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家討論什麼教育問題
擴展閱讀
基礎流量套餐怎麼退訂 2025-02-04 06:38:02
戒毒所動漫怎麼畫 2025-02-04 06:33:39

教育家討論什麼教育問題

發布時間: 2023-08-19 22:02:08

❶ 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什麼是教育

葉聖陶教育理論的精髓,大致可概括成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旨在「做人」——這是教育的宗旨、目標。

葉氏認為,教育的宗旨不是別的,就是讓受教育者學會「做人」。如果把受教育僅僅看作是讀書,僅僅看作是讀懂幾本教科書,那是不正確的。讀書,讀教科書,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目的在學會做人。受教育,學做人,手段不止於讀書,更不止於在學校里讀教科書;出了校門,走上社會,接觸各種各樣的問題,處理各種各樣的矛盾,吸收各種各樣的信息,都是受教育。在「做人」的問題上,應該是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的。

說到「做人」,人有各式的人,做有各種做法。葉氏說:「受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是做人,做社會的夠格的成員,做國家的夠格的公民。」什麼是葉氏心目中的「夠格」呢首先,要懂得人活著是為了推動社會和國家向前發展,是為公而不是為私。早在1932年,他就向中學生們提出了「何所為而學習」的問題,他認為:「學習不能沒有中心;換句話說,學習這個,學習那個,要明白何所為。將趨向『封建時代的權威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呢,還是趨向『使人類的勞動力無限發展的集體主義』對這個問題不作決定,學習就像盲人騎瞎馬。」這是做人的方向,做人的根本。在現代社會,只有懷有集體主義廣闊胸襟的人,才能是一個真正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國家的人。其次,要懂得世間某些事物的道理和做法,即遇到問題和矛盾能「知」也能「行」。葉氏說:「做一個人必須與物跟事打交道,打交道必須憑藉知和能。你不懂得道理和做法,交道就打不成,你的生活必將一塌糊塗,這如何要得」有知識,也有本領,這是做人的起碼條件。在現代社會,新的問題、新的矛盾、新的事物不斷涌現,各種社會關系益趨復雜,一個「夠格」的社會成員和國家公民,他需要的「知」和「能」,無論在量上還是在質上,要求都將比以往高得多。受教育即學做人這個帶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又將在實踐上充實新的歷史內容。

做人,怎麼做法葉氏認為,在校學生說起來是在學做人,實際上,「學」的過程也必須是「做」的過程。不能說,學生時代只是未來做人的「准備」階段;否則,就意味著做學生與做人是一前一後的兩回事,決無這個道理。葉氏說:「學生在學校里念書做功課,理由是預備將來做人,將來做事,這是成千成萬的教師父母們如是想的,也是成千成萬的學生們信守著的。換句話說,學生過的並不是生活,只是預備生活。所以一切行為,一切思慮,都遙遙地望著前面的將來,卻抹殺了當前的現在。因此,從初級小學以至高等大學校里的所有一個個生物只能算『學生』,還不能算『人』,他們只學了些『科目』,還沒有作『事』。」這種觀念是非常有害的,因為將來固然重要,現在卻是通向將來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也同樣重要。現在學會做一個夠格的學生,將來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夠格的公民。學,就是要做,就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行。所以,葉氏十分強調受教育者在求知求能的過程中,必須傾注全部心力去求真知和真能,決不能僅止於頭腦里能懂、口頭上能說,必須行動上真正能做才行。

既然教育的宗旨在使受教育者學會做人,那麼做人是人人必須學會的,否則要影響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影響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所以教育的受益者必須是受教育者的全體,而不是少數個別「超群」人物。葉氏在40年代就曾大聲疾呼:「教育要為全社會而設計,要為訓練成對社會作點事的人而設計;教育決不能為挑選少數選手而設計,結果使這些人光榮顯耀,站在眾人的頭頂上,伸出手來,收受眾人的供養。」到了粉碎「四人幫」之後的1978年,他在呼籲「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的時候,又強調:「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要做到個個學生善於使用這個工具(說多數學生善於使用這個工具還不夠),語文教學才算對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分內的責任,才算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盡了分內的責任。」「多數」還不夠,必須是全體。這對那種以為普通教育僅僅是為了培養少數「尖子」的教育思想是嚴肅的否定。

