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玫瑾—家庭教育7個理念
李玫瑾老師的家庭教育內容和市面上其他的家庭教育有什麼不同?
這次開始學習李玫瑾老師的家庭教育的時候,我發現聽她的內容會讓你特別震撼,因為她是從犯罪心理的角度來講解家庭教育,有很多社會上駭人聽聞的案例,讓我作為媽媽,深刻的感受到我的言行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
教育好孩子不止是家事,還是國事。
家庭教育的理念1——人的心理發展有順序性,行為問題表現有滯後性。
孩子問題表現在青春期,實際上形成不在青春期。
案例:美國槍殺案
——源自他8歲心理創傷
家庭教育理念2——未成年人是被動弱者,這決定他的問題是身邊成人的影響
撫養人對被撫養者有生命決定權物質提供權,照顧程度權,個性決定權。
我是怎麼來的?
我的胃口是喂出來的。
我的脾氣是帶出來的。
我的觀念是叨嘮來的。
我的殘忍是孤孤弱無助熬出來的。
我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即使孩子出走自殺,犯罪,看似孩子的選擇卻都是父母行為的結果。
案例:今日說法
打人罵人在黑板上畫一條道
你每減少10道一個糖,減少20道給一個蘋果,減少50道給一個巧克力
心理學強化的方法
孩子開始變好
脾氣是帶出來的,跟你怎麼養有關系
家庭教育理念三,家庭撫養不僅僅是物質,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案例:珠海一父親欲出10萬將頑劣兒子託付教育機構。
現在社會有很多這樣扭曲的現象。
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
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找奶媽帶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帶孩子。
養孩子不是私事,是國家的事,是公事。
家庭教育理念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聰明用來作惡,其危害更大。
心理學的人性——情感
案例:白寶山的案例,搶美鈔
現在大學生作案很嚴重,馬加爵案例
集中營生還的校長對親愛的老師寫的一封信
怎麼看孩子有人性?
家庭教育理念5——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事實上智力只決定。
家庭教育理念六——保護孩子不等於替孩子做主,要了解並尊重孩子的基本權利
案例:父母覺得孩子很優秀,大學卻跳下去了
他遺書說人生有什麼意思
人活著最基本的是什麼~健康,自由,
案例:美國超市買雞蛋,一個雞蛋比六個雞蛋還貴
那是有雞權的雞生的,還有一種是按在格子里生的
肯德基的雞,小孩吃的長得快,中年人吃的老的快,老年人吃了死的快。
很多父母為孩子操心太多,我們中國的這個家長對孩子做主啊,不了解他,不尊重他,這個現象非常突出。
我們要尊重孩子他的自由,尊重他的隱私,要給他形成一種我們愛他還要尊重他。
家庭教育理念7——改變孩子行為需先改變大人的行為
大人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五年級孩子跳樓事件
——家長說話不當是把孩子逼上絕路。
2. 【轉載】李玫瑾:家庭教育的6個理念(家長必看)
(本文是作者在全國婦聯召開的家庭教育論壇上的一個發言)
由於我的專業是研究犯罪心理問題,所以我對家庭教育的看法也較為特別。在大量相關研究後,我得出一個最簡單的結論,即: 犯罪預防要從未成年人做起,而對未成年人的工作則須從家長們做起 。
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的確,絕大多數的家庭是健全的、溫馨的,絕大多數的父母是愛孩子、教孩子的,絕大多數的孩子是懂事的、可愛的,然而仍有例外。
北京曾發生一起4少年綁架殺人案。案件發生後,人們在震驚之餘也在探討他們犯罪的原因。結果發現:4個少年的父母雙全,家庭經濟情況良好,家中沒有人有不良前科,父母也自稱一直在管教孩子,可是孩子還是犯了罪。
這一事例說明,家庭健全不等於健全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需要智慧和技巧。盡管許多經驗可以給我們知識,但在家庭教育中,等父母有經驗時,孩子已經長大,教育的機會已經錯過。
所以,我們要重視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相關知識的宣傳。其中,家庭教育的理念極為重要。
人的心理發展具有順序性。人的成長大致有三個時期,即1-6歲、6-12歲、12-18歲。12-18歲時人已經進入青春期,其獨立意識與逆反心態就決定了這一時期已經不是家庭教育的優勢時期。
所以,家庭教育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在依戀期中,1-6歲又最為關鍵。
