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該怎麼教育孩子
父母該怎麼教育孩子
父母該怎麼教育孩子,雖然每個家庭經濟狀況和教育方式不同,但是父母的目的;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長,並且在將來有一番作為,那麼,父母該怎麼教育孩子呢?
父母該怎麼教育孩子1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必要的,這應該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小細節上。一定要養成閱讀的習慣。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很早就開發、設計和鍛煉了自己的閱讀能力,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當孩子長大後,幫助他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樣他就可以每天花一些時間學習。想想看,一個三口之家正在用自己的書讀書。
而且,當你有時間的時候,給自己買各種各樣的書。兒童節和春節禮物是各種有趣或有益的書。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孩子們都喜歡學習。它也形成了更好的閱讀習慣。它也在促進學習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從孩子逐漸學習開始,他就注意塑造自己的學習習慣,每天回家後工作。在學習新課程之前,課前預習以下幾點。立即與他溝通,幫助孩子們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應該始終注意習慣性的塑造,梳理玩過的兒童玩具,晚上睡覺前洗臉刷牙。有時候,如果孩子想懶惰,他需要講道理,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漸漸地,他同意了這種做法,習慣性自然會產生。
對於兒童的文化教育,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必須學習和發揚中國文化的傳統智慧。我覺得不安全,但我不覺得我創造了一個穩定可靠的整體價值取向來教育我的孩子。
沒有必要為孩子制定太高的規定,給他一點隨機發展的室內空間,觀察孩子的優缺點,然後給予正確的指導。
我想我們都是孩子。我們應該知道孩子們喜歡什麼。太多的批評無法與我們自己的實際行動相比,以正確地引導孩子們。
規定成年人必須先做孩子們所做的事情。例如,當我兒子玩電腦時,當他看到一些精彩的部分無意識地走到電視機前時,我糾正了他。
他立即責罵他說:你總是每天在網上玩很長時間,你的眼睛會受傷。為了應對孩子的懷疑,我必須先糾正,用我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孩子。我告訴孩子:看,媽媽糾正了。你也應該糾正它!此時,孩子們很高興地接受你的建議。
為了更好地開闊視野,塑造孩子在各個領域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報名參加一些興趣班。孩子們喜歡手工製作物品,所以我給了他原材料,並盡可能地幫助他。
有時候,當我看到他做了一個不太精彩的假裝,自豪地向大家展示時,我充滿了自豪。我很高興看到孩子們敢於做,敢於做,親自製作的過程中得到快樂。
此外,我們也喜歡讓孩子們參加一些鍛煉。孩子們喜歡跑步和跳躍,這可以加強鍛煉,鍛煉和健身,快樂。為什麼不呢?
總而言之,我們期待著孩子不僅是一個勤奮的孩子,也是一個在勤奮的同時享受生活的人。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遇到了這樣的困難。有時刻薄的情況超過了損失,而且很多。我一直很擔心這一點。
在未來,我會仔細思考:父母不僅要責怪他們的孩子,還要思考,看看問題在哪裡,你能找到另一種方法讓他們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嗎?事實上,如果你用心,有創造力,親子教育也可以很有趣。
在孩子有了一定的閱讀水平後,我開始嘗試給孩子寫一些不同信息的筆記,即使只有一個欄位。
有時我會把這個筆記放在孩子的文具盒裡,有時我會悄悄地把它放在孩子的玩具盒裡,甚至放在櫃門、浴室鏡子和枕芯上。
孩子們能看到和尋找的地區曾經是他的總體目標。當孩子無意中看到這張紙條時,他會很高興,同時也會讓他仔細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
文本和語言有不同的特點。語言表達轉瞬即逝。有時候說幾次可能不會留下太多印象。
左耳進右耳出很容易。文本擺脫了這個缺點。只要不破壞,隨時隨地都可以拿出來看看,每次看到都覺得在回憶。
當然,我印象深刻。與暴風雨般的斥責和斥責相比,這不僅關心孩子的自尊,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它不僅能讓你的孩子更多地了解和關注你的父母,還能迫使你堅持和你的`孩子一起發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小紙條的內容將不再是單一的贊揚或批評,而是逐漸擴展到推薦一本書,詳細介紹一篇好文章,留下一個小問題,你想用你的大腦回應,甚至討論一個想法和觀點。
內容將逐漸變得越來越多樣化,這也有助於他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來回回,親子教育也可以增加很多快樂。
我不知道在兒童文化教育中做什麼是對的,做什麼是最好的,但兒童文化教育的一些領域是相互關聯的,有些項目應該根據兒童的氣質和特點而有所不同。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安全,有感染力,在監督和冷漠之間找到平衡。
來吧不要氣餒,再試一次。你做得很好!我為你感到高興!人們經常給孩子們這樣的鼓勵,他們會在人們的支持下迅速前進。
孩子們必須受到鼓勵。我們經常鼓勵孩子們參加團體活動。回家後,人們會聽他談論他參加活動時發生的事情,並進一步問他一些問題:你今天做了什麼主題活動?誰?你有興趣再次參加這樣的主題活動嗎?參加這項主題活動的收獲和感受是什麼?
