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導語:課堂上,老師要有方法把學生的心抓住,使他們產生一種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的學習願望。提高教學質量,還要發揮老師對學生課外學習的指導作用。首先,老師要與學生多一些課外的溝通和交流。
怎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篇1
一、加強「四支」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大家都知道,教師上一堂課不難,但上一堂有質量的課就不容易,經常上高質量的課就更不容易,為此,學校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關鍵要加強「四支」隊伍的建設(黨員隊伍、校長隊伍、班主任隊伍和教師隊伍)黨員隊伍要充當先鋒模範作用,提高廣大教師的積極進取精神;校長隊伍要引領學校全局工作,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好策略;班主任隊伍要充當家長義務,全面管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教師隊伍就是學校的飲水池,能夠給學生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飲用水(知識),但是要充當這樣的角色,首先要從自我開始,不斷磨練,築牢根基。一是要加強課前准備工作,把功夫應該下在課前,認真鑽研教研教改,學習教學大綱,讀懂所教學科,課前認真備好自己,備好學生,備好教材,為上好課做充實的准備。二是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要經常性地讀書學習補充自我能量。三是積極參加「十個一」活動,多讀一些課外書籍,拓寬自身的知識面等等,通過多種渠道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把自己成為一個師德高、業務精良、愛崗敬業的大角色人物、達到「老年教師模範、中年教師示範、青年教師規范」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措施,是促進學校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科學的學校管理有利於規范教學過程,有利於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加強學校常規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一所學校首先從加強學校的常規管理入手,以「向管理要質量,用管理求效益,靠管理創特色」為宗旨,一是各學校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照《中小學教學常規管理指導手冊》認真制定好教學常規管理的各項考核辦法及管理制度,切實把學校各項工作引導到科學管理,提高教育質量上來。二是實施校長為學校教學質量第一責任人,副校長、教務主任、教研組長對全校教學質量負全責,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對所帶教學年級、班的教學質量負全責,切實加強教學過程管理,也就是常規管理。各學校要進一步規范教學行為,把各項要求分解到處室,細化到師生,落實到各個教學環節。要重視和加強對教學工作全過程的檢查、監督、反饋和矯正,切實改變當前教學工作中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三是學校要堅持對每天的教學活動實行全天管理,從早讀、晨會開始到放學結束,由校領導和值班人員進行巡視檢查,杜絕私自調課、讓課,未按規定時間放學等,嚴禁教師遲到、早退、曠課及喝酒進教室的行為,若出現,從嚴處理。其次根據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生基礎和特點的不同,制定出教學目標,同時狠抓教師的課前准備工作,認真檢查教師上每一節課前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教法等准備工作,做到日查、日小結,周評、月公布,期末全面考核、總結,為上好每一堂課得到了保障。使「向40分鍾要質量」的口號真正落實到每一堂課。並根據工作情況實施獎優罰劣。這樣一方面激烈了教師間的公平競爭,另一方面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學校工作得到了「時時有人抓,處處有人管,件件有人干」。再次基礎上學校要密切聯系家長,每學期必須要召開一次的家長會,廣泛徵求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來取長補短。
