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全面實施德育、智育、美育、體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應的一種教育,它更加註重學生個人的素質發展和心理健康。(1)素質教育本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素質教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創造性能力的培養
能力的本質是創造性,創造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創造性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礎。創造能力培養特別應貫穿於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始終,從小培養敢於創新的思想和創新思維的能力;中國的'「應試教育」已經嚴重束縛了一代人創造能力的培養和發揮,影響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
二、自學能力的培養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劇增,而在中學階段,只能選取最基礎、最基本的知識教給學生。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不斷獨立獲取新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的保障。
三、社會公德教育
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都應該遵循的人與人相處的行為准則和規范。每一個人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必須學會遵守社會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進化和成熟,從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蠻的動物本性的禁錮中解放出來。
2. 什麼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
素質教育可以定義為: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並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態的高等動物培養成為具有人的基本素質的真正人的教育。
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指的是人在先天基礎上通過後天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相對穩定並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徵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的素質。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意義,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也就是一個人的對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為人的「心態」。外在素質就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取得的成就等。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
3.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素質教育的內涵具體表現在以下五方面: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根本宗旨:科教興國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對於這一點需要注意是提高國民素質,而不是學生素質。
教育對象是全體學生:素質教育倡導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強調在教育中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對於這句話重點在「全體」。一說全體那就是指每一個學生,而不再是只關注一部分或少數學生。
全面發展的內涵:社會主義現代化大生產需要全面發展的新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的有機結合,來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基本含義: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
以上內容來源:網路-素質教育
4. 什麼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它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宗旨與任務。提倡素質教育,有利於遏制目前基礎教育中存在著的「應試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有助於把全面發展教育落到實處。從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要求看,素質教育勢在必行。這是我們基礎教育改的時代主題和緊任務。
什麼是「應試教育」?
這里所說的「應試教育」是指,偏離了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為單純為迎接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教育。也可以說,「應試教育」是一個貶義詞。語詞主體使用。由此,「應試教育」指什麼,這本是一個規定性問題。規定性定義無正誤之分,但有之別。約定俗成的理解或權威的理解,為優。
關於「應試教育」的定位及涵義,雖還並未完全達成共識,但已經有了一個相對權威的理解。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這一綱領性文獻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上標綱要》這一法律性文件中,在許多較正規的科學論文中,「應試教育」一詞均被打上引號,表明它有特定的內涵,是特指義,被作為一個貶義詞來使用。
把「應試教育」理解為一個貶詞,並不是整個否定現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對現行教育。「應試教育」不是對現行教育中存在著的單純以應考為目的而產生的諸多弊端的概括「現行教育」是一個完整的現實、完整的存在,其間有成就的方面(無疑這是主流和第一位的),也有問題的方面,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因素;而「應試教育」則是對「現行教育」這一現實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弊端的概括與抽象。
「應試教育」指什麼,這是一個前提性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認識不一,就無法理解克服「應試教育」傾向,擺脫「應試教育」影響的必要性。在這個問題上認識不一,就去爭論素質與「應試教育」是不是對立等問題,是沒有意義,也沒有結果的。
5. 素質教育是什麼意思
素質教育就是全面提升你的各種教育,包括你的思想,包括你的品質,包括你的身體等等。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
素質教育相對於偏重考試的應試教育而言,較為注重培養體育、藝術能力和多元智能的成績,當然質素教育也是有考試的,但考試目的不在篩選100滿分的人才。
而是在於教育出能考出101分(突破限制范圍、觸類旁通)的人才,讓學生透過藝術、體育等更多樣的考試來比賽,能各發揮個人潛能,各展興趣所長,並培養良好的品格,並不局限於學術上的才能。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
應試教育,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的教育,考試會考的就學,考試不考就不學。教師每天研究怎麼教能提分,學生每天研究怎麼學能考高分。
6. 大家知道素質教育是什麼含義嗎
一,思想道德素質培養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素質教育最重視的就是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有才無德的人犯罪對社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近些年來,國家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確如此,一個學生不管成績再好,如果他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報效自己的國家,不知道遵守法律,那麼這個學生毫無價值,所以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思想道德素質培養,這也是教育的核心。
二,能力培養
能力培養也是素質教育當中的一個重要項目,能力培養的目標在於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比如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等等。同時,能力培養也是素質教育當中最難推行的一個項目。能力培養涉及太多方面,而且能力培養首先要做到讓學生具備創造思維,而創造思維是非常抽象的。所以想要搞好能力培養是非常不容易的。
四,素質教育與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並不矛盾
很多人把素質教育和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相對立。舉個例子,部分老師會佔用學生的體育課,美術課,音樂課。這種事情在很多學校是普遍存在的,但其實這不是一件好事情。相關教育部門讓學校開設這些課程,就證明這些課程其實有存在的必要的。如果沒有存在必要,那學校就可以把這些課程全改為那些需要考試的課程。所以這些課程對學生是有幫助的,學生把身體搞好,審美水平提高,才更有利於學生個人發展。
7. 素質教育是指什麼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是從幼兒抓起的。一般認為幼兒的素質教育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智能素質、品德素質、法規素質、勞動素質、審美素質。在這一系列素質中,美國人尤其重視心理素質的教育。
自尊和自信
美國家長不是靠說教,抽象地教孩子要自信、自愛、自強,而是把家長對孩子的尊重既作為營養大餐,又作為獨具特色的小零食,隨時隨地、毫不吝嗇地送給他們。
1 、美國人碰了面,遇到家長帶著孩子,一般是先與孩子打招呼,而且,特別講究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
2 、大人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而且還常常蹲下來同孩子對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避免他「低一等」的感覺。
3 、如果孩子畫兔子畫成了老鼠,便誇他有想像力,讓他享受成功,而不是失敗、沮喪。
4 、美國人反對人前教子。如果你當著別人的面斥責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會被人看做是沒教養,是父母的「犯罪」。
5 、如果帶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食物或玩具給孩子,家長忌諱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類的話,也不會在孩子想要或想吃時呵斥他,而是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力、自主的權力。
6 、孩子如果做錯了事,家長也不會橫加訓斥,只能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做出引導和說明。
自我價值感 ...
