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新時期幼師該樹立哪些教育觀
擴展閱讀
唱吧怎麼設置歌詞帶音符 2025-02-05 08:02:00
如何教育貓做錯事 2025-02-05 07:46:37
什麼樣的動漫才好看 2025-02-05 07:46:01

新時期幼師該樹立哪些教育觀

發布時間: 2023-08-08 22:01:20

A. 新時期幼兒教師應具有哪些新意識

作者:楊帆 時間:2013-08-04 16:04:20 1、未來意識 幼兒是祖國未來的主人,肩負著振興中華的重任。所以,幼兒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幼兒教師應具有未來意識和未來眼光。看問題、想問題、做事情更應當具有未來觀點,學一些未來學知識,掌握一些科學預測技術、方法,才能高瞻遠矚,為祖國培養好未來所需的人才。 2、國際意識 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是不可抗拒的潮流。許多國家在本國民經濟向日益開放的、相互依存的世界一體化方向轉化的同時,提出教育要面向國際,要培養「跨越國境的人」、「面向世界的人」、「善於與他人合作、共事的國際人」,也就是國際型人才。 3、全球意識 全球意識是新時期幼兒教師應該具備的一種新意識,它的興起是未來人類社會意識發展的一種新趨勢,是一種對全世界、全人類的關心。幼兒教師樹立全球意識也是現代社會發展和幼教事業發展的需要。 幼兒教師既要具有全球意識,又要具備開展全球教育的能力,不斷的學習和吸取新的教育理論和理念,打開窗戶看看外面的世界,把眼光放長遠一些,開闊自己的眼界,根據實際情況,取其精華。 4、創新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成長過程天然地帶有創造性的特點,一個教師完全有可能,也完全應該在這種勞動中創造出具有個人風格的教學方法,創造出新的教育知識」。未來社會需要大量創造型人才,創造型人才需要創造型的教師,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實踐中探索創新教育方法,總結教育經驗,轉變教育理念,從知識傳授向引導創新轉變,並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教育技能。只有樹立創新意識,探求創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創造性的教育,才能真正培養就有創新精神的幼兒。 5、終身學習意識 幼兒教師應該成為終身學習者,學會學習,不斷求知,與時俱進。終身學習是自身發展的要求,是幼教事業發展的要求,是信息社會的要求。面對幼兒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每位幼兒教師都面臨著許多新問題的挑戰,需要適應「角色轉變」、「角色規范」、「角色學習」和「角色創新」。

B. 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觀念有哪些

一. 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

幼兒教師要以幼兒為本,以促進幼兒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作為幼兒園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 「活動主導」的教育理念。

教師要認識到游戲活動是幼兒階段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幼兒教師要組織豐富多彩和富有教育意義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豐富感性認識,在活動中得到身心發展;同時,樹立「從做中學」和「活動主導」的教育理念還有助於克服當前在幼兒園工作中實際存在的「小學化」等不良傾向。

三. 「因學而教」的教育理念。

教師要認識到幼兒的學是教師教的依據和原因,幼兒教師的教要基於幼兒的學,為了幼兒的學並促進幼兒的學。

四. 「個性化」的教育理念。

教師要認識到每個幼兒都是獨特的,與其他幼兒相比,都有自身獨特的身心發展特點、成長成才之路以及學習方式和風格。因此,教師要尊重、保護和發展幼兒的獨特性,把幼兒的獨特性作為寶貴的教育資源,而與此相適應的教育理念就是個性化教育,使幼兒得到有差異的發展。

總之,教育理念在幼兒教師的保教工作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又因為其內隱性往往被忽視。因此,而在當前,樹立學前教育新理念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通過教育理論的傳授與普及,在提升幼兒教師素養的過程中促進老師樹立新理念。

C. 試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樹立什麼樣的教育觀

作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幼兒教育觀,二者是相輔相乘的。

1、幼兒教育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樂學,就是幼兒對學習有興趣、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如果在幼兒期就培養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孩子就有了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動力機制。

會學,強調的是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學習,他就能不斷運用這些方法去尋求不知道的知識,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2、教育的作用是引起和促進學習,培養終身受益的品質

當我們把幼兒看做是主動的學習者,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師教了,不等於幼兒學了,教師教完了,不等與幼兒學會了。

在幼兒園中重教育過程,輕教育結果。教育內容是全面地、啟蒙性的,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以培養興趣為前提教育活動。活動中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發展,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內容。