第二,重在「習慣」——這是實現教育宗旨的關鍵。

葉氏教育理論的閃光點,不僅是在強調教育的根本目標在養成夠格的社會成員和國家公民,而且是在強調「養成」的關鍵就是要努力培養各種各樣良好的習慣。學會做人,質言之,就是要逐步養成各種各樣做人的好習慣。

葉氏要求受教育者個個成為真知真能的人。這「真能」的標志是什麼葉氏的觀點是:要習慣成自然。葉氏說:「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強強的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習慣養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越強。我們做人作事,需要種種的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葉氏確信:教育的本旨就在於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且終身以之。

習慣,是一種持久而穩定的行動方式。習慣有好的,也有壞的。好的習慣養成了,終身得益;壞的習慣養成了,終身受累,甚至還會殃及旁人、貽害社會。葉氏認為,在說不盡的眾多習慣中,有兩種習慣萬萬不可養成:一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二是妨害他人的習慣。所謂「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就是對待任何事情都隨隨便便,想怎樣就怎樣,不上任何規矩,也根本不想上什麼規矩,一切隨心所欲。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成了習慣,於是一切真正好的習慣都無法養成。「夠格」的要求就在於要嚴於律己,求其「入格」,一切都無所謂的人,是永遠達不到這個要求的。所以,從實質上看,這就是一種不願接受任何教育的習慣。另外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小而言之如隨地吐痰、大聲喧嘩;大而言之如侵吞公物、侵略別國。這些都是以個人至上主義為核心的有害行為。一切為非作歹的人,其起始的一步就在「妨害他人」。

葉氏認為,養成好習慣,要從「早」抓起,從「小」抓起。從「早」抓起,就是強調要抓「開端」,抓起始的第一步。葉氏說:「大凡一輩子需用的事最需養成好習慣。在習慣沒有養成之前,取個正當適宜的開端,集中心力,勉強而行之。漸漸的不大覺著勉強了,漸漸的習慣成自然,可以行所無事了。這就是好習慣已經養成,足夠一輩子受用。如果開端不怎麼正當適宜,到後來就成了壞習慣。」所謂從「小」抓起,就是強調要從細微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上注意養成好習慣,這樣,才能在對待大事、處理大局上也處處正當適宜。葉氏在抗戰期間論述「革自己的命」的必要性時,曾對「立身為公」作過精闢的分析,他說:「說到養成行為習慣,必須在最微細最平常的場合入手,積漸功深,遇到不微細不平常的場合也自然而然能夠為公。公家的信封信箋硬是不寫私信,買什麼票上什麼車硬是遵守秩序,這些事似乎無關大體,但是成了習慣之後,就可以保證自己不至於貪污,不至於侵犯他人的自由。」學生在校讀書,言行舉止多數不是什麼關涉社會和國家的大事,然而好習慣就應該從這些細小的事上逐漸培養起來。

葉氏說:「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這樣看來,在葉氏心目中,養成習慣和接受教育,是二而一的事。

第三,貴在「自得」——這是實施教育的原則。

葉氏確認,實施教育的關鍵既在養成種種好的習慣,那麼習慣的養成必須靠受教育者自己嘗試著去做,嘗試著按照規定的要求去做。習慣的養成靠自勵,一切知識和能力的獲取靠自得;外力灌注是無濟於事的,至少是勞多而功少的。

對於教育,葉氏提出過一條著名的原則,即: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他說:「我近來常以一語語人,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所謂「不需要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呢就是: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換句話說,就是具備了自我教育的本領。在葉氏看來,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必須是一個具備足夠的自學能力的人,能夠隨時隨地進行自我教育的人;否則,算不得是個受過教育的人。因此,葉氏進一步強調說:「所有各級各類學校以及補習、進修機構的主要職能,全都在引導來學的人向自學方面不斷進展。」

葉氏曾經從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來論證自學能力的重要。從知識的廣度上看,在現代社會要做個「夠格」的現代人,應該掌握的知識太多太多,說也說不盡。各種教育機構只能取其重要的、基本的,作為例子教給學生;其他的更多的東西,必須由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自己去學習,去研究,去掌握,去擴充。從知識的深度上看,人類的知識財富,其積累主要不是機械相加,而是發展演進。因此,受教育者對於現成的知識,決不可「光知守而不知變」;一定要在接受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有所發現,有所改革,有所創新才是。這種發現、改革、創新,是別人不能代庖的;必須在自學過程中逐步到達這樣的境地。