三、加強各制度的落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抓落實是提升教育質量的主環節。我縣各級學校都制定了許多提高教育質量的措施,開展的活動也不少,採取了多種方法手段強化教育教學工作,但教育教學質量老是提高不上來,我覺得關鍵落實沒到位。有位教育局領導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的教育工作並不缺少好的管理制度,好的思路,好的方法,我們缺少的是抓落實的意識,抓落實的精神,抓落實的干勁。」為此各級學校要強化抓落實的意識,加大抓落實的力度。
一是抓落實要明確責任。教育質量的提高,必須建立在每一所學校質量提升的基礎上,各學校是我縣教育質量提升的主要承擔者,各學校校長要樹立高度的質量責任意識。質量是生命,質量是實力,抓住了質量就抓住了生命線,要建立以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學校工作的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質量上來。
二是抓落實要傳遞壓力。考試分析是抓質量的重要手段,各學校要提高廣大教師對學校質量責任的認同度,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多種手段,把學校質量的責任層層分解,做到人人身上有責任,個個肩上有擔子,切實將學校的質量責任轉化為每一個部門和每一個人的責任。將學校質量壓力轉化為工作動力。
怎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篇2
(一)進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效能化水平
1.切實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在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建立學區教育教學管理領導小組,以鄉鎮學校為中心,統一開展教學活動,統籌配置教育資源,加強區域教育管理,實行優勢互補、捆綁考核,打造區域教育發展共同體,努力實現教育教學管理重心下移、職責更加明晰、效能明顯提升。
2.強化校長辦學質量任期考核。完善校長目標責任制,把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校長任期考核的主要依據,對不能完成教育教學目標任務和同層次教育教學質量考核始終處於落後位次的校長,實行異地交流、降職使用或就地免職。
3.創新學校幹部培養交流機制。與省教育幹部培訓中心合作,開展新一輪學校幹部全員培訓,重點抓好教學管理幹部的培訓;選派一批教學管理幹部到外地先進學校掛職學習;實行農村學校與城鎮優質學校幹部輪崗交流,實行教育局機關人員與基層學校幹部相互掛職交流。加強學校後備幹部隊伍建設,公開選拔後備幹部,定期開展培訓,努力培養一批專家型、學者型校長。
② 教師繼續教育少學一年,怎麼辦
這種還是很麻煩的,要看看當地的政策,有沒有可能補學習一次,如果不可以,那你的繼續教育只能從新計算時間,從新學習,可能會影響你的職稱評定工作,其它的可能沒有太大的影響。
③ 缺失早期教育,葬送孩子一生
為什麼熊孩子越來越多,愈演愈烈?
忽略早期教育究竟會有怎樣嚴重的後果?
常聽家長叫苦:「我專職在家只管他一個還是不行。上課睡覺,玩手機,看小說,完全不學習。真是操碎心了我。」
「我家小祖宗也天天不省心啊!說什麼都沒用。脾氣比你還大,動不動就摔門。天天在學校惹事。我只能順著他,誰都拿他沒辦法。」
這些家長挺可憐的,天天被虐。真的沒有辦法了嗎?當然不是。只是他們錯過了早期教育的最佳階段,現在確實有些難辦。這些孩子由於錯失了最重要的早期教育,幼年的認知根深蒂固,人格塑造基本定型。當他們成為問題少年後,家長才意識到嚴重性,卻為時已晚。可家長卻否認自己忽略早期教育,甚至表示自己比別的家長更重視早教的投資。這是怎麼回事?
早期教育的誤區
有家長表示自己相當重視教育。從小就讓孩子全托在老師家裡。可謂痛下狠心,不惜重金。這不就是早教嗎? 不是 !幼年時期過早離開父母的羽翼,將會給兒童造成無法彌補的心理陰影,導致成年後性格畸形發展。
有家長說:為了孩子的教育可沒少花錢。從幼兒園起就開始學幼兒啟蒙英語,兒童階梯數學,學前語言訓練,國學三字經,弟子規,幼兒古詩等一樣都沒落下。到了小學又上奧數班,新概念英語,寫作提升班。素質教育也不敢落後。圍棋,鋼琴,舞蹈,書法都報名參加了。而且找的都是最專業最大牌的一對一培訓機構。寧願自己節省點也不肯將就孩子的教育,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光一個暑假下來花銷就高達好幾萬。這還不算重視教育嗎? 不是 !你的孩子需要的是由家長開啟的早期人格教育,而非花錢去機構買來的學前文化教育。
有家長說:我很關心孩子的分數。要求他必須考90分以上,班裡前10。這不是重視教育嗎? 不是 !分數只表示你的孩子智力正常,除此毫無意義。滿意的分數往往掩蓋了很多值得重視的問題。一味追求高分,忽略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鍛煉實在是捨本逐末,井蛙之見。
那到底怎樣才是重視教育?
