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規律有哪些
教育規律有:
1、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規律性聯系;
2、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規律性聯系;
3、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規律性聯系;
4、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規律性聯系;
5、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規律性聯系;
6、教育、教學活動中智育與德、體、美、勞諸育之間的規律性聯系;
7、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與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間的規律性聯系;
8、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規律性聯系等。
② 世界上最偉大的10個教育原則,看完受益匪淺
在教育這個問題上,老師和家長們總是非常頭疼,不知道要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學大教育為了幫助大家教育孩子,為大家帶來下面的世界上最偉大的10個教育原則,看完受益匪淺這篇文章,相信對大家會有所幫助。
一、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里,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里,好幾年,竟然還是那麼小,於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於是,就把他們養在院子塘里。沒想這些魚竟然瘋了似的長的很大。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人更是如此。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選擇,選擇學校,選擇衣服,選擇玩具等等,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回答。因此,孩子沒有選擇,沒有思考。所以,他沒有創新思維,也不會有太多嘗試。你可以讓他學到很多知識,你卻無法讓他舉一反三,也無法讓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二、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翁效應):對孩子進行積極期望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的心理學家,皮格馬翁是古希臘神話的主角。
這個效應,指的是一個積極的期望帶來積極的結果的效應。在皮格馬翁神話里,他是賽甫路斯的國王,也是位雕像家。他愛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他的愛。他的執著的愛,感動了愛神,於是雕像活了,成了國王的妻子。於是有了今天的賽甫路斯人。神話終歸博人一笑。而羅森塔爾的試驗,卻得出了這個效應。他對兩組隨意組合的學生分別給予積極和消極的評價。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這種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在你挫折的時候,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對這種力量都非常期待。反過來,缺少這種積極的期望與支持,他就變得消極,或者在挫折後一蹶不振。
三、強化定律
認得習慣是被培養的,無論是無意識的。而事實證明,一個好的習慣,會讓人走向成功,或者擁有好的心態。
有一個鯨魚實驗。科學家在水裡放一堵玻璃牆,鯨魚和實物各放在一邊。一開始,鯨魚猛烈的撞擊著玻璃,後來它終於發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時間後,它不再撞擊了。後來科學家把玻璃牆拆了,然而,鯨魚還是像有玻璃牆一樣,只在自己那邊活動了。
人的行為正如這個故事一樣,在一段時間或一些重復的經歷後,就被固定起來,就形成了習慣。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個習慣。當然,如果要改變一個習慣,也跟這個習慣形成的時間有很大關聯,改變會更難,要花費更多時間。所以,我們要注重孩子的細節,注重引導。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他會享受一生的。
四、狼性法則: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常說,學習靠的是興趣。然而,興趣來自哪裡呢、好奇心的培養,就是讓人對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慾望,進而他就會深入探究、學習。可想而知,如果對一件事沒有了好奇心,人就不會主動的進行了解,這個原理,可以用於很多事物上。人與人之間,沒有好奇,也許就沒有深交;工作上,沒有好奇,也許不會有太多投入。因而,保持好奇心,保持你的興趣,做事情就會投入得多,也會學到更多。研究表明,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別強。
五、南風效應
南風與北風打賭,看誰的力理更強大。他們約定,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冷冷的、張牙舞爪的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地吹,溫暖地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都脫掉大衣。南風勝利了。(這個故事跟太陽與風的故事一樣)那麼,南風為什麼勝利了呢?因為它讓人們的行為是自覺的。這種啟發人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達到目的的做法,被稱作「南風效應」。
六、自然懲罰法則:讓孩子自己承擔過錯
盧梭認為:兒童所受的懲罰,正是他的過失所帶來的自然結果。這就是自然懲罰。用我們的話說: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的過失,不可能由別人承擔。這個方法的另一個方面是:有時候,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如果他覺得少穿一件好,就讓他冷著吧。他自己感受經歷的東西,往往比我們傳教給他的深刻。這也叫自作自受好學習啊。
教育,不光是口頭說教,言傳身教,影響不可謂不大。當埃迪長大後,他回憶,是爸爸告訴我,人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而不是遷怒於人。
七、尊重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尊重
魯迅先生說過:對孩子「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自尊心是不甘落後,相信自己不比別人差的一種 情感 體驗。「棍棒出孝子」,這在很多家長心中佔有重要地位。然而這帶來的是什麼呢?孩子小時候的哭聲,大一點時的沉默,長大後的倔強。自尊是人生要學的第一個原則。在一個老師的課堂里,老師拿出一本著名漫畫家的書,告訴孩子們這本書里的故事,也叫孩子們自己講一個故事,並讓他們畫出來。雖然孩子們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畫的也不成樣,老師還是很認真的記下來,並將記下的故事跟畫裝在一起。他告訴大家,這是你們寫的第一本書,現在你們小,以後長大了,就能寫出好的書來,也會成為偉大的人物。要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站著」,而不是「趴著」去仰視那些大人物。這種對等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自信的健全的人格。
八、感覺剝奪:自己品嘗生活的滋味
通過實踐,心理學家發現:感覺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現象,通過感覺我們才能獲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適應環境求得生存。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是智力和情緒等心理因素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們應該讓孩子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從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很多家長怕孩子吃苦受到危險等,把孩子放在較好的環境里,這樣孩子不僅會眼界狹小、心胸狹隘,而且因為缺少很多 社會 實踐,對未來多變的 社會 環境將難以適應。
九、路徑依賴:從小養成好的習慣
人的習慣就如走路一樣,選擇了一條道路,人就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這就是「路徑依賴」。好習慣就如路一樣,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一頭大象,只需一根細繩子就可以拴住;一頭小象,既需要用鐵鏈;這就是強制的培養形成的習慣。好習慣就是一個好的思想方法,但能想得到,不等於能做到。從前以為窮人,撿到一本書里,說有一種點鐵成金石。他按照書的方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去尋找點鐵成金石。他為了辨別是自己曾找過的石頭,將那些普通石頭都扔到大海里,有一天,他碰到了那塊石頭,他習慣的扔到海里。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無法再找到了。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所以教育就是培養一種好的習慣。一個好吃懶做、好睡懶覺的人,很難做得到勤奮學習。
十、天賦遞減法則: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兒童的潛能培養遵循著天賦遞減法則,即兒童的天賦隨著年齡增大而遞減,教育的越早,其與生俱來的潛能就發揮的越少。在我國國民教育普及的今天,傑出的手工藝人反而少了。有經驗的漁夫說,現在像過去那樣善於游泳、撒網的人少了,因為現在的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正在讀書呢,而水上功夫必須從十歲左右開始練起,這也就能解釋,巴西雖不富,但其足球人才卻很多的事情了。不少專家認為,鋼琴如果不從5歲開始練,小提琴如果不從3歲開始練,就不可能達到很高的境界,也就是說,兒童的能力,如果不在發展期內進行培養,就會出現潛能遞減的現象。
世界上最偉大的10個教育原則,看完受益匪淺就是學大教育為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大家在閱讀之後能夠好好利用這10個原則好好教育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認真對待,用正確的方式指導孩子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