美國媽媽素質教育經驗談
美國,不僅在綜合國力、科學技術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且其教育發展也令世界刮目相看。美國對幼兒進行的素質教育具體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之中,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小中見大的素質教育。
多種多樣的體育運動
美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包括多種多樣的體育運動。他們不是把幼兒的體育運動看成是一種單純的身體運動,而是把它看成教育的一部分。體育運動的種類很多,有些運動注重培養孩子的耐力,比如游泳;有些注重培養孩子的勇敢和主動,比如冰球;有些是要培養孩子的競爭和謙讓,比如跆拳道;有些是要培養孩子的團體精神,比如足球。
美國家長重視孩子的健康,認為孩子良好的身體素質是決定一切的基礎。他們在孩子體育運動上的開支很大,並支持孩子從事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運動。一般來講,美國小孩子都會喜歡幾種不同的運動。很多家長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每天下班後,家長就成了孩子的司機,到家還要充當「陪練」。
那些體育運動的`目的,是每個教練必講和必教的東西,孩子學著體育,也學到了體育精神,不僅體格強健,而且意志也變得堅強。美國家長對幼兒從小進行多種多樣的體育運動教育,不僅提高了孩子的身體素質,還無形中增強了孩子的心理素質。
啟發式的創新教育
美國的家庭教育從小重視對孩子創新意識的培養。家長重視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鼓勵孩子有獨立的想法,家長經常帶孩子到科技館去做各種創造性游戲,開發孩子的想像力。父母很重視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給孩子做各種組裝玩具,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拼裝各式各樣的玩具模型,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小孩子具有好動的天性,比如在牆壁上亂畫,拿剪子或刀子在書本、衣服等物品上亂剪,這在我們國家,大人大多會堅決制止。而在美國,父母們看到的是孩子學會了某種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東西被孩子損壞了。事後他們會耐心地教給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識。 ...
中國媽媽素質教育經驗談
素質教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重視幼兒自我價值感的培養
自尊、自信是良好心理素質的基礎標志,培養高水平的自我價值感是培養幼兒健康個性的關鍵。
首先,利用各種機會幫助幼兒獲得他們可能掌握的能力。現在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都不惜金錢,如課外送孩子上各種興趣特長班。這應該說是比較好的,但我們同時也要對孩子有一個恰當的期望值,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壓力,我們提出的要求必須是孩子經過努力便能達到的,同時也要注重孩子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平時在家裡可以設計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例如通過一些游戲,還有一些學習活動,讓孩子能獨立地完成一些事情。在孩子能比較好地完成任務後,家長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家長每天都要盡可能抽出時間來和孩子交流溝通,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重視他的,而且還能增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感情。比方說,每天都問問他今天在幼兒園上了些什麼課,玩了些什麼游戲,他在幼兒園有哪些好朋友等,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話,像朋友一樣認真地和他們交談。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和自主性
平時在家裡要注意從小事做起,例如要求自己吃飯,盡可能幫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要注意給孩子更多自我鍛煉、自我服務的機會,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和依附,提高孩子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這將有助於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
素質教育觀念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那上面是素質教育的觀念呢?
1、大教育觀念
幼兒教育的實施,不單指學前機構教育的開展,同時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配合,三者協同互進,才會產生良好的結果。
2、立體教學觀念
對於幼兒教學來說,上課、游戲、活動及集體、分散、個別教學等都是教學的形式,並非傳統觀念上的老師講、幼兒聽的上課模式才謂之教學。
3、全面的課程觀
幼兒園課程除語言、常識、計算、體育、音樂、美術等顯性課程外,還包括其他影響幼兒發展的隱性課程。
4、以「完整兒童」為培養目標的觀念
這是指幼兒教育應著眼於幼兒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的完整培養,達成幼兒體、智、德、美全面和諧發展。
5、以幼兒為主體
尊重、鼓勵幼兒生動活潑的發展應將幼兒的學習活動看作主動獲取、主動發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灌輸或塑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