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三歲寶寶數學教育是鍛煉什麼
擴展閱讀
如何教育成就感 2025-02-05 09:10:15
池州哪裡有拍兒童寫真 2025-02-05 08:55:01

三歲寶寶數學教育是鍛煉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8-07 06:52:21

1. 如何培養3歲寶寶的數學思維能力

為什麼要培養幼兒數學思維,進行數學啟蒙?

學齡前後尤其是3-6歲是兒童形成數學思維的最佳黃金期。孩子一旦在這個階段養成數學腦,今後在數學演算法和數學建模能力上將有突出表現。

幼兒智力發育標准中一共有四個指標:語言、數學、動作、生活能力。四方面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其中,數學智力直接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家長應該充分意識到數學啟蒙對孩子一生智力發展影響的重要性,盡早開發;同時應注意尋找高效的數學啟蒙教育方法,最好能從學齡前,孩子3歲以後就開始進行數學啟蒙,一直堅持到學齡階段。

培養兒童數學思維要學什麼?

就幼兒數學來講,數學知識主要包括數字、量、圖形及其運算和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幾部分內容。

就數學能力和思維而言,在幼兒階段,應該培養兒童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以下數學智力能力:計算、估算、巧算能力,分析問題的專注能力,計量單位應用能力,按要求解決問題能力,圖形辨別能力,符號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問題綜合分析能力。

怎麼進行數學啟蒙

有些家長說,自己確實不知道怎麼對孩子進行數學啟蒙。其差物滲實說起來,常用的數學啟蒙方式無非三種:一是在生活中游戲中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二是通過數學啟蒙繪本或者課程;三是通過數學啟蒙動畫片。下面我就從這三個方面展開講一講。

1在生活中培養數學思維

數學啟蒙的第一步,就是在生活中學,讓孩子明白數字的含義。在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媽媽就可以有意識的教孩子數數,比如指著孩子的玩具,給孩子數數有幾個,和孩子之間進行互動,讓孩子拿兩個蘋果給你。這種方式,可能會讓孩子數到10的過程變慢,但是意義卻很大。

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通過游戲來進行數學啟蒙。兒童的大腦思維進程和情緒有關,和創造性、記憶等的發展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作用。如果提供給兒童大腦活動的信息是豐富而愉悅的,那這種學習就是積極的、高效的。

游戲是滿足兒童多通道活動的代表。科學設計的數學游戲是給予兒童相應知識、能力和經驗的最佳方式。

說到游戲,不得不提起很多高質量的數學繪本中也有不少游戲,只要參與到書中的數學游戲當中,每個孩子都可以通過努力成為數學達人。

2數學繪本利於數學思維培養

好的數學游戲書應該避免線性的、結構式的題目設計(研究證明,這些方式嚴重抑制兒童大腦學習能力),應該按照數學知識的不同維度巧妙設計,穿插編排,使看似毫無規律的游戲最大限度滿足兒童好奇心,從而集中兒童注意力,激發其數學潛能。現在數學啟蒙的繪本多種多樣,有些孩子可以和家長邊玩邊學,也虛脊能增加親子感情。

1,摩比愛數學

2. 培養幼兒數學能力的意義是什麼

有利於培養思維能力及好思維品質

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形式多樣,渠道很多,採取數學教育是發展幼兒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途徑。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注意到,最基本的數學結構和幼兒的運算思維結構之間有著非常直接、密切的聯系。由於數學本身具有抽象性、邏輯性、辯證性以及廣泛的應用性等特點,即使是讓幼兒掌握初等數學概念和學習簡單的運算,也需要他們把感知到的材料,經過一番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判斷與推理的過程,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發展幼兒的智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注意力等),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

所以,幼兒數學培養能較大程度地滿足幼兒思維發展的需要,起著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殊作用,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特別是它的實用性,是其它任何東西無可取代的。

有利於激發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適於數學能力培養,就能產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是幼兒自發主動地思考問題的主要動因,它是幼兒獲得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發展思維能力的基本前提。幼兒數學教育為幼兒創設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充分的數學教育內容,豐富、具體、形象的物質材料,生動有趣的互動形式,使幼兒在主動的探索、學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養成對待智力活動的良好態度和主觀願望,並進而形成積極的思維模式。

