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家庭教育為什麼有權威性
擴展閱讀
怎麼畫晚會的衣服動漫 2025-02-04 09:33:47
革命的傳統教育是什麼 2025-02-04 09:23:02

家庭教育為什麼有權威性

發布時間: 2023-08-18 14:22:11

Ⅰ 家庭教育特點

家庭教育的特點:先導性、感染性、權威性、針對性、終身性。

先導性,一個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第一個教育者是父母,家庭的生活環境和父母的言行舉止,從小就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

感染性,是指家庭生活各個方面的因素,都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成員之間的關系、文化氛圍等,特別是父母的思想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更為深刻。

權威性,家長有一般教育者無法比擬的優勢,這是因為他們間存在著血緣、經濟與生活的信賴關系。這種關系有著強大的人格感化作用,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

針對性,由於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系,孩子在自然狀態下,少有戒心,因而思想作風、行為習慣表現得最真實。所以,一般來說,父母對孩子的秉性、脾氣摸得十分透徹,這為家長及時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提供了條件。

終身性,家庭教育是相伴人生的,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受家庭教育,雖然不同階段家庭教育的作用大小不一樣,但始終伴隨著人生。

Ⅱ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哪些

家庭教育是人類社會全部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一個人的成長乃至社會的發展都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從出生到進入學校前,一般家長都重視子女的關愛和教育,他的孩子上學以後取得家長就如釋重負似的,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幾乎全都推給學校,就是特別是現在,許多父母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更是無法顧及。

成人學校是有領導,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專門教育場所,擁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教師,在培養學生方面起著主導作用。但學校教育仍然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更好的提高育人質量。因為孩子即使入學後,大部分時間仍在家中度過。還因為學校學生人數較多,教師一個人交幾十名學生,且精力和時間都無法與父母相比。

要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和社會的配合與知識,就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由於父母與子女之間固有的血源情感,倫理道德上的內在關系,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起熱前提性,長期性必要補充和助手作用。

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在我國比較流行的家庭教育定義是三道教育,即為生之道,為人之道,為學之道。簡稱為「3M」。即:

1、「為生之道」

以生命健康為核心,由生理保健(健)、心理健康(樂)、安全適應(安)等三大方面組成;

2、「為人之道」

以生命價值為核心,由生命角色(本)、人格人生(志)、處世修養(交)等三大方面組成;

3、「為學之道」

「為學之道」以生命智慧為核心,由三大方面組成。即:學習品質、綜合素養、自主專長。

Ⅲ 家庭教育體現了哪些重要性

導語: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群眾;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能夠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占據相當的地位。為此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紀人才的必要條件

《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指明:“這天的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兒童的自下而上保護和發展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礎,是人類發展的先決條件。兒童的健康成長關聯到祖國的前途命運。提高全民族素質,從兒童抓起。”並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兒童(14歲以下)的家長不一樣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兒童的知識。”這頂目標明確了家長們肩負著為國家造就21世紀人才的重任。能否把這一代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這關聯到國家是否後繼有人的百年大計。福祿貝爾還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句話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長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長首先要明確教育方向與國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則,不能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要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國的21世紀是什麼狀況,拿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講,要使我國在21世紀中葉到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收入達4000美元,年國民生產總值達6萬億美元。21世紀的人就應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質、用心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較強的應變潛質、吃苦耐勞的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紀沒有這樣一批高素質的建設者是很難完成此大任的,具備這樣的素質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養高素質人的必備條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

孩子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家庭這個小環境終將步入大社會,接觸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會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惡不時地進入孩子的視野,大人採取隔離手法是行不通的,正因家庭中的電視錄像也會從不一樣角度不斷地反映著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兒童個性是幼兒缺乏理性的辨別是非潛質,但有著比成人敏銳的感受潛質。他們對身邊發生的親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強,而這種敏感性正是培養理性辨別潛質的良好基礎,做為家長應利用這一拓點幫忙孩子在這種感受潛質的基礎上,發展對社會生活的辨別潛質和心理承受潛質,過濾社會信息,優化孩子幼小的心靈。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能針對孩子年幼理解潛質不太強的特點,抓住具體的日常瑣事,幫忙孩子認識辨別社會中發生的是是非非,讓他們具體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體會到丑惡的卑鄙,能夠幫忙孩子增強揚善除邪的正義感,從而抵制醜陋陰暗應對孩子心靈的侵蝕。例如,當今電視錄像幾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個家庭,孩子們幾乎天天與它們打交道,能夠說是不出自家門,便知天下事。從中能夠理解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信息。那裡有政壇風雲、科技進步、凡人俗事的各種資料,從中能夠領悟很多知識,了解國內外大事,家內外小事。

