孩子對父母的依戀。

孩子表現出對父母的冷漠和抵觸,心底里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就更加學不會感恩,也很難真正把父母的教誨記在心裡。

特別是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父母的陪伴和關懷才是最重要的,錯過了孩子與父母親密的親子依戀關系形成期,後天再做多少努力,都填補不了孩子心中的空白。

親切的撫摸、擁抱;真誠的注視、微笑;學會傾聽、欣賞孩子,都是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的方式。孩子放學回家,問問他在學校的趣事,孩子受到了批評,留心孩子的情緒,給他安慰和鼓勵。

正是在這些平淡瑣碎的細節中,父母與孩子建立和諧健康的親子依戀關系。而這種情感,是多少物質都補償不了的。

費力不討好的教育方法只會讓父母操了心、孩子卻不領情,落得“兩敗俱傷”的結局。

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和陪伴,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人格的尊重、精神的陪伴,才能深刻認識到父母教育行為的根本目的是出於對自己的愛,從而理解和配合。

只有雙方共同努力,教育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

猜你喜歡:

1. 教育孩子有哪些正確方法

2. 家長教育孩子的妙招有哪些

3. 家庭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有哪些

4. 如何教育孩子有哪些十大方法

5. 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