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溫度的教學體現在哪些方面
你好,根據您的問題回答如下:
有溫度的耐豎仔課堂必然是愛的課堂。教師要懷著仁愛之昌汪心,對學生、對課程、對社會、對人生充滿情感和正能量,在課堂上傳遞情感和正能量,讓愛充滿教室的每一個角落,從而溫暖學生,撫慰心靈。有溫度的課堂還應該是智慧的課堂,在45分鍾的限定時間內,教師要引導學生探奇覓勝,在哪裡停頓,停頓多久,讓學生飛翔,要飛多高,都要成竹在胸,方能收放自如。
一堂好課應該通過教師智慧的、適時的控溫和導引,使課堂維持在沸點以下的准高溫狀態為佳。在這樣的溫度中,師生容易生成融洽、和諧、輕松、理解的教學情境,便於雙方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在彼此的溝通和接納中,在自主互動、合作探究中擦出創新的火花。在這樣的課堂溫度中,教師始終處在愛、奉獻和價值實現的飽滿情感狀態,能高質量地引領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的海洋里自由呼吸和穿梭;而學纖晌生也處在可控的超情感狀態中,能夠較好地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完成知識的認知和遷移,形成高效課堂。
⑵ 教育需要溫度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保障和規范教師管理行為以及保護學生合法權益,教育部於2020年發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
教育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沒有一定力度的懲罰,也許學生改正錯誤的效果會不明顯。但是,正如朱永新教授在《讓孩子創造自己》一書中,所言「教育應該是喚醒和指引,而不是批評與懲罰」。作為一名教師,不能把教育過於簡單化了,更不能過於粗暴,學生需要有溫度的教育。
我想起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
上周,班上一個男生帶了撲克牌過來,還在課間與同學打牌,值周的行政告訴我這個情況,還給班級扣了操行分。說實話,我聽到消息的瞬間,是非常生氣的。可是我轉念一想,我只是跟學生說了不能帶撲克牌這件事情,並沒有針對這件事情進行具體的規定,我也沒有具體的可操作的懲罰措施,我不能罰他們。於是,我心生一計。
我叫來那些「肇事者」,看著這幾個大男孩戰戰兢兢的樣子,我在心裡偷偷發笑,但我卻佯裝生氣的樣子,直勾勾地盯著他們。他們被我的眼神所「震懾」,紛紛低下了頭。看樣子,他們已經認識到了錯誤,也就到了我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時候。
「你們想在學校里玩撲鋒哪拿克的心情我很理解,可是你們今天違反了班級的規定,還給班級扣了操行分,我很難受。你們知道,我們班好不容易第一周獲得了示範班級,我多麼想這個示範班級的稱號一直留在我們班呀!可是,這周肯定是不可能了。」我再次盯著他們。
「老師,我只是想帶撲克過來玩一下,沒想到會有這樣的後果,真是對不起!」帶撲克牌的小A說。
「老師,我們錯了!我們下次再也不不玩撲克牌了!」小B真誠地說。
……
這幾個「肇事者」一一交代了自己的想法,我看時機已到。
「你們很有擔當,是真正的男子漢!那你們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嗎?」我把問題拋給緩汪了他們。
「老師,我們既然給班級扣了分,那我們就為班級做點貢獻吧!」小A說。
「那你們打算怎麼為班級做貢獻呢?」
「那我們就打掃教室衛生吧!」這個辦法正中我下懷,於是我答應了他們,同意給他們一個機會。
課後,這幾個「肇事者」認真打掃教室衛生,為班級做了貢獻。
學生犯了錯誤,不僅對自己的成長不利,也給其他人製造了麻煩。於是,我想到了讓犯錯誤的學生為班級銀搭做好事的方法,這樣,學生有了「立功贖罪」的機會,班級也因此而受益。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一味地去「懲戒」學生,而學生卻沒有發自內心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那這個「懲戒」又有多少用呢?