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兇殺暴力、荒誕下流的鏡頭映入孩子的眼瞼。家長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指導,提高孩子的鑒別潛質,同時還要隨時檢點自我的行為舉止,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優化兒童心靈,預防兒童犯錯誤,甚至於違法違紀。家庭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有助於安定小家庭大環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了健康的細胞,才能有健全的肌體,細胞有病,就會引起肌體發病。古人雲:“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的“齊家、治國、平天下”觀點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家長做好優化兒童心靈的工作對安定社會,安定國家功在千秋。

二、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理解群眾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理解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入園、入校後,配合幼兒園、學校使其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勞動習慣、領悟習慣等,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家庭教育由於發生在家庭之中,與幼兒園、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以下特點,這些特點使家庭教育成為教育人的起點與基點,具有其他教育所沒有的優勢。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兒童性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理解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因此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古諺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潛質是這個年齡階段構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構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到達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到達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後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於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歲時,父親就抱了到郊外野遊,觀察自然,培養歌德的觀察潛質。3-4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並有意讓他在眾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潛質。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於思索,善於領悟。歌德8歲時能用法、德、英、義大利、拉丁、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用一個有月的時刻寫成了聞名於歐洲的詩歌《少年維特的煩惱》。再如古代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響智力正常發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瑪拉,從小被狼叼去,8歲時被人發現,但其生活習慣已與人兩樣,其生活習慣幾乎與狼一樣,四肢爬行,吃生肉,晝伏夜行,之後經過人為的訓練,兩年後才能站立,六年後能夠象人一樣行走,四年內學習並領悟了6個單詞,在他17歲時,智力水平僅到達3歲孩子的水平。據《中國婦女報》披露,我國南京市一姓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將自已的三個子女從小鎖在家中,人讓他們與外界接觸,長達十幾年,致使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語遲緩,與同齡人相比,智力及生活潛質差異很大,近於白痴,因此不可忽視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連續性家庭教育第二個特點是連續性。

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2/3時刻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理解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刻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生命,能夠說是活到老學到老,因此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甚至於十幾代、幾十代,而且這種家風往往與家庭成員從事的職業有關。如:杏林世家”、“梨園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時家風又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的好壞也往往延續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如在中國近代,無錫人嚴功增補清未《國朝館選錄》,統計自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絕者,如蘇州繆、吳、潘三姓,常熟翁、蔣兩姓、浙江海寧陳、查兩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連續性往往對人才群體的崛起有著重要影響。這種狀況。古、近代比較突出,在當代隨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待業的增多,人們擇業面寬,一個家庭中所有的成員不可能都從事同一種工作,但都不乏見到這種狀況,即有些家庭成員工作中屢屢出現成績、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員違法犯罪接二連三。這都與家庭教育連續性有著很大的關聯。

(三)家庭教育權威性

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聯、撫養關聯、情感關聯,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應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靠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決定了父每對子女有較大的制約作用。父母的教育易於被孩子理解和服從,家長合理地使用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構成是很有益處的,對於幼兒來說,尤其是這樣。幼兒在與其他小兄弟姐妹們玩耍游戲中,當出現爭執狀況時,往往引用父母的話來證實自已的言語行為是對的,如他們鍾愛說:“我父親是這樣說的。”或“我母親是那樣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決定著孩子如何看待理解幼兒園學校及社會的教育。孩子與父母的關聯,是孩子最先面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關聯。在這種關聯中,幾乎體現了社會人倫道德的各個方面,如果這種關聯中構成裂痕和缺陷,孩子爾後走向社會,在各種人際關聯中就會反映出來。因此強調父母權威的重要,還正因父母在孩子幼年時代始終扮演著雙重主角: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護者,又是人生啟蒙的向導。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權威樹立的程度,父母權威的樹立務必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長制上,明智的家長很懂得權威樹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權威的樹立不是靠壓制,強求、主觀臆斷,而是採用剛柔相濟的方法。父母雙方在教育子女的態度上首先協調一致,並相互配合,應寬則寬,應嚴則嚴,在孩子面前樹立起一個慈祥而威嚴的形象,使孩子容易理解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聯和親緣關聯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聯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用心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時性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狀況能夠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此做為父母透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而幼兒園、學校之中,教師應對著幾十個孩子,只能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體教育,因時刻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特點,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對教師的照顧不周而產生不信任感,而家長能夠及時引導孩子端正認識。因此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既能夠使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構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理解群眾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又能夠彌補群眾教育的不足。

