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新教育改革是什麼時候
新中國教育改革是在1949年開始的。
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現狀所發生的任何有意義的轉變」。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包括各級各類教育。各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即使是「以人為本」,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要求。嬰幼兒與少兒,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都各有不同規律。
戰略主題
1、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2、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增強學生愛國情感和改革創新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學生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
3、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事做人,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
B. 教育改革開放30年作文
時值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紀念,在回首和總結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經驗教訓時,我們應該對主要開始自上世紀90年代的教育改革做一認真的反思、剖析、認識和總結。那就是:中國教育改革全面失敗,步入歧途越走越遠。
一、 教育公平嚴重失衡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起點。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教育,已成為社會最不公平的領域之一,被人民群眾形象地比喻為新三座大山之一。教育公平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育產業化帶來的惡果。這個口號一出,掌握著社會教育資源的各類公辦大中小學,可以堂而皇之地向學生家長收取各種費用,擇校費、擴招贊助費、借讀費、補習費等等,不一而足。學校亂收費現象多年排在行業不正之風前列而難以改變。在這個過程中,原本掌握著較優勢資源的重點校,無疑具有很大的優勢,所收各種費用的總規模顯然非一般校可比。越是好學校越能多收費來改善學校硬體設施和提高教師福利待遇,越是差學校越收費少條件越難得到改善,學校之間的差距就越來越大。在這個政策指導下,一些重點校在招生能力擴大後主要增加的是計劃外的高價生。公辦學校佔有的本來是屬於全體納稅人的優良教育資源,卻成了學校及教育管理系統謀取利益的資本。從學生角度,學習比較好但家庭困難的學生即使好學校擴招也進不了好學校;學習很差但家長能夠多掏錢就可以進非常好的學校。
2.精英化教育帶來的惡果。十幾年來,政府先後提出和採取了一系列推進精英教育的口號和措施。如:建設幾所國際一流大學、推進211工程、高中示範校工程等等。各級政府不惜血本地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傾斜,使其它學校更加望塵莫及。而實際效果如何呢?在國際權威大學排名上,我國內地大學已在前200名內難覓綜影;高中示範校不合我國現階段國情的室內游泳館等設施,示範校驗收時開過一次就永遠鎖上了大門。殊不知,名校的建設要靠有多位大師,而不是靠有幾座高樓。「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早為我們指明了道路。
3.政策壁壘更加森嚴。在上世紀末之前,高考基本是全國一張卷,按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置錄取分數線,省市之間的不公平是明擺著的,由於大多數省區民眾反映強烈(其實主要是對經濟超發達的直轄市過於低的錄取分數線),進入21世紀後,為了緩解民眾視線,讓其不具可比性,這些經濟超發達地區已全部改為單獨命題劃線。這樣,政策壁壘就變得更加森嚴不可逾越。於是乎,高考大省的有一定實力的考生和他們更有實力的家長們就更加不惜血本地上演了一出出高考移民、高中移民的悲喜劇。有的直轄市又瞅准了這中間的商機,支持一批重點高中利用政策向外地學生家庭大肆斂財。從2004年開始,天津市政策允許部分重點高中招收外省生源,高價收費17000元/年,三年後畢業時參加天津市的高考和錄取。2005年達到高峰,市屬區重點以上高中全部獲准招部分外地生源,一時間盛況空前,招生考試時河南、山東等省的考生、家長成列車的開進津城,各招生學校附近的賓館、旅館、招待所、飯店全部爆滿。由於各方反映強烈,這一政策從2006年基本停止。但這些有錢家的孩子正值今年高考,肯定能得到他們想得到的結果。他們那些比他們學習好但比他們家窮的同學們,今年的命運就很難說了。
二、應試教育進一步登峰造極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素質教育空喊口號,與實際推行的教育機制是根本矛盾的,所以不可能真正得到推行。對全部中小學、教師和中小學生的考核和評價,就是以考試為導向,看分數,看上榜率,看升學率。經濟領域中的競爭和優勝劣汰規則,全盤引入公辦和義務教育領域,並逐年強化。先由原來的高考競爭,下延到中考,再下延到小升初,一些大城市已經發展到了拼盡家長力量才能進一個好幼兒園的程度。每次新版教材的推出,也在知識步步前移,層層加碼。現在小學低年級課程移進幼兒園,在某些所謂好幼兒園已成為事實。
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學生、家長、一線教師苦不堪言。在一些中小城市和縣級的高中,孩子們早晨6:30離家門,晚上10:30才能回家,然後再做作業到零點以後,一周只有星期日下午休息半天。初中也比這好不了多少。現在的孩子們,沒有自由,沒有游戲,沒有童年,沒有歡樂,只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大量的知識的灌輸,壓制了創造,抑制了天性,最後變成一批批戴著瓶子底的答題機器。每當我們這些成年人看到他們現在的狀況,都暗暗慶幸沒有生為90後,成為他們中的一員。連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在看到他小孫女異常辛苦倍感壓力的學習生活時,都不禁唏噓和無奈。這種犧牲孩子童年與快樂的教育,是在殘忍地扼殺著孩子的天賦與創造力,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面對當今的孩子們,我們心中不時涌動著魯迅那名著名的「吶喊」——救救孩子!