由於人的心理發展具有邏輯的進程,所以人在成年時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往往源於未成年。發生在2007年美國大學校園的一起槍擊案,槍手趙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屬於在未成年時期(8歲)因移民而造成了心理創傷,這種心理創傷導致他在23歲無故殺人。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熟悉的環境,親切的夥伴比富有的房屋和汽車更容易讓孩子形成陽光與健康的心理時——父母就不應該以自己的意志去生活。
這一案例告訴我們,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則父母的一切努力都會成為泡影 。
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他的弱小和被動都決定了他的一切是成人造成的。客觀地講,撫養人對被撫養者具有生命的決定權、物質的提供權、照顧的程度權、個性的決定權。
如果替孩子問一問大人:「我(孩子)是怎麼來的」,就可以發現:「我」的胃口是喂出來的,「我」的脾氣是帶出來的,「我」的觀念是嘮叨來的,「我」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我「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即使孩子出走、自殺、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選擇,卻都是父母行為的反應或結果。譬如,自殺就是因為父母的過分寵愛給孩子形成的錯誤判斷——既然你如此愛我,現在我的要求再不合理你也要答應我,否則我就用死來回應你。結果孩子不知,生命只有一次,逝不可復。
這一錯誤是誰造成的?仍是父母。父母應該在孩子3-5歲時就應該找機會給孩子一次明確的態度展示——如果你做得不對,我就不愛你——這需要相關的知識與操作的技巧。
曾有一位父親,自己勤奮努力地掙下了萬貫家財,卻突然發現十多年就長大了的兒子已經變得不可理喻,沉溺網路。無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少年問題專家,居然拍出十萬元說:「你幫我教育好我的兒子,我就給你十萬元。」
筆者當時曾撰文告訴這位父親,你錯了,教育孩子是你父親不可推缷的責任。
更何況,對人的心理教育是從情感開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親情。如果沒有親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應;沒有正常情感反應,一個人又如何會被教化?
所以,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媽帶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帶孩子。這是 家庭教育很重要的理念,即撫養與情感,情感與教育息息相關 。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在浮躁與慾望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偏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似乎孩子的分數和所讀的重點學校就決定孩子的起跑線,決定孩子的一生。這是家庭教育認識中的一種嚴重偏差。
智力、分數、學歷雖然重要,但是,縱觀人類歷史,絕大多數的成功者,被人們敬佩與記住的人一定是有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他們有責任感,有同情心,有博愛;他們能自製,能付出,能夠與人合作。而責任、自製、合作、付出等均為人的性格,不屬於智力的范疇。
二次大戰時,一位集中營倖存的中學校長曾寫給所有老師們一個請求,這也是所有家長們應該聽到的話:「 請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可以製造出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心理變態狂,成績優良卻殺人不眨眼。讀、寫、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性。 」
由於孩子的弱小和需要引導,也就造成了一些家長的認識誤區。他們認為:自己有權替孩子作決定,有權決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將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強加在孩子頭上。
再如,一些不懂電腦和網路的成年人居然極力呼籲在孩子面前消滅網路。
這種家庭教育背景下或這種成年人身邊的孩子雖然衣食無憂卻不快樂,許多孩子雖獲得高學歷卻以自殺了卻一切。
每當此時,痛不欲生的父母都會問道「這是為了什麼?」 原因很簡單:一個從小沒有感受快樂的人怎麼會有健康陽光的心態?一個從小沒有被親人或社會善待過的人怎麼會溫情地善待別人?一個從未體驗過被尊重的感覺的孩子怎麼會有自尊而自製?又怎麼會尊重別人的權利和生命?