對待孩子,如何注意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需要創新

當前中國的家庭教育現狀不容樂觀,最大原因是中國家庭教育傳統的斷裂和失承。

其實,家庭教育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繼承而不是創新,只要按照父輩教育我們的經驗來教育子女,就大致不會出錯。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所獲得的家庭教育經驗在今天已經無法參照。因此,當代中國的每個父母都在摸索。

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由家庭問題造成的,雖然表現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卻在成年人身上,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葯”。因此,中國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校和社會必須回答的問題,更是每個家庭必須正視的問題。它需要每一個家庭來回答,需要每一個人來回答!

教育在學校,素質在家長!沒有父母素質的提高,就沒有孩子的高素質。這道理就像是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學生素質提高的基礎和前提一樣。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的學生“減負”問題,我的看法是,學生“減負”不能以犧牲教育質量為代價,“減負”只有一條路徑可走,那就是教師和父母要“增負”。一方面,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再靠經驗來教孩子,應該學習怎樣做個稱職的父母,怎樣做個優秀的父母。

千萬個孩子就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對於成年人來說,沒有一種成功能夠彌補家庭的失敗,而對於未成年人來說,如果家庭瀆職,即使有再多的學校、社區工作站、心理咨詢室和勞動教養所,都將無濟於事。(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 王東華)

二: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

是否只有“壞”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謂的好孩子並不需要呢?在接觸中我們發現,一些“好”孩子不敢將自己的問題袒露出來,他們不想因此破壞在家長、老師、同學眼中的形象,他們活得很累。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兩面派,表面上樂觀快樂,內心深處卻悲觀孤獨。

然而,上述問題被家長和教師忽視了。有很多高學歷的父母,總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沒有問題。一個高中生曾在來信中說道:父親是復旦大學的教授,母親是某公司的副總經理,從小家庭就給了她一種無形的壓力,當她轉入一所新的重點高中後,因為一時不能適應學校環境以及長期以來家庭給她的壓力,她的學習成績開始下滑,然後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直到高考前,她的恐懼達到了極點,最後她想到了自殺……幸運的是,這個女孩得救了,但女孩的父母仍沒有意識到是他們的教育出了問題,他們一直認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知恩圖報。

天下哪有生來就懂事的孩子呢!孩子不僅需要好的朋友、好的老師,更需要好的父母!從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要每個父母重視的。(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賞識教育研究所陶言)

三:我們該有什麼樣的孩子觀

教育的背後隱含著社會的孩子觀:孩子是什麼?應該成為什麼?這種觀念決定或影響著教育的模式和內容。近代以來,中國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觀曾經歷了一個從“家族本位”到“民族國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國家本位”的過程,我們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這種觀念脈絡中建立起來並逐步演變。

民族國家本位的孩子觀,與家族本位的孩子觀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體目標的手段。孩子的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和家族的利益,個體需求必須讓位於整體需求。與這樣的孩子觀相適應,我國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傳統教育中教化式、被動式的教育模式。

在這種觀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國孩子的某些社會狀況和問題一直遺留了下來。兒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權利缺乏切實的保障,他們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和制度的保證,他們的心理品質養成、性格發展等需要,更為我們的教育所忽略。

【案例分析】:

孩子為什麼撒謊?

我記得我小時候,因為和同學瘋打把教室的窗子給弄碎了,然後自己真的害怕極了,老師叫賠修窗的錢,又不敢給父母明說,怕被父母打,就只好說學校要交錢買書,然後就把這錢拿去賠窗子。結果期末開家長會老師給父母說了這件事,結果回家我受到了一頓暴打。

生活中孩子挨打可以說是在平常不過了,也許父母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手段, 孩子也格外怕被家長打。因為挨打不僅是孩子身體上的創傷更是孩子心理上的負擔,孩子挨打的時候不會想自己挨打的原因,他們往往在想如何逃脫處罰,從而並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

孩子在6歲到15歲的時候是脆弱的,這時候打罵往往會造成孩子心靈上的創傷。一些父母在打罵恐嚇孩子之時,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語言,別小看這不經意的氣話,卻可能給孩子心靈上留下較深的創傷。

給你支招:打罵沒用,作為家長還怎麼辦?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

知識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 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建議爸爸媽媽們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 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專家建議,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 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 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