我想只有教育有了溫度,學生能夠去發現錯誤的原因,再去尋找不再犯錯的辦法,教育才是真實發生的,畢竟知道為什麼犯錯並不再犯錯遠比懲戒學生更重要。
⑶ 做有溫度的教育
教育需要什麼樣的溫度?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棵新栽的小苗,高溫和寒冷都不能讓其健康成長,只有和煦的陽光,而這縷陽光的溫度就是我們學校和教師的溫度。新教育研究院院長盧志文說過:「過分的熱情,就像過高的溫度,它會把你想孵小雞的雞蛋煮熟。」任何一個人從事教育工作,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度的激情,不可能一直處於亢奮的狀態。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對教育持有合適的溫度,師生交流傳遞的知識、道德、情感,也將是有溫度的。做一名有歷缺溫度的教師,才能不斷地用心、用行、用愛,用合適的溫度滋潤我們身邊茁壯成長的孩子們!
B、怎樣實施有溫度的教育?
教育需要適宜的溫度,不因內心的冷漠而麻木,不因外界的浮躁而喧囂。
一、燃燒對生命生活的激情
----用心辦有溫度的學校,讓校園充滿活力。
世界萬物中,唯有生命最為珍貴,一粒種子,一隻螞蟻,都聯系著一條小小的生命;生命是短暫的,我們去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用短暫的生命,繪出一幅絢麗多彩的畫!
教育生命的成長,無論是冰凍三尺的寒冷,驕陽似火的酷熱,還是潤物無聲的溫暖,都不能沒有溫度。溫度需要環境的創設,著力打造有溫度的教育「場」,才能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可以具體化為瑣碎而細小的教育細節,通過一個個教育場景的設置、一個個教育問題的設計、一個個教育情景的設想,用有溫度的教育細節來傳遞,文字才會站立起來影響到孩子。
要讓學校呈現流淌的狀態,沒有狀態它怎能流向深處,魚兒怎會游,水草怎會長?在這每個角落都有教育的世界,溫度的適當是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過熱容易燙傷,過冷容易凍傷,只有適合的溫度,才會促進和諧教育長成參天大樹。
二、沸騰對教育教學的熱情
---用行做有溫度的教師,讓課堂充滿激情。
「育苗有志閑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的人,出於強烈的使命感,要甘於寂寞,甘於辛勞,志於心、立於行----付出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
教師這個職業是蘊含著巨大力量的職業,因為教師是能夠邀請偉大和美好的事物進入課堂的那個人。只要教師敞開內心世界、堅持敏銳的觀察,就不會忽略或錯過在課堂上師生的對話中那轉瞬即逝的一份份偉大和一個個美好。
三、溢滿對學生學子的真情
---用愛豐滿成長的心靈,喚醒學生的個性。
教育家夏丏尊曾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生是衡量一個教師師德水平的標尺。
愛是一門藝術,能愛是一個低層面,善愛才是一個高檔次。要做到能愛、善愛,就要捕捉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微小「閃光點」,愛他肢衡辯們具有極大的可塑性----要燃起他們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要點贊他們的點點滴滴進步;要愛他們成長過程中孕育出來的一串串教育勞動成果。
C、新教育呼喚有溫度的教育!
教育是什麼?教育是農業、是耕耘,而不是急功近利;教育是傳遞、是培育,而不是揠苗助長;教育是生成、是喚醒,而不是物質唯上;教育是靜候、是呵護,而不是厚此薄彼;教育是個性、是改變,而不是整齊劃一。
辦有溫度的學校,是新教育實驗「攔棗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一道獨特風景,這個溫度體現在對學生的終極關懷和終身發展上,目的是讓學校成為孩子的生活佳園、學習樂園、精神家園。
我們是教師,我們就是擺渡人,送別人到岸的時候,也正是自己到達彼岸的時刻!
