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家為什麼要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大幅度擴大招生
一、大學擴招的有利因素
對於大學擴招,主要有以下有利因素:
1.提高高中升學率,使更多學生圓了大學夢。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可以分配工作,因此考上大學就等於拿了「鐵飯碗」,就成了國家幹部,人們認為高考是最好的出路;對農村的孩子來說,高考更是「跳出農門」的唯一選擇。「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流傳幾千年,在計劃經濟時代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而現在大學急劇擴招,門檻越來越低,高中升學率持續上升,進入普通高校不再是難事。據相關數據顯示,2003年北京的錄取比率達到70.8%,廣東省的錄取比率與2002年持平,陝西達到 56.47%,江蘇為70%,江西為62%,湖北為64%。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高考錄取率都是比較大的。現在家長、學生和高中學校所關心的不再是能否上大學,而是上什麼樣的大學。
2.提高國民素質,提升學歷,縮小與國外受教育水平差距。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達1600萬人,全國普通、成人高等學校本科、高職(專科)在校生達 1462.52萬人,其中,普通高校903.36萬人,成人高校 559.16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162.98萬人和103.18萬人,增長25.63%和22.63%。研究生發展較快。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共招收研究生20.26萬人,比上年增加 3.74萬人,增長22.65%。在學研究生50.10萬人,比上年增加10.78萬人,增長27.41%。從數量上衡量,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2%-3%,與西方發達國家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的規模指標有相當大的差距。經過近幾年的擴展,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15%,初步進入到大眾化教育階段。
3.推遲初次就業時間,緩解就業壓力。當前階段,正是人口出生率高峰期所誕生的嬰兒成長時期,這一年齡段的人口特別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學校,減少當前的就業人數,降低就業壓力。有數據表明,1995年幼兒園學生規模最大,這批人在1997年進入小學,實現了小學規模最大化,從1990年到2002年初中階段學生規模依次遞增,小學六年教育到2003年達到頂峰。從高中階段和高等學校階段看,學校平均在校生依年份遞增,至目前還沒有達到頂峰。這一方面反映出生高峰期學生高潮正隨年齡增長逐漸上移,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教擴招的效果。顯然,如此龐大的群體一旦進入就業隊伍,勢必對就業造成巨大壓力。發展高等教育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辦法,也是按學齡期學生人數比例發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發展經濟,拉動內需。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進入低谷,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了市場疲軟、消費熱點消失等問題,而高等教育一直供不應求。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矛盾日益尖銳。因此,學界呼籲:應大幅度發展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藉此拉動內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帶動經濟的增長。這一政策的實施擴大和發展了教育產業,使教育成為一門熱門投資行業,增加了人們對教育的投資和消費,也增加了教育從業人員,帶動了教育相關行業的發展。
5.實現教育發展階段性飛躍。美國教育社會學家、伯克利大學的馬丁·特羅教授以美國和戰後西歐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為研究對象,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指標,探討數量增長與性質變化的關系,將高等教育發展歷史分為「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他認為:「一些國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規模擴大到能為15%左右的適齡青年提供學習機會之前,它的性質基本上不會改變。當達到15%時,高等教育系統的性質開始改變,轉向大眾型;如果這個過渡成功,大眾高等教育可在不改變其性質下,發展規模直至其容量達到適齡人口的50%。當超過50%時,即高等教育開始快速邁向普及時,它必然再創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因此,我國大規模擴招,也是提升教育發展階段,使更多的適齡青年享受教育的一個措施。
二、大學擴招的不利因素
從國家和社會發展角度看,擴招顯然利大於弊。但這種政策在實踐中呈現出許多弊端,對高等教育管理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主要有:
1.升學擴招。實際以降低分數,放低要求和標准為代價,使擴招的一般高校學生平均素質降低。研究表明,人類的智力發展成正態分布,智商特別高的和特別低的人群比較少,大部分人處於中間層次。這種數量結構在一定的人群規模下是穩定的。因此,當高智商的人被招收到大學之後,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就只能降低質量向低層次人群發展。以遼寧省為例,1998年第一批本科錄取分數線為512分,1999年為465分,分數線如此大的差異足以說明兩年錄取新生的學習質量有著明顯的差距。
