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雅思貝爾斯什麼是教育
擴展閱讀
如何優雅的同學聚會 2025-02-05 13:54:40
琦玉老師出自什麼動漫 2025-02-05 13:45:49

雅思貝爾斯什麼是教育

發布時間: 2023-08-05 09:49:40

⑴ 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解讀

                  胡樹花 任順元

     【摘要】現代化轉型之鏡的中國,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就是為一代新人謀求新的精神境界。透過對本國歷史的反思,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教育即生成。教育就是人的靈魂的教育。其目標就是培養全人。」通過文化教育,依靠必要的教育和交往氣氛,採用蘇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制定有限的教育計劃和完善的教育內容,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能陶冶和生成一代新人。他進一步指出教育改革真正條件不是金錢而是回歸人的教育本身。其光輝的教育思想無疑對我國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制定新的教育規劃具有重大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雅斯貝爾斯  生成  自由  教育

一、生存與超越:雅斯貝爾斯的哲學觀。

作為二十世紀「視野最遼闊」的存在哲學家,[1]雅斯貝爾斯用理性與存在並重的方式構築自己的存在論思想。他的教育觀,是其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直接反映。他首先提出並回答了什麼是人的問題。他認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是作為精神、作為超出主體和個體的力量的「存在」。作為自由的可能性的存在,人生是人這個存在對「上帝(人的完滿狀態)」的內心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使命不斷的生成和超越,從而達到與「上帝」「合二為一」的結果。通過不斷的「超越」、內外的體認,人將個體的精神與外在世界的整體精神相連,最終達到「無所不包者,或大全」,即「存在」自身。雅氏特別強調個人的自由,強調人的自由抉擇對生命的意義。他認為,自由的存在或不存在不能靠經驗的知識和科學的必然性知識來證明,也不能作為教育計劃的結果來事先制定。只有超越「自身」,與「上帝」進行對話和交往,並且遵循與「上帝所預定的合理的目的相一致的行動」,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雅氏正是基於其「存在、自由、超越」的哲學觀,呼籲人的生存信仰和自由對人的意義,弘揚了人的主體價值和主觀能動性,這形成了雅氏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並集中體現在其教育著作——《什麼是教育》一書中。[2]

二、靈魂的喚醒,自由的生成:雅斯貝爾斯的教育觀。

  1.教育本質:「教育即生成」

不同的學者依據不同的理論對這一問題做出了不同的解釋。在教育理論界,素有「造人」和「成人」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教育本質觀。雅斯貝爾斯基於其存在主義哲學也回答了這一問題。他認為人是主體的人,人的自由與超越是人存在的根本,人的存在是通過自我反思而呈現的一種敞放的狀態,是通過人的生存交往在歷史中生成的。由此,雅斯貝爾斯秉持的是「成人說」。

他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並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並啟迪其自由天性。」[6]教育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是使受教育者「頓悟的藝術」,是促進受教育者自覺「生成」的一種方式,「教育即生成」。而所謂生成,就是每個受教育者都能夠主動地、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天賦的潛力,使其「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得到充分地發展。「質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3]

由此可以看出,雅斯貝爾斯更為重視的是「人」,是主體性的人。他抨擊現實教育中忽視人(指學生)、壓抑人的現象,呼籲教育改革,並聲稱「僅憑金錢人們還是無法達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真正條件」。[3]

2.教育目的:培養「全人」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大全」(Umgreifende),人具有開放性和敞亮性,能通過自身的自由意識,溝通自我和大全,並在這一過程中達成自我和大全的統一,獲得真正的生存意識。雅斯貝爾斯所講的「大全」是人對自身發展和世界發展的最完滿追求,是在歷史形成中的最高總體性。[4]真正的人是一個「大全」(Umgreifende),是實體、一般意識、精神和生存形式的組合,是所有方面完滿發展的「全人」。

他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某一方面或只具備某種技能、能力、意識的人,而是培養「整體」的人或「全人」。他稱之為「有教養的人」。「所謂有教養的人,即按一定時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裡,觀念形態、活動、價值、說話方式和能力等構成了一個整體,並成為他的第二天性。」[3]