D. 如何樹立幼兒教師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

正確的教師觀,兒童觀,能讓教師更好的工作,更好地推進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對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起到推動性的作用,反之,則後退。當老師要給予幼兒一個知識經驗內容分時候,一定要心中有明確的計劃。要有一個大的高位目標,並且要有一個切合幼兒的具體小目標。這就需要老師充分的研究學科,理解幼兒年齡特點,才能夠更好的實現。使自己給予幼兒的內容是豐富有價值分量的。這就需要老師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多年在一線引導幼兒學習,但是如果想要使自己做的東西更有價值,使幼兒獲得的內容更加飽滿豐富,就要提高自己對各學科的理論知識和認識。
新《綱要》第三部分強調: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以前的教育是由教師選定內容,設置好活動的各個環節,「填鴨式」地灌輸給幼兒,不管幼兒是否對教育內容感興趣。千篇一律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幼兒的真正感受,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幼兒想像、創造力的發展。在新《綱要》中明確了應將幼兒教育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教育要利用生活,強調要通過生活進行。比如:「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和保健教育」;「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體驗與教師、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教育內容、教育活動生活化,是《綱要》的一個基本理念,遠離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絕不可能促進幼兒的發展,讓幼兒主動地學習,充分的發揮主體性。
舉個例子來說:一次,我們參與幼兒園的教研活動,研討中 班老師在引導幼兒製作陀螺的過程,能否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提供有效的支持。活動後 中班老師在自我反思中提到:今天的活動沒有很好的完成目標,因為,在小組學習中只有兩位孩子製作的陀螺成功了,其他小朋友的陀螺因為中心點和固定點的問題,影響了旋轉速度,所以都沒有成功。結合教師的反思,園長抓住了「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成功的標準是什麼?」這樣兩個關鍵性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老師們開始關注和分析孩子們的作品通過認真地觀察分析、操作嘗試孩子們的作品,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作為中班孩子很難有意識的將中心點的確立與轉速建立聯系教師不應該用成人的標准要求孩子。他們能把陀螺的平面圖立體化就是成功了。當我們又提出「為什麼孩子認為自己做的陀螺是假的,做好後誰也不急於玩」的這一問題的時候,教師的關注點由作品又開始轉向孩子,有的老師提出「雖然每一位孩子的陀螺製作成功了,但是為什麼從孩子們表情和行為上看不到他們快樂?他們感受到快樂和成功了嗎?」這位老師的話,引發了大家的共鳴和深入的思考,通過分析,大家認為這主要源於教師在每個孩子做完陀螺後,都要讓孩子與買來的陀螺對比一下,看一看誰轉的時間長,誰轉的速度快,以引導幼兒關注陀螺的平衡點和固定點……由於教師的期望與孩子的自主探究水平和原有經驗形成明顯落差,所以這種做法直接帶給孩子的就是不成功的感受。為此,作為教師應該因人而異,使得能夠把陀螺做出來的孩子、能夠使陀螺轉起來的孩子以及不僅轉起來而且轉得好的孩子都有成功感。教研活動圍繞「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這一生動的問題展開討論,伴隨著老師們由不成功—到成功——再到不成功的疑問。引發了教師思想觀念上的一個又一個的認知沖突,它幫助老師們由只關注教育目標,到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再到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直至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它不斷地引導著教師逐漸走向孩子、走進孩子。

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繫到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只有不斷的更新兒童觀,才能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教育觀點,使之符合新時代對兒童的需要,才能保證我們的教育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活動「做中學」,兒童促發展
兒童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整體」的人,應尊重並滿足兒童各種發展的需要。活動對學前兒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不論是嬰兒期,還是在幼兒期均如此。而操作活動卻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所謂操作活動,就是兒童通過與物體的相互作用而獲得發展。兒童在做中學,做中成長。通過動手操作,兒童逐漸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掌握基本的概念。在我設計的科學活動「紙的吸水性」中,請五歲的幼兒說出塑料紙、紙巾及列印紙等各種不同質地紙的吸水性時,幼兒難以憑空想像,這時,如果我們請幼兒分別在不同的紙上滴上一到兩滴清水,請幼兒邊操作邊觀察,很快,孩子們得出了結論:塑料紙和列印紙不具有吸水性,而紙巾具有吸水性,這樣的答案是通過孩子自己操作得出的,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不易遺忘。所以,在針對很多抽象問題的理解時,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麻煩,不要省程序,所謂「做中學」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二、活動「游戲化」,快樂伴成長
兒童期也叫游戲期,游戲既是兒童的一項重要權利,也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幼兒可以通過游戲學習和成長,其能力水平也是在游戲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游戲分很多種,如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智力游戲、體育游戲、音樂游戲等等,面對多種多樣的特色游戲,作為教師,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游戲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將游戲巧妙地貫穿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在日常帶班中,我們經常運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幼兒要表現好,如「請坐好!」「不要再動了。」「誰的眼睛還沒有看著老師?」……似乎這樣的話經常出自我們的嘴邊,但有時過多的說服教育會讓我們事與願違。試一試:再想請全班幼兒都坐好時,開展一個「小木人」的游戲;當有個別小朋友在課堂上竊竊私語時,我們不妨通過「小靈通」、「一休哥」的角色引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在組織幼兒一日生活活動時,教師經常以游戲的口吻來引導幼兒去做事情,「小貓靜悄悄的去喝水」、「小兔子快速回到小椅子上」、「一起學做講衛生的小花狗」等等。簡單的一兩句游戲語言,就會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會讓其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命令、是要求,而是在玩,並且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玩,逐步建立良好的常規,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在這十幾年們的教育教學中,我感悟到:成人要多為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不僅要保證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發展的需要,還要給他們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要注重個別差異,對兒童個性的尊重和自由的發展是培養兒童創造性的前提。兒童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我們應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應最大限度的發展兒童的潛力。這些潛能必須在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下才能挖掘出來,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我們對兒童觀應有正確的認識,應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不僅是社會發展對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同時也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我們必須要讓幼兒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終身學習。

