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幼兒園實施蒙台梭利教育
現在有很多幼兒園、早教中心,在運用蒙台梭利教學法之前,並未先徹底地探索她的教育原理,就直接運用「教具」來指導孩子。這是一個相當危險的行為,因為它會「誤導」小孩子,使小孩子養成不用思考,生吞活剝知識的習慣;也會誤用「教具」,使教具成為呆板的玩具。甚至於誤解蒙氏老師的頭腦和教育方法很簡單而且呆板!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假如指導師不知道教具的真正目的是在引發孩子「內在」認知;也不清楚每件教具都擁有秩序性、創造性的基本和變化功能,以及自動改正等等在教育上的積極意義時,她可能對一個正在排放紅色長棒的孩子,發出「先放這個」、「在放這個」……的指示,這又與傳統式的「教」有何不同?孩子仍然無法真正了解為什麼那個應在前,這個該在後的道理,無異是在作積木的堆積游戲罷了! 不但孩子覺得教具不過是漆了顏色、大小不同的木頭,也會讓他感覺老師的頭腦和那堆木頭差不多!所以,惟有在你對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有了基本的心領神會後,才能進入正確教育孩子的進程。 五大步驟 蒙台梭利幼兒教育方法可分為下述五個步驟: 1.預備環境 我們不止一次強調,一個適合生命發展的環境對兒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學中,如何為孩子准備一個適合他們生命發展的環境,被列為首要的條件。 2.發現意願 兒童表現在外的行為,往往是內在需求的反應,尤其是幼兒時期會在某一階段對某種需求有特別的「敏感期」。如果能掌握這一時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對孩子的啟發效果將是事半功倍的。 3.協調意願 蒙台梭利老師與傳統教師最大的差別,在於蒙台梭利老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學生,而是教具、兒童及學習意願的協調者。她必須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環境,並且觀察孩子的需要和意願,提出適當的教具來讓孩子「工作」 4.延長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經專心進入「工作」情境,啟導員就該鼓勵他繼續操作,以「延長他的工作周期」,讓孩子酌情的反復操作。蒙台梭利說:「延長工作周期的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的專心和耐力。」我更認為一個兒童未來生命發展的「精度」與其「專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蒙台梭利特別重視並且告訴教師,需要「等待」孩子反復練習的行為發生,而予以鼓勵,使孩子樂意「再來一遍」,甚至幾十遍。因為兒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過是教具的功能開始顯現的階段而已。孩子能對教具產生盡情的反復操作,才會使兒童發生「真正的成長」,我稱之為:「心智的任性發展」。這種盡情「反復」操作的情況,只有當兒童感到「工作」的樂趣,且能夠符合他的「內在需要」時才會發生。 5「觀察—實施—記錄—研究—發現—重新針對他們的需要進步而對教育計劃的再設計」的循環施為。 由於孩子的不斷成長和他們之間的個別差異,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師的教育規劃需要不斷改進。惟有透過實際的觀察、記錄、研究,才能深入切實的發現兒童內在的需要,而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長。孩子問性,父母要善於開口 蒙特梭利教育的獨特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之自由學習
❷ 如何促進蒙氏幼兒園中國化的發展
我國的蒙台梭利教育實踐經歷了一個從興起到沉寂再到復興的過程。當前,一批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譯著、專著和學術論文相繼問世,蒙台梭利教育中國化實踐迅速開展,蒙台梭利幼兒園教師培訓日益規范化。為了更好地開展蒙台梭利教育實踐,我們要促使蒙台梭利教育中國化實踐研究系統化,進一步提高蒙台梭利教師培訓的規格與質量,擴展蒙台梭利教育實踐的范圍,最終實現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目標。當前,我國部分幼兒園開始嘗試將蒙台梭利教育法引入幼兒園課程之中,也有很多研究者開始探討在蒙台梭利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各種相關理論著作和實踐研究報告不斷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試圖系統梳理蒙台梭利教育實踐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展望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我國的發展前景,為學前教育工作者勾勒出蒙台梭利教育中國化實踐的概貌,促進蒙台梭利教育實踐在我國的發展。 「蒙氏教育」顧名思義是以義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瑪麗亞·蒙台梭(MariaMontessori , 1870~1952年)的名字命名的。1907 年蒙台梭利在羅馬貧民區建立「兒童之家」。招收 3 ~ 6 歲的兒童加以教育,她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進行教學,結果出現了驚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貧寒的」兒童,幾年後,心智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被培養成了一個個聰明自信、有教養、生機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嶄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學方法,轟動了整個歐洲,「關於這些奇妙兒童的報道,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人們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許多新的「兒童之家」。1909 年,蒙台梭利寫成了《運用於兒童之家的科學教育方法》一書,1912 年這部著作在美國出版,同時,很快被譯成 20 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100 多個國家引進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歐洲、美國還出現了蒙台梭利運動。1913 年 ~1915 年,蒙台梭利學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僅僅美國就有 2000 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一場幼兒教育的革命。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具有巨大的潛能,他生命的發展是走向獨立。通過具體的練習如生活基本能力練習、五官感覺練習、智能練習(語言、數學、科學)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 蒙氏教室是一個小社會的雛形,孩子在其中學會尊重別人,接受別人,學習如何分享自己學會的知識技巧,學會如何領導別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養兒童情感智商的環境。