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中國未來的教育如何走出這個牢籠
擴展閱讀
兒童牙出不來了怎麼辦 2025-02-04 23:57:22
數學12重要知識點 2025-02-04 23:57:22
兒童有下眼袋黑怎麼回事 2025-02-04 23:49:24

中國未來的教育如何走出這個牢籠

發布時間: 2023-08-11 19:56:12

Ⅰ 怎麼走出教育發展的困局

顧明遠:中國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一、就教育論教育能走出教育的困境嗎?


教育是社會流動的主要途徑,是人們向上流動的最重要的渠道。但是社會分配不公,就業困難,貧富差距過大,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消除,這是教育出現問題的最主要的根源。要說教育的病理,這是最主要的病理所在。下面我們來說說其他的病源。


(一)「學而優則仕」的文化傳統影響著教育


中國文化傳統源遠流長。孔子提倡「學而優則仕」,提倡教育,任用賢才,起到了進步作用。科舉制度摒棄了世襲制和用人唯親的弊端,它激勵庶民百姓通過學習,進入仕途,促進了社會流動,相對公平,同時又鼓勵讀書,尊重知識,促進了社會文化建設,是社會的進步。但是,「學而優則仕」明顯存在功利主義思想,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的最大影響還製造了學歷主義的價值觀。這種功利主義、學歷主義價值觀一直影響到今天。我們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子女讀了書就要當幹部,當白領。西方社會則沒有這種思想觀念。比如,德國的孩子在上完四年基礎教育後就開始分流了,根據能力和成績分別升入主要學校、實科學校、文科中學。美國則大多是綜合中學,設學術課程和職業課程,由學生自己選擇,畢業以後也是有不同的出路。


(二)重學術輕技術的傳統思想


重學術輕技術的思想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培養「君子」的教育目標相一致的。君子是具有高深學問的人,是勞心者而不是勞力者,是不從事體力勞動的。技術掌握在勞動人民的手裡,但君子認為這是雕蟲小技,不屑一顧。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只重視倫理道德,不重視科學技術。


我們常常從出土文物中看到,我國古代已有很高的冶煉技術、制陶瓷的技術,哀嘆怎麼後來都失傳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學校教育不傳授這些技術,並且蔑視技術。知識分子不去總結這些技術,一旦掌握技術的工匠過世,其技術也就終結,不能流傳於後世。近代科學沒能在中國產生,不能不說與這種輕視技術的傳統思想和傳統教育制度有關。


(三)攀比文化助長了教育競爭


攀比是教育競爭的推手,所謂「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但是「起跑線」在哪裡?每個孩子的「起跑線」是一樣的嗎?現在許多家長把「起跑線」設到幼兒園,甚至更早。但是兒童成長是有規律的,而且有一定的階段性。超越兒童發展的階段性,不僅不能促進兒童的成長,反而會損害他的成長。


要知道,每個兒童的「起跑線」是不同的。劉翔和姚明的「起跑線」能一樣嗎?都是運動員尚且如此,不同的專業的「起跑線」更是不同。家長要找准孩子的「起跑線」,就要了解孩子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不要與別的家庭攀比。


(四)社會用人制度的學歷主義


社會用人制度對於教育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目前,我國勞動就業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用人單位不是考查應聘人的能力,而是看他的學歷。因此,學歷、名校往往被作為用人單位衡量個人基本素質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標。許多單位有的工作本來很平常,但招聘的時候提高學歷,要求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更有甚者,不僅要求高學歷,而且要「查三代」,審查你的本科是在哪類學校畢業的。「211」學校、「985」學校的畢業生就佔了極大的優勢。勞動力市場上的學歷歧視、性別歧視、身體歧視比比皆是,這種社會用人制度極大地刺激了升學、升名牌大學的競爭,惡化了教育環境。

Ⅱ 錢理群教授說,中國教育的病症是利益問題,教育問題該如何從根本上解決

錢理群先生認為中國教育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鏈,必須要對教育進行徹底的改革。利益鏈條一直都存在的話,必定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影響,孩子根本沒有辦法好好的學習。孩子學習知識是必須要有的一個過程,不法商家不能夠用這些來賺取一定的錢財。有關部門一定要進行嚴厲的打擊,把那些違規人員全部都給抓捕起來。因為只有用這種方式,才可以徹底的讓教育出現改革的現象。