E. 急需幼兒教師應樹立怎樣的教育觀、教師觀1000字作文

尊重孩子的身心規律、把握終生發展的教育方向 現在我們中國的幼兒教育大綱體現的就是:人的終生發展。終生發展指的是:健康的體魄、健全的心智、良好的習慣。我們不單單是要教會孩子多少知識,而是要讓她們喜歡學習、學會學習,這才是孩子終生受益的。兒童教育階段什麼最重要?習慣養成最重要,這是人的終生受用的東西,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要注重養成教育。如果孩子三年幼兒園畢業後,習慣很差,注意力不集中,與人打交道很片面,衛生習慣也不好。他怎麼為入小學學習做准備?從小培養孩子對世界未知領域的好奇心,這是與積極健康、與時代合拍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兒童的。其實,孩子和家長一樣,生來就具有人的尊嚴與價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尊重孩子,即尊重他的喜好,尊重他的生長發展規律,賦予他們做人的權利,同時也要看到孩子發展的個體差異。 (一)兒童的天性:好動、好玩、好奇、好模仿,孩子是游戲的、好奇的、探索的、夢想的、塗鴉的、歌唱的,蹦蹦跳跳的,我們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保護。孩子是具有尊嚴的個體:孩子心理發育尚未成熟,表現出敏感、脆弱等特徵,這確實需要家長的保護,但另一方面,孩子同家長一樣,具有自尊心,家長應該尊重他們。因此,家長一方面要嚴格要求他們,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又要態度正確,方法得當,教育孩子的同時不傷害他們的人格與自尊心,無論孩子再小都要征詢他的意見,讓他知道,父母只是在為他提供幫助。要經常用肯定的口吻表揚孩子,盡量不用或少用諸如「你給我聽著,不許……,不許……」之類的命令式語言。

F. 幼兒教師應該樹立什麼樣的兒童觀

幼兒教師應該樹立尊重、發展兒童的獨立自主性,並承認其發展的可能性,使之成為獨立的人格,成為能動的主體去認識和變革自然和社會,同時也獲得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兒童觀不正確,對兒童的教育就必然會出現種種問題。

社會看待和對待兒童的看法或觀點。涉及兒童的特性、權利與地位、兒童期的意義以及教育和兒童發展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中外古今,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兒童觀。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兒童被視為家庭和家族的隸屬品,父母的私有財產,兒童沒有自己獨立自主的人格,只有對長輩的依附關系。

在古巴比倫時代、古希臘時代和古羅馬時代,兒童被看作是上帝的僕役,在家庭和社會中沒有獨立的地位,甚至還處於受迫害的地位。

(6)新時期幼師該樹立哪些教育觀擴展閱讀:

對兒童的認識與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一樣久遠,一樣來自於人類自身的需要。兒童具有超越文化和時代的意義,兒童是未被社會污染或較少受污染的純潔的人,西方文化中孩子的天使形象和中國文化中對孩子「童心」、「天真無邪」的描述,都表現了對兒童純潔性的想像與嚮往;

所有的人都曾經是兒童,孩童世界是成年人心靈的故鄉;兒童作為延續人類生命的載體,是人們慈愛的對象,也是人類生命力和未來希望的象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教育者和兒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教育者雖然受社會委託向兒童進行教育,但是必須尊重兒童的人格、意願和興趣,不得任意處置兒童;保護兒童免受任何形式的虐待、歧視和剝削。這些要求構成了當代民主化兒童觀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