蒙台梭利課程,包括感覺、動作、肢能、語言和道德發展等,使個體成為一個身心統整合一的人。「自由」與「紀律」合一,「個性」與「群體」兼顧。啟發幼兒使他們有能力解決困難,適應新的環境,達到自我構建和心智發展。蒙氏教育的原則:以兒童為主 ——為的孩子打造的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充分的教具提供 —— 孩子是靠感官來學習的,我們提供給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發他的內在潛能。所以,設計一個適合孩子的生長環境,應該是能提供豐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誘發他自我學習的樂趣。不「教」的教育 —— 反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育,而主張籍由良好的學習環境,亮麗豐富的教具,讓兒童主動去接觸、研究,形成智慧。把握敏感期的學習 —— 0~6歲的兒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出現對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種「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學幼教法強調掌握兒童「敏感期」,而給予適切的學習。蒙台梭利教育擁有一套蘊含無限教育價值的學具,這套學具利用幼兒感覺的敏感性,透過可供幼兒操作的教具,讓孩子們輕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許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兒重復練習的特性,所有學具幼兒可以反復操作,滿足幼兒生理心理上的需要。教師居於協助啟導的地位 —— 教師必須放棄傳統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從旁適時地給予兒童協助與引導,讓兒童成為教育的主體,使他們動頭腦、有智慧。父母才是真正的關鍵 —— 孩子的教育,並不只限於學校一隅,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更是無所不在。在心愛樂園的親子課堂中,家長不僅可以學到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還可以和寶寶一起上課,在課程中增進親子感情。 分析中國蒙氏教育現狀 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兒園中傳播的趨勢是從沿海至內地,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從單位辦園、私人辦園到教育部門辦園,目前已遍及全國除西藏自治區外的二十幾個省區和直轄市。早在20世紀初,隨著《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譯本的出現,蒙台梭利教育即傳入我國。當時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評價蒙台梭利說:她的努力和功績,揭開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年,江蘇省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會」,1923年,國立北平女子師范大學附屬蒙養園,開辦了兩個蒙台梭利班(1926年因人事變更而停辦),這些是蒙台梭利傳入我國之初的情況。當時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同時接觸了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一經引入,即受到國內幼教界的好評與歡迎。但處於20世紀前半期的中國,政治衰敗、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幼稚園的數量極其有限,且多由外國支委會開辦,國人辦的幼稚園數量少、規模小、經費有限,無力採用被人稱道的蒙台梭利教育。20世紀30年代初蒙台梭利博士致函中國教育部長,邀請中國派員赴羅馬參加教師培訓,並徵集在中國採用該教育的報告及書籍,我國時任教育部長蔣夢麟先生回復稱:你的教具頗多,但不甚經濟,中國多採用設計教學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購置教具。又稱中國沒有實施蒙台梭利的報告文章及翻譯的書籍等。教育部長之言反映了當時的實情,蒙台梭利教育雖受到稱贊,但不適應當時我國的國情,因而未能傳播開來。 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了國家的全面建設。當時政府提出了「全面學習蘇聯」的方針,中央教育部聘請了蘇聯幼兒教育專家,翻譯了蘇聯的教材,以蘇聯的學前教育模式改造中國的幼稚教育。將西方國家的幼兒教育思想及幼兒教育家均視為資產階級性質,持批判、否定的態度。蒙台梭利及其創立的幼兒教育法同樣未能免於批判,被冠以唯心主義世界觀、資產階級兒童中心主義、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教育、機械地感官訓練、以輕度弱智兒童的教育來教育正常兒童等,遭到全盤否定。對蒙台梭利教育的批判是伴隨政治運動的興起而進行的,因此已不計其數了。長期批判造成的後果是:阻礙了人們真實地了解蒙台梭利其人及其教育;由於批判所持觀點的偏頗,導致抵毀和扭曲了蒙台梭利教育;在實踐中禁錮了蒙台梭利教育,致使無人知曉,更說不上採用了。 1978年以後,新的一頁歷史被掀開,學術界逐步走向務實,走向開放,走向糾正錯誤。打開了國門後,我國幼教界前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盧樂山先生從外部世界的幼兒教育中發現了蒙台梭利教育依舊存在並得以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壯大,終於在1985年——中斷了60年後——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盧教授編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兒教育》一書。1990年和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對外國教育各家名著叢書中,相繼翻譯了蒙台梭利的4本專著,即《童年的秘密》、《有吸收性的心理》、《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中的自發活動》。同時在大學的課程也中止了對蒙台梭利的批判,而代之以對蒙台梭利教育的客觀介紹。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境外的幼兒教育交流日益迅速,一些熱愛國家、熱心幼教的人士帶來了台灣幼兒園實施蒙台梭利教育的信息,並擬將這一優質的幼兒教育方法提供給大陸的廣大幼兒。他們找來合作夥伴,實施夙願。1994年,北京師范大學與台灣蒙台梭利啟蒙研究基金會合作引進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項目,北師大實驗幼兒園及北京市北海幼兒園成為該項目的實驗基地。1994年暑假,台灣派講師來到北京師范大學培訓老師,秋季開學後便正式啟動了「蒙台梭利教育中國化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