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的經濟文化功能有哪些
教育的經濟功能
1、 教育是使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的基本途徑。
2、 現代教育是使知識形態的生產力轉變為直接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3、 現代教育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傳遞功能。
人類文化有一個極其重要的特徵,那就是它只能學而知之,而不能通過遺傳的方式獲得。這就決定了人類文化從它產生的那天起就與人類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人類早期先民那裡,與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教育,通過口頭和行為傳授的形式,傳遞著原始的文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文化的豐富,特別是由於文字的出現,人類文化單純靠口頭和行為傳播的形式已不能勝任,人類社會有了專門傳授文化的機構的需要。這時,學校教育便產生了。教育傳遞著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較為迅速、經濟、高效地佔有人類創造的文化財富。使一個人從毫無文化內容的「自然人」變成一個具有攝娶鑒賞、創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如果人類文化不從上一代傳遞給下一代,那麼,人類文化的保存、積累與發展就將成為不可能。新的一代如果去重復他們的前輩所經歷的事,人類就不可能進化,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結繩記事、鑽木取火的蒙昧時代。就世代交替的整個人類而言,人類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承繼者。就其每一代人而言,人們首先是文化的承繼者,然後才是文化的創造者。「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接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只有先佔有文化,然後才能創造文化。
第二、選擇功能。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培養人的過程。這一過程離不開確定的教育內容。而確定教育內容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選擇文化的過程。教育內容之所以需要「確定」,一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任何文化都包容著先進與落後、崇高與卑下、文雅與粗野的成份。而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文化價值的引導工作,它需要擷取文化的精華編成教材,提供給受教育者適應社會生活發展變化需要的觀念、態度、價值、行為方式以及知識與技能;二是因為,作為教育對象的青少年其身心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人們的認識能力、道德實踐能力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教育內容的確定必須考慮這一點;另外,人腦容量的有限性與人類文化知識的無限廣闊性構成了一對矛盾,教育不可能把人類的全部文化知識在一定的時間內都傳給受教育者,這也就需要確定教育內容。學校教育對文化的選擇還可以通過對教師的選擇得以實現。因為「學校的真正性質和方向並不是由地方組織和良好願望決定,不由學生委員會的決議決定。也不由『教育大綱』等決定。而是由教學人員決定的」〔2〕。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實行「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因而,在當時的北大,既有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也有宣傳資產階級學說的,還有鼓吹中國傳統儒家學說的。這實質上就是教師在利用教育對文化進行選擇。教育對文化的選擇,在多種文化觀念相沖突的歷史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和重要。如在我們今天的社會文化觀念中,除了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文化觀念外,還有封建主義的文化觀念,西方的文化觀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觀念。資本主義的文化觀念。傳播、傳遞什麼樣的文化觀念,我們教育的選擇功能的意義就更加重要和突出。
第三、創新功能。
教育不僅僅是傳遞固有的文化,而且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在人類已有的舊文化中力求更新與創新。使之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也必須不斷地創造與更新文化。而人類正是通過教育,把已有的文化財富內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精神財富,培養、造就他們與文化發展相關的個性和創造力,從而使文化得以發展和更新。新的一代,通過教育,迅捷而有效地分享、佔有人類文化的精華,然後即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新的創造。因此,教育作為傳遞人類文化的手段。不僅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同時也具有「文化繁殖」、發展——更新文化的功能。換言之,教育傳遞文化,實質上是一個「文化移植」、「文化增殖」、文化再生產的過程。而這個再生產過程。是一個擴大再生產,且具有經濟、高效、模仿和接受,而是一個不斷重組和建構的過程。人類學家格里庫里·貝特森在《思想生態學的步驟》一書中,強調了這樣一個觀點:「文化本身是復雜的,學習文化的過程也是復雜的,從某種意義上看,每一代人對他們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結構自己的文化。」
❷ 簡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四個方面,分別是教育的文化傳遞功能、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教育的文化創造功能。
首先來看教育的文化傳遞功能。
如果人類文化不從上一代傳遞給下一代,那麼,人類文化的保存、積累與發展就將成為不可能。新的一代如果去重復他們的前輩所經歷的事,人類就不可能進化,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結繩記事、鑽木取火的蒙昧時代。教育傳遞著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較為迅速、經濟、高效地佔有人類創造的文化財富。使一個人從毫無文化內容的「自然人」變成一個具有攝取鑒賞、創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社會性信息,因而也是人類的獨有信息,獨立於人體之外,不能靠生物遺傳方式去為他人獲得,而只能通過「社會遺傳」。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它以文化為中介,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動實現文化的傳承,客觀上起著文化傳承和普及的作用。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將人類積累起來的文化,經過選擇、加工成教育語言和文字的形式,在與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動中傳遞給受教育者。於是,上一代的文化被傳遞到下一代,為他們所繼承、接受、理解、掌握。文化的傳承和保存在教育過程中得以實現。
教育通過使人類掌握文化傳遞的手段和工具實現文化的傳承和保存。人類通過教育不僅可以繼承文化、保存文化,而且教育亦可使受教育者掌握繼承和保存文化的工具和手段。伴隨著社會的前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新的文化傳媒不斷涌現,教育一邊利用這些傳媒高質高效地進行文化傳播和保存,同時,也把使用這些傳媒的方法教給了學生。於是,學生便可利用這些新的工具和手段,如電視、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等自己去獲得文化。
其次,來看教育對社會文化的選擇功能
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實行「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因而,在當時的北大,既有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也有宣傳資產階級學說的,還有鼓吹中國傳統儒家學說的。這實質上就是教師在利用教育對文化進行選擇。教育對文化的選擇,在多種文化觀念相沖突的歷史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和重要。