辦一所有溫度的學校,就是讓學生覺得校園的一草一木溫馨和諧,能吸引師生;就是要讓學生感到校園的幸福和溫暖,讓學生喜歡;就是能夠傳遞智慧、激活能量。就是讓學生感到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每天面對的不是單一的讀書做題;學生能夠張揚個性,揚長避短,自信陽光的成長。
做一個有溫度的教師,就是把學生當人看,一視同仁,常常有一臉永恆的笑,能夠春風化雨,感化學生。教師的溫度就是感染力,像一個磁場,在課堂上努力營造一種適合的情感河流;教師的溫度就是凝聚力,像一場甘霖,春風化雨般滋潤學生的心靈。
教育有了溫度,學生才會願意向我們敞開心扉,願意接受我們的影響,願意與我們進行心靈的交流和對話,教育才會蛻化為真正的教育。
⑷ 有溫度的教育
萬物皆有態鬧道,教書有其道,教育更有大道,教育的道在於立人,在於尊重,發現與喚醒,在於上所施與下所效,之間賦予人發展的能力,並引其向善,教育的道就在於有溫度,教育應是溫暖的,因為棋子像是一個個獨一無二的,鮮活的生命體,是個體與個體之間心與心之間的碰撞與交流。
有溫度的教育,朴實無華,是落地的教育,他拒絕浮躁的推介與包裝,蘊藏在孩子們慢慢長大的課堂,奔跑的運動場以及校園里的每一個地方,潤物細無聲。晨讀,午吟,晚讀,日復一日,讀書節,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年復一年,春種夏耕,秋冬收藏,孩子們就這樣在快樂而安靜的校園中長高長大。
有溫度的教育是遵循規律的教育,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這里沒有做不完的試卷,寫不完的作業,沒有抓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式的教育方式,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反對貶損,放棄,以揠苗助長,因為我們堅信教育是什以適度的力量。
有溫度的教育是充滿溫情的教育。有溫度的教育是蔡芸芝老師高高舉起,卻又輕輕落下的教鞭,是陶行知先生,送給學生,網友的4塊方糖,是教師節,背後摸摸10個孩子的頭,在拉拉5個孩子的手,在充滿溫情的教育中,教師面對的是每一個如此不同的生命,我們用心把孩子的每一天擦亮,讓孩子們每天都幸福快樂,有所收獲。
有溫度的教育是充滿寬容的教育。我們呼喚張弛有度,提倡科學思維,人有形形色色,事有萬萬千千,人生沒有標准答案,再多的情感和理伍閉凱性也無法確保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出錯,因此,我們在於,嚴於律己的同時,要懂得寬容他人,不讓愛的齒輪因錯誤而停轉。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腔喚溫度的教育需要教育者不急躁,不極端,不尖銳,講話有溫度,上課有溫度,著書立說有溫度,需要教育者內心豐盈,樂觀向上,愛每一個孩子,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並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業,需要學校成為孩子們自由成長的精神家園和樂土。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監獄人,那溫暖人心的力量,足以融化一切蒙昧冰冷與戾氣,讓真善美的種子萌發、開花。
⑸ 做有溫度的教育