為什麼?引起孩子的興趣,發現問題,立即處理。因此,每個人的每一次激勵都是他發展的催化劑。在學習和生活的許多層面上,我們給了孩子們很多支持和欣賞。因此,孩子們充滿信心。我認為他有如此積極的觀點是非常寶貴的。
納美教育最後總結說道雖然表揚和激勵非常重要,但有時指責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孩子的學習中,有時他會因為考試成績少而感到不高興。然而,我們不應該因此批評他。有時我們會幫助他找到原因,有時我們會提醒他該怎麼辦。
父母該怎麼教育孩子2
聰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兩個絕招
一、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
有很多家長,一生努力打拚,只為給孩子留下萬貫家財,護其一生無憂。但卻沒想到,錢財這種有量的東西,遲早有一天會被孩子們揮霍殆盡。
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習慣了每日大手大腳的孩子,一旦高品質生活被打亂,到時留給他們的只有墮落和無盡的悔恨。
所以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孩子們百萬財富不如給他們幾個好習慣。好習慣可以拓寬孩子未來的人生格局,對他們的人生成長及其重要。
閱讀的習慣
閱讀對於孩子的成長很關鍵,對學習和人生閱歷都作用極大。
孩子有閱讀的習慣,不僅在寫作上的詞彙會大幅增加,而且對於見識、知識的拓展也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吃苦的習慣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給予孩子優渥的物質生活和學習環境時,孩子們往往不會珍惜,肆意揮霍。
這樣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體恤父母的辛勞之外,也沒有一顆感恩、孝順的心。
所以,家長們請給孩子們吃苦的機會,讓他們知道生活的不易,這樣才能理解生存的艱難。
二、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
在教育學里,與其苦口婆心勸孩子好好學習,不如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如果一個家庭的氣氛是和諧有愛的,那對於孩子的教育,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融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緊張,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關鍵在於身份定位。
不當「領導」,學做「教練」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總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為孩子鋪路,告訴他們學什麼特長好,看什麼書籍有用……
雖說出發點是為孩子好,卻絲毫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想法,沒有徵求他們的意見。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畏懼你,遠離你,不會和你談心,自然對你的話也是左耳進右耳出。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會出現很多難題。這時他們需要有人給他們建議,幫他們指出問題所在,然後一起攻克難關。比起一個要求聽話和服從命令的上級領導,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貼心教練。
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運動場上的裁判,眼睛時刻盯著運動員,一旦發現有犯規行為,立馬給予警告和退場,處理起來毫不心軟。而啦啦隊則時刻充滿活力,為隊員們加油鼓氣和吶喊助威,給運動員帶來自信和動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學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騎車……可能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摔倒很多次,也會不斷重復錯誤。
這時,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一點緩沖的機會,不要開口就是「你怎麼這么笨,都幾遍了還學不會」。
俗語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家長對孩子的批評除了會讓孩子心裡難受外,也會讓父母和孩子的距離拉遠,對親子雙方沒有任何好處。
沒有誰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錯,更何況孩子呢?當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夠好,我們要多給他們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幫助他們更正錯誤。
教育沒有想像中的難,不過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點。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怎麼科學地在家庭教育中,實現這些美好的願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勢在必行。