先來認清以下幾個教育誤區。
「早教」 ≠ 早期教育
當下多如牛毛的教育機構遍地都是。令人眼花繚亂,而且費用昂貴。打著教育從娃娃抓起的旗號,令家長勒緊褲腰帶也要「再窮不能窮教育」。為了孩子的將來,家長們都挺拼的。卻不知最終為誰做嫁衣。肥了外人田,喂飽了一家家批著教育外衣,把教育當成功利的工具的培訓機構。無論是奧數班,寫作班還是新概念,都是以應試為目的的知識灌輸。他們只教不育,完全違背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教人擁有美好的人性,培養健康的心智。與分數無關,也不與金錢掛鉤。教育機構提供的是當下風靡的「早教」,是需要家長大把掏錢的,並非真正的早期教育。不僅這些文化課補習機構有穩固的市場需求,家長們對各類藝術特長班如棋類,書法,舞蹈,音樂培訓班也是趨之若鶩,唯恐落後。他們鼓吹的是對應當下應試教育被批駁的「素質教育風」。許多人認為素質教育就是「減負」,就是憑興趣學習。家長們也深信不疑認為會琴棋書畫就是高素質。孩子會跳舞,會彈個曲子素質就是不一樣,感覺氣質簡直好太多了。這是對素質教育的曲解。素質教育的根源還是人本教育。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激發人性美。藝術特長培訓機構能投家長所好,摸准家長心理,帶孩子們去參加各種考級,自費去各地參加各類比賽,如願捧回各式金燦燦的獎杯和名目繁多的一大摞證書。哄得家長心服口服,稱贊這錢花得值。於是心甘情願下血本,只為能有與眾不同的高貴氣質。中國家長真是太有錢了。殊不知,無論是素質還是氣質,都是後天長期積淀形成的由內而外散發的一種光輝。而不是由金錢堆砌而成的。這種內在的秉性絕非靠報個輔導班就能速成的。記住,一切以錢為交換條件的所謂教育都是偽教育。教育投資的不是錢,而是愛。國內商業化的教育完全顛覆了真正的教育本質,宰你沒商量!中國家長如此迫切渴求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希望下一代有出眾的高雅氣質,實在是自身或者祖輩們因缺少教育生活卑微而在骨血中烙下的長期的痛,所以要不顧一切在下一輩身上看到揚眉吐氣的希望吧。遺憾的是,眾多家長忽略了對孩子最最重要的早期教育,卻早早地逼他們學各種特長,這完全是本末倒置,棄重取輕。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從15歲開始志乎學。一世探索教育之道而終成大師。我們的孩子們可是4,5歲就志乎學了。比起孔子早太多了。弟子規有雲:有餘力,則學文。古人早就教育我們先培養孩子的孝,悌,謹,信。如果這些本分做到位了,就是「有餘力」,那麼你可以去學習文化知識了。古人從來不認為「學文」應該置於孝,悌,謹,信之前。也就是先「學人」,後「學文」。這里的「孝,悌,謹,信」就是道德情操,也是我們強調的孩子的早期教育,而非當下所盛行的「早教」。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害了誰?
教育不是百米沖刺。家長只關注起點卻忽略過程的功利求勝心理不可取。試問:龜兔賽跑誰贏了?人生是一場長跑,教育更是沒有終點。它是一門慢藝術。起跑線上脫穎而出固然可喜,但這並不代表整個人生。堅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違背了教育成長規律,其實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這句話本身沒有錯,只是被大多數家長曲解了。一味求快而不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最終只會不斷被超越,毫無優勢可言。最終是「死」在了起跑線上。孩子你別急,慢慢來。輸在起跑線上沒什麼大不了。只要滿懷信心不放棄,最終贏的一定會是你。求勝心切的家長們因為害怕輸在起跑線上,又是擇校,又是搖號,搶學區房,報補習班,特長培訓,盡無所之不能。苦了孩子,累了家長,賺的是教育機構,輸掉的是快樂的童年。這樣的教育怎麼可能贏得終點呢?
不送教育機構;「不學文」;不搶起跑線;不逼分數。那究竟什麼才是重視教育呢?
注重早期人格教育 ,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又由誰來執行呢?
你!對,就是你自己!
