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上的正規學校教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一、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1.學校萌芽的傳說
(1)時間與歷史條件:
我國的學校萌芽於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初期.學校產生的歷史條件是:
由於青銅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勞動生產有了剩餘,貧富差別、腦力勞動分工初步出現,使一部分人得以慶寬脫離生產勞動專門辦教育;
社會事務日漸復雜,需要培養專門人員進行管理;---社會需要
文字的產生為日益繁復的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的積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造成了產生學校的現實需要.
(二)原始學校的形態
1.舜、虞時期:--萌芽--序;序是我國學校教育最初的形態,標志著我國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雛形--序、校
3.商朝--發展時期,較為完備---庫、序、學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學在官府」
學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徵.主要體現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制規章、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用的禮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無緣接觸到野差嘩.民間無學術,也就無學校教育可言,只有廣義上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教育,而此類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產和生活中進行的.西周的政治體制是領主貴族制度,諸侯頌行、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襲領地,政府的官職也多是世襲的,史稱「世卿世祿」.在這種體制下,培養統治階級治國人才的學校教育,其對象必然以貴族子弟為主,即所謂「國子」,他們的教育自然由官方來安排.
學在官府具體表現為官師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負行政職責,也有教學的任務.比如西周時國學的主持者稱大司樂,負責祭祀和國家典禮,是國家最高禮樂官,同時兼管國學教育事務.大司樂屬下的一些官員,如師氏、保氏、大胥、小胥、樂師等就是國學的教師.此時的教育機構與行政機構尚未分離,教育與政事合一.國學既是施教的場所,又是國家舉行重大禮儀活動的地方,如祭祀、鄉射、獻俘等活動都在國學進行.各級鄉學也是地方舉行鄉飲酒禮、鄉射禮、士人議政、養老尊賢活動的場所.政事活動本身也就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在參與政事的過程中接受各種教育.
在「學在官府」體制下,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較為完善的學校教育體制以及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主體的教育內容.
(2)大學與小學
按學生的年齡與程度可分大學與小學.天子所設的大學,規模較大,有「五學」之稱,即辟雍、成均、上庠、東序、瞽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環水.諸侯所設的大學,規模比較簡單,僅有一學,半面臨水,稱「泮宮」.
(3)國學與鄉學
西周學校已有較完備的制度,從設置上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學.國學設於王城及諸侯國都.國學之外,又有鄉學.鄉學是地方學校,按地方行政區劃設立.由於地方區域的大小不等,設學也有不同名稱,如閭塾、黨庠、州序、鄉校等.
(4)家庭教育
父母就是幼兒最初的教師.當時重男輕女的現象非常嚴重.女子在社會上和家庭里都沒有地位,也沒有受學校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3.「六藝」教育
六藝:夏、商、西周時期教育的基本內容.「禮」,後世稱之為周禮,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銻為核心的道德規范以及各種禮儀.「樂」包括歌詠、舞蹈和演奏樂器等.「禮」和「樂」密切配合,「禮」是外在的政治原則、道德行為規范,是其思想行為准則,具有強制性.「樂」則陶冶人的感情,使強制性的禮轉化為人們內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術.「御」即駕馭戰車的技能.「書」是讀書、寫字.「數」是計數.「六藝」體現了文武兼備、諸育兼顧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文明發展早期的輝煌.