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廣大中小學生怎麼會有時間、精力和身體去享受到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是的,近年來所謂的特長教育教學兩旺,這只不過是應試教育另一種極端表現而已。有相當一批孩子自我感覺在文化課的競爭上處於劣勢,而家長又有一定經濟實力,就及早掏高價將孩子送進各種特長班和特長學校學習。其實他們中很多並不具備體育、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天賦,學習起來非常吃力,而他們在繁重的學校教育之外,身上又多了一項沉重的負擔,只為了將來高考時多一項選擇而已。說到這里,想到我國近年來足球水平持續滑坡,也與我們教育制度有關。原來是學校發現足球苗子抽到校隊培養,被區業余體校發現又被抽到區體校培養,直至進入專業隊,天才不會被埋沒。而現在是有錢進足球學校的沒有天賦,有天賦的又沒錢進足球學校。所以現在出來的足球職業隊員形象好,身體棒,可是技術不行,意志品質差。
在這多重重壓和擠壓下,身體和精神哪還有一點自由的空間和空氣啊?所以有相當一批孩子一旦進入網路游戲空間,重新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快感,找到了幸福,終於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三、關於今後教育改革的設想和建議
鑒於醫改的不成功,黨中央、國務院已痛下決心進行醫療體制的再改革。較之醫療體制的再改革,教育體制的再改革要簡單容易得多。不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建立龐大的保障系統,現有的公辦、民辦教育資源比之教改初期有了極大地豐富和改善。其實主要要做的只是一整套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關鍵是要充分解放思想,敢於打破現在一整套似是而非的東西,拿出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那種魄力,不要怕舍棄什麼,不要患得患失。這次的再改革可能要傷害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利益、教材研究制訂部門利益、輔導教材編制出版發行部門利益,以至於各級公辦學校的管理層以及教師的一部分利益。可是較之於為了我們的孩子們能夠真正快樂健康地學習和成長,為了我們民族未來的興旺發達、長治久安,這點舍棄又算得了什麼呢?
1.徹底取消高考之前的一切入學考試,同時取消一切重點校、示範校制度。所有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一律劃片就近入學。鑒於近年來不同學校在教育資源配置上的兩級分化,今後政府資金重點向弱校傾斜,有的地方採取的弱校成為強校分校的作法很好,可以由強校帶起來。
嚴格分清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的管理政策。公辦教育是由納稅人的錢辦的,資源是由國家配置的,具有福利性,應當承擔教育保障作用。資源由國家配置,消費端採取市場運作收高價,顯然是不合理的。當然會有一些遺留問題,近年來很多改造過的學校有欠賬、有貸款等。這些問題應由政府承擔,逐步解決。況且近年來財政收入翻了幾番,實際教育投入並沒有同步增長。
應給予民辦教育機構政策上的平等待遇,其實就是承認他們頒發的畢業證。這個瓶頸不打破,民營教育永遠不會真正發展。怕什麼呢?好象是怕誤人子弟,其實是怕民辦的搶了公辦的飯碗。不要怕嗎,兩種性質嗎。辦好了真能成為公辦教育的補充,而不是象現在掛在公辦大學當二級學院,招三本學生,掛羊頭賣狗肉。即使獨立打旗號的也只能是培訓形式,或者學生通過自學考試取得學歷。只要給了民辦學校同等地位,他們完全有可能辦成名校。大家知道,美國最著名的大學中,多數是民辦的;我們南開大學,原來也是民辦的嗎。也許我們寄希望出名校就在民辦這里,因為名校不是政府命名的,是靠大師雲集,是靠社會認可的。梅貽琦不是大師,但他吸引和培養了一批大師,於是清華大學成了名校。
這樣,不管是大學,還是中小學,公辦民辦嚴格分開,公辦嚴格按政府規定低收費或不收費,行使保障職能;民辦靠質量、靠特色吸引學生。兩種體制都會健康發展,互相成為補充。當然,公辦學校也完全可以辦出特色,辦成名校。
2.公辦大學實行全國統一高考,一張試卷,一個分數線。盡管對一次高考作為大學門檻近年來非議較多了,也有個別省在醞釀改革高考錄取增加會考內容(很容易出現大規模作弊)和素質綜合評價(很容易出現權力尋租),所以其實很難操作。在現在,如果還說一張考卷定終身已不準確,已不是進了大學門就是天之驕子,就一輩子衣食無憂了。憑心而論現今社會相對最公平的選拔大學生的方式也只有統一高考了。只是以後高考試卷出題要明確宗旨和標准,高考為的是使大學生進校門時有一個起碼文化基礎知識的掌握,使得大學開學後新生的教學能夠正常進行。而不至於象文革期間選送的大學生,連初等代數都沒學過,連A.B.C.都不認識,大學的功課沒法進行。因此高考出題一定不要出難題、怪題,專門與學生作對。公辦大學不宜自主招生。現在發達地區單獨命題錄取的方式應當廢止,這又可為教育事業省下一筆銀子,不要老拿為了照顧教育欠發達地區考生說事,這理由智商水平太低。
民辦大學在對其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管理水平進行達標審核後,達到標準的,授予國家承認的文憑頒發權。與公辦大學完全脫鉤,由他們完全自主招生。應該相信他們,因為他們其實是沒人保障的,他們的生存發展只能靠畢業生的質量,靠社會認可,他們是不會拿自己的聲譽開玩笑的。我敢說,到那時,他們有可能寬進嚴出,但他們肯定會比現在作為某某公辦大學掛羊頭賣豬肉的所謂二級學院更注重抓教學質量,更有提高學校品質的自覺性。中國出世界名校的希望很可能就在未來的民辦大學里。只有給民辦大學與公辦大學平等的身份和權利,民辦大學才真正能成為公辦大學的補充,成為發展中國教育的一股強有力的新生力量。