既使我們成年人給予孩子生命、給予他們成長中所需的物資,「被給予者」仍有獨立的人格,他們仍需要被尊重,需要平等地商量、理解和溝通。
所以, 未成年人的問題取決於成年社會的努力程度 。
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如何對家長們進行教育,如何讓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長心理過程,如何在孩子出現問題時大人們能夠有意識地主動發現自己的問題,先調整自己。能做到這幾點,家庭教育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曾有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男孩在接觸網路後略有些成癮,先後用作業本寫了數本網路日記(或稱網路小說)但此事被家長發現。家長責罵了誤入歧途的孩子,燒掉其網路日記並明確表示出嚴厲的制止態度。孩子也答應不再去網路。但這之後他仍然出現了一次「身不由已」,又去了網吧。盡管他此次「食言」後,家長並沒有馬上責罵他,可他在第二天竟選擇了自殺。傷心的家長不明白為什麼在沒有責罵的情況下孩子仍然自殺。
其實,他如果不燒掉孩子的網路日記,他如果能認真地讀一下孩子的網路日記,他早就可以發現孩子存在著沮喪與自卑等心理問題,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所以,改變孩子的行為必須先改變大人的行為。
3. 《圓桌派》李玫瑾談育兒:孩子教育越早越好,青春期要適當讓步
#「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
文丨合格父母
最近青春期題材的電視劇《圓桌派》正在熱播,裡面請來了著名的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談論孩子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孩子在叛逆的青春期時該如何的與他相處,引發人們的思考。
李玫瑾教授在談及如何教育孩子時說到:「孩子的教育一定是越早越好,我們給他劃分個時間段,就是六歲前,六歲後到十二歲前,以及十二歲以後。 在孩子六歲以前,父母的話就是黃金,基本上是說什麼就聽什麼。等到孩子六歲以後但又還未滿十二歲這個年齡段,就是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對父母的話半聽半忘起來 。而十二歲以後,父母的話對他們來講就是垃圾。家長在面對孩子的青春期時,一定要學會忍,等到孩子的青春期過去。而在愛孩子的同時,也一定要用對方法,讓孩子有所畏懼,只有會害怕才能學會尊敬。」
事實上,近幾年青春教育的題材電視劇一直是熱度頗高的,比如前幾年的《少年派》、《小歡喜》等,無不對親子關系、孩子教育等提出了深刻的見解。
在孩子六歲以前,自我意識尚未形成,這時候是最聽父母的話的時候。在這個年齡段,孩子還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完全是依託於父母而存在的。就算是被父母責備了,最多也不過是在地上打滾大哭,等到將情緒發泄完了,就又什麼都不記得了。但是父母幫助養成的一些習慣,卻是能讓孩子受用一生的。
這個年齡段,也是最不能嬌慣溺愛孩子。但現實中家長們卻往往會搞反一個順序,在孩子小時候拚命地寵愛,可是等到孩子長大到青春期的時候,卻將各種壓力一股腦的往孩子頭上丟,眼裡容不下一點沙子,對孩子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 。其實在孩子小時候,因為有著很聽父母話這個先天優勢,如果父母能幫助他養成一些好習慣,潛移默化的將一些人生的道理傳授給他,確實是一生的幸事。
如若等到十二歲以後才來要求孩子改掉壞習慣,要他一夜之間就明白所有的大道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孩子六歲以前,如果可以的話家長應該盡量選擇自己帶孩子,不能讓老人寵壞了小孩,以至於長大後不服約束,成為一個小霸王,要知道小樹一旦長歪了,要再扶正可就絕非易事了。
無論是誰在青春期都會叛逆,這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對家長來說,無論在之前有沒有對孩子投入過多的教育,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等到孩子到了這個年紀,都要學會適當的讓步。哪怕是孩子做得實在是很糟糕,做了許多的錯事,也能因此而強加指責,破口大罵。要給孩子改過的機會,而且是用一種溫柔的、商量的機會,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嘴。
最近這些年,我們常常看到許多青春期的孩子因為父母的責怪而跳樓的事件,讓人惋惜。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小孩怎麼這么脆弱,還是生活條件好了讓他們變得矯情懦弱起來。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強烈,這是身體發育的必然,很容易就進入叛逆期。
