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什麼叫鄭氏教育
擴展閱讀
部隊如何開展學習教育 2025-02-04 00:51:06
蘇教板三年級英語知識點 2025-02-04 00:43:40

什麼叫鄭氏教育

發布時間: 2023-08-21 22:59:16

A. 鄭氏家族在中國是什麼來歷

鄭姓原出自姬姓,發祥地為鄭國,為華夏祖先黃帝的後裔。在中國的早期歷史上,鄭姓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5000多年前,軒轅皇帝以姬水為姓,建都有熊,後來春秋時期的鄭武公、鄭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國都。黃帝的第五世孫後稷是鄭姓的血緣始祖。黃帝的第19代孫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兒子姬發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為周武王。因此鄭氏即是周朝王室的後裔。

B. 浙江省浦江縣永泉路上那個叫什麼書院的補習班

東明書院原名東明精舍,是一座專門教育培養子弟的學校,由元初的鄭德璋所建。1296年至1300年,鄭德璋的兒子鄭大和對精舍進行了修繕、擴建,房舍增至21間。
1書院歷史
精舍規模雖不甚宏大,但結構精巧、風景清雅,實為求學的好處所。精舍落成後,由本縣大儒吳萊任主講。兩年後,金華潛溪的宋濂因慕鄭氏藏書之豐,特跋涉百餘里前來就學。次年,吳萊因身體原因,推薦宋濂接任主講一職。當時,知識分子的地位十分低下,統治階級對包括儒學在內的漢文化很是冷淡。東明書院雖地處僻遠,但有名師執教,故求學者日多,聲譽鵲起。有「讀書種子」之稱的方孝儒就曾慕名從海寧遠道趕來學習。然而滄海桑田,這一讀書場所在明代中期卻因遭兵火而盪然無存。到了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時任浦江知縣的何子祥非常重視地方教育,除首創浦陽書院外,還勸導鄭氏後人繼承前輩事業,重建書院,得到了鄭氏後裔鄭爾梧、鄭若奇的積極響應。由於年代久遠,書院原址已荒棄、墓冢累累,於是新院址便選在距鄭氏宗祠東側的200餘米處。工程於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動工,次年四月完工,有房屋35間,並正式命名為「東明書院」。重建後的書院規模宏敞、經營細致,內建堂三楹,額曰「敬軒」,前接中庭作講堂,又有廠廳「居業堂」為學生會課之所。「居業堂」前為天井,南北兩廂各十間,北邊十間是學生的自修室、寢室和儲藏室,南廂十間為教員寢室和兩個教室。「敬軒」西側是宋文憲公祠,分二進,前為三楹間拜廳,後有神龕,內列宋濂及四位山長的靈位。書院周圍築有牆垣,垣內豫樟蔭覆,時有禽鳥,砌石池、植喬木、塒花卉,以供游棲,還有操場和菜園,其規模與浦陽書院相埒。從此,東明書院走上復興、發展之路。隨著歲月的推移、時代的變遷,進入民國後,東明書院被改作東明高等小學(東明小學高等部)並有增建。1926年,因孫傳芳軍隊騷擾,校內教具毀壞殆盡,被迫停辦。不過在1927年秋,書院經修理添新再次重新開學,先後成為縣立代用中心小學、玄鹿鄉中心小學和玄鹿中心國民學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書院獲得了新生,並更名為浦江縣鄭宅鄉中心小學,直到1960年前都基本保持著舊貌。後因學校擴建,原有建築被拆除,只留下了一處門樓,現作為遺址保護。