Ⅱ 淺談如何在大班幼兒中開展閩南建築文化教育
建築是人們的生活空間,其中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閩南建築歷史悠久,富有獨特的地方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經歷了千年發展的閩南建築文化,對於生活在閩南地區的幼兒來說,正是教育的好教材,活教材。大班幼兒已有極強的求知慾望,他們愛學,好問,表現與表達方式呈現多樣化,因此,在大班幼兒中進行閩南建築文化教育,繼承、豐富、發展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可行的,它不但可以擴大幼兒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還能保持和發揚本土民族文化,進而「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培養幼兒從小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自己是一個閩南人、中國人而自豪。 一、在查找、收集相關閩南建築文化資料中,了解閩南建築的特色 新《綱要》強調讓幼兒在主動探索中學習,閩南建築方面的資料身邊、網上頗多。在激發了幼兒了解閩南建築的興趣、好奇心及求知慾後,可給幼兒一段時間進行資料的查找、收集、整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是主動地了解閩南建築的特色,而非教師的單調灌輸。首先幼兒討論著,去哪裡收集資料,有的說去網上找;有的說「到鼓浪嶼拍照片」;有的說問建築師;家在農村的小朋友則說「到我奶奶家玩,她住的就是以前的大厝」……在幼兒懂得獲取答案的方法後,他們就各自行動起來了。對於,幼兒收集來的圖片、照片、文字資料等,還要引導幼兒進行分享、整理,歸納共識。於是,我們設立了「閩南建築資料庫」,幼兒對閩南民居建築最感興趣,特別是對山區民居、石築民居、番仔樓、宮殿式大厝、土樓最喜歡。教師在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後,可進一步引導幼兒深入地進行探索閩南民居建築。在探索中,我們知道了,閩南的紅磚牆反映著其地域的風格特性,形成了所謂的閩南風格,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混砌和牆面的裝飾及色彩紋樣在中國建築史上有它獨特之處,因而有學者認為這個區域的民居是屬於「紅磚文化區」。因此,從教師激發幼兒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到幼兒的主動查找、收集資料,再到教師組織分享、整理資料,提升共識,是一個幼兒與家長、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互動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初步了解了閩南建築的特色,而且還體驗了自主學習的樂趣。 二、在參觀、欣賞閩南建築活動中,進一步感知閩南建築文化,激發熱愛閩南建築文化的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幼兒對閩南建築文化的熱愛之情,是開展閩南建築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礎。在收集、整理、分享有關閩南建築的資料後,根據幼兒的認知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可以通過系列的參觀、欣賞活動,讓幼兒進一步形象地感知閩南建築文化,激發熱愛閩南建築文化的情感。如:參觀閩南民俗博物館、參觀祖厝、紅瓦厝、觀看DVD短片、欣賞閩南建築工藝品等。在參觀、欣賞中幼兒發現了許多閩南建築的特色,如:屋頂四角有龍、麒麟的雕飾;勒腳多用白石和青石來作為裝飾,圖案圖像大部分是虎腳造型、馬踏祥雲、獅子戲球;窗的種類繁多,有磚構窗、石構窗、瓷構窗、木構窗等,知道了浪式翻滾的浮雕,代表水火相融的和諧境界;八角喻吉祥,圓形喻圓滿,錢紋喻財富;紅磚所呈現的紅色是一種宮廷色、喜慶色;民居外觀體現了居住者經濟和文化上的身份和地位等等閩南建築所蘊含的文化。 三、在身如其境的閩南建築環境中,模仿古代人們的生活,演繹著閩南傳統文化 皮亞傑的相互作用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識發展是其不斷地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是的,環境就像是一位不會說話的老師,默默地發揮著它特殊的、潛在的教育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我也有相同的感受,環境的創設有著對幼兒的教育和促進幼兒發展的價值。在帶幼兒實地參觀「大厝」後,幼兒對古代房子的興趣更濃了,於是我們發動家長、幼兒一起創設體現「閩南建築」的環境。首先我把環境分為三大部分,一是空中的二是一米下的牆面三是供幼兒活動的地面空間。在開展閩南建築文化教育的這個主題中,可把收集的各種閩南建築的圖片、照片按種類分板塊張貼起來,如:我們設計張貼了「房子的發展史」、「閩南民居建築」、「蔡氏古居」、「鼓浪嶼建築博覽」、「我家的大古厝」、「土樓建築群」等。還把幼兒的繪畫、裝飾、製作的房子展示出來,有些懸掛起來。把活動室劃分、布置為:土樓區、紅磚坊、手巾寮、天寶寨、詒安堡。在走廊游戲區,設置農家小院、大厝角、茶莊、閩南小吃館、能工巧匠坊,讓幼兒在模擬的古建築中,進行模仿古代人們的生活,演繹著閩南傳統文化。 