真 正 的 早 期 教 育
美 的 陶 冶
生活多磨難。心中若沒有美的情趣,實在很難撐得下去。這些美的種子是幼年便被播下的,牢牢地生根於心間。席慕容提及她的流亡記憶時便會提到當年逃亡時母親的一件事情。恐慌忙亂中年輕的母親寧可舍棄昂貴的首飾,說什麼也要帶走那幾幅有美麗長花邊的窗簾。事後每每說起便被親友取笑,「身家性命都難保的時候,還記得把沒用的窗簾帶著跑。」可誰說是沒用的物件呢?那是年輕的主婦經營新家時親自去選購,親自一針一線做出來的。是女人最美麗溫柔的一個希望。閑暇之餘,媽媽便靜坐呆望著這掛在離家萬里之外的窗簾。它所承載的記憶帶給她暖暖的故土安慰。在漫長的流浪歲月中,有它陪伴,心裡的滿足便可以與漂泊流浪的失意相抗衡。誰說這是一堆沒用的物件呢?這幕畫面也在席慕容幼小的心靈投下重重的一抹。民國才女林徽因也經歷過痛苦的流亡生活。戰亂期間他們舉家南逃到四川。當時物質生活極其匱乏。她的子女後來回憶這段經歷時都提到,在那樣的艱苦歲月里,林徽因都不忘去山間田野采些野花小草將它們置於桌上花瓶里。暗淡無望的生活瞬間被點綴得詩意美好。三毛把自己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日常生活過得像詩一樣令人羨慕。一隻廢棄的輪胎經她手就成了女王的沙發。所有的困頓瑣碎在她眼裡卻是生活賜予的驚喜。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的。我們許多人即便去了遠方也發現不了詩。沒有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敏感和追求,到哪裡都會被擊垮。擁有了美的情趣,即使跌落至塵埃里,也能綻放光芒。
早期教育的真正目的旨在 喚醒美好靈魂,塑造健全人格 。年輕的父母越早重視越好。具體可以關注以下方面:
1. 行為約束
在孩子似懂非懂時就要對其有行為約束。一個沒有行為約束的人走到哪裡都不會討人喜歡。家長卻聲稱這是尊重孩子的自由成長,釋放其天性。而其實那恰恰只是任性,隨性。放養式教育說白了是父母懶惰。有錯不糾,聽之任之。久而久之,天性就成了惡性。糊塗的家長,無辜的孩子。家長認為過於束縛孩子行為會遏制孩子天性的釋放,令其喪失自由。實際上一個首先在行為上無法約束自己的人不可能抵達靈魂上的自由。而有強大自我行為約束能力的孩子通常能很好地自律自控。成年後守得住底線,經得起誘惑。只有先學會約束自己才有能力去約束他人。不能控制自己,未來只能受人控制。
2. 懂得感恩
錯過感恩教育才會有機場刺母案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動物都有的本能卻在當代教育下被父母輕松翻過這至關重要的一頁。不會感恩,卻學會了啃老,學會要挾父母。中國父母是可憐的。忍辱負重,戰戰兢兢卻培養出一個個巨嬰。葬送了孩子的一生,還賠上了自己的後半生。家長不要過多給予和付出。適當放手才能使孩子辨清愛的方向。心懷感恩的人長大後會不忘來處,努力回報。內心幸福平和,不自我,懂珍惜。
3. 明確責任
從小明確自己的責任並學會承擔責任。家長不要越俎代庖,無故混淆責任區域,不可隨意無故免責。人各有責,任何人無法代替包辦。不要有求必應甚至無求先應。家長群里總有父母親忙著問孩子的作業是什麼。他們就這么閑?他們到底在怕什麼?怕孩子完不成任務還是拍被老師批評受委屈?更有家長主動替孩子認錯的:「老師,這次是我的原因,是我造成的。我可以專門來學校向你解釋」......不難發現,當下畸形的教育根源在於我們的家長病得不輕!許多時候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設置了太多障礙甚至是傷害。老鷹把出生的幼鷹推下深崖訓練生存,只為了讓它擁有藍天。與它相比,哪一種愛更深沉?責任教育就是為了孩子能適應社會競爭。家長是打算永遠讓孩子成長在襁褓中嗎?沒有責任意識的孩子長大後會忘恩負義,逃避現實,自私狹隘,心理幼稚脆弱。
早期教育須注意
