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黨和國家有關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是什麼全面一些的,非常謝謝!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工作方針: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1、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優先發展是黨和國家提出並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基本要求,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
充分調動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積極性,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責任,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完善體制和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不斷擴大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
2、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
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3、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和試驗,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
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眾期盼良好教育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增強教育活力與體制機制約束的矛盾,為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4、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
5、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
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准。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
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
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准,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1)從形式上分類我國教育政策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
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十九)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加大教學投入。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把教授為低年級學生授課作為重要制度。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基本建設。
深化教學改革。推進和完善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促進文理交融。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
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嚴格教學管理。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改進高校教學評估。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增強誠信意識,養成良好學風。
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
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管理,不斷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培養質量。
(二十)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高校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中作出貢獻。
大力開展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堅持服務國家目標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加強基礎研究;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應用研究。
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推動高校創新組織模式,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團隊。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
充分發揮研究生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加強高校重點科研創新基地與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
(二十一)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規范校辦產業發展。
為社會成員提供繼續教育服務。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積極參與決策咨詢,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鼓勵師生開展志願服務。
(二十二)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
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優化區域布局結構。
設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專項資金,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新增招生計劃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地區傾斜,擴大東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區招生規模,加大東部高校對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力度。
鼓勵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率先發展。建立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軍隊人才培養體系。
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重點學科建設為基礎,繼續實施「985工程」和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繼續實施「211工程」和啟動特色重點學科項目。
改進管理模式,引入競爭機制,實行績效評估,進行動態管理。鼓勵學校優勢學科面向世界,支持參與和設立國際學術合作組織、國際科學計劃,支持與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基地。
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步伐,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產生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貢獻力量。
❷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教育政策有哪些
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全民素質教育的提出與基本完成普及義務教育
1985 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首次提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9 年6 月13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明確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明確規定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的基本理論,指明了我國教育發展的路徑和前景,標志著我國的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職業教育的成功轉型與職業證書制度的實行
20 世紀90年代以後,開始建立和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和勞動預備制度。1993 年,勞動部頒發了《職業技術鑒定規定》,1994 年,勞動部與人事部聯合頒布了《職業資格證書規定》,1994 和1996 年頒布的《勞動法》和《職業教育法》對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2004 年4 月,《勞動預備制培訓實施辦法》出台,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實行准入控制和職業證書制度。至本世紀初我國已初步建立起就業准入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起與國家職業資格相對應,從初級、中級、高級技工直至高級技師五級的職業資格培訓體系。
相關職業的執業證書制度、國家考試制度,使教育與就業進入規范化與制度化的管理機制,同時也使職業教育順利實現了從全面計劃經濟主導下的辦學體制,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求的辦學模式的轉變。
(2)從形式上分類我國教育政策有哪些擴展閱讀;
教育體制改革推進:
1.2006年,河北省邯鄲市優質中學的班額竟達到100餘名,而薄弱學校只有20多名,義務教育的不均衡困擾著市民和教育部門。從2007年開始,邯鄲市系統改造21所薄弱學校,建立教師流動制度,用3年時間打造了一個義務教育階段基本沒有擇校的城市。
2.銅陵、成都、沈陽等地都在創造性地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同時,中國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省級政府統籌規劃實施、以縣級政府管理為主的義務教育新體制逐步形成,免費義務教育從中國農村推廣到城市。
3.中國國家實施了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211工程」,實施了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985工程」。針對部門辦學、條塊分割和低水平重復等問題,通過 「共建、調整、合作、合並」等改革措施。
4.中國大規模地整合教育資源,高等教育體制和布局發生了變革。職業教育正在成為面向全社會、面向人人的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推動職業教育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的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的轉變。
5.從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推動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中國國家將民辦教育定位為社會公益性事業,納入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形成了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
6.中國政府堅持教育公益性質,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建立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制度,完善了國家助學貸款和高校學生入學綠色通道制度,確保困難家庭學生共享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教育體制改革
❸ 我國教育政策有哪些
法律分析:我國基本教育政策: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語言文字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一條 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❹ 2021年教育政策有哪些
2021年教育政策為,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內容重點是「雙減」:一是減少校內作業量,減輕學生負擔;二是減少校外培訓負擔,從嚴治理校外培訓機構。尤其是對於減少校外培訓負擔,措辭之嚴厲,措施之有力,可謂前所未有。本文認為,此次「雙減」新政,國家層面透露的風向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出重拳、出實策,讓教育回歸公益屬性,讓教育主陣地回到學校,助力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構建。此次「雙減」新政發出了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的強烈信號:教育改革不再是小修小補的局部性改革,而是具有政策組合拳攻勢的系統性改革。
合理確定招生范圍。保障特殊群體入學。嚴格規范招生程序。全面落實免試全覆蓋。各市教育局:
根據中央有關精神和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廳〔2021〕1號)要求,為切實規范中小學招生入學行為,現就做好2021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通知如下。
一、總體要求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規范中小學招生秩序作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任務。堅持屬地管理,實行「公民同招」。遵循公平公正,突出標本兼治,強化教育治理,著力構建規范有序和監督有力的中小學招生機制,堅決杜絕違規跨區域招生和爭搶生源現象,切實維護良好教育生態。
二、規范義務教育招生
1.全面落實免試全覆蓋。凡年滿六周歲適齡兒童少年依法進入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嚴禁任何部門、任何學校、任何機構以考試、測試、面試等任何形式篩選生源。小學入學按劃定的片區實行登記入學。初中入學一般採取劃片登記或對口直升方式,教育資源不夠均衡的地方,穩妥實施多校劃片,採取隨機派位方式入學。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條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國家保障教育事業優先發展。
第五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六條教育應當堅持立德樹人,對受教育者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治、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第十七條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
國家建立科學的學制系統。學制系統內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設置、教育形式、修業年限、招生對象、培養目標等,由國務院或者由國務院授權教育行政部門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