3.中小學教育松綁後,要重新編寫難易適度的教材,充分依靠教師這個學校教育的主體,改善教學教法,採取能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方法,搞好文化課的教與學。同時,充分利用學校各專項運動隊、各藝術社團的形式(文革前17年的中小學通過這些形式,真正實現了素質教育,培養了大量人才,有很多初具雛型的文藝、體育苗子直接從中學進入了省級專業運動隊和文藝團體。)挖掘天才,引上路子,為之後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對體育隊伍、文藝社團的輔導老師與文化課教師給予同等待遇,作出突出成績的同樣評先獲獎。
在高中階段,要多舉辦一些培養社會急需的高素質技工人才的直通大專畢業、學制5年左右的優質高職學校。採取寬進嚴出的管理方式,在初中升高中時提前進行分流,避免現在這種千軍萬馬擠高考獨木橋,磕磕絆絆擠過去,等本科畢業、甚至研究生畢業後由於專業不對口而學歷又太高而能力又一般找不到工作。
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已經到了必須進行再改革的時候,為了祖國未來——現在的孩子們身心的健康成長,為了我國教育事業盡快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為了祖國現代化建設千秋偉業的順利實現,該痛下決心了!(無心睡眠)
C. 新中國教育改革從哪年開始
新中國教育改革是在1949年開始的。
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現狀所發生的任何有意義的轉變」。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包括各級各類教育。各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即使是「以人為本」,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要求。嬰幼兒與少兒,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都各有不同規律。
(3)實現教育改革要多少年擴展閱讀:
中國教育改革的目的:
1、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斷擴大,人民群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冊緩需求得到更大滿足。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各類人才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2、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州此模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有效銜接。
3、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進一步提高教扒態育開放水平,全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辦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育改革
D. 2021年是學前教育改革發展了多少年
學前教育體制一)公辦一統期(1949年至1985年)
自新中國成立至1985年,這段時期對於學前教育來說,基本上由政府承辦,其主要作為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福利存在。主辦者通常是企事業單位的工會或婦聯等。這一歷史時期的學前教育辦學體制是政府全面負責,只存在公辦性質幼兒園,也就是說,只存在國家教育權,只有公辦體制。比如,1983年,教育部頒發《關於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幾點意見》,提出要「分期分批地辦好公社(鄉)中心幼兒園,使之成為農村幼兒園的基地,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它強調統一、集中、公辦。這種高度集權,由國家包辦學前教育的體制直到1985年中央出台《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止才有了一定的松動。此時期的學前教育也稱之為學前教育公辦期。
(二)民辦產生期(1985年至1993年)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體制改革也開始啟動,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鼓勵和指導國營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辦學。這開始了學前教育回歸社會的旅程。在隨後幾年的國營企事業單位改制中,尤其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為減輕負擔,大量的國營企事業單位將原本包辦的學前教育推向市場,推向了社會。1993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進一步確定了我國「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標示著新的體制形式在國家層面上的清晰確認。這個時期,學前教育除了公辦體制形式外,產生了新的體制形式——民辦體制。從此,學前教育的辦學主體從單一性發展為多樣性,辦學形式也出現了多樣化。
(三)民辦發展期(1993年至2003年)