總的來說現在的教育一直在剝奪孩子的理想,剝奪孩子的親情。家長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能夠一心都投在學習當中。根本不管孩子有怎樣的興趣愛好,必須跟學習有關才行。家長一定要替自己的孩子想一想啊,他們究竟喜歡做什麼。不能夠讓叛逆的心思變得越來越重,否則的話孩子可能會離家出走。

Ⅲ 教育行業未來走向如何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教育行業也在迅猛的發展。幾十年來我國教育行業已經從較為單一的公辦學歷教育模式發展為一套結合社會各方資源,覆蓋學歷及非學歷教育的綜合生態體系。廣義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增強人的體質活動的有組織或無組織的行為。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業余的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和網路教育等。教育行業按照接受教育的階段可以劃分:學前教育(幼教)、K12階段(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大學階段)和成人培訓(畢業後) ,從內容上也可大致可以分為學前教育、學歷教育、專業培訓、在線教育四大類。
政策層面上,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此文件的制定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2019年10月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共同發布了《關於2018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公告顯示2018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6143.00億元,比上年的42562.01億元增長8.41%。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辦學中的企業撥款,校辦產業和社會服務收入用於教育的經費等)為36995.77億元,比上年的34207.75億元增長8.15%。
教育行業在大環境利好的前提下,我們認為,未來十年,教育行業將迎來新一輪黃金發展期。教學質量提升將會是這個階段的主要驅動力,而資本則會是主要助推劑。不同教育行業子領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也呈現各不相同的路徑和機遇。《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教育優質化、普及化、公平化、終身化和創新服務能力反映了教育現代化的主要內涵,教師隊伍專業化、治理現代化、信息化、國際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因而未來教育行業的發展趨勢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

細分領域多,
每一個補缺市場都有發展的機會
教育市場是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服務對象的年齡跨度從 0-6 幼兒啟蒙階段到 K12,再到考研留學、職業培訓乃至終身學習。教育行業經過近十年的高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教育行業股權投融資數量達到300起以上(不含IPO和上市公司並購),2019年有三家教育公司市值破千億,分別是好未來、新東方和中公教育,盡管如此,三家市值破千億的公司總和在總體市場中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講佔比較低,因此未來中國教育市場一定會產生更多體量巨大的教育集團,每一家集團都不是大而全的,都可以在細分市場中尋找機會,獲得意外的收獲。
02

教育是真正剛需的消費升級

據專家預測,二胎政策放開將帶來每年500-600萬的新增出生人口,這將帶來千億的消費市場,充分打開了幼兒教育市場巨大的發展空間。據統計,教育支出在中國已經超過其他生活費用成為僅次於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很多家長甚至願意為了孩子的教育投資下「血本」,而隨著80後、90後等年青一代陸續升級為父母,教育培訓市場逐漸向著幼兒化和素質教育方向發展,素質教育和早教托育最有望成為未來的投資機構的「寵兒」。同時教育行業在資本市場的助推下必然也會帶動教育消費升級。目前三大股票市場教育上市公司合計超過70家,海外市場教育IPO也逐漸常態化,其中港交所成為大陸民辦教育企業上市的首選之地。一級市場的價格逐漸回歸理性,資金量的減少會使教育市場的馬太效應凸顯。教育的消費升級體現在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不斷擴大,促進教育行業產生更精準的教學服務,從而在整個教育行業產業鏈中消費需求會不斷升級。
03

教育信息化會加速發展

教育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內容、產品、技術、平台等不斷迭代升級,以互聯網、AI等為代表的新興科技賦能教育,推進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此文件的制定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未來教育信息化以及智慧教育相關的領域會得到很大的發展,教育信息化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教育資源不平等的問題,目前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基礎條件和發展態勢也具備了快速推進的基礎,所以此後幾年,教育裝備智能化和教育方式信息化會有快速升級的投資機會。特別是東西部教育不平衡,城鄉教育不平衡方面,未來會給予教育信息化更多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