要培養自學能力,教者就必須在「導」字上下功夫。也就是說,善教者必須首先是個善導者。葉氏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這里的關鍵是要隨時注意「減輕學生之依賴性」。學生對於教師,養成了種種依賴的習慣,這是教育的失敗。要理解一個問題,依賴教師的講述;要記錄知識的要點,依賴教師的板書;要知道章句的錯失,依賴教師的批改;再進一步,檢查自己學得怎樣,依賴教師的測試;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勿使放縱,依賴教師的管教。這樣下去,離校以後他還能成為一個具有自治、自理能力的人嗎所以葉氏竭力主張,教育工作「如扶孩子走路,雖小心扶持,而時時不忘放手也」。這「時時不忘放手」,正是葉氏形象表述的一條教育原則。

堅信教育的原則在「自求得之」,還須充分認識任何受教育者都有「自求得之」的內在潛力。葉氏說:「善於啟發的老師都把學生看成有機的種子,本身具有萌發生長的機能,只要給以適宜的培育和護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長成佳谷、美蔬、好樹、好花。」學生,即使是剛剛接受啟蒙教育的孩子,也不是一無所知一無所能的木頭,他總有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本領的某種基礎,善教者無非是善於利用這種基礎,通過啟發誘導,讓學生憑借自己原有的潛力去獲取新知識,鍛煉新本領。而拙於教者,總是過低地估計學生的學習潛力,在學生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去掌握的地方,還在喋喋不休,以致學生聽而生厭、昏昏欲睡。

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但實施教育的原則應該是確定的。葉氏說:「方法問題,我以為總不宜定於一(定於一相當於近年來流行的『一刀切』)。」而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其目標都應該是「達到不需要教」的境地,「把學生培育成在各個方面都超過他們的前輩的新的一代」。

第四,效在「直觀」——這是實施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

「紙上得來總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即讀書這種陳腐觀念,造成了學校教育單純地、片面地重視書本知識的偏頗。而葉氏則主張教育要求得最佳效果,就必須重視直觀。葉氏提出的「直觀」,決不僅僅是指課堂教學中運用圖片或其他直觀教具。它的內涵要豐富、深刻得多。

葉氏認為,學校生活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學生在學校里接受教育,實際上就是學習怎樣生活,怎樣做人,因此,學校應該為學生設置種種環境,讓他們能在這種種環境里直接去學習生活、學習做人。早在任教於吳縣甪直高小的時候,葉氏就同吳賓若、王伯祥等好友在學校里開辟「生生農場」、開辦「利群書店」,還設置「百覽室」「音樂室」「篆刻室」,組織戲劇隊、演講隊等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早早地去接觸生活,鍛煉生活能力。在30年代,他針對當時學校教育脫離實際的嚴重弊病,尖銳地指出:國語科光讀書固然不妥,「而自然科、社會科的功課也只是捧著一本書來讀,這算什麼呢一隻貓,一個蒼蠅,一處古跡,一所公安局,都是實際的東西,可以直接接觸的。為什麼不讓小孩直接接觸,卻把這些東西寫在書上,使他們只接觸一些文字呢這樣地利用文字,文字就成為閉塞智慧的阻障」。直到現在,他對這一點仍然堅信不疑:教育必須重視直觀,而直觀「就是跟事物直接接觸」。從學校范圍內說,有條件的要開辟動植礦標本室、理化實驗室、圖書閱覽室、實習工場、種植園地之類;從學校范圍之外說,要組織學生到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天文館、地質館、科技館、圖書館去參觀學習;再擴大言之,工廠參觀,農村訪問,社會調查,假期旅行等等,也是使學生從直觀中受到教育的好途徑。所以,葉氏的「直觀」論,是教育面向生活、面向實際、面向社會的簡要而樸素的表述。

葉氏的「直觀」教育,不僅指直接接觸各種事、各種物,而且還指直接接觸各種人。古人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所以,葉氏強調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應該多接觸品行端正的人,接觸足以為人楷模的人,使他們從中受到好的影響。葉氏說:「要使學生『真能』實踐好行為,有沒有直觀的門徑呢我說有。其一,教師以身作則,事事處處為人師表,這是學生最親切的直觀。其二,讓學生多接近各方各面的先進人物,也是極為有益的直觀。」從高尚、正直的成年人身上,青少年會看到自己的未來,這是十分重要的直觀。

