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強化課堂紀律: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有一個好的課堂紀律,有一個好的學習風氣,學生有一個好的學習狀態,能夠安心投入到學習之中,所以教師平時就要好好管理班級,多對學生進行教育,保證上課時課堂紀律比較好,這樣自然教學質量就比較高了。
2、精心備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第一步自然是要精心備課,對所講的內容了如指掌,鑽研教材,理解掌握教材的重難點,同時還要備學生,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怎麼樣讓學生接受,掌握教材的知識點。
3、調動學生參與: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自然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就是學生配合教師,如果教師只顧自己講,學生不參與,不學習,那課堂效果自然是低下的。調動學生參與的方法,可以使用多媒體,也可以設置一些問題等。
4、教學方法新穎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效果是比較低下,教師就要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性,可以使用小組合作,讓學生自己討論探究,教師做好指導,這樣學習效果是比較有效的。
5、關注所有學生:課堂教學質量高,自然就是全班學生通過每節課的學習,都有所收獲和提高,而不是少數的幾個優秀的學生,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就要做到關注全體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對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學習差的學生,更要多提問,多幫助他們,才能讓自己的課堂質量提升。
6、注重課堂檢測和反饋: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注重課堂檢測和反饋,就是留下一定的課堂時間把自己本節課所講的內容,檢測一下,看看學生掌握的如何,然後再查漏補缺,看看學生沒有掌握的內容,再細講一下,鞏固掌握。
7、多學習多反思: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學習新的教學方法,新的管理經驗,教師不能閉門造車,要多和其它的教師進行討論,尤其向優秀的教師學習,然後就是結合自己的課堂多多反思,寫反思日誌,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只要堅持就會成功的。
『貳』 老師應該怎麼做才能教育好學生呢
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採取正確的方式,如果說老師用錯誤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話沒有辦法教育好孩子。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應該做到言傳身教,因為學生除了學習老師所傳授的知識之外,還會學習老師的相關處事風格,如果說老師在孩子們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樣子非常毀三觀的話,那麼孩子很有可能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從而成長為一個三觀不正的人。
老師應該用真誠的態度來教育自己的學生,並且應該用正確的態度來教育自己的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誠,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向更好的方向成長。總而言之,老師在學校裡面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隨隨便便的就去指責孩子,應該用最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孩子所做的事情。
『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能做到更好的教育
1、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學習習慣。孩子貪玩而忘乎所以,主要是約束力不夠,計劃的制定正是糾正的最佳方式。通常是主動和孩子商量,一份有效的計劃也就做好了。還要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環節:一是抓好督促檢查。二是開始對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可一步一步來。三是做好總結。最好一星期進行一次總結,可以因孩子執行計劃時表現的好壞,以獎勵的方式滿足他的一些需要,以激勵他執行下一星期計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但是也要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專家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
2、定目標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可操之過急。家長過高地給孩子提出各種要求,過分地強迫孩子學習,佔用了孩子的娛樂時間,使得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總想玩。應多與孩子交流,嘗試著成為孩子的朋友,看到孩子在改變自身存在的不足方面的積極變化。同時對孩子改正不足不可一曝十寒,立竿見影,要允許孩子身上「毛病」的反彈。做好與學校教師間的經常性溝通聯系。經常與孩子的教師取得聯系,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可以從教師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基本狀況。這樣一方面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對孩子作出一個更全面准確的評估和判斷,同時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採取有的放矢的方法有效地幫助孩子予以克服。此外經常與教師取得聯系,還可以及時了解孩子課程的進展情況,便於及時督促孩子按進度進行鞏固復習。
3、要讓孩子能夠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要自覺就必須自主,沒有自主的自覺是不能長久的。因此,在孩子的學習方式上家長應給予其充分的自主權,讓孩子在一種適應他自身喜好的、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去學習。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只提出總體的要求,具體的細節讓孩子自己去把握,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增強學習的效果。讓孩子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學習就會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教導他關懷別人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4、有創意的贊美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贊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贊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與孩子進行必要正常的交流。和善的交流可以拉近與孩子間的距離,可以了解孩子的內心。同時可以通過與孩子間的交流,把一些只有在孩子出錯時才「教訓」的道理自然而在地灌輸給孩子。把對孩子的評價在日常談話中自然地表露出來,既不會讓孩子感到你是在專門「有意表揚」他,同時還可以讓孩子了解你的觀點和看法,增強自我信心。與孩子談話除了學習上的交流,還應有思想上的交流。通過平等和善的對話,要讓家長成為孩子的朋友,不是讓家長成為孩子的領導。這樣孩子就會得到一種人格上的尊重,對於強化自律意識是有好處的。
5、父母不僅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也要注意自己的學習。大人通常情況下總認為學習只是孩子們的事,其實做家長的也要學習如何做家長。可主動上網找一些教育孩子的論壇或有關知識看看,進行這方面的學習。同時與其他家長之間的交流也是一種互相的學習,把每家庭教育孩子的得與失拿出來交流一下,可以避免很多彎路,收獲更多喜悅。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要孩子不看自己喜歡的節目、不玩自己喜歡的游戲是很難的,強迫不是好辦法。一個家庭中父母如果成天自己坐在電視機前或是電腦前玩,而大聲地呵斥孩子去看書,這其實是很難有什麼說服力的,孩子從心裡是不「不服氣」的。因此日常在家庭生活中,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養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有著重要的示範引導效應。
6、尊重孩子,賞識孩子。著名的「賞識教育法」提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一觀點已成為當代教育學上一個被普遍認同的觀點。一味指責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這種指責式教育對孩子改變身上的壞「毛病」收效並不大,有時甚至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想著法地和你「捉迷藏」、「打游擊」。嘗試賞識教育法後,用激勵的方法教育孩子,往往這樣,孩子大多情況下都能及時改正「毛病」,改「邪」歸正,收效良好。放棄完美主義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凈,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么嚴重嗎?」如果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