事實上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就如女人的更年期一般,是不受自我控制的一個過程。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敏感、脆弱,但是又極為的自尊、渴望受到尊重,很容易就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家長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學會讓步,學會忍耐,靜待孩子渡過青春期,平安成長。
一個沒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很難學會去尊重別人的,同樣,也很難被別人尊重。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不溺愛孩子卻需要父母的本事。 每個當父母的人,都恨不得將世界上最好的條件給到自己的孩子,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思維。孩子愛而不溺愛,方能讓他獨立 健康 的成長。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一味的只是輸出自己的愛,孩子就很容易形成目中無人,驕縱豪奢的性格,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講無疑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正確的做法,是要讓孩子感受到愛,也感受到怕。只有會怕,才會去敬畏他人,也才能最終尊重他人,並贏得他人的尊重。
比如孩子比較聽老師的話,這其實就是一種敬畏他人的表現。孩子對老師敬畏,那就尊師重道,懂規矩有禮數,也能得到老師的反響,被老師尊重。這樣一來一去的良性循環,就讓孩子接受教誨時不至於左而進右耳出,能認真學習知識,將來成為有用的人。在家庭中也是亦然,必須要有一個能治得住孩子的人,才不會讓他無法無天,能領會到家人傳授的一些道理,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
親子之間的教育問題歷來備受大家的關注,而想要維系好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卻絕非易事。對家長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心頭肉,情不自禁的就會想著去關心愛護他。就算孩子犯了錯誤,也是打不下手罵不下口,不自覺的就原諒了他的錯誤。但是對孩子太好了,又極易養成他驕縱放肆的性格,上房揭瓦都是小事,就怕將來在 社會 上違法犯事,不走上正道。
因此掌握好教育孩子的方法,適度的愛與管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對做父母來說,是第一次當家長,欣喜中又自覺責任重大,必須要讓孩子不輸於人,乃至於是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李玫瑾教授的這些 育兒 觀念,對家長來講便不可謂不意義重大了。只有不斷的去接受新觀念,採取新方法,也才能讓孩子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成為新時代的驕陽。
4. 李玫瑾談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人生大廈的地基
【記 者】: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多父母就理解為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孩子從小就沒有自由,沒有快樂,沒有熱情,他們長大以後會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嗎?
【李玫瑾】:記得在一次對某研究所的碩士、博士生的講座中我曾接到一張字條,上面提出的問題是:「 生命是自己的,我為什麼不能決定了斷自己的生命?」 我當時的心情是悲哀的! 生命究竟是誰的? 一個人憑什麼長大? 這個世界上神秘且最燦爛的現象是什麼? 生命賣或究竟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在一個人的知識已經達到了碩士、博士的水平,卻對生命的知識如此無知呢?
按理說,我們眾多的學科都在研究生命! 都在探討人生! 為什麼在愈發崇尚科學的今天,生命也日益成為一種無感受的科研對象,而鮮活的、感性的、豐富多彩的生命感受卻越來越遠離人生?
許多兒童不快樂,因為他們沒有自由的活動時間,他們的時間都被父母按偉大的理想作了全方位的安排!
許多中小學生不快樂,他們的時間都已經被科學的教育體系所安排!
許多大學生不快樂,最典型的就是曾經在生命科學院學習三年棗攔多生命科學的馬加爵曾發出「人活著究竟是為什麼」的困惑!