2建造意義
東明書院是為教育鄭氏家族子弟所設,並不以仕途功名為目的,而更在意培養通儒典、行孝義、學有所專、修身齊家、能繼承祖上遺志的謙謙君子,用時下流行語言來說,就是更注重素質教育。雖然書院是由鄭氏出資創辦的,學生也以鄭氏家族子孫為主,但它不同於當時的一般私塾,不僅允許同邑的異姓子弟就讀,也歡迎各地的莘莘學子前來,是一所名副其實的義塾。這一點在東明書院的重建規劃中就得以體現。書院設寢室、置炊具,便是為了「以供族子及異姓之來學者」。而在《東明書院開館啟》里,更是開宗明義地表明:「願羅鄰里鄉黨之英流,以資敬業樂群之廣益」。事實證明,作為一所義塾,東明書院在資助鄉里貧苦子弟學有所成方面功不可沒,同邑異姓來這里學習的難以計數。雖然因缺乏具體記載,書院的課堂教學現已無從考證,但從「鄭氏規范」里還是可以略知一二的。規范規定:子孫不以皓首窮經、尋章摘句為能,而更強調品德教育,以孝義為重,同時注意因才施教。若有可以出仕者,便給予資助和勉勵;若學業無所成,也教其如何治家理財,使其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在浦江教育史上,東明書院能以民辦學校的身份與官辦的浦陽書院相媲美,且聲名遐邇、享譽數百年不衰,主要依靠了一系列較好的配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條:一是建立了比較充裕的教育基金。早在書院復建時,鄭氏後裔就認為,「有屋無產,終難為經久計」,於是號召族人無論貧富,都出力捐贈。募捐所得財物除用於建校外,其餘均作為固定的教育基金,以支付房屋修繕、教師薪水等開支。二是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教育是一項百年樹人的長期工程。於是鄭氏家族依據實際情況,參酌舊例,建立起嚴格的管理體制:設置管理一職,由四人擔任,三年一換;同時設監理一職,由捐贈最多的幾家家長及其後代擔任,對各項日常事務進行監理核查。三是制定了相當開明的聘用制,一方面廣泛招賢,聘請品行端方、學識淵博的士人任教師;另一方面採取公開推舉的辦法,在族人中遴選公明勤謹者擔任管理工作。這種種合理的舉措確保了書院能夠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鄭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把教育作為振興家業的大事來看待,故歷來對所聘請的教師十分敬重,久而久之成為風尚傳統。而受聘的教師除以自已的學識和人格修養悉心教導一代又一代學生之外,還盡心盡力地輔佐協助鄭氏家族振興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形成了良性循環。鄭氏宗祠內迄今仍懸掛著外人宋濂的畫像,以供後裔紀念這位主講書院20多年的老師。在鄭氏宗祠後面,有一池塘名為「萊公塘」,便是為了紀念第一代主講吳萊特意命名的。這種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美德,迄今仍具有積極的意義,值得後人大力借鑒弘揚。
3建造作用
東明書院是我國古代民間辦學的一個典範,在教育子孫、培養人才、學以致用、躬行實踐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不僅為歷代輸送了一大批品學兼優的干練人才,也為淳化鄉邑風俗、提高民眾文化素質作出了貢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擔任各級官職者多不是通過傳統的科舉之途入仕的,而是憑借著孝友之名被起用的,且致仕後謙恭勤謹,一心為國為民,取得了不少政績,其中又以鄭祖琛的政聲最著。此外,鄭氏子孫學有所成而終身不仕者也大有人在,最著名的要算鄭淵、鄭濂、鄭源、鄭柏等人。他們謝絕了出仕的機會,在鄉里撫貧濟困、造橋買舟、便利鄉民,更以孝義持家,興旺家族。元代時,順帝因皇太子求學於鄭深之故,對鄭氏的家風有了了解,贊嘆不已之餘,專門寫下「麟鳳」二字賜予鄭家。「麟」為傳說中的百獸之王麒麟,「鳳」是百鳥之王鳳凰,鳳毛麟角均屬第一,這無疑是對整個鄭氏家族的肯定。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賜封鄭氏義門為「江南第一家」,又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親自題寫了「孝義家」,「江南第一家」的美名從此不脛而走。建文帝在位時,也曾為鄭氏親書過「孝友堂」。在這種種褒獎鼓勵的背後,自然不能忘記東明書院傳承孝義家風、樹立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作用。
雖然東明書院今已不存,但包括書院遺址在內的鄭義門古建築群得到了良好保護,2001年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吸引著各方來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義門古建築群位於浙江省浦江縣東部的鄭宅鎮。鄭宅鎮原名「承恩里」,在歷史上曾是聞名全國的文化名鎮。自北宋初年起,鄭氏家族便在此定居,距今已有900多年。
浦江鄭氏家族素來奉行以儒治家,倡導「聚族合食共居」,並通過《鄭氏家規》、《鄭氏家儀》等一系列治家規范來管理家族內部事務,形成了長達十五世、歷經330多年的聚族同居史,其事跡在宋、元、明三朝正史中皆有記載,在明初更被當作典範加以宣傳。明太祖朱元璋賜封鄭氏家族為「江南第一家」,隨後「江南第一家」馳名天下,以至於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原來的「承恩里」也被改稱為「鄭宅」。
回顧鄭氏家族的輝煌歷史,以儒學育才的東明書院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