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家與教師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教育家和教師之間有沒有區別,他們的區別又在哪裡,除了區別兩者之間有沒有聯系呢?作為老師就一定會是一個教育家嗎?其實未必,老師只是負責講課,給學生批改作業,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但是教育家,他會從孩子的心理去研究孩子的行為,去做行為的引導,所以說好的教師可能會是一個教育家,但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可以稱為教育家。
教育家的工作更宏觀,教師工作更具體
教師一般都是在教育的一線從事教育的工作,主要是授課,工作地點是學校,教師的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把學生教好,幫助學生能夠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能把知識學習好,是為學生答疑解惑的。而教育家一般更傾向於一些學校管理部門,或者學生管理部門,不具體去上課,管理學生的一些思想教育工作。
② 教育家與教師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教育家是專門研究如何育人的理論問題,對教育具有指導意義,教育家和他的理論流芳百世。如,孔子就是偉大的教育家,祖師爺。他的理論和教育方法,至今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而教師只是授業育人的職業人,水平參差不齊。教育家寥寥無幾,而教師千千萬。
教育家首先是一個好教師。好教師卻不一定稱的上教育家。
教育家和好教師的最大區別在於一個「家」字。教育家是指通過親力親為的教育實踐創造出重大教育業績,對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產生重要影響的優秀教育工作者,是一個用於描述高層次傑出教育人才的概念。
教育家與教師的最大區別是,教育家看到的不僅是當下而且是長遠及未來,做到的不僅是具體的教育教學實際工作而且是指導性很強的理論研究工作。
教師是成為教育家之前的努力者奮斗者,是初始期的踐行者磨煉者。
一句話,教育家是從教師中成長起來的傑出者,教師是教育家理念啟迪的踐行者。
教育家應具備以下特徵:
1、好格局。既有為人類進步獻身教育事業的高尚情操,心中有大格局,又有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以教育、教學為職業。
2、好目標。把成人比成才看得更重要。
3、好教師。是能教出許多比自己更優秀的學生的教師。
4、好理念。不以學生的成績好壞去評價學生,而是以學生的努力程度去評價學生。
5、好理論。會尋找教育規律,能形成自己一套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論(包括著書立說),去指導更多的人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教師的特徵是:
1、 以教學為職業。
2、以教出好成績的學生為教學目標。
3、能教出挺優秀的學生。
4、常以學生的學習成績去評價學生。
5、會研究教學規律,但沒有自己的教育理論。
如果能具備以上教育家的部分特徵,則是一個好教師。
所以,教育家與教師的最大區別是:
前者注重教育,後者注重教學。
以上僅為自己的思考,歡迎朋友們共同探討。
教育家與教師是教育情懷與專業知識的較量。真正的教育家與普通教師在很多層次上存在著許多角度的差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也迥然不同。
我們熟悉的教育家有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對我們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急功近利無大志,心中無「家」。 大衛·舒爾茨在《大思想的神奇》一書中說:「決定成功的因素中,體力、智力、精力、教育都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思想的大小。」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我們人的思維存在著很多的不同。
教育家與教師的思維角度不同,教育理念存在差異。教育家更能從教育、學生的角度出發,站在未來的發展角度看問題。
教師可能更是基於當下的教書育人生活,目的是幫助學生完成功課學業,在完成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
換句話說教育家是讓知識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教師是完成知識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能力。前後順序是不一樣的。
2.專業知識薄弱,無能成「家」。教育家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又發展出自己的創新教育理念和意識。通過扎實的教育知識,讓自己的獨立見解和理念在教育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地開枝散葉。
教師很多時候專業知識都沒有辦法發展和完善,更何談對教育的創新能力和意識。教育家對專業知識更有鑽研精神和創造力。現代核物理之父費米在芝加哥大學授課時,曾提出一種處理難題的思維方式:
面對一個大的目標,你要善於把它分解成若干個次一級的目標,當我們以此入手,很快就會達到次一級的目標。那樣,你距離自己的大目標也就不遠了。
兩次奪得世界馬拉松邀請賽冠軍的山田本一,曾經說過自己奪冠的秘訣:
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
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
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
四十幾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
而教師對專業知識發展一般就是停留在初級階段而不會想要繼續發展,往更深入的方向發展教育家對專業知識的發展是永不止步的。
教育家對自己專業知識的發展的目標定位是非常清晰的,而且注重教育目標的實現,以及對教育目標的分解。
3.職業道德修養不足,無心戀「家」。 《聖經》有言:要愛人如己。愛別人就要像愛自己一樣,因為你幫助了別人,受益的最終是自己。這就是經典的上帝思維。教育家的職業道德修養真的是基於教師之上,他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注重對學生人品、道德、知識等各方面的全面引導與發展。
教育大家心中更是時常懷著對學生未來的期待,以及未來對學生發展的前瞻性。目前而言,教育家與教師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教育家通過親力親為的教育實踐創造出重大教育業績,對我們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產生重要影響的優秀教育工作者。
教師是在課堂上教書,教育家是坐在家裡研究如何教書!
