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最早在什麼時候提出的
語源始見於《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教育」成為常用詞,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事情。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有識之士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
隨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范圍內提倡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的邏輯起點自然是人類社會的產生。從猿到人的轉變是由於生產勞動,猿在勞動中逐漸形成以大腦和手為核心的主體機制。大腦可以思維,手可以操作,這就使人區別於一般動物而變成「高級動物」。
有了主體機制才有可能成為具有實踐認知能力的主體人,人類才能把自己提升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從而把客觀世界變成人類改造和認識的客體。而要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是需要有主體能力才可以的。人類社會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自身存在形式。
教育之「最早」:
1、在我國,最早出現「教育」一詞:《孟子·盡心上》。
2、最早對「教」和「育」進行單字解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3、最早出現「道」和「德」:老子《道德經》。
4、最早連用「道德」一詞:荀子《勸學》。
5、文藝復興時期,艾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
6、英國教育家斯賓塞:19世紀中葉,提出較為系統的課程論。把「課程」用於 教育科學的專業術語《什麼知識最有價值》。
7、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學記》。
8、最早提出「教學相長」教育主張的著作:《學記》。
9、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昆體良《論演說家的教育》(又稱:《雄辯術原理》),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學法的書。
10、世界上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凱洛夫的《教育學》。
11、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學著作: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
12、世界上第一本終身教育專著:1929年英國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的《終身教 育》。
13、最早從理論上闡述班級授課制: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我國最早採用班級授課制:1862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
14、最早應用「啟發式」進行教學的教育家:孔子(中國);蘇格拉底(西方)。
15、「寓學習於游戲」的最早提倡者:柏拉圖。
16、最早提倡全面發展的和諧教育:亞里士多德。
17、最早在大學里講授教育學這門課程的教育家:康德。
18、首次指出應該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從學科分類中提出來的教育家:培根。
19、裴斯泰洛齊——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主張的教育家;西方教育史上第 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
20、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認為應該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 理論基礎的教育家;最早提出教學的教育性原則——赫爾巴特。
21、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探討教育問題的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
22、第一個提出人力資本理論的教育家——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
23、最早提出關鍵期這一概念的教育家——奧地利生態學家勞倫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教育 (漢語詞語)
② 怎麼樣才是「教育家辦學」
其實,「教育家辦學」既不神秘也不遙遠,而是一種常識
發展初期,政治家辦學是要求;強國時代,教育家辦學是必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教育家辦學」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專家很認同一句話:即便短期內不能普遍實現教育家辦學,但至少要讓教育家精神根植到每個教育人的心底。
| 嘉賓觀點 |
教育家與教書匠的本質區別在態度 曾天山
教育家與教書匠有本質區別:對教育的態度不一樣。教書匠認為是謀生手段,而教育家把教育當做事業和人生的追求,不計名利、不問報酬。教育家是先行者、發動者、領導者,他有長期實踐,有社會責任感、人格魅力、高尚道德、大愛大志。大教育家有六個特徵:偉大的社會理想和拯救人類的抱負,天降大任的社會使命感和改造社會的偉大實踐,對教育功能的超歷史認識,人才培養的卓越成就,堅忍不拔的奮斗意志和不可為而為之的偉大情懷,留給後人永恆的精神財富。
教育家的成長路徑、質量決定了未來國家教育質量的走向。要把教育還給教育家,尊重並敬畏教育的價值與規律,不能拔苗助長。
「教育家辦學」是一種常識。周培植(下城區教育局黨委書記)
呼喚「教育家辦學」,核心價值在於尊重、遵從教育本身固有的規律,使教育返璞歸真,實現科學、內涵式發展。「教育家辦學」既不神秘也不遙遠,而是一種常識,是教育本義的理性回歸。
當前教師群體中,存在過度職業化、常識薄弱化、教育趨利化、管理行政化、思維積習化等問題。每個教師都有「生存」、「生活」、「生命」三個層面的成長。生命層面的教師,有源自內心的教育理想和發自內心的教育責任,這是「精神」意義上的教師,也是真正的教育家型教師。
我理解的「教育家型教師」,有親和、智慧的教學氣質,有紮根課堂、堅持操守的人格風范,有耐得住寂寞、敢於領先求真的學術追求,有對兒童大愛、把教育當做天職的教育情懷。
閱讀史是專業生命發展史 竇桂梅(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特級教師)
一個老師走向教育家,最基本的使命就是面對鮮活的生命,要為他們打下怎樣的底子。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返璞歸真、拓寬視野,用最樸素的東西來表達自己。
從教師到教育家,對當下的很多教師來說,可以在以下幾個維度上檢驗一下自己:知識是否貧乏;是否善於表達,教學有無深度、厚度;有沒有修養責任心,是不是自我感覺良好,感受能力低下。
大多數老師都有職業倦怠,社會的浮躁也壓迫著老師,情緒波動、生活乏味,難於和學生真正溝通。拯救這些的辦法有很多,我覺得一個最長遠、最好的辦法是讀書。時刻想著,讀書是專業必須的生活、永遠的生活。閱讀史一定是一個教師專業生命的發展史。
讓教師在成長中快樂、愉悅。董誕黎(杭州市長壽橋小學校長)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富有創造性的工作,需要智慧、適度的自由空間,這樣才能有時間、空間去思考、研究、探索。我們希望人的成長過程,是一種符合人性的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不能光為了達成某個目標,抑制老師們對美好、愉悅、快樂的追求。恰恰相反,我們要讓老師們在成長道路上體驗到快樂、愉悅,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讓他們在成長之路上走得更堅定、努力、執著。
我們始終堅持四大理念:需要引領,需要指導,需要交流,需要靜心研究。前三者能通過藉助外腦、創設環境等方式來運作,然而教師作為成長的主體,如果缺少了自己靜心研究這一關鍵環節,許多工作將會徒勞無功,甚至成為負擔。如何讓更多教師學會主動成長,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更有意義和樂趣?那就是引領教師走向研究道路。
學業無憂家教網為您整理!
③ 中古時期的教育主要是指什麼時期的教育提出來的
主要是唐宋時期的教育提出的。
唐朝那個時候還是封建社會,社會上存在著階級,最普遍的就是士農工商階級,各個階級所選擇的學習方式大多是不同的,主要的參與學習的方式應該就是民間私塾和官府學校了。顧名思義民間私塾中的學生大多是平民子弟,而官府學校招生面對的就是達官顯貴的子弟,或者如果是真的天才,估計也會招收。
中國古代教育是指中國歷史上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構、教育家等。從廣義文化的角度看,人類創造的文化,即經驗、知識和技能等,是依靠廣義上的教育手段來傳承和擴播的。所以,教育是人類文化傳播的首要手段。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文解字》釋「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誨培育的意思。
④ 最早何時提出義務教育,哪年,具體什麼文件,謝謝
國際上最早提出義務教育的是捷克教育學家XXSS
隨後發展了幾個教育學的新理念
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勝利之後就在憲法中提出了教育普及化,但沒提出義務教育。中國最早的義務教育提出是教育家陶行知。
1985年5月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們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當作關系民族素質提高和國家興旺的大事,突出地提出來,動員全黨、全社會和全國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積極地、有步驟地予以實施。為此,需要制訂義務教育法,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後頒行。
1986年4月2日 李鵬在在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草案)》的說明時指出,我們國家迫切需要制訂義務教育法,九年制義務教育。
1986年4月12日 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義務教育法的制定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雖只有18條,但「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從此成為法定義務。
1986年6月26日 國家教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勞動人事部聯合下發《關於實施<義務教育法>若干問題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