葉氏強調「直觀」的效能,是同他堅信教育的實踐性、感染性和綜合性直接聯系著的。教育不僅要使人「知」,更要使人「行」,要能夠實地去做,這就非直接去接觸事物不可;教育不僅要訴諸人的理智,更要訴諸人的情感,要能夠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而這種情感只有在直接接觸有關的人、有關的事物的過程中才能萌發,才能激起波瀾;教育不僅要傳授某項知識和技能,而且要使受教育者各方面都得到發展,從而真能適應實際生活的需要,所以必須講究綜合性和整體性,而這種綜合性、整體性的教育往往在直接接觸事事物物的過程中才能有效地實現。

葉氏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體現了鮮明性和豐富性的統一。以上概括的四個方面當然遠不能窮盡他的理論建樹的全部,但我相信這至少是他理論寶庫中的某些精髓。這些理論觀點,對於觀察、研究、推進我們當前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指導和借鑒的意義。



葉聖陶教育理論的形成,有著豐富、深厚的基礎。

我國千百年來傳統教育中的精華,是葉氏教育理論形成的重要基礎。葉氏是五四時期高舉科學、民主的旗幟,勇猛地抨擊當時的封建舊教育的戰士。他的革新教育,正是以批判和否定舊式教育的「古典主義」和「利祿主義」為起點的。而他的抨擊、批判和否定,都是集中在舊式教育為封建專制主義服務的反科學、反民主的腐朽本質上。對於舊時代一些先哲和學者提出的符合教育規律的理論觀點和實踐經驗,他決不妄加否定,相反,對於這些有價值的民族教育的精華,他總是精闢地加以闡述,以期在新的歷史時期能重放光彩。他在很早以前就曾說過:「中國人雖然需要現代化,但是中國人的現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行。」這里所謂的「知道自己」,就是要明白自己的過去,尊重自己的歷史,對傳統文化的一切利弊得失瞭然於胸。葉氏是真正做到了這一點的,在他的教育理論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對於傳統教育中那些糟粕的尖銳批判,同時也可以看到對於傳統教育中那些精華的吸取和改造。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一條重要的教育原則。葉氏一貫主張教育要注重啟發,要引導學生舉一而反三。在最近為陳俠《論教育規律及其他》一書作序時,他還強調:「憤悱啟發是一條規律。」孟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提倡「自得」,葉氏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傾注全力反復加以申說的,並且把「自得」的必要性提到「終身教育」的高度來予以解釋,賦予時代的新的內容。荀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從受教育者方面肯定了學習必須求得自身真得實益的道理。葉氏為此專門寫過一篇題為「『為己』」的文章,精闢地解釋了荀子的「為己」說:「為己,就是說所學都歸自己受用,生活從而美滿。為人,就是說所學跟生活不發生關系,學如未學,徒然說些空話,擺個空架子,使人家誤認為他已經學了。」葉氏認為,如果認定「為己」的目標,那麼就必須拋棄讀書的做法,而要把印在書本上的各種道理跟做法「化為咱們的知和能」,要「隨時隨地使各種功課跟咱們的思想行為打成一片」,從而使自己真正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以上所說的這些古代先哲的名言,無疑是葉氏教育理論體現民族特色的重要基礎。

在教育和教學的方法上,葉氏也是棄所當棄,取所當取,決不抱歷史虛無主義態度。孔子提倡「溫故」,認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後世的書塾學館,也大都強調要溫理舊課。葉氏對此有自己的感受,他說:「從前書塾里讀書,既要知新,又要溫故,在學習的過程中,勻出一段時間來溫理以前讀過的,這是個很好的辦法。現在教學國文,應該採取它。」他認為,通過溫故,「回味那已有的了解與體會,更尋求那新生的了解與體會,效益決不會比上一篇新的來得少。」再如古代學文講究「吟誦」,葉氏深以為然,認為「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對吟誦的科學依據作了透徹的說明。但他也注意到了傳統吟誦法在運用上的缺陷:其一是「多數不注重內容與理法的討究,單在吟誦上用工夫」,這自然不是好辦法;其二是實行「強記」,這種「強記的辦法是要不得的,不久連字句都忘記了,還哪裡說得上體會」所以葉氏認為,光注重內容與理法的討究,而忽視吟誦,是一種偏向;光注重吟誦,而忽視內容與理法的討究,也是一種偏向。「惟有不忽略討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全而不偏。」

可見,對於傳統教育理論的精華以及教育實踐的經驗,葉氏都十分珍視,並且能用比較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去進行分析,從而有選擇地予以吸取。這種立足於民族優秀傳統的創造精神,是葉氏教育理論的一個鮮明特色。