有利於促進抽象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發展

數學的特殊意義決定了它具有很強的抽象性,例如,自然數3,它可以代表3塊積木、3隻小雞、3架飛機、3朵白雲等一切數量為3的具體事物的集合。3就是從元素為3的具體物體集合中捨去了積木、白雲等具體特點,僅抽象出它們數量關系的結果。幼兒可藉此由初步感知上升到理性認識。例如,運用不同材料,通過各種活動形式,讓幼兒反復多次感受同樣數量的多種物體,在取得豐富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初步抽象出它們在數量方面的共同特徵,會正確數數並說出總數,從而達到初步理解某數實際意義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使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且也通過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的發展,促進幼兒抽象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發展,並形成思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態勢。

有利於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學齡前兒童的數學教育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有許多活動內容可以體現出對幼兒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培養。例如,讓幼兒根據物體的某一特徵(顏色、大小、形狀或其他不同特徵)進行多種角度的分類;10以內的加減運算等等。這些活動均要求幼兒改變思維方向,對同一對象從不同方面進行觀察、思考,加快思維的速度,這樣就提高了幼兒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是促進其它思維的催化劑。

僅管幼兒數學培養所能接受的數學知識是很有限的,但是在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對其思維能力及品質的培養對幼兒日後的學習和成長能起到長期而積極的作用。

有利於培養好奇心和對數學的興趣

幼兒從出生看到的就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這種好奇心促使他們去觀察思索,了解周圍事物和環境。它是幼兒學習的內驅力,是幼兒學習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這種好奇心和探究欲往往需要通過某些活動方式,如觀察、操作、提問等表現出來。例如,在和幼兒玩二進制猜數游戲時,他們會被一個個神奇的二進制猜數所吸引,會對老師或同伴猜中的數字或物品產生很大的好奇,會提示急切地提問:「你是怎麼猜出來的?」在這樣的認數活動中,幼兒的好奇心得到了展現。正是這種好奇心和探究欲,引發了孩子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並由此形成對解決問題的積極態度,隨時運用數學知識為自己服務。

培養幼兒的數學是多種形式的,這這不僅保護了幼兒的好奇心,並促使其發展,同時也避免了從現實物質世界中抽象出來的「數學」知識的枯燥化和模式化。這樣不僅可以使他們得以輕松愉快,感受到心理的滿足,對學數學產生積極的態度,同時還能為幼兒成長後正確對待生活、對待周圍事物產生良好的影響。所以,有目的、有計劃的數學啟蒙培養,為幼兒親自參與各種數學活動並從中得到積極的反饋提供了良好的機會,能夠誘發幼兒主動學習、探索數學的天賦能力和創造能力,進而逐漸產生對數學的持久興趣,這是學好數學的主要因素和動力。

有利於日後的小學數學學習

數學是普通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是一門必須學習的功課,所以在兒童期進行必要的數學教育無疑將有利於他們在小學學習數學,為日後的數學學習打下基礎,並提高數學學習的水平。

通過做有數學內容的游戲活動,讓幼兒接觸和認識一些粗淺的數學基本知識,逐漸積累數學的感性經驗,同時運用數學與其他學科間的橫向聯系,形象化地讓幼兒感知數學的美(科學美、抽象美、創造美),數學的真實、正確、新奇、普遍和有用,能夠為幼兒以後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和概念打下基礎。

入學前受過學前啟蒙教育的兒童在語文、數學兩門主要學科的成績上要遠遠高於未受過學前啟蒙教育的孩子。另外,如果對學齡前幼兒進行過初步的數學啟蒙和訓練,這些孩子到了十三四歲,其數學成績比未受過學前訓練的同齡人要好。由此可見,學齡前的幼兒數學啟蒙教育不僅可以使幼兒掌握一些有關數的粗淺知識,發展其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而且更能對幼兒進入小學、甚至中學後的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創造有利的條件。為今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向更高、更深、更精的數學領域發展。