在他殺了4個人後,在逃亡期間,在走投無路的背景下他才感悟到: 「生命的意義在於人間有情! 」 可事已至此,悔之晚矣。
如今的名牌高校,幾乎每年都有那麼幾個跳樓自殺的人,這些天之驕子都體會不到生命的可貴,這不得不讓我們關注過去被忽視了的生命教育。
【記 者】:生命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呢?
【李玫瑾】:生命教育首先需要一種告知: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你的生命是爸爸媽媽給的。生命來之不易在於生命的脆弱。每個嬰兒需要怎樣地精心哺育才能使其生命不致夭折? 我們為何不能輕易傷害他人的性命? 法律為何要重中之重地保護生命?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為什麼不能輕易地讓生命夭折? 因為生命是情意的牽連 ,從出生起媽媽每天的辛苦就是盼著你一天一個變化: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後來的學業有成。小時候,你對媽媽充滿了依戀、期待之情,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媽媽對你也充滿了過去你所擁有的依戀、期待之情。生命在於源源不斷,生命更在
於一種報恩與情意的美……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個人生命時間雖然有限,但有限的生命可以創造無限的奇跡。這世上最偉大的奇跡都是生命活動的痕跡,從思想名著,到令人陶醉的音樂,從讓全世界受益的電的發明到深究生命起源的科學探索,生命的價值就在於讓這個世界豐富多彩……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生活也像莫測的天氣,急風暴雨後才凳配胡會有絢麗多彩的彩虹。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磨難之後才會使生命更有力量! 而有力量的生命才能有更多的生命感受與奇跡……
【記 者】:孩子有了一定的生命知識,怎麼才能使孩子親身體驗生命的可貴呢?
【李玫瑾】:生命教育不僅在於父母的告知,還在於孩子的種種體驗,這種體驗有父母的精心設計,也有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設計。生命教育與生命體驗教育是人的所有知識的地基,若缺失這種教育,那麼,所有的學科知識都是無地基的大廈!
那麼,如何體驗呢?
首先,在體力訓練的吃苦體驗中培養人的意志力。生命的保障是健康——從生理到心理的健康。所以,生命的早期不僅僅是智力的開發與培養,更重要的是 體力的培 養! 體力培養不同於智力的培養,因為體力的培養必然伴隨著意志力的培養。在這一點上許多家長忽視了! 所以現在許多高智商的人往往意志力與智力不般配。建議 在孩子幼年時一定要讓其參加某些體力訓練,人只有忍受過體力之苦,才會承受住生活之難。培養意志力應從體力訓練開始。
其次,在付出體驗中培養人的社會性與責任感。人的生命不是獨立的,人在早年的無能與無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何讓早年一直接受付出的孩子也懂得付出是很有 必要的。只接收而不付出的人一定是自私之人,自私之人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如何才能讓孩子懂得付出呢?那就是父母要學會示弱,要讓年幼的孩子分擔家中部分責
任,分擔家庭中的部分任務。凡包辦生活全部的父母一定得到的是個自私並不知感恩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生也要付出,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要義務地參與社會服 務活動,使其懂得這個社會是彼此互助才可生存的社會!在互助中知道「人」字是相互支撐的道理。
再次,在成功與快樂體驗中培養人的價值感。現代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拔尖教育,對於那些非智力尖子的孩子充滿著壓力並使其備嘗失敗感。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一定有在社會某位置上的價值,所以,教育的第一任務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辨別每一個學生的才智。幫助孩子發掘其特有的才能,讓其才能顯露出來並
不斷超越自己,讓其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感受自己的價值與驕傲!由此,活著才有意義,生命才會創造!
我想說,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不難,最難的是經歷生命歷程的磨難! 很多人都羨慕別人如此的幸運並已經成功,卻感慨自己的經歷不幸和成功難及。——這好比看人家養孩子,這么快且這么容易。其實,女人生育的痛苦都相同,人生的磨難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