❷ 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是什麼

西方 教育 思想演進的不同路徑及其影響,那麼西方著名教育家都有哪些思想呢?下面我分享了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一起來製作吧。

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布魯納的教育思想

布魯納(1915-)是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過程》(1960)、《論認知》(1962)、《教學論探討》(1966)、《教育的適合性》(1971)等。

布魯納認為,學習一間 學科 不僅是"學會什麼",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樣處理”,即"學會如何學習"。他指出,"我們教一門科目,並不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在布魯納看來,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知識的過程。他強調說:"人類學習中似乎有個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發現一樣,是盡力探索情景的機會。"因此,應該把發現學習作為 兒童 教學的主要方法,以鼓勵兒童去發現知識的奧秘,去掌握學科的結構。

關於發現學習,布魯納指出,"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稱為發現學習。但學校中的發現學習不局限於對未知世界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力量對人類 文化 知識的"再發現"。其實質就是把"現象重新組織或轉換,使人能超越現象進行再組合,從而獲得新的領悟,包括尋我正確結構和意義。"總之,在布魯納看來,發現學習就是在學校條件下,引導兒童從所見的事物的表面現象去探索具有規律性的潛在結構的一種學習途徑。

布魯納進一步研究並提出了促進發現學習的方法,一是鼓勵兒童積極思考和探索。布魯納認為,兒童是發現學習的主體,因此,應鼓勵兒童相信並依靠"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二是激發兒童學習的內在動機。布魯納認為,內在動機,特別是能力,是兒童學習的推動力,應啟發兒童把學習與日後的生活聯系起來,以發現為獎勵,自主地學習,逐步培養和形成學習的行為和習慣。三是注意新舊知識的相容性。布魯納認為,採用靈活多樣的 教學方法 ,創造良好的學習情景,促使學生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把新知識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成為自己的知識。四是培養學生運用假設、對照、操作的發現技能。布魯納認為,培養學生發現的技能,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組織,有助於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 思維能力 ,實現發現學習。

杜威的教育思想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論教育本質

從實用主義 經驗 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 "學校即社會"。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因此,杜威又強調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證式目標。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既然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說,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在學校里,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到一個雛形的狀態,應該呈現兒重現在的社會生活。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提出,一是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應該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響。

但是,"學校即社會"並不意味著社會生活在學校里的簡單重現。杜威又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應該具有3個比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簡單和整理所要發展的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青少年任其 自然 時可能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的環境。"

(二)教學論

在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教學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1、"從做中學"

在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 這個基本原則。由於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 是關於怎樣做 (howtodo)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的願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 興趣 ,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

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入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由於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就有助於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在杜威看來,這也許標志著對於兒童一生有益的一個轉折點。

但是,兒童所"做"的或參加的工作活動並不同於 職業教育 。杜威指出,貫徹"從做中學"的原則,會使學校所施加於它的成員的影響更加生動、更加持久並含有更多的文化意義。

2、思維與教學

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所謂思維,就是明智的 學習方法 ,或者說,教學過程中明智的經驗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思維,那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因此,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

作為一個思維過程,具體分成五個步驟,通稱"思維五步",一是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五是驗證或修改假設。杜威指出,這五個步驟的順序並不是固定的。

由"思維五步"出發,杜威認為,教學過程也相應地分成五個步驟,一是教師給兒童提供一個與現在的社會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情境;二是使兒童有準備去應付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三是便兒童產生對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假設;四是兒童自己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兒童通過應用來檢驗這些假設防。這種教學過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稱之為"教學五步"。在杜威看來,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兒童可以學到創造知識以應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認,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論兒童與教師

盡管杜威並不是"兒童中心"思想的首創者,但是,他是贊同"兒童中心"思想的。其最典型的一段話是:"現在,我們教育引起的政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里,兒童是中心,教育的 措施 便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

從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做法出發,杜威認為,學校生活組織應該以兒童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為兒童的而不是為教師的。因為以兒童為中心是與兒童的本能和需要協調一致的,所以,在學校生活中,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強調說,"我們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並且以兒童為自己的出發點。"

在強調"兒童中心"思想的同時,杜威並不同意教師採取"放手"的政策。他認為,教師如果採取對兒童予以放任的態度,實際上就是放棄他們的指導責任。在杜威看來,要麼從外面強加於兒童,要麼讓兒童完全放任自流,兩者都是根本錯誤的。