有利於生活和正確認識周圍世界

嬰幼兒從出生開始就不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而是同外界有各種各樣的聯系,特別是生活的環境逐步擴大,從家庭、鄰里到托兒所、幼兒園、公園、商店、街道等等。在幼兒生活的世界中,每樣東西都以一定的形狀、大小、數量和位置呈現在幼兒面前,如幼兒見到自己母親的臉是圓圓的,兩隻眼睛是大大的;幼兒自己的一隻小手有五個手指,粗細、長短各不一樣;玩具皮球是圓的,積木盒是長方形的;知道小白兔有兩只長長的耳朵、兩只紅眼睛、三瓣嘴唇、四條腿,還有一條短短的尾巴等等。幼兒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不斷感知著數、量、形、類別、次序、空間、時間等數學知識,在認識客觀事物、與人交往、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有關問題時都不可避免地要和數學打交道。

所以,向幼兒進行初步數學培養既是孩子生活的需要,又是其認識事物的要求,更是幼兒成長的基礎。

3. 幼兒學習數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計算是人生必備的三大能力之一。隨著知識經濟、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幼教工作者和幼兒家長認識到培養幼兒計算能力的重要性。 從前,人們說數學是科學的語言,是學習科學技術的鑰匙,而在日常工作中難得用到。在今後的技術社會、信息社會里,數學還將成為眾多工作崗位的先決條件,就業機會的敲門磚,數學能力將制約一個人的發展潛力。數學訓練出清晰思維的智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即使只為了應付不斷變化的日常工作,為了駕馭經常更新的計算機軟、硬體,都是不可少的。學數學不再只是升學的需要,也越來越是謀生的需要。 對幼兒開展數學教育也具有兩方面的價值:一是思維訓練的價值,由於數學是抽象的過程,學習數學實質上就是學習思維,特別是抽象邏輯思維的方法;另一方面,數學教育能夠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是怎樣學會數學的呢?是通過記憶還是通過理解?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直接表現為教育幼兒的不同方法。曾有一位三歲幼兒家長問我,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數數時總是亂數,他教了很多次也沒有用;還有一位四歲幼兒的家長問我:「為什麼我的孩子記性那麼差?我給他講過很多遍,他還是記不住這些加減題?」其實,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幼兒並不是通過記憶學習數學的!也必須是通過理解來學習。 幼兒會數數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在這背後,是幼兒的對應、序列、包含等邏輯觀念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理解了這些邏輯觀念,幼兒才能正確地計數。再經過無數次具體的計數經驗,幼兒對數的理解逐漸脫離具體的事物,最終達到抽象的理解。 總之,幼兒的數學學習和思維發展關系密切。一方面,幼兒學習數學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備,也就是說幼兒要具備一定的邏輯觀念和抽象思維的能力。另一方面,數學教育也要指向幼兒的思維發展,要通過數學教育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數學知識只是幼兒思維發展的載體,而不是我們追求的唯一目的。 我們提出「為思維而教」的教育原則,是為了根本扭轉那種記憶式的數學學習,讓幼兒真正感受到數學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魅力。建議家長牢記以下幾條: 第 一,邏輯觀念的重要性遠大於數字的記憶。不必擔心幼兒不會數數、不會計算,這都是由於他們還沒有獲得相應的邏輯觀念。家長與其讓幼兒死記硬背那些無法理解的數學,不如給幼兒提供有價值的邏輯經驗。如,配對的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對應觀念,排序的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序列觀念,分類的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包含觀念,等等。這些看起來和數學無關,卻是幼兒學習數學所必備的基礎。而這些教育活動就最好通過實物或者圖片等多媒體手段教育。 第 二,立足具體經驗,指向抽象概念。數學的本質在於抽象。但是幼兒的抽象數學概念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必須建立在具體的經驗基礎之上。所以不要急於讓幼兒進行抽象的符號化的數學運算,而要充分利用具體的實物,讓幼兒獲取數學經驗。當幼兒有了豐富的數學經驗之後,即便大人不教,他們也會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