教育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它必須對浩瀚的文化作出選擇,根據統治階級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對社會現實的文化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去偽存真,向學生提供科學的、有價值的文化。 這既能引導社會文化向健康方向發展,更能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選擇和批判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
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文化選擇。這些途徑有通過培養目標選擇文化,通過課程標准和教材選擇文化,通過教育過程選擇文化,通過教師群體選擇文化,以及通過學校的種種制度選擇文化等等。
在動態發展中進行文化選擇。縱觀人類教育的發展史,教育對文化的選擇並不是靜止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變化的,表現在:選擇的范圍不斷擴大,由窄到寬,由區域文化到世界文化,選擇的重點發生轉移,由宗教文化到世俗文化,由古典文化到現代文化。
再來看,教育對社會文化的交流功能
教育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促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是內在的教育過程本身。教育過程本身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學習,對文化進行選擇、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進文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二是外在的交流活動。如互派留學生、對外學術交流和合作等,促進不同民文化間的相互吸收、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
最後,來看一下教育對文化的創造功能。
教育對文化的選擇、批判和融合功能,也就是在構建新的文化特質和體系,使文化得到不斷的更新和發展。教育不僅直接產生新的文化,如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學技術,還通過培養創造性人才,來從事文化創造活動
首先,教育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培養了一支文化建設的生力軍,為文化的創造提供了可能性。人是文化的主體,人不僅是文化的承擔者,同時又是文化的創造者。教育作為形成人、發展人的手段,就是利用人類已有的文化成果去影響人,塑造人的個性,把社會文化轉化為個體文化,外在文化轉化為內在文化,使人由愚昧的野蠻人成為開明的文化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無限地發掘了人創造文化的潛能,增強了人創造文化的力量。
其次,以科學研究為主要形式的文化創造活動正成為現代教育,特別是現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科學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職能,有科學研究就有科技成果,有科技成果就有其在實際中的應用,就有新文化的不斷產生。因此,從教育與文化發展的歷史來看,高等教育創造新文化是積極的、推動社會發展的。
總之,文化的生命不僅在於它的保存和積累,還在於它的更新和創造,只有時時更新的文化才能源遠流長。而教育是實現這一切的最好手段。
❸ 教育的功能有哪些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動和系統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功能如下: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對象劃分——個體發展功能和社會發展功能。 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教育的微觀功能)指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動的內部結構特徵所決定,發生於教育活動內部,也稱為教育的本體功能。
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指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教育作為社會結構的子系統,通過對人的培養進而影響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教育的社會功能主要包括人口功能、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是教育的本體功能在社會結構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教育的社會功能主要是推動社會變遷與促進社會流動。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通過開發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社會化,引導人的社會實踐,不僅使人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且能夠推動社會的的發展。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包括:教育的經濟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生態功能、教育文化功能。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是指社會成員通過教育的培養、篩選和提高。
能夠在不同的社會領域、社會層次、職業崗位、科層組織之間轉換、調整和變動,以充分發揮其個性特長,發揮其智慧才能,實現其人生抱負。
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按其流向可分為橫向流動功能和縱向流動功能。橫向流動功能是指社會成員因受到教育和訓練而提高了能力,可以根據社會需要,結合個人意願與可能。
更換其工作地點、單位等,做水平式流動。教育的縱向流動功能則是指社會成員因受教育的培養與篩選,能夠在社會階層、科層結構中做縱向的提升,包括職稱晉升、職務升遷、薪酬等級等等,以提高其社會地位及作用,亦稱垂直流動。
2.按教育作用的性質劃分——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積極功能)指教育有助於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積極影響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積極的功能。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要促進教育正向功能的實現,必須充分遵循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客觀規律。
教育的負向功能(消極功能)指阻礙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消極影響和作用。教育的負向功能是由於教育與政治、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教育者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不正確、教育內部結構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對社會和人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按教育功能呈現的形式劃分——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教育的顯性功能指教育活動依照教育目的,在實際運行中所出現的與之相吻合的結果。如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等,就是顯性教育功能的表現。顯性功能的主要標志是計劃性。
教育的隱性功能指伴隨顯性教育功能所出現的非預期性的功能。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的區分是相對的,一旦隱性的潛在功能被有意識地開發、利用,就可以轉變成顯性教育功能。
❹ 教育有哪些功能
教育有個體功能、社會功能、顯性功能、隱性功能、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等。
1、個體功能
促進個體思想意識的社會化;促進個體行為的社會化;培養個體的職業意識和角色。
開發人的創造力,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
2、社會功能
教育改善人口質量、提高民族素質、教育促進文化更新與創造功。
教育通過生產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的發展
3、顯性功能
教育通過提高國民的人力資本,促進國民收入和經濟的增長。
4、隱性功能
教育傳播科學,啟迪人的民主觀念;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5、正向功能
教育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功能。
當社會發展處於正向時期,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功能總體上是正向的,但也由於某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教育與社會的外部關系失調,出現了局部的負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