四、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按幼兒的學習方式傳承、發展、創造閩南建築文化 (一)建構游戲: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建構游戲是幼兒園三大游戲之一,建構游戲動手操作性強,思維構思豐富,深受大班幼兒的喜歡。當對閩南建築有了一定的了解後,幼兒很喜歡通過自己的操作來建構這樣的傳統建築。在材料准備方面,我們要准備些能體現閩南建築的材料,如:小石頭、鵝卵石、土包、方形的紅色插塑、大小不一的紅色紙磚、積木、長短不一的木板;還可以是一些幼兒按閩南建築裝色彩紋樣裝飾好的牆面(紙板)等。在建構時,可從單個的建築房到整體的建築群加深,如一間山區民居、一間石築民居,到整個紅磚區建築群、土樓建築群、宮殿式大厝、鼓浪嶼建築群等。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幼兒建構得惟妙惟肖,只要幼兒在其樂融融的動手操作中,更喜歡古代的建築,更樂意用構建來表現自己對古代建築的認識,目的就達到了。 (二)美工活動: 用美工的方式來呈現閩南建築也是幼兒喜歡的方法,除了展示些閩南建築方面的范畫、拍攝圖片讓幼兒欣賞、繪畫外,還可以提供各色顏料,調色板、毛筆、噴刷、白布等,讓幼兒調試閩南建築牆面的色彩紋樣;還可以提供各種廢舊材料如紙卷、飲料管、包裝紙,各種顏色的色紙、吸管、蛋殼等等,讓幼兒自主地嘗試、操作,大膽地想像、創造。如:幼兒提出要把「聊天吧」改造成具有閩南建築風格的「房子」,叫「小驛站」,讓小朋友可以在「房子」裡面聊天、看圖書或聽故事等。經過討論後,幼兒決定主要在牆面及屋頂突出閩南建築的風格,他們找來大紙箱當「牆」,全刷成紅色,在條形色紙上畫紋理,貼在「牆」面上,使牆劃分成一塊塊紅磚,即模仿蔡氏紅磚厝的紅磚鑲嵌風格,幼兒覺得這種方法,比裝飾一塊塊的「紙磚」後,再進行疊高建構「牆」快多了。在屋頂的裝飾上,幼兒採用「綠瓦」,在檐角上做起誇張的「起翹」,並創造性地在「起翹」處懸掛用「紙筒」與橡皮泥結合製作成的浮雕掛飾。看著這座「紅磚綠瓦」的「小驛站」一幼兒提出,「如果這種漂亮的古代房子能夠像現代的高樓大廈一樣,建很多很多層,就好了」…..尊重幼兒的想法,讓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閩南建築的理解,並捕捉契機激發幼兒的想像,能更好地促使幼兒傳承、發展和創造閩南建築文化。 建築是一種凝固千年而又有著靈動生命的語言,可以讓任何一個時代的子民去解讀,閩南建築更是這種語言里的天籟之音。閩南建築文化的教育,任重而道遠,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之基礎,作為幼教工作者,有義務來宣傳本地民族文化,讓本地民族文化走進幼兒園,但閩南建築作為一種古老的建築風格如何與現代建築相結合,如何讓傳統建築文化更貼近幼兒的生活值得我們繼續探索。(作者:陳曉霞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實驗幼兒園 編輯:ls)
Ⅲ 怎樣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所以家長教育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很有必要。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
◆ 家長要重視傳統文化經典教育。家長可以讓孩子背誦一些《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唐詩三百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只要求孩子背誦,不必進行解釋。古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家長還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國學故事,從小培養孩子的歷史興趣,對上下五千年文化有個感性認識。
◆ 教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禮貌禮節。家長結合現代人的倫理規范,教孩子如何與人打招呼、如何迎接客人、如何告別、如何與長輩相處等。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祭祀活動,培養孩子對祖先、天地等的感恩之心。
◆ 可以陪孩子觀看一些經典的古裝電視劇,幫助孩子了解古人的生活情況。傳統文化教育任重道遠,需要家長耐心施教。當然,傳統文化固然好,但最好用現代人的眼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怎麼培養孩子傳統文化意識
● 家長有意識的教孩子背誦詩文
在孩子上學之前,台灣父母會有意識教孩子背誦一些淺顯的古詩文,會給孩子講中國的童話和寓言故事。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這也是許多大陸家長所忽略的。
● 家庭重視父子綱常、孝悌之儀
比如在“倫理教育”上,台灣父母非常重視父子綱常、孝悌之儀。很多孩子在外面也會迷戀電子游戲、流行音樂,但回到家裡,這些孩子都能對父母有著恭敬之心。一位台灣作家曾講到台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情節:電視機前,一對父子面對兩位領導候選人應當誰選爭論得面紅耳赤,可是一到飯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饌”,立即恢復了傳統的禮讓孝悌。
● 父母和老師自發創辦讀經班
台灣社會有一些讀經班,其學員大都是未成年人,有不少孩子是低年級的小朋友。台灣父母會主動將孩子送往讀經班,他們還會主動聯系老師創辦讀經班,因為他們認為在家學習不如在學堂學的多。