一百多年前,千萬學子經過汗牛充棟的洗禮,筆墨書香的浸漬,傳承了中華文化;一百多年後,學生打開手機,輕動手指,只為了自己一時的歡愉;一百多年前,灑掃應對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一百多年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學生的常態;一百多年前,「家訓」是家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百多年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家長的信條;一百多年前「立人」是教育的根本,一百多年後「成績」是教育的先鋒。我不能說以上是全部,至少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變得如此的冰冷,如此的功利。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多麼希望魯迅再世,高呼「救救孩子清察猛」!我更想說的是做有溫度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教育的溫度是一個圓。
一粒種子想要長成參天大樹,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也是一個合力的過程。因為他需要的不僅僅是澆水,還需要適宜的條件(春天)發芽;需要陽光的關懷進行光合作用;需要一定的土壤環境,以便根從土中吸收水,礦物質,還有N元素,還有微量元素等;再加上恰當的澆水,以便分裂的細胞吸水。不經如此,只能夭折的夭折,歪斜的歪斜,空心的空心。一個孩子的成長也恰如種子長成大樹一般。常聽說「社會是個大染缸」,又聽說「三加二等於零」。當孩子眼裡看到的多是「以義謀利」時,當家庭的主要論題是成績時,教育的溫度也就降為冰點。即便學校的教育再科學合理,教育的合力未能形成,教育的圓沒螞出現了缺口,「千里之堤」也會坍塌。
突然聽說班裡的一個男生踹了老師的門,掀翻了辦公室的洗手池,差那麼一點就要踹到老師了,要不是家長拉著,要不是旁邊的學生拉著,就差那麼一點點就踹到老師了;聽說家長的到來是因為學生的學習問題;聽說孩子在家只要是學習,一切都可以商量或者讓路;聽說孩子雖然過了青春期,可是談學習就逆反;聽說同事們都義憤填膺,因為學生竟敢打老師,必須答橋以儆效尤。可是,那一晚,我很傷心,為了那個老師,為了那個家庭,更為了那個學生。因為我從來沒有想到那個孩子會做出如此出格的事。「親其師信其道」,不親其師大可以走開,何必要短兵相接呢?一個老師如此孜孜不倦卻換來的是學生的拳腳。可是靜思之,覺得孩子的錯誤真的應該孩子一人買單嗎?假如家長不為了學習驕縱孩子,假如孩子還有一些興趣愛好來緩解學習的壓力,假如……這又何嘗不是教育冰冷的浩劫。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還是老師,在那一刻,他們之間似乎只有利益的沖突,而忘記了生命的美好。教育有可為之,必有不可為之,教育不是機器模子。當非要將不可為變成可為的時候,悲劇就會上演。
二、教育的溫度在於教師的良知。
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教師是偉大的」,直到今天,我依然認為教師是偉大的,可是我更認為不是所有的教師是偉大的。「良知之在於心」,而良知最大的敵人就是功利心。一個把教書等同於其他職業的教師,一個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教師,一個功利心十足的教師從來都不是偉大的。真正的教育一定是「靈魂的工程師」。因為有溫度的教育,不僅僅是「授業解惑」,也不僅僅是考試卷上鮮紅的分數,更多的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是「以人育人」。所以偉大的教師雖然也把教書當成養家糊口的來源,但他絕不會計算自己的學生競賽得了一等獎能夠給自己帶來什麼實惠;偉大的教師雖然也天天把自己當成老師看待,但她絕對不會把學生當成「學生」,他會把學生當成和他一樣的生命個體去珍愛,其教育指向的是一個個獨一無二的、鮮活的生命體,意味著個體與個體之間心與心的碰撞與交流。「有不善未嘗不知,良知也;知之未嘗復行,致良知也」。教育只有拋開功利,努力做到「致良知」,一切就會水到渠成。教育不是為了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有溫度的教育應該是照亮別人的同時也照亮自己!
