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學校非遺教育都學什麼
擴展閱讀
什麼是親子教育實踐活動 2025-02-04 11:35:36
騰訊動漫有什麼新品 2025-02-04 11:33:56

學校非遺教育都學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8-17 10:53:58

㈠ 非遺社團是學什麼

非遺社團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團。

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學社,簡稱"長江非遺學社",成立於2009年4月,在孫正國博士的指導下,由長江大學文學院中文系07級蘇長鴻、劉慧等同學發起並成立的學生社團組織。

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學社旨在推進大學生熟悉和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培育家鄉文化傳統的深層情感,擔當起傳承和傳播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

簡介

協會通過舉辦學術講座、民間藝術家作品展、非遺知識講座、民間藝術家授藝傳藝、田野調查研究、家園文化周、家鄉非遺文化展示與民俗文藝表演等活動,讓大學生了解民俗民間文化和學習非遺知識,努力成為非遺的傳承人和保護者。

長江非遺學社已經在中國民俗學網、中國民俗學論壇等網站上建立了自己的論壇機構,而且受到了其他高校以及相關專家學者的熱切關注目前,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田兆元先生對長江非遺學社的建設都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而且承諾可以為協會做一些顧問工作和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㈡ 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我們可以汲取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精華、精神積淀、審美情趣,通過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使學生掌握美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在完成育人的功能的同時,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一)結合民間工藝製作,了解傳統文化,使民族的東西得以發展。

民間美術是組成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民間美術品種極多,貫穿了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個領域,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我們通過美術教學,可以使學生對本民族豐富的民間文化,由衷地感到驕傲,為我們是炎黃子孫而感到自豪。

比如,在七年級的《江南民間美術》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讓學生了解中國民間美術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形式豐富多彩,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剪紙、刺綉、年畫、皮影戲、泥塑、風箏、中國結„„同學們利用課余收集的信息資料,三個一群,五個一夥,根據自己介紹的內容自願結合成小組,先進行交流,然後小組進行匯報。有的小組向同學們介紹了風箏的起源、流派、製作方法;有的小組介紹了各式各樣的中國結,及各種結的裝飾用途和寓意。有的小組介紹了各種民間的玩具的形式、特點及民間玩具圖案的裝飾寓意„„通過第一課時的討論、交流,同學們從對中國古老的民間美術知識的知之甚少到一定的了解,並且在此基礎上通過設計製作一隻風箏、放飛風箏、中國結的製作,在這一系列的學習過程中完成對風箏文化、中國結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引導學生從單純的技能技巧的學習層面提高到一種美術文化的學習層面。通過對風箏、中國結的學習、製作,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同時也增強了同學間的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結合建築藝術的欣賞,領略中華建築的文化歷史,建築特色。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無論從建築的構造,到裝飾紋樣、裝飾色彩,無不反映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交融,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有著極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在少兒版七年級的《建築與環境》單元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探索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民居,如傣族的竹樓、蒙古族的蒙古包、侗族的鼓樓,同學們發現傣族的竹樓布局靈活多樣,造型靈巧飄逸,四周以竹籬環繞,幽靜宜人,體現了人居相依的理念;而蒙古包是用最簡潔的手法、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侗族的鼓樓,不用一釘一鉚而銜接,我們不僅為工匠的精湛技藝而贊嘆,同時鼓樓又是侗家人團結的象徵。通過對建築藝術的欣賞,使學生體會以人為本、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這些理念與如今的和平發展、愛護自然、保護地球、構建和諧社會不謀而合。

(三)結合名畫欣賞,將傳統文化滲透到美術課堂教學中。

我們的美術作品反映了不同時代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點,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抓住賞畫、品畫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在課前我安排三分鍾左右的時間進行《走進名家、名畫》欄目,通過一周一位學生輪流的交流,感受藝術家那份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培養學生從小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同時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適時地滲透傳統文化,如在六年級美術教材中,在講各種不同的線的表現時,我通過讓學欣賞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梁楷的《潑墨仙人圖》等這樣一些具體的作品,感受中國畫線條的特有的藝術魅力。通過賞畫,使學生對中國畫中的用線有了一定的認識,唯有在認知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