慈悲無限
教育家和教師的工作方向、評價標准和受眾群體都是不一樣的。好的教師可以成為教育家,但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廣泛存在。通俗點說,花費幾十年能成為教育家,一萬名教師裡面也出不來一位教育家。
教師通常都都在教育一線從事教育工作,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是把學生們教育好、管理好。他們傳道、授業、解惑,把應該教授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幫助我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們融會貫通,達到教學目的。他們教給學生們做人的道理,規范學生們的行為,讓小小的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
教師的工作側重點在教,而教育家呢則是通過教的過程,提煉歸納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理論,然後再去實踐這套理論,去指導和幫助更多教育工作者。
學過教育學,普通話達標,拿到教師資格證,進入學校獲得教學崗位。就算是一名教師了。教師這個詞是比較中性的。它更多的指的是這份職業本身。
而教育家則完全不一樣。這三個字本身就讓教育工作者們有仰視的感覺。只有達到了一定層次的少數教育者,才可以獲得這樣的稱號。
想要成為教育家,既需要時間的錘煉,也需要結果的呈現。時間的錘煉,說的是從開始接觸教育,到進行一定的工作,再形成自己的理念和體系,可能不是幾年十幾年就可以的。很多教育家大半生都在從事教育工作。
結果呈現不僅僅是說教育家需要培養出優秀的學生,更重要的是,教育家所總結歸納的教育理念和體系,能夠在很大的范圍內體現它的 社會 價值。這些理念和體系能幫助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它的影響力可以持續很多年,甚至貫穿幾代人。
教師日常經常接觸的人是學生和家長。教師這份職業不僅僅與傳授知識有關,更重要的是它對於每一個學生的行為習慣和三觀塑造都有巨大的影響。所以這份職業是受人尊敬的,他的 社會 地位也是相對較高的。當然,在部分國家,教師的收入偏低,甚至也會遭遇冷眼,但你不得不承認這份職業是崇高的。
教育家日常接觸的人是教師和其他的學者。很多教師都有自己喜歡的教育家,也有自己欣賞的某位教育家倡導的教育理念。這些都會影響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也就是說教育家可以是教師的教師。
很多教育家都是從普通教師成長起來的。這部分人不僅僅專注於日常的教學工作,他們在工作當中發現問題,思考並總結經驗,再去解決問題。他們不一定是所有教師當中最聰明的人,但一定是所有教師當中最善於學習,最善於深入研究的人。
我們經常提到的教育家,國外的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盧梭、馬卡連柯、泰勒、杜威。國內的有孔子、孟子、荀子、陶行知、梁啟超、張伯苓。每一位教師幾乎都能從這份名單里找到自己的偶像。
最後的靈魂一問:如果讓你自由擇業,你會選擇教師嗎?為什麼?
給學生傳授一定的知識,教會一定的技能,這可能是對教師的基本的簡單的理解了。從一個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到成為一個比較的熟練的教書匠,這個成長周期大概是15年。作為一個教師,更多的是一名知識的搬運工。那麼如果要想成為一名教育家呢?
首先、從一個熟練的教書匠到成長為一個比較知名的教育家,基本的差不多得20年左右,時間比較長,但即使很多教室教書20多年了,那也不一定成為教育家。
其次、教育家對本學科知識相比較教師來說的話,更加的熟練和專業,並且有一定的權威,他已經不是一名簡單的知識傳授者了,他更多的參與的是這個行業的知識如何傳授,傳授什麼,簡單地講,就是從一個規則的遵守著,轉化成了規則的制定者。
再次、能成為教育家,他已經從具體知識上升到對規律的的認識,對本學科和專業的本質現象的探討上。
第四、教育家應該是對該領域的頂層理論有了突破性的建樹和貢獻,對以往的人們習慣性的遵守性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他又做了更加前瞻性的研究,推動了該領域更向前發展,對該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五,教育家相較於教師,有更加豐富的著作成果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有更加權威的地位引領該領域的發展,指導該領域的前進方向。
我認為教師是在教學中擔任傳道授惑,言行身教,是教學的主導者。把自己的所學知識想辦法讓學生接受,理解並消化從而轉化為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能力。
一般情況下教師重在教,對理論知識的提煉和研究較弱;而教育家基本上都是從教師發展成長,善於總結歸納慢慢形成獨有特色的理論觀點和體系;所以教育家與教師的最大區別就是是否擁有個人特色行之有效的知識理論體系。
希望我的回答能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