2,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實行「大眾化教育」,致使大學生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各種不良現象增加。如「硫酸潑熊現象」、「馬加爵現象」、「木子美現象」等。當然有些人可能認為這並不與擴招存在必然聯系。但筆者認為,這一方面是低素質的學生進校後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大學規模擴大而造成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上的缺位引發的。擴招之後,不安於學習而只想混張文憑的現象明顯增多;各種標新立異,道德缺失的行為大量存在。擴招後教育經費的緊張造成學校不斷提高學費。補貼、扶貧金的有限使得家境貧寒的學生不得不出去打工,追求各種誘惑增多。這些都對整個校園的學風、道德、文化環境造成強大的沖擊。
3.教育管理難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上述情況的存在,給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帶來很大困難。針對這些情況,學校不得不加強學生的日常管理,從思想行偽到學習指導,從學籍管理到自強自律,都要學校督促。思想教育也成了各高校另一個教育重點。這實際上是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式的下移,即本該高中完成的任務現在要由大學來做。擴招後學生的學習基礎差異很大,基礎差的學生大幅度增加,補考現象明顯增多。為改變這種現象,一些學校不得不改變教學計劃,在保證正常教學的基礎上又分別設立了提高班、加強班。這無形中給學校本來緊張的師資又增添了負擔。其他方面如教務運行規劃、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考試制度改革、教學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員隊伍素質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與招生規模迅速擴大不相適應的問題。
4.擴招給後勤服務帶來巨大壓力,教學資源日益緊張。目前在校本專科生人數劇增,而教室、實驗室乃至操場等教學及學生活動場地面積並沒有大量增加,據不少導師和研究生反映,在他們的研究工作中,對學校圖書館的利用程度不高,不是新書難以及時上架,就是上架的新書不見蹤影。一些院校的理工科專業實驗室,在原本由一人或兩人操作的實驗位置上,現在要安排三四個學生,甚至更多。部分實驗課,有時不得不改為表演課。有不少研究生對住在校區外和同寢室人多(如4人)不滿意。其主要原因是,在擴大招生規模之後,生活、學習所必須配套的硬體設施的建設速度和完善程度,未能較快地滿足研究生的需求和期望。
5.教育環境、師資問題日益突出。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需要增加師資,如果師資跟不上,生師比提高過快,教師負擔過重,精力投入不足,就會影響授課質量。如果師資也以同樣速度增長,有可能又會因師資規模增加過快而導致整體師資水平下降,同樣影響教學質量。以北京理工大學為例,按其目前的在校生規模和國防科工委批復的生師比14:1計算,僅本專科教學需要專任教師950人,現在該校一個學年中為本科生講過課的教師卻只有約600人,不得不安排了許多合班大課,甚至有些外語課也不得不合班上課。據調查,該校目前教授和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為本科生上課的比例只有約 50%,相當多的院系一半以上的教授從不為本科生上課。
6.學生就業壓力增大,出口不暢,就業向低層次發展,社會對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由於全國高校大幅度擴招,本科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越來越多的本科生選擇了考研。國家教育部44所直屬高校1999年本專科畢業生平均初次就業率為82%,即有18%的本專科畢業生在派遣工作結束時尚未落實就業崗位。2001年,有關部門計算出207所高校10個一級學科畢業生的平均初次就業率為74%。然而,一些專業的碩土畢業生就業難也已初見端倪,逼迫已初步接受高等教育的畢業生剛進入市場就業就不得不面臨提高學歷層次的問題,一時間高學歷教育熱風靡中華大地。與此同時,由於就業機會有限,致使那些懷才不遇的畢業生只好屈身附就,尋找低一級的工作;另一方面僱主也傾向於僱傭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從事文化程度較低的人能乾的工作。其結果,原本由中學畢業生乾的事情現由本科生干,由本科生乾的事情由研究生干,最終導致知識的相對失業。這樣,人才高消費現象便產生,且愈演愈烈,人力資源被無謂浪費,出現了教育「過度」問題。
7.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逐漸降低。教育的「過度」導致了知識的失業,反過來,知識的失業又促進教育層次的進一步擴張,由於本科畢業生在就業中越來越被動,普通高校不遺餘力爭上碩士點、博士點,名校則拚命擴大碩士生、博士生的招生規模。事實上,知識水平的升級並沒有與教育層次的升級成正比例,研究生教育存在著「炒現飯」的現象,一些研究生專業並沒有比本科生教育增加多少知識點。本科及本科以上三大學歷層次的知識水平差距正在縮小,三者間的能力檔次已不是十分明顯。另外,「導師水平參差不齊」,也是我國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而研究生中「1/4時間掙錢,1/4時間談戀愛,1/4時間學外語,1/4時間搞專業」的情況,也大量存在。
8.精英教育機構承擔著大眾化教育的任務。理論上,精英教育機構培養的是理論性、學術型人才;大眾化教育機構培養的是實用性、職業型技術人才。兩者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與教育方法不同。精英教育機構承擔大眾化教育任務,並無優勢。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精英型的大學,一般不承擔大眾化教育任務。有的也辦大眾化教育,大多是另設附屬機構,另搞一套模式。大眾型人才的培養,是由社區學院、多科性技術學院、短期大學、開放大學等來承擔的。但中國當前的情況不是如此。1999年擴招以來,大量的擴招任務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重點大學也承擔了沉重的擴招任務。除原已承擔的成人教育學院、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輔導班等之外,擴招之後,普通高校又增辦高職學院、網路學院,還紛紛增辦二級學院。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重點大學,由於承擔繁重的大眾化任務,辦學力量分散,教育資源分散,承受著猛烈的大眾化教育的沖擊。近年來,重點大學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質量下降的事實令人擔憂。因此,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實施過程中,必須保護精英教育,減輕大眾化給予精英教育機構的壓力。