由於教育過程是兒童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他們雙方真正合作的過程,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與教師之間的接觸更親密,從而使得兒童更多地受到教師的指導。杜威說,"教師作為集體的成員,具有更成熟的、更豐富的經驗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設計中繼續發展的種種可能,不僅是有權而且有責任提出活動的方針。"在他看來,教師不僅應該給兒童提供生長的適當機會和條件,而且應該觀察兒童的生長並給以真正的引導。

杜威還特別強調了教師的社會職能。那就是:"教師不是簡單地從事於訓練一個人,而且從事於適當的社會生活的形成。"因此,每個教師都應該認識到他所從事的職業的尊嚴。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爾巴特(1776-1841)是德國教育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主知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學》(1806)和《教育學講授綱要》(1835)等。

1、教學階段論

要理解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論,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專心"和"審思"這兩個概念。所謂"專心",是指在某一時間內只專心研究某一個東西而不考慮其他東西。沒有專心,就不能正確和透徹地把握、領會"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所謂"審思",是指把一個又一個"專心活動"統一起來。赫爾巴特說,"我們所要求的專心活動不能同時發生,它們必須逐個產生。首先是一種專心活動,接著再有另一種專心活動,然後它們才在審思中匯合起來!人必須有無數次這種從一種專心活動過渡到另一種專心活動去的變遷,然後才會有豐富的審思活動,才能隨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種專心活動中去。

赫爾巴特認為,教師應採取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規律的教學程序,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學。他把教學過程分成4個連續的階段:

一是明了。指教師講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為許多部分,提示給學生,便學生領悟和掌握。這時,學生的心理處於"靜止的專心"狀態。教師適宜於"採用簡短的、盡可能易理解的語句進行講解,"而在講解之後,立即讓一些學生(而不是全部學生)確切地重復出來,這常常是適用的方法"。

二是聯想。指通過師生談話把新舊觀念結合起來。教學的任務是把前一階段教師所提示的新觀念和學生意識中原有的舊觀念結合起來。這是統覺的初級階段。這時,學生的心理表現為動態的人專心"。"自由交談是聯想的最好方法,因為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機會去嘗試作出偶然的聯想,而這種聯想對他來說恰恰是最輕而易舉的,最不費力氣的,同時可以獲得機會去改變這種聯想,使之多樣化,並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學過的東西。"

三是系統。指在教師指導下尋找結論和規則,使觀念系統化,形成概念。這是統覺的繼續。這時,學生的心理處於"靜止的審思"狀,而這種審思可以使學生"看到許多事物的關系","把每個個別事物看成是這種關系的一個成分,並處在恰當的位置上"。教師要採用"連貫的陳述方法",要"通過突出主要思想使學生感覺到系統知識的優點,並通過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識的總量"。

四是方法。指通過練習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以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這時學生的心理表現為動態的 "審思"。教學萬法主要是讓學生做作業、寫文章與修改等。

2、教育性教學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爾巴特第一次明確、系統地提出並論證了"教育性教學"的思想,把教學作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手段。他強調說:"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 '無教育的教學,一樣"。在赫爾巴特看來,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道德教育之所以離不開教學,其原因就在於道德的培養離不開知識。·"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所以,要通過教學傳授知識,形成各種道德觀念,並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養成各種品德。

3、訓育

赫爾巴特關於訓育的概念是:"它與兒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徵;它是直接對兒童的心靈發生影響的;它與教學共同的地方在於它們的目的都是培養。"換言之,訓育是輔助教學進行教育工作的,它要陶冶兒童的"道德性格",並在兒童身上培養一種有利於教學的心理狀態。

赫爾巴特提出的訓育方法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兒童遵守規則。二是贊許(獎勵)。"通過應得的贊許給兒童以快樂,這是訓育的出色的藝術。"三是責備。。兒童、少年與青年,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須習慣於忍受其所招致的責備並保持這種習慣,只要這種責備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四是懲罰。 "誰耽誤了時間,就讓他失去享受;誰做壞了事,誰就沒有資格享受;誰不節制,誰就得到苦葯;誰講話,誰就被逐出教室,到那種每個人都聽不到他講話的地方去;如此等等。"這種懲罰"可以起告誡與使人吃一塹長一智的作用"。五是建立有益 健康 的生活制度。這是"教育的基礎,教育的首要准備 "。