比如,有一個台灣家長非常想讓自己的孩子跟有經驗的老師學國學,可學員不夠,於是家長就主動為老師招攬學員。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計劃地學習和背誦國學經典,比如《詩經》、《論語》等典籍。雖然孩子們不會完全理解其中的內容,但通過誦讀可以印刻孩子們的心裡,但長大後內化為一種氣質或精神。
看完台灣父母在傳統文化培養上的良苦用心,不少家長依然困惑: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傳統文化的學習內容有區分嗎?答案,當然有。
小學生以禮儀教育為主
在傳統文化中,“修身進德、知書達禮”是孩子上學的首先要完成的任務。甚至《大學》中寫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就是說,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就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自律自愛,彬彬有禮。這些都是修身的主課,而且應該在小學教育中完成。
“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這也啟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將孝親、尊師、友愛、勤勞、節儉、禮讓、謙和等禮儀融匯進來。這些禮儀大多簡明易懂,孩子在小學階段心性單純、可塑性強。讓孩子每天踐行,久而久之自然變成修養的一部分了。
中學生以人格與社會擔當教育為主
中學時期,是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時期。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首要的是人格教育。孟子就將仁、義、禮、智等“四端”作為人格標准來提倡。而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博愛之心、羞恥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培養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後,隨之而來的任務是讓孩子自我價值與社會緊密相連,勇於擔當責任。這個時候,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存者神,所過者化”等座右銘用來激勵孩子養成品德,孩子定將胸有大志。
傳統文化對幼兒教育的意義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社會的良知,是文明的根基,我們的一切精神果實和智慧花朵,都是在傳統文化的胚基上孕育滋長並逐漸成熟起來的。
幼兒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環境、氛圍、氣味等等一切細微的感知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幼兒的世界觀,而同時孩子超強的感悟能力又往往被家長或老師所忽略,總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認為孩子太小,他們不懂。其實千萬不能低估孩子們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孩子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能力比大人強很多倍,他們感知世界的方法和方式更無邪、更接近於生命的本源。
俗話說“從小看大,三歲至老”,就是說人在3-8歲的幼兒時期,是形成一個人性情品格的關鍵階段,這個年齡段所受到的教育,將對人一生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毋庸質疑,孩子在幼兒園的成長經歷將會伴隨他的一生,使他終身難忘。
我國有5000年的歷史文明,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現實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道德規范等,無一不打上傳統文化的深深烙印。
對孩子從小教育一些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思想,並不過時;恰恰相反,在當今這個人心浮躁,唯利是圖,物慾橫流的時代,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好如一劑鎮靜劑,能讓人以平靜而自信的心態來看待當今社會。能讓我們的孩子,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去面對一切困難和坎坷。
可見,傳統文化教育對一個人的思想、性格、品行、禮儀、道德、氣質、風度等各方面的塑造,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得我們幼兒家長和幼教工作者引起重視的事情,特別是對人生起步階段的幼兒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歡:
1.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
2. 學傳統文化心得5篇
3. 傳統文化活動經驗總結
4.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
5.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3篇
Ⅳ 教育孩子時要做適合兒童的傳統文化教育,該如何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