三、對高教管理的建議
顯然,大學擴招對大學教育管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如何減少弊的影響而增加利的因素是一個巨大的課題。這要求我們進一步明確辦學目標和發展方向,實行適度規模擴展;另一方面,要求各大學不斷改善條件,擴充師資,完善管理,實現資源優化升級,加強對學生的教育,不遺餘力地保證教學質量。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高等教育的規模要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進行適度超前發展,但不能隨意超越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科技發展需要。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其規模應該平衡地、適度地發展,不能搞「大躍進」。在增長的方式上,高等教育應該走外延式發展道路,著重增辦國家財政負擔較輕的民辦高校和人才市場需求量較大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同時進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疏通社會對高等教育投資的各種渠道,調動全社會力量支持辦高等教育。要引進國外資金舉辦高等教育,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和個人捐資辦學,實行繳費上學等措施,保證對高等教育的投資與其規模發展速度相適應。
2.根據不同的高等教育形式,建立不同的高等教育質量標准,建立社會、政府、學校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評估機制和評估機構,加大對高等教育質量的監督力度。進一步提高對教學質量工作的認識,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與保證體系,建立和各級各類人員的質量責任制。
3.明確發展地位和辦學目標,辦特色學校。任何大學,都應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照搬別人的模式與經驗。由於各學校的師資條件,教育資源和文化環境不同,因此,每個學校應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而不都辦大而全、小而全的普遍一律的綜合性大學。一個學校的好壞不在其規模的大小,而在其輸送的人才質量。國外的一些著名學府如美國常青藤聯校,其招生規模嚴格限制,寧缺毋濫。正是這種理念使其幾百年都是世界一流學府,維持著良好的聲譽。因此,像北大、清華等名校就應該以精英教育機構為發展方向,限制招生規模,減少大眾化教育任務,將有限的精力和資源用在有限的精英人才培養上,集中力量以保障、提高教育質量與科研水平,爭取成為世界一流學府。大規模擴招,反而會削弱其實力,使本來有限的資源分散,降低培養水平。
4.加強師資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穩定教師隊伍。制定並執行好教師資格制度、教師晉升制度、教師淘汰制度和教師退休養老制度。吸收社會上各行業的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或兼任教學工作,讓先進思想、先進科學技術進入課堂、融入學校的教學之中。教師隊伍在數量上要保持與學校規模相當的師生比,而不能一味地提高。學校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吸引教師把主要精力用於教學。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師德教育,要把培養中青年教學骨幹與培養學術帶頭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保障教學投入,加強教學基本設施建設。隨著招生規模擴大,學生住宿,教室,實驗室、課外活動場地等均日趨緊張。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教學基本條件作保障,教學質量無從談起。學校應根據發展規模保障教學投入比例。
5.加強學風建設。改革考試制度和用人制度,引入黨爭機制和淘汰機制,不以一次考試定終身,不僅僅憑考試成績定前途。建立學生能力檔案、業務檔案和品行檔案,保證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目標的實現。學校要採取各種可行的措施,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成才觀、就業觀,同時要嚴明學習紀律,堅決排除一切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營造弘揚正氣:崇尚科學的校園文化氛圍。
6.深化教學及管理制度改革。要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加強專業建設,調整好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使高等教育的專業更加貼近社會,同時保證基礎學科的發展。調整好高等教育專業、規格、層次的結構比例和高等學校的結構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的辦學效益。加大對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切實改變落後的教學模式,學習、引進和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先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大力提倡使用先進教材,同時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大力促進教學手段現代化。不斷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促進教學管理手段現代化。改革高等學校的管理體制和內部管理體制,使高等學校輕裝上陣,圍繞著國家經濟和社會需要自主地確定本校的發展計劃和制定發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