二、教育的溫度需在學生的心髓入微處用力。
一百多年前,明月寄相思,李清照的一句「雁過時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讓無數痴男怨女淚眼婆娑;一百年後,學生似乎更願意在虛擬的空間里戴著面具,扮演著另一個自我。生活的本真被信息過剩而沖刷殆盡,心靈無處安放。畢淑敏說「心為血之海,那裡匯聚著每個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質量就是人的質量」。於是我用我的溫度燃燒學生的冰冷,對抗機器的堅硬。我努力的讓我的學生有那麼一點點文學素養,努力的讓我的學生高雅一點點,努力的讓我的學生努力的嚮往陽春白雪,努力的讓我的學生的中學生活五彩斑斕。於是,我給我的學生講魯迅的「彷徨、吶喊」;講李白的「苦夢與飄然」;講《論語》中的君子的「禮儀、利義」;講《重返狼群》中生命的救贖;講《最強大腦》中最強大腦的淬煉;講《重構生命的意義》中生命原來可以重構;講《自控力》中的冥想;講身邊的人生百態。於是我讓我的學生在春天的時候觀察日日走過的小道旁的不知名的小灌木的葉子又多了幾片;我讓學生在秋天的時候站在校園的大樹下感受秋風的洗禮;我讓學生在24個節氣的日子裡和家人朋友過一個中國的節氣;我讓學生為我講砥礪奮斗的五年;我讓學生在節日里互相問候搶紅包﹍﹍這不僅僅因為我是語文老師,更因為我深知,學生無論是放浪形骸也好,還是木訥寡言也罷,是品學兼優還是談學習即色變,每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心髓深處都有自己的領地。所以,不以偏概全,不一概而論,不做加工模型的機器,做真正的有溫度的教育「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三、教育的溫度更多的是為了溫暖學生的未來
湖南某學校高三70名學生共獲得267封世界一流名校錄取通知書,包括239封美國綜合排名前100院校,21封澳大利亞八大名校和7封多倫多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加拿大一流名校的offer;南京某學校高三學生不到470人,已有295人被美、英、法、澳、日等名牌大學錄取,目前僅剩21人需參加今年高考……教育的神話讓無數家長心之所望。可是,也就僅僅70名學生,剩下幾十萬的考生情何以堪。因此,我們的教育關注的更多的是一般,而不是個例。常常聽到同行抱怨三流的學校還能怎樣。毋庸置疑,衡量的標准似乎只有成績,可是世界上畢竟絕大多是「凡夫」。 教育的溫度,關乎的不僅僅是學生一個人的未來,也關乎到一個家庭的未來,甚至幾代家庭的未來,因為思想是可以傳遞的。我們的責任更多的是讓那些即將成為「凡夫」的孩子不要再成為「俗子」。將來,他們可以貧窮,他們可以從事普通的職業,他們可以一生為了養家糊口而辛勞,但至少他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至少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都幸福而不自卑,至少他們可以在穿梭於市井之餘還在心裡擁有自己的「詩和遠方」,至少他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不再把分數作為唯一的追求,這就是教育的溫度,教育不僅僅為了眼前的苟且,更要著眼於學生的未來。
《傳習錄》中說「吾儒養心,未曾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而我也想說「吾儒教學,未曾離卻溫度,唯有順其天則生靈立。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唯有如此,方無愧於「育人」二字。
⑹ 做有溫度的教育
我「改變主義」轉寫「做有溫度的教育」這個話題純屬臨時決定,近日針對「接連」發生的殘暴的學生殺害老師事件,我更多的是思考「孩子為何這般心狠」、「心狠孩子背後隱藏著什麼」等問題。
然而,拜讀了近期眾多關於殺害老師事件背後的「評論」後,我贊同了各界網路、媒體的「斥責」。縱觀不斷的「同仁泄憤」,我心裡平靜了許多。作為一名教育事業的局中人,索性我就改變近日的思索朝向,不談「孩子為何這般心狠」,也不論「心狠孩子背後隱藏著什麼」,就站在教師的角度說一說:「做有溫度的教育」。
正如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語文特級教師李鎮西老師在其卓著《愛心與教育》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
我在此引用這句話來佐證「做有溫度的教育」的論斷,一不是質疑由於教師缺失愛心而引發殺害老師事件,二不是「灌輸」這一眾所周知的理論,旨在反思教師做有溫度教育的「行」與「措」。
或許我會在這篇文章里毫不留情地指責部分教師做教育沒有「溫度」;或許我所指責的現象不足為代表性,但我相信我所說的現象是真實存在。教師自我值得反思、檢視,管理領導也值得思考、引導。從而促使教師們由做有溫度教育的「理論家」改變為做有溫度教育的「行動家」,並具有自我的獨特的教育方式去綻放「教育溫度」。
我們教師也有自己的學生年代,閉眼重回當年,尋找我們喜歡什麼樣的老師,又討厭什麼樣的老師?
無疑不會忘記曾經給你關愛、那怕一點點關愛的恩師。
曾經在你無助的時候,他攙扶了;曾經在你失落的時候,他安慰了你;曾經在你犯錯的時候,他感化了你……為此,你沒齒難忘!
