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如何理解寧夏實施的創新素養教育
擴展閱讀
書法教育中心是做什麼的 2025-02-04 16:41:24
同學父母過世捐多少 2025-02-04 16:41:22

如何理解寧夏實施的創新素養教育

發布時間: 2023-08-14 19:36:38

1. 寧夏是中國首個「互聯網+教育」示範區,如何正確利用數字教育資源

我覺得最好的利用數字教育資源的方式就是實現教育資源的公開和共享。互聯網加教育是一個新興領域,這個領域可挖掘的潛力是很大的。依託互聯網實現對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真正的達到教育資源的開放和共享是一件很難但也是很值得的事情。想要真正的依託互聯網去利用數字教學資源的話,我覺得首先應該保證的是教育資源的公開。

那麼在有了可共享的教育資源之後,這些學校也許就不需要再去絞盡腦汁的招聘名牌教師了。只需要找一個了解課程內容的老師,然後讓學生通過網課的方式去接受教育,由這名老師從旁協助輔導就可以了。這樣的一種方式能夠真正的去促進教育公平,更好的利用數字教育資源。

2. 寧夏鹽池積極構建高效課堂推進素質教育發展

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第五小學的一堂數學課讓記者大開眼界。

隨著課堂知識點的展開和老師畫龍點睛的導入,課堂逐漸活躍起來。「老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老師,我想補充一個觀點」,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孩子們一個個儼然成了課堂的「小主人」,而此時,老師則成了「忠實的聽眾」,一邊聽學生各抒己見,一邊不時地順勢引導一下。

這是鹽池縣自2013年開展「構建高效課堂,推進素質教育」活動以來,學校課堂上發生的變化。

崛起:靠教育興縣

地處西北邊陲的鹽池縣,自古就是「西北門戶、關中要沖」。我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在鹽池建立,紅軍精神流淌在每個鹽池人的血液里。

「革命老區不能『端著紅碗要飯吃』。」鹽池縣委、縣政府將目光聚焦教育,提出「唯有教育才能為鹽池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鹽池縣境內有廣闊的荒漠草原。「爭創寧夏教育強縣,建設山區教育高地。」2013年初春,張志遠調任鹽池縣教育體育局局長,經過深入調研、反復論證,提出了教育發展目標。

舉什麼旗,決定走什麼路。隨之,一場以「重教興學,築夢未來」為主題,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目標的教育綜合改革在鹽池縣全面鋪開。襲汪

——確保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實施「校安工程」,落實「全面改薄」計劃,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促進校園文化改版升級。鹽池縣委書記滑志敏說:「為了孩子,花多少錢都值得;為了教育發展脊好,怎麼花都不為過。」

——狠抓「控輟保學」,實現貧困生資助全覆蓋,推行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鹽池教育「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掉隊」的信念,保障了每個適齡兒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權利。

——建立教師退出補進機制和校長教師輪崗交流機制,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加強教師業務培訓。鹽池縣清醒地認識到:百年大計,系於教育;教育大廈,教師是基。

變革:用課改撬動

「蝶變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每一次都會有成長的驚喜。」在鹽池中小學校園里,隨處可見這樣一些「課改格言」,讓記者感觸到了鹽池課改的心路歷程。

鹽池縣教體局副局長李越榮說起課改的背景:鹽池教育人很好地傳承了「特別能吃苦」的老區革命精神——校長苦抓、教師苦教、學生苦學、家長苦陪,然而,這樣導致的結果是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為此,鹽池教育人一直在思考如何為學生找到一條減負增效的綠色通道。最終,他們發現了突破口——「建設高效課堂,推進素質教育」。

2013年12月,鹽池縣教體局出台《構建高效課堂推進素質教育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一把手」戰略、「一盤棋」戰略、「三研課題」等九大區域推進戰略,為課改保駕護航。在鹽池縣,課改被確定為縣長、局長、校長的一把手工程,由業務副局長牽頭,縣師資培訓中心主抓,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學校整體推進,全員參與,營造師生一起動、全校一盤棋的良好氛圍。

鹽池縣提出,課改一要研究「生」,學生是最重要的課程;二要研究「課」,把課磨成精品;三要研究「學」,科學的學習方法與先進的學習工具是最大的生產力。全縣開展高效課堂達標晉級活動,針對課改中發現的問題與困惑,採用眾籌制解決,理出了問題眾籌、對策集智、專家支招、成果共享的發展思路。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課堂是關鍵。課改讓鹽池縣中小學的課堂悄然發生變化。鹽池三中教師范春燕的課堂小結與眾不同,她向學生提出「愛揚」:學了本節課,有什麼沒有弄明白?自己有什麼疏漏,怎麼補救?感悟到了什麼?「課堂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地方,更是發現問題的地方。問乃好課之根。」范春燕說。

「鹽池縣課改能夠穩健推進,主要得益於專家的引領與指導。」鹽池縣師資培訓中心主任徐彥才說,「我們的課改沒有走彎路,專家團隊櫻禪鉛幫我們解決了三大難題:怎樣改?提供整體思路;如何改?有配套方法;遇到問題怎麼辦?一月一次會診,及時得到破解。」

鹽池五小教師惠彥姣說,現在的學生有自主學習意識,在課堂懂得相互學習,能夠大膽地展示自己,而且最可喜的是,他們能夠主動提問並反思。「在過去,他們缺少參與課堂的機會。」惠彥姣說。

說到課改兩年來的成效,鹽池縣教體局副局長兼鹽池高級中學校長左海飛深有感觸地說:「過去,我們認為高中是課改的『雷區』,但事實證明,在『生進師退』的轉變中,教師觀念有了新變化,教學方式有了新突破,教學效益有了新提升。」

生態:以文化建構

除了抓住課改這個「牛鼻子」之外,鹽池縣針對當下基礎教育「重管而輕理、重教而輕育、重教而輕學、重學而輕習」的現象,著力改善區域教育生態,建構環境育人、教師育人、課程育人、課堂育人、活動育人的「立德樹人」新格局。

鹽池五小是寧夏民族團結教育示範基地。一走進校園,撲面而來的是一種「民族團結教育」的文化氣息。「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全國各民族相互離不開」「民族團結如一人,共圓偉大中國夢」,濃厚的民族團結文化滋養著每個生命。

鹽池三小課改起步較晚,但成效顯著。校長鄭彥鵬說:「我們那點東西都是向先進學校學來的。」他經常說,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

鹽池高級中學著力建構「一」文化教育理念與實踐體系,認為「一」是起點,也是過程;「一」是目標,也是精神。該校將當代中學生應具備的五大核心素養——「自主、合作、探究、創新、實踐」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並且拓展到校園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從而實現了「三級課堂」制——教室「小課堂」、校園「中課堂」、社會「大課堂」。

堅持在活動中育人,以德育示範校創建為抓手,開展民族團結、心理健康、開學第一課等活動,已經成為鹽池縣所有中小學的「標配」。目前,鹽池縣教體局倡導全縣師生過一種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讓平淡、平常、平凡的生活更有滋味:精神生活讓閱讀成為師生的生活方式;運動生活讓運動成為師生的生活習慣;藝術生活讓藝術成為師生的生活品位;實踐生活讓實踐成為師生的生活本領。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為了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張志遠說,「我們要推行文化管理,通過文化哺育,營造一個真實的、自由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區域教育新生態。」(記者黃金魯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