❷ 教育最早在什麼時候提出的
語源始見於《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教育」成為常用詞,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事情。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有識之士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
隨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范圍內提倡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的邏輯起點自然是人類社會的產生。從猿到人的轉變是由於生產勞動,猿在勞動中逐漸形成以大腦和手為核心的主體機制。大腦可以思維,手可以操作,這就使人區別於一般動物而變成「高級動物」。
有了主體機制才有可能成為具有實踐認知能力的主體人,人類才能把自己提升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從而把客觀世界變成人類改造和認識的客體。而要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是需要有主體能力才可以的。人類社會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自身存在形式。
教育之「最早」:
1、在我國,最早出現「教育」一詞:《孟子·盡心上》。
2、最早對「教」和「育」進行單字解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3、最早出現「道」和「德」:老子《道德經》。
4、最早連用「道德」一詞:荀子《勸學》。
5、文藝復興時期,艾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
6、英國教育家斯賓塞:19世紀中葉,提出較為系統的課程論。把「課程」用於 教育科學的專業術語《什麼知識最有價值》。
7、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學記》。
8、最早提出「教學相長」教育主張的著作:《學記》。
9、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昆體良《論演說家的教育》(又稱:《雄辯術原理》),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學法的書。
10、世界上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凱洛夫的《教育學》。
11、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學著作: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
12、世界上第一本終身教育專著:1929年英國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的《終身教 育》。
13、最早從理論上闡述班級授課制: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我國最早採用班級授課制:1862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
14、最早應用「啟發式」進行教學的教育家:孔子(中國);蘇格拉底(西方)。
15、「寓學習於游戲」的最早提倡者:柏拉圖。
16、最早提倡全面發展的和諧教育:亞里士多德。
17、最早在大學里講授教育學這門課程的教育家:康德。
18、首次指出應該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從學科分類中提出來的教育家:培根。
19、裴斯泰洛齊——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主張的教育家;西方教育史上第 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
20、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認為應該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 理論基礎的教育家;最早提出教學的教育性原則——赫爾巴特。
21、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探討教育問題的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
22、第一個提出人力資本理論的教育家——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
23、最早提出關鍵期這一概念的教育家——奧地利生態學家勞倫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教育 (漢語詞語)
❸ 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
中國教育學百年發展歷程
中國教育學科的百年發展大致分為兩大時期;兩大時期又可根據教育學科發展呈現出的基本狀態和主要特徵分為六個階段。其中出現過三次歷史性中斷和三次大的轉向。
第一階段從1901年到1919年 (或1915年)。他從翻譯、介紹日本學者編寫的教育學始,到國人自己編著教育學呈第一次高潮止。這是直接向日本「引進」以介紹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為主的發展階段,是近代教育學在中國的初建階段,也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研究與教育學科建設中斷的開始。
第二階段從1919年到1949年。這是中國教育學界由向日本學習轉為向歐美學習的階段,也是中國教育學界開始形成教育學研究的專門隊伍和代表人物,同時出現結合中國教育實際與問題展開獨立研究的階段。這一階段總體上可稱為積聚和建設的階段。可視為是引進方向的第一次整體轉向。
第三階段從1949年到1957年 (或1956年)。這是教育學界批判杜威、批判解放前國內「資產階級教育思潮」的時期,也是全面引進蘇聯教育學科領域教科書的時期。發生了「引進」方向的第二次整體轉向,由學西方轉向學蘇聯。
第四階段從1957年到1966年。本階段以1958年的「教育革命」為重要事件,出現了教育學作為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解釋和毛澤東有關教育語錄的詮釋的獨特意識形態化的現象。第一次出現的所謂「教育學中國社會主義化」的努力。可稱為教育學科由外學轉為向內樹的第三次大轉向。
第五階段從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教育學領域遭受毀滅性破壞,是十分嚴重的第三次中斷時期。
第六階段從1977年至2000年。總體而言,這一階段學科建設不斷加強,學術觀點趨向多元,學術視野日漸拓展,國際交流日益加強,且形成了教育學科的當代體系。中國教育學科建設因「元研究」的出現而開始進入「自為時期」。這是中國教育學科建設從恢復到繁榮並開始走向獨立化的時期
❹ 從古至今的中國教育發展
按照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可分為原始社會的教育、奴隸社會的教育、封建社會的教育、近代社會的教育和現代社會的教育這五個階段。以下主要就按這五部分展開說明,從古至今的探討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會的教育