1993年起至2003年十年間,國家持續地為學前教育提供了走向社會的宏觀政策環境,全面推進了學前教育的發展。1995年國家教委、國家計委、民政部、建設部等多部委聯合發出《關於企業辦幼兒園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學前教育要「社會化「,鼓勵企業辦的幼兒園剝離企業或向社會開放;1997年國家教委頒發《全國幼兒教育事業「九五」發展目標實施意見》,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辦好教育部門舉辦的幼兒園,逐步推進幼兒教育社會化;1999年《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規定:「積極發展以社區為依託的、公辦與民辦相結合的幼兒教育。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優惠政策,支持社會力量辦學。」;2001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學前教育以政府辦園為骨幹,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幼兒園。國家一系列促進學前教育社會化政策的出台,使學前教育的辦學主體進一步多樣化,社會力量舉辦學前教育的積極性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提高。多樣化主體的存在使各辦學主體間的競爭逾演逾烈,進一步促進了學前教育市場化和社會化的發展。據教育部《200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稱,2003年我國共有幼兒園11.64萬所,其中民辦園5.55萬所,佔到了全國幼兒園總量的 47.7%。
(四)民辦主體期(2003年至2010年)
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再一次明確我國今後五年(2003年至2007年)幼兒教育改革的總目標:形成以公辦幼兒園為骨乾和示範,以社會力量興辦幼兒園為主體,公辦與民辦、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相結合的發展格局。以此為標志,我國學前教育體制經過十八年的改革與發展,社會力量興辦幼兒園已經發展成為在整個學前教育體制中舉足輕重的,佔主體地位的一種體制形式。至此,我國學前教育的市場化和社會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民辦體制在力量上逐漸占據著優勢,在質量上也逐漸規定著整個學前教育水平的高低。同時,公辦體制進一步萎縮,政府辦園責任逐漸縮水。學前教育體制進入了以民辦體制為主體的時期,即民辦主體期。這一時期,最顯著的特徵是,民辦園數量佔到全國幼兒園總數的一半以上,而且逐年增長。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顯示,2004年民辦園達到6.22萬所,佔到全國幼兒園總數的52.8%,到2010年,民辦幼兒園達到10.23萬所,佔到了全國幼兒園總數的68%。
二、當前我國學前教育體制走向——公辦加強期(2010年至2020年)
學前教育民辦體制的快速增長,雖然為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學前教育需要提供了強大的資源供給,但仍然滿足不了人們對「普惠性」學前教育的需求,幾年來,全國各地相繼出現了「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入園難」「入園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公辦園和社會力量辦園比例不當,政府學前教育投入比例過低。為了解決這一新的問題,必須調整「公辦幼兒園為骨乾和示範」「社會力量興辦幼兒園為主」的學前教育體制走向。2010年7月,我國21世紀第一個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出台;同年十一月,國務院《關於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發。這兩個綱領性文件的出台,從不同的視角闡明了當前到2020年我國學前教育體制建設調整的目標和方向:政府主導、成本分擔、以縣為主。其實質是加強學前教育公辦體制建設,「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具體可陳述為:在辦園體制上,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在投入體制上,建立政府投入、社會舉辦者投入、家庭合理負擔的投入體制;在管理體制上,明確各級政府責任,以縣為主,規范學校辦學行為,促進管辦評分離,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
為了著力、迅速解決目前存在的「入園難」問題,國家決定在公辦加強期的前三年,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到2013年實現新建改擴建幼兒園9萬多所,新增投入超過1000億元,積極探索公辦幼兒園管辦分離、委託管理的運行模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到2020年,公辦幼兒園「廣覆蓋」,基本普及學前教育。
三、未來我國學前教育體制走向——公辦主體期(2021年以後)
根據建國以來我國學前教育體制的各期經歷及政策調向,比照英美法意等發達國家和印度、巴西、蒙古、古巴等發展中國家學前教育的發展軌跡,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世界學前教育發展的公益性趨勢在加快;實施學前教育全免費的國家和地區在不斷擴大。學前教育的公益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像商品一樣完全通過市場來提供,而必須通過市場以外的資源配置機制來提供。所以,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未來我國學前教育體制將以「公辦為主」,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以「縣為主」,進入公辦幼兒園在數量和質量上占絕對優勢的「公辦主體期」,為跨入國家義務教育體系,實現學前一年、兩年或三年免費教育做好起跳的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