赫爾巴特認為,管理和訓育也是有區別的。管理所關心的是現在的作用,其手段一般比較嚴厲。而訓育"將注意到學生的未來,它表現為耐心,不是短促而尖銳的,而是延續的、不斷的、慢慢地深入人心的和漸漸地停止的,使人感覺到一種陶冶的力量。

點擊下頁分享更多​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❸ 教育學應該討論哪些問題

教育學應該討論的問題
、簡述生產力發展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⑴生產力的發展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條件。⑵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目的。⑶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⑷生產力的發展影響著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⑸生產力的發展還決定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2、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是什麼?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什麼叫教育理念?簡述現代教育理念的基本內容。

教育理念:教師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

1)新的教育觀。教育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充分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讓學生生動活潑的全面發展。

2)新的學生觀。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能積極主動參與教育活動,具有主觀能動性.

3)新的教育活動觀。教育活動具有雙邊共時性、靈活結構性、動態生成性、綜合滲透性

4、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有哪些?

⑴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⑵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⑶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⑷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5、簡述教育的起源簡述教育的起源

(一)神話起源論:認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創造的(二)生物起源論:認為生物競爭的存在是產生教育的基礎。(三)心理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四)勞動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於人類特有的生產勞動。(五)生活需要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於適應和滿足人類社會生活需要。

6、簡述學生的本質屬性

(一)學生是人(1)具有主觀能動性;(2)具有各自的思想感情;(3)具有獨特的個性

(二)學生是發展中的人(1)具有身心發展的全面性;

(2)具有發展的潛在可能;(3)具有獲得成人教育關懷的需要

(三)學生是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人(1)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2)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3)學生所參加的是一種規范化的學習

7、簡述教師職業的社會作用與任務

作用:⑴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的傳播者。⑵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⑶教師是人的潛能的發掘者。

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全面實現教育目的。

教師的具體任務包括三方面:⑴教師必須搞好教學工作;⑵教師要做好班主任工作;⑶教師要關心學生健康。

8、古代教育與現代教育主要有哪些區別?

古代教育的主要特點:

⑴專門的教育機構和執教人員。⑵鮮明的階級性和嚴格的等級性。⑶教育與生產實踐的分離與對立,鄙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輕視生產知識的傳授。⑷文字的發展和典籍的出現豐富了教育內容,提高了教育職能。⑸教育方法崇尚書本、呆讀死記、強迫體罰、棍棒紀律。⑹官學和私學並行的教育體制。⑺個別施教或集體個別施教的教學組織形式。

現代教育的一般特點:

⑴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徵。⑵教育的廣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長。⑶教育形式多樣化。⑷終身教育成為現代教育的共同特徵。⑸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觀念、教師素質的現代化。⑹現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反映在培養目標上則是人才的通才性和全面性。

9、簡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作用和特點

家庭教育的主要作用和特點:

作用:⑴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個體社會化的奠基教育。⑵家庭教育可以起到影響和調整學校教育的效應。⑶家庭教育使兒童受到始終如一的道德熏陶。

特點:家庭教育具有先導性、感染性、權威性、針對性、終身性、個別性等特點。

學校教育的地位和特點:

地位:⑴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體形式。⑵學校教育是培養人的專門場所。⑶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的導向和樞紐。

特點:⑴學校教育職能的專門性;⑵學校教育作用的主導性;⑶學校教育組織的嚴密性;⑷學校教育內容的全面性;⑸學校教育活動的有效性;⑹學校教育形式的穩定性。

10、國外主要教學論流派有哪些?

赫爾巴特的傳統教學理論、杜威的實用主義教學理論、布魯納的結構教學理論、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11、簡述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①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范 ②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③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價值,而且具有延時價值 ④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12、學校智育的任務有哪些?

⑴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⑵培養訓練學生形成基本技能,使學生獲得在日常智力和體力活動中常用的活動方式,如學習技能、操作技能、社會活動技能等。⑶發展學生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維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13、簡述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

①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包括:新的學生觀和新的教育活動觀等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交往能力等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4、簡述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轉變課程功能;調整課程結構;改革課程內容;改善學習方式;改革評價體系;改進課程管理。

15、未來教育發展趨勢?

1)教育地位更加突出,各國都把教育放在國家發展的戰略地位;2)重視科教興國,強化科學教育;3)積極推行義務教育,努力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加強民主化進程;4)強調創新學習;5)教育面向未來,建立終身教育的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