教育大約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教育源自人類的生產勞動,服務於人來的發展和生存。起初,人類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勞動,如打獵、捕魚等活動,這逐漸便成為我們實際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勞動即是教育,隨著生活環境和經濟條件的變化教育的形式也隨之變化著,隨後人們逐漸開始發展畜牧業,人們學會了架設柵欄、趕羊喂牛,這些都只是他們生活所必須的教育,除了這些,他們還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藝術教育。首先,他們對自然很崇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種精神寄託,拜、對圖騰很崇拜以及對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們對音樂和舞蹈像是有一種天賦一樣,對於藝術教育體現出原始文化正逐漸變化著,在後面就逐漸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標志著教育的升級,為以後產生學校建立了基礎。總之,原始教育呈現多方面的特點: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權利平等;
(2)教育內容為多方面的生活經驗;
(3)在生產生活中進行教育活動;
(4)言傳身教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確;
(6)沒有專門的教育場所。
有以上諸多內容,使得原始教育成為教育發展的開始。
二、奴隸社會的教育
奴隸制時期大約始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1)夏代為奴隸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領的兒子啟建立的,這一時期的教育主要注重軍事訓練和人倫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這一時期文字已經基本達到成熟階段,文字成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載體,並有一定的教育實踐活動理論,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為一個層次,其教育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3)西周是奴隸教育發展鼎盛時期,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徵是「學在官府」,教育形式是先接受家庭教育在進行學習教育,主要學習內容是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是西周教育的特徵和標志,它不僅注重道德思想,而且也注重文化知識;不僅注重傳統的文化,而且也重視實用的技能;不僅對於文事武事都注重;而且要求符合禮儀規范和要求內心情感修養。從而,在經濟、政治、宗教、文化、軍事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與夏商相比,西周的教育已經相對成熟,集中反映了當時社會所需要的各種教育;
(4)春秋時期奴隸制崩潰,這是向封建制轉變的重大歷史變革時期。
三、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特徵及貢獻--封建社會的教育
中國古代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形式,上面已經提到了西周教育,它不僅對奴隸制有影響,對封建社會的教育也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要論述古代教育,我們首先就要知道一下對我國教育有貢獻的一些偉人,孔子當是第一人,他是儒家的創始人,是全世界公認的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貢獻:
1. 教育在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他首先提出的,強調注重教育;
2. 私人講學之風由他打開,從而成為百家爭鳴的先驅;
3. 他主張「有教無類」的對策,使受教育者的范圍逐漸擴大;
4. 提倡培養從政君子,提出「學而優則仕」原則;
5. 重視繼承和整理古代文化,教材的編纂,重視保護古代中國文化;
6. 歸納教育的經驗和實踐,首先倡導啟發式教育學生,提倡實施因材施教;
7. 注重培養道德教育,總結具備道德修養應該遵守的一些重要事項;
8. 提出教師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如以身作則、愛護學生、教學相長。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翟,他主張站在百姓的角度,以百姓的利益奔波勞累,他提出「素絲說」,主張用教育來建立兼愛的美好社會,教育目的是培養兼士,他的教育富有新意和創造性,這就使得墨家私學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它不僅傳授生產和科學知識,還是一個教學團體。直到春秋末期產生了道家的思想教育,其代表人物是莊周,道家對教育的貢獻是發明例黃老之術,這更適合現實社會的需求,從而與儒、墨兩家學派抗衡。再後來出現了法家學派,法家的代表人物諸多,如商鞅、李悝,法家在教育史上的貢獻,雖然法家的教育思想頗有偏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它使得社會變得更加的完善,就如當今社會我們離不開法律的制約,只有法律得到很大的完善,對於人民的生活才更加保障,對於促進教育事業也會更加有利,教育事業是使我們知法懂法的前提。以上各個學派的思想教育我們後來的教育事業都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是我們發展教育的前要。
在後期儒學發展速度很快,其代表人物有董仲舒和朱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從人的本性出發論述教育對人的重要性,他提出「性三品」說,他把人性分為「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三種,他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懂得三綱、五常的被統治者和「尊王明倫」的治術人才,其教育內容是儒家的經典和倫理道德思想。;而朱熹教育目的是「明人倫」,其教育內容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序,教育階段分為大學和小學兩個階段,朱熹對教育貢獻最大的是他的朱熹讀書法,其內容為「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他們兩人對教學原則都有獨到的見解,兩人在封建社會的教育事業上都有重大的成就,其對後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四、我國近代教育思想特徵及貢獻
近代中國的教育就是一部中與西,舊與新、傳統與現代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沖突和融合的歷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漸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的「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舊的民主主義轉變成新民主主義,中國的教育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近代教育建立了很多學堂,使得學校管理制度得到了提升,這個時期的教育我國借鑒了國外很多教育思想,把我國教育和國外教育相融合起來,這首先就應該談一談「洋務運動」,雖然說這場運動失敗了,但是正是由於它的失敗才使得中國的國民有所覺醒,其對我們的教育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1.引入了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批近代企業從中國出現了。
2.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
