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教育信仰有哪些
幼兒教育信仰有:教育目標還原到對人幸福感的關照,正是今天面對學前教育發展良機時需要認真思考的 話題.追求幼兒的童年幸福,是每個學前教育工作者應有的信仰。
幼兒教育信仰年齡段劃分:這里牽涉到人的年齡階段的劃分和教育對象的階段劃分問題。人一生按年齡可分為若干階段,如嬰兒期(0~3歲)、幼兒期(3~6歲)、兒童期(6~11、12歲)。
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年齡特徵、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教育必須分階段進行。
幼兒教育0~3歲教育:
幼兒教育主要指的是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幼兒教育是學前教育或說早期教育的後半階段,前面與0~3歲的嬰兒教育銜接,後面與初等教育銜接,是一個人教育與發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
「重要」指的是它是一個人發展的奠基時期,許多重要能力、個性品質在這個時期形成基本特點;「特殊」指的是這個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從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轉而可以開始按社會需求來學習並獲得發展的過渡時期。
寶寶大約在出生1年後,才會開始有意義的口語溝通。在此之前,寶寶倚賴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表達他的情感與想法的。除了以哭做為直接的溝通之外,身體語言如臉部的表情、手臂與腳的擺動都是。
❷ 信仰教育是什麼
信仰是人們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是人類對美好理想的持久信念,是人類對真善美的本能追求。信仰猶如照耀人生之路的明燈,有了這盞明燈你就不會偏離正確的人生方向,沒有信仰就有如在黑暗中行走,時刻都有碰壁的危險。
信仰教育則是達成上述目標的一種方式。無論你信仰馬克思主義還是佛陀、上帝,信仰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輔助過程。
❸ 新時代教師教育信仰是什麼如何擔當教育使命
教師自古以來都身負建國君民、教化人倫的責任,新時代教師的社會擔當必然有新的內涵,身處新時代的教師需要認識到自身的教育職責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是經師與人師的統一。
1、教師要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使命
立德樹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師的使命根本。教師工作關鍵在於「傳道」,在於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透過教育教學活動浸潤到學生心田之中,積極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把學生培養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新時代教書育人工作不能只限在課堂中、課本上,更需要紮根大地、紮根學生的日常生活,要把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聯結起來,讓價值觀教育落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中去。學校和教師一方面要創新多元公益活動、服務學習、感恩教育,去播撒社會責任意識的種子,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社會,從小我走向大我。
另一方面,教師更要尊重學生「社會小公民」的身份角色,真正的達師應在尊重學生性情、經驗和生活的基礎上使學生受到人格的感化,賦予學生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自主權,不斷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嚮往。
2、教師要身先垂範社會責任擔當
有學者曾經指出:「人師是指那些能體現道義,能用人格感化學生,能以己身為學生、為社會民眾作表率的教師。」教師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必須要身先示範。美國教育家吉魯就曾指出:如果教師要把學生教育成為積極的、批判性的公民,那麼他們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轉化性知識分子。
因此要培養學生的社會擔當,教師必須首先要做良好社會公民的表率,要肩負知識分子這一社會角色。從這一意義上講,教師不僅要在教書育人工作中體現價值,更要在公共生活領域中實現社會價值。
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包括基本政治活動、社會治理活動和基層公共生活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多元主體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尤其是充分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代表更加需要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發揮引領和組織功能,促進社區整合,促進政治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志願公益活動,更好地促進形成積極廣泛的民間力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進一步提高民眾參與公共生活的積極性。
教育工作者對於社會公共生活和志願公益活動的參與,對於學生來講是一種榜樣,對於其他民眾也是示範,教師以自身行動來贏得全社會的尊重,這才是尊師重道之風得以形成的內核所在。
3、教師要在使命擔當中求成長
承擔社會職責、廣泛參與公共生活對於教師而言不只是一種責任,其背後也蘊含著豐富的發展機會和資源。教師的工作容易陷於日復一日的工具性活動中,在教學技術化陷阱中,逐步成為只能授業解惑的經師。
而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更多關注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只是不斷幫助教師在技藝層面臻於極致,但卻忽視了教師作為全人、作為知識分子的發展。
因此,使命擔當本身給予教師新的生長機遇。教師在參與公共生活的過程中,能更為深入地探討倫理、社會和政治尺度上的一般性、根本性問題,從而能超越一己之得失而在更廣泛的制度體系層面去審視教育活動,從而浮現和彰顯教師工作的德性維度。
教師在承擔社會責任過程中,能幫助其保持教育活動的開放性和創新性,並了解不同人群的教育立場,日本等國在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中就安排有社會研修,目的就是讓教師從社會其他部門需求來思考教育目標與功能;教師在踐行服務國家使命過程中,能更深化對教師專業的身份認同,追問教育的意義及其終極價值。
如果說教師的工作是去喚醒學生的生命感和價值感,那麼使命擔當則能喚醒教師的本真德性和精神主體。教師唯有在踐行使命擔當中不斷認識自己、覺察自我並實現價值自覺,才能真正擔負起學生引路人的角色。
做引領新時代教育教學的好教師
新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的使命和擔當也有了新的內容。成為引領新時代教育教學的好教師,需要每位教師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努力方向是否正確、科學和有意義。在我看來,新時代教師們的追求應該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專業教師。
做一名專業教師,得旗幟鮮明地為學生成長引路,也要為自己尋找到做這件事情的意義,那就是立德樹人。
只有當教師自己站位夠高,才能夠把學生成長過程看得夠長遠,也才不會拘泥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時的過與錯,以及暫時的得與失;只有當教師自己站位夠高,才能夠看到自己辛苦努力的意義所在,才不會計較眼前的大投入與當下的小產出。
而且,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不僅因為立德樹人在育人目標上很重要,還在於立德樹人能夠把我們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串連起來,具體的教學活動或者教學項目自然有著自己的教學目標。
但這些教學目標一定要服務於更遠大的理想或者更有意義的教育目的,否則再忙碌的教學活動與再繁雜的教學項目都實現不了更高層次與更加遠大的教育目的,每堂課都有效並不等於學科系統學習就有效了;每個知識點都掌握了並不等於學科綜合的問題就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