1. 糾錯要趁早
教育最怕等
糾錯不問年齡。因為年幼而聽任其一錯再錯直至孩子將錯誤當真理實在是父母的罪過。孩子本無知,需要家長指明對錯是非才得以健康茁壯成長。何故現在的家長能夠不斷容忍孩子頻頻犯錯而不作為,一等再等,實在令人費解。雖然也知道犯了錯要教育,可是想到孩子太小,先等等吧;孩子身體不適,先等等吧;孩子心情不好,先等等吧;現在不是教育的適當時機,先等等吧.......生生把孩子等成了問題少年。其實,哪有什麼十全十美的恰當時機?今天的問題今天解決就是最恰當的時機。及時的當下教育就是最恰當的時機。「寶劍出鞘要趁早,幼苗扶正要逢小」。等到病入膏肓,扁鵲也愛莫能助。
2. 糾錯無小事
懲罰須跟上
小錯不糾成大錯。幼兒犯的錯肯定是小錯誤。錯就是錯,不分大小。家長有時覺得區區小錯無需小題大做。其實糾錯環節是相當嚴肅的教育內容。雖不必上家法,但一定要有儀式感。從表情,語氣到地點場合氛圍都需要家長拿出嚴肅的態度,孩子才會有敬畏之心。可以固定在氛圍嚴肅的書房進行,固定以父親或母親為主要執行角色,時間不得少於10分鍾,周圍在場成員要保持立場的統一等等,所有細節都是不容輕視的。
有錯必責,懲罰跟上
年幼孩子批評是否為時過早?
嚴厲批評是否會傷及自尊?
一切無批評的教育都是偽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正確的批評談不上傷及自尊。相反,用虛假維護的自尊才是假自尊,不堪一擊。自尊不是外界給予的,是通過自身努力累積而成的。父母怕孩子受委屈不忍批評,長大後他就會受更大的委屈。懲罰要隨後跟上以示警戒。
懲罰的力度和時長
懲罰要有力度。孩子的哭聲會削弱家長的懲罰力度。一聽到哭聲我們會向自己求饒:算了算了,畢竟還小。懲罰力度一旦被打折扣,效果自然降低。現在不讓你的孩子哭,長大後就該父母哭了。
懲罰要維持時長。在時長內父母一定要扮演好角色。保持嚴肅的表情,不可立馬和顏悅色,以至提前結束懲罰氛圍。
有力度和時長的懲罰有助於孩子對懲罰記憶的鞏固。明白萬事皆有度,過界是不被允許的。
胡適年幼時天剛亮第一件事便是母親叫他批衣坐起,對他說昨天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要他認錯。犯小錯,她都在次日清晨教訓兒子。犯大錯,她等到晚上夜深人靜,關了房門。先責備,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肉。無論怎樣的重罰,不許哭出聲來。有一次,小胡適只因說了一句輕薄的話便被重罰。胡適14歲便離開了母親,再沒有一個人管束過他。但他高尚的人格正得益於他母親從小對他的影響。胡適的母親是文盲,而當今受過教育的家長卻不及她萬分之一。
效果為零的假懲罰
幼兒懲罰不必嚴厲,但務必要嚴肅。「爸爸要打屁股了!」「媽媽要打手心了!」嘴巴嚷嚷幾句卻不實施直接懲罰無異於「狼來了」的嚇唬。孩子具備初步判斷能力,也學會了試探。你的懲罰在孩子眼裡成了游戲。有一次見朋友打兒子的手。小傢伙邊偷看家長的表情邊對著自己被打的小手居然在笑!這種笑其實是被家長自己傳遞的。溫柔的表情,和藹的語氣,手心輕輕地拍打,這還叫懲罰嗎?打手結束後,孩子迫不及待地抽回手,急急忙忙又去別處瘋了。沒有時間對剛才的懲罰進行消化。至此,懲罰結束,效果為零。沒有儀式,沒有嚴肅的氛圍,地點隨意,執行者本人表情,語氣都極不嚴肅,懲罰的力度和時長也都不夠,周圍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跳出來反對。這種隔靴搔癢的假懲罰還不如不要。反而會使其僥幸心理得逞,激發孩子去挑戰規則,最終無視規則,放縱錯誤。
流於空洞的形式化
「你錯了嗎?」
「錯了。」
「下次還敢不敢了?」
「不敢了。」
「說對不起。」
「對不起。」
「好了,去玩吧,乖。」
「哦!耶!」
這種教育早晚把孩子變成心口不一的人。孩子會選擇令家長滿意的回答,應得飛快,忘得更快。家長也滿意孩子的配合,無意深究。究竟誰更無知?