3.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除了以上的各種改革教育思想運動,還有其主要人物,首先,張之洞提出了「中體西用」的思想,這一思想的形成,使得傳統教育內容只重儒學的思想改革了,開始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中國近代科學技術教育開始發展,培養了中國一代新人,促進了我國教育的發展。張之洞還把書院改為學堂,推行新學制,廢除科舉制度,這一制度可為功不可沒。其次,蔡元培提出的「五育並重」的教育思想(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這都對中國的教育有著重要作用。再次,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其主要內容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最後一條尤為重要,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方法論。最後,黃炎培關於職業教育思想有很深的見解,他十分重視職業教育的社會化和科學化,,他認為社會化和科學化是職業教育所應遵循的基本辦學方針,以上這些偉人的思想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吸取和借鑒,對於我們日後教育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五、我國現代教育思想特徵及貢獻
從古至今中國吸取了很多的經驗,好壞都有,使得我們如今的教育發展迅速,現代的教育也有其弊端和優點,首先其弊端是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變好了,人們吃得飽穿得暖,每個家裡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正是由於家中孩子少,現在的家庭教育變得更加散亂,父母過分的偏愛孩子,使得孩子都被寵壞了,但是正因為這一缺陷,學校成為教育孩子最好的場所,在現代社會,科技變得更加發達,學校里的教學應用了很多多媒體設備,這對於教學更加方便了,這同時對學生也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現在的學生喜歡上網,手機是他們必備物品,以上這些東西對他們有利也有弊。其次,中國現代教育將古近代教育發揚光大,取其長避其短,現代教育提倡創新思維,創新教育的主要觀點: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基本職能,教育在知識創新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目標,創新教育的關鍵在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使學生發揮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對拓展學生的思維起到促進作用。現代教育對個人實踐很注重,認為社會實踐比起高的學位更重要,當然,學位高也很重要,只是不只是局限於課本的死板知識,而是更加的靈活,注重將自己所學知識能夠運用到實踐之中。再次,現代教育提倡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的教育思想,教育實現人人皆平等,沒有男尊女卑之分,其要求學生要德、智、體、美、勞相結合,使得成為一個完善的人,以上為現代教育發展對學生的作用。現代教育對老師也同樣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傳承了古近代教師的有利特點,同時也有其自身特點,現在的教師不僅只是教育學生單純的學習書本知識,還要了解學生現在的心理特徵,然後做到對症下葯,根據學生個人情況不同,實行因材施教,而且更注重的不是老師教會多少,而是學生自己自身學會多少。現代教育的知識是不固定的,是沒有限制的,根據現在的情況,職業教育更加受歡迎,更注重的是技術,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東西,提倡新穎。
綜上所述,中國從古至今的教育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原始教育是教育的開端,奴隸教育是封建教育的鋪墊期,近代教育是封建教育和現代教育的過渡期,這些階段對我國教育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這為我以後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發揮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為想為以後會努力按照上述老師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成為一名勤奮、可敬的老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明天會更美好。
❺ 中國的教育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正式開始以考試的形式選舉官吏是從隋唐時候開始的。您好!我補充一下。中國教育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組織。早期中國任用受教育的官員管理帝國,用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建立於隋朝 ,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舉制。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廢除,代之以西方教育方式。 古代教育 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形態。夏、商、周「設庫、序、蔽知銀學、校以教之」,西周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並有了「國學」與「鄉學」之分,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禮樂射御書數),其典型特徵是「學在官府」和「政教合一」。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大興,孔子私學的規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發展是我國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促進並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在漢代,武帝採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猛碰尊儒術」的建議,實行思想專制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盛行的科舉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聯系更加制度化。宋代以後,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四書》和《五經》則成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明代以後,八股文被宏宴規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不僅社會思想受到鉗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創造性也被遏制。一直到1905年(光緒31年),清政府才下令廢除科舉,興辦學堂。 當代教育 清代末期,中國才開始出現現代教育方式的學校,現代教育體系在20世紀不斷完善,現在中國的教育體系在90年代又有很大的變化,私人資本開始進入教育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