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引導學生看待宗教信仰問題
在《政治常識》「宗教」一課的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看待宗教信仰問題,有效地實施思想政治課的無神論宣傳呢?我在教學中針對當前少數中學生參加宗教活動的現象,聯系青少年動情於宗教的根源,論述科學人生觀的重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我國近十年來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神修院和各地宗教場所的修復及《聖經》等大量宗教書籍的逐步開放,一些中學生開始對宗教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中有的時常進出寺觀教堂參加宗教活動;有的熟讀宗教經典,對宗教經典的一些章節了如指掌;有的竟常以光顧學校附近的天主教學聽聖歌和欣賞「彌撒」儀式來調劑課餘生活。據報道:1988年沈陽市信教或參加宗教活動的青少年已達到了1000多人。可見,當前如何對待宗教活動給中學生形成科學人生觀帶來的不利影響,回擊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對學生的侵襲,已成為《政治常識》課教學中的一個迫切問題。
九十年代的中學生,為什麼還會有少數人動情於宗教呢?不能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他們社會生活經驗的缺乏和無知。這種膚淺的認識,不僅不能解釋宗教長期以來的廣泛傳播和許多當代自然科學家都虔誠信仰它的事實,還會激起一些學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課的無神論宣傳受到冷漠。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作為自然力和社會力量在人們意識中的歪曲反映,其根源不在人們的思想之中,而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中。消除人們的宗教信仰,是一個極其艱巨而長期的歷史任務。它有待於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社會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而我國目前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產生宗教的根源並未消除。舊社會遺留的「痕跡」、國際之間的影響、生產力不發達和群眾生活水平不高,都是宗教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我國即使本世紀末達到了「小康」水平,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仍不高。教育任務與經濟落後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學生平等的受教育權利與升學率限制的矛盾,青年在就業、婚姻、家庭等方面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都還不能徹底解決。加之一些醫學上的「不治之症」造成個人生活的不幸,以及不少自然之謎使人們產生的神秘感,都為宗教在當代中學生中立足和傳播提供了條件,都可能成為他們滋長宗教情緒、參加宗教活動的原因。
因此,我們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滅宗教,不能強制人們不信教。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憲法保護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決不意味著學校可以對中學生的信仰選擇聽之任之,更不意味著思想政治課可以放鬆對無神論思想的宣傳教育。隨著對外開放和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當代中學生與時代變革相協調,正在形成以新的價值觀念和「獨立」思想為性格特徵的群體意識。他們不迷信權威,敢於向傳統觀念挑戰固然可喜,但由於近幾年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影響,他們中不懂馬列主義就隨意指責馬列主義,不懂得只有共產主義人生觀才是科學人生觀,而盲目認定信仰宗教比信仰馬列主義更時髦和實在的也不乏其人。這種自由化傾向和「信仰危機」迫切需要我們尋找新思路來加以抵制和引導。
「信仰,是人們所必須的。什麼也不信的人才不會有幸福。」但真正能夠給人幸福,有益於社會發展的信仰是什麼呢?只能是科學而決不是宗教。歷史告訴我們,違背人類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相信命運和神靈的力量,離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任何天才的結局都是可悲的。科學家牛頓後半生的所為,便是一例。
自然,現代宗教並非同科學絕對沖突,當它維護社會秩序,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從「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的觀點看問題,目前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宗教信仰者在內的廣大群眾團結起來,而不去強調有神無神的分歧和宗教的「過錯」何在,是國家現階段對待宗教問題的總態度。因為在黨的正確方針指導下,無神論者和宗教信徒在政治上可以結成統一戰線,我國宗教也完全能夠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相協調。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馬克思主義與宗教有本質的區別,在世界觀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不可調和的。作為政治教師,面對亟需樹立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基礎的中學生,我們必須突出強調宗教在本質上與科學的對立,引導學生認清只有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才是人生的正確選擇。
其實,少數中學生動情於宗教,並非都出於對馬克思主義的不信服,而大都與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某些「氣候」相聯系。有的學生家長在家中長年放置經書和宗教圖像,每逢宗教節日便帶孩子到教堂過宗教生活,激發了學生以到教堂開眼界為樂的興趣。多年的耳濡目染,無形中就給孩子形成有神論思想提供了條件。加之,近幾年來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和升學率壓力的束縛,有不少中學,多年來最受學生歡迎的團組織已失去了活力和吸引力。當少數厭學情緒嚴重的學生一旦信仰發生偏離,社會因無人過問而任其發展。
因此,我們必須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從提示宗教的根源入手,講清宗教與科學的本質區別,積極爭取家庭和社會的配合,對信教和樂於體驗宗教生活的學生不鄙視和譏笑,引導他們正確對對待學業的挫折和人生的不幸,學生是能夠正確地看待宗教信仰問題而逐步樹立科學人生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