我們也曾討厭當年不聽是非的他,我們也曾拒絕當年一概而論而論的他,我們也曾對抗當年熱潮冷諷的他……為此,你也沒齒難忘!
換個位置,換種思路,我們不妨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有了這樣的良言指引,遇到「難教」的孩子,我們就會多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關愛,於是也就多了一些教育溫度。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為了「批駁」部分教師的教育態度,不少文章和領導常常引用的一句話。其實這句話的引用是有問題的,誤解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初衷,經李鎮西老師查找蘇霍姆林斯基相關書籍證實了這一不良說法。蘇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一書中他寫道:「直到不久前,這種說法還是相當流行的:『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師』,既然如此,那就應當沒有難教的學生了。而所謂難教的學生,是無能的教師臆想出來的而為自己的教育無能找借口。」緊接著,蘇霍姆林斯基便用了大量篇幅來論證:「難教的兒童總會是有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擺脫他們。」蘇霍姆林斯基嚴肅襲中埋而詳盡地分析了這樣的兒童產生的原因,提出了積極面對這些孩子的建議。
我在這里引用李鎮西老師證實的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段話,就是要重溫一個理念:難教兒童總會是有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擺脫他們,要積極面對這些孩子。但是,這句話只是教育者的嚴於律己,而非一種教育評價標准。現在一些領導——甚至一些教師出身的教育行政領導,恰恰以此作為「評價標准」,或者把這句話當成訓斥老師的「絕對真理」,於是,這句話便引起了老師們的反感,進而引起了爭論。索性老師們也就尋找著種種借口,拋棄了難教拍螞的孩子,並用消極的態度面對培斗這些孩子,長久以來「教育的溫度」就缺失了,甚至還把責任推給了他人!
有時我想:我們教出來的學生,或許一句完整的話都表達不清楚,道德素養那麼低。我們作為教育學生的執行者,還要把這樣的責任推給誰呢?「反思自己,檢視自己,努力前行,做一個有溫度的教育人」這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真諦。
上述領導的「不良評價標准」,加之教師的「推責觀念」,使得溫度教育理念便與溫度教育現實有了「隔膜」,被斷裂開來。目前我們教師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作為教育的局中人,在種種繁重的工作中,面對種種奇葩的家長和學生,客觀也好,主觀也罷,努力地尋找著種種自以為是的借口,把對教育熱與愛拋灑到雲霄,並以教育之外「第三方」的身份進行著種種指責與埋怨。導致理念與現實出現了重重障礙。
我國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慢教育思想的提出者張文質老師在《教師的「微革命」》一書中提出一個很實際的說法:不要說應試教育到要等多久,我們才能變革它,我們不要想這個問題,可能我們孩子一代,甚至孫子這一代,教育的某種困境還很難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思考的是,能不能從能夠改變的地方做起。
是啊,我們哪怕面對的是應試教育,但也可以使它更人性化,成為有溫度的應試教育,而不是冰冷的應試教育,是更尊重人的應試教育,是在人困難的時候,能予以援手的應試教育。
教育的愛不再是一種心態,而是一種能力。中國教育的希望在於每位老師從自己做起,與其說學生厭學,不如反思學生厭教;與其說客觀不足,不如反思主觀不力。因為我們能做到的只有改變自己,因為我們能實現的只有用愛感化。
我們要學習孔子的為己之學,把一個民族民族的目光、社會的責任,從關注他者、上位者轉變到每個個體自己身上;我們要學習孔子的仁學,把個人的目光,從關注世界,轉變到關注自己的內心。由內而外,從改變自身開始,來改變教育。
我們既要有個體的當擔精神,也要有集體的智慧精神。讓我們攜起手以當局者的身份,從自我檢視開始,克服重重困難,拾回對教育的那份熱、那份愛,切實踐行有溫度的教育。化冰為水,化水為汽,化邪惡為善良,最終優化我們的育人環境,讓我們安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