請教會你的孩子「對不起」的真正含義。「對不起」是一句很難輕易說出口的道歉。一句真誠的道歉對幼兒來說是沉重的,也是極不願意說的。需要鼓足勇氣發自內心,需要真誠的表情。讓他知道為什麼要說對不起。而不是輕易把「對不起」掛嘴邊。這種把功夫用在嘴皮上的假承諾毫無意義。是在教育孩子不走心地瞎哄人。
「寶寶你要有愛心知道嗎?要真誠點。」
這個媽媽是對著在跑的孩子喊著教育的。
「知道了!」孩子邊跑邊應,隨手把玩具砸在同伴身上哈哈大笑.......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出現這種口不對心的情況?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因為沒有人教他們什麼是「愛心」,「真誠」。那麼小的孩子你對他說這么抽象的詞本身就是瞎教育。而且他們的媽媽既沒有嚴肅地把孩子叫到身邊耐心教育,也沒有告訴他們自己錯在哪裡。更別提儀式場合氛圍。喊完話的媽媽又在玩手機了。孩子知道他媽媽說的這些肯定不重要,他們只要跟著說就是了。其實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在說什麼。父母只要聽到滿意的反應就算是完成了教育任務。孩子說「知道了」你就相信是知道了?你憑什麼覺得他知道了,你什麼都沒做他就能懂這么深奧的詞了可能嗎?大人忙著繼續埋頭手機,只顧自己消遣。孩子繼續橫沖直撞。大人小孩各忙各。結果,所有的教育都沒有被消化,孩子只學會了「記住了」,「知道了」,「我錯了」「不敢了」.......你讓孩子把這些語言當成了求饒應付的通行口令了。鸚鵡學舌的口號還不如不說。家長不要圖一時之快逼著孩子背口訣一樣來滿足自己。
如果說胡適的母親對兒子的糾錯教育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也令胡適從小對母親心懷敬畏,成年後行事說話都萬般穩妥,那麼現在的家長對待孩子的教育態度那簡直是胡來或者乾脆不作為。教訓孩子首先家長本人內心是沉痛的,再把這種沉痛傳達給孩子令其意識到事態是嚴重的。這種情感的傳遞足以使年幼的孩子印象深刻不敢再犯。所以,會教育的家長你看不到他成天訓孩子,受他教育的孩子也極少犯同樣的錯。而我們的家長看起來無時無刻不在關注教育。你看也是,吃飯的時候說,玩的時候說,睡覺的時候還在說。可孩子仍然屢教屢犯。就是我們根本沒有把糾錯懲罰當成最最嚴肅的事對待。他們的早教過程也有懲罰。但這些徒勞的蒼白無力的,空洞的形式化懲罰,直接削弱了懲罰效果,事倍功半。
3.停止瞎表揚
「表揚是人人皆宜的營養品」。沒錯。但不能無緣無故沒來由地瞎表揚。「你真聰明!」這種空洞的口號式表揚還是不要常常掛在嘴邊。因為聰明不是品質,不用努力去堅持。經常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反而因為自己的小聰明而失去了努力的動力。請把表揚具體化,對他付出努力後的成果加以肯定。比如說「你能按時睡覺起床了,作息很有規律,長大後身體一定棒棒的!繼續堅持哦!」「沒想到你觀察得很仔細,發現了這么多有趣的問題,媽媽也要向你學習。」「這首曲子彈得不錯。你很有毅力,練得非常刻苦,相信你的水平一定會越來越好的。」這些行為或品質是需要努力去堅持的。適時的表揚能更好地激勵他們去鞏固這種被肯定的特性,也會很用心地去維護。成年後他們會是個自律的,細心的,有毅力的人。這就是表揚的作用。
4.學會等待
延遲滿足
一有哭鬧就即時滿足的教育結果是培養了一個個巨嬰。社會不會因為你的哭鬧而滿足你。讓孩子等一等,不要著急去配合他,滿足他。太容易滿足的願望不會帶來持久的幸福感。讓他們明白許多事情需要等待和耐心。甚至等待之後也許未必會有結果。適當的失望可以讓孩子知道不是事事都能如願的。接受挫折,更懂得珍惜。學會等待,你會贏得更多。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他們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放映的是孩子面臨誘惑時能否有效控制即時沖動,是伴隨人終生的最基本最積極的人格因素。
你的孩子提要求時可以適當拉長他的期盼時長,並在此期間對他提出交換條件。比如做到自己吃飯,學會有禮貌,稍後可以滿足他買一個玩具的願望。通過延遲滿足,首先,孩子會珍惜他努力之後得到的玩具。比起平時平白無故得到的玩具他會更珍惜這個有意義的獎勵。其次,他會因為被滿足而去鞏固自己的優點。不用再父母追著喂飯,會更加有禮貌等。再者,父母不必再亂花錢買一堆玩具哄他。豈不是一舉多得的美事?任何的獎懲都要緣出有因,孩子才會止於錯而長於優。做得好的他會越做越好,做錯了的他會記住不犯。你要讓孩子明白得到是有條件的。不要讓自己愛的沖動混淆了他的判斷。輕易地得到他會想:「我表現不好也會有玩具,這么說我不需要乖,怎麼樣都能得到。」被延遲滿足的孩子還會提要求。但你會驚喜地發現,他們開始提合理的要求,而且願意以某種努力為交換代價。那麼他們在向父母提要求的同時其實也在對自己提有難度的挑戰。
5.極端嚴厲
中國的教育古訓是「嚴愛寬害」。針對當下過於寵溺孩子導致的各種社會教育問題,一部分家長深信「不嚴不以成才」,對孩子的教育奉行嚴管強壓。這同樣是教育的誤區。一味求嚴,忽略孩子的個性,其實是懶惰的表現。教育沒有標准答案,要因人而異區別對待。一些孩子天性內向敏感,自卑脆弱。他們的家長在其成長過程中完全不顧孩子的性格特徵,吝嗇到一絲笑容都不願給,一句誇獎的話都不捨得說。這樣的孩子常年生活在沒有陽光的心理扭曲中,性格極度壓抑,內心陰暗崩潰。成年後很難適應社會,家庭生活不幸福。西安鋼琴少年葯家鑫事件就是當事人缺乏早期人格教育,面對錯誤害怕承擔導致的社會家庭悲劇。湖南一高三男生揮刀刺死恩師的慘案還是由於幼年忽略了健全人格培養的重要性而釀成的。一位人人羨慕的北大學霸,留美博士竟然拉黑父母六年,十二年拒絕回家過春節。還是歸咎於早期人格教育的缺失。他們內心沒有幸福感,孤獨無助,扭曲壓抑。缺失早期教育,是整個家庭的悲劇。
可見,幼兒早期的人格教育才是真正的財富。這樣的孩子情商高。成年後的他們未必成才,但一定是個正直穩妥可愛的人,生活幸福安定。所有堅信富養孩子的家長都應該努力引導自己的孩子擁有美好的靈魂,健全的人格。早期教育要求父母從自身做起,身體力行。你自己就是教科書,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再專業的機構,再一流的名校,終究無法陪伴孩子一生。年輕的父母們,早教,有你就行!何須舍近求遠?不必送機構,無須擠名校。一個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學校。中國教育當下的畸形發展也許是經濟發展後老百姓迫切的心理渴求所至的必經的陣痛階段。相信我們正慢慢回歸教育本質。身為父母推動教育走向幸福,責無旁貸,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