對於個體的人來說,「全人」是一個追求的目標,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在這一有限性的認識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經過自覺的努力而不是外部的強迫來實現向無限的超越,逐步接近「全人」。「全人」教育目的的達到,歸根到底,是個人「自我實現」或「自我超越」的過程。

3.教育過程:「精神性交往」

「交往」是雅斯貝爾斯哲學的主要范疇。他認為,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你與我)的對話和敞亮,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和必需的文化環境,「任何中斷這種我和你的對話關系,均使人類萎縮。因而沒有交往精神的教育,將會淪為人為的訓練和控制,阻礙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和自由的生成。從交往理論出發,雅斯貝爾斯將教育過程歸納為三點:

(1)、教育是師生主體間自由交往的過程。他認為,人都是自由的,但個體人的自由只有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在與他人的自由聯系中才能實現。有了這種交往,「人就能通過教育既理解他人和歷史,也理解自己和現實,就不會成為別人意志的工具」。[3]由此可見,作為交往過程的教育,沒有權威和中心存在,體現的是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

(2)、教育是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後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3]這種「精神是知性的思維、活動和情感的整體」,雅斯貝爾斯稱其為「整體精神」。他認為,現實的教育將學生置於被動的地位,當作容器而機械地灌輸,不利於學生整體精神的成長,只是訓練他人意志的工具、社會的機器,而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教育既是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也是人的知、情、意統一發展的過程。

(3)、教育是個體自我教育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同所有存在主義者一樣,雅斯貝爾斯所重視的人是作為個體的人。在教育上,他十分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3]教育者的使命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3]「而非強求一律」。[3]在實踐中,他要求他的學生「不要追隨我,要追隨你自己」。

4.教育的方式:「蘇格拉底式教育」

       雅斯貝爾斯關於教育方式的觀點是建立在其存在主義的交往理論基礎上的。從教育本身而言,教育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經院式教育、師徒式教育、蘇格拉底式教育。三者的共同點是都需要學生對絕對真理和尋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師懷有敬畏心。三者的不同點在於經院式的教育要求「人們把自己的思想歸屬於一個可以棲身其中的觀念體系,而泯滅自己鮮活的個性」,[3]即對教育制度的敬畏;師徒式教育的中心是教師,教師是知識和權威的象徵,學生只能被動地依從於教師,而放棄對自我的負責,學生敬畏的是師傅個人;在蘇格拉底教育中,學生的敬畏心情則表現在對精神的無限探求上。在這探求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勇敢地承擔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責任,而不是把責任推給教師。

雅斯貝爾斯非常推崇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認為這種教育適合於「全人」的培養。他積極倡導這種形式的教育。他的關於蘇格拉底式教育的論述可歸納為四點:①在教育過程中,師生是平等的參與者,不存在權威與中心;②師生雙方都要進行自由地思索,善意地對話和論爭,無屈從與依附的現象;③教師不靠強制性地灌輸,而以反諷的形式,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進而喚醒其內部潛在的自動力量,使他們「在探索中尋求自我永無止境的過程」,[3]這種教育不是傳遞真理性的知識,而是探索、發現真理,「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者,而是使師生共同尋求真理」;[3]④對學生而言,由於這種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認識真理、探索道德,他們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單單地增加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整體精神得到成長。

5.教育內容:「導向本源之思」

雅斯貝爾斯以存在主義的超越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他的教育內容觀,他指出:「全部教育的關鍵在於選擇完善的教育內容和盡可能使學生之『思』不誤入歧路,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2]

他認為,人的精神發展有三個層次,即對世界(宇宙)的認識、對生存自我的體驗和對上帝的領悟。個體的人要想實現自我而成為完人,就必須實現三個超越:超越現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自我。實現這三個超越必須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學教育、哲學教育、宗教教育。雅斯貝爾斯的整體教育指的是這三方面教育組成的統一體,學校教育內容的選擇也要以此為依據。

但他同時認為,教育內容中所包含的真理意識以及精神的傳統不會簡單地存在於個體生命的直接性中,它更多的是要在一定時代的人們身上重新培養成長。這就需要回歸陶冶世界。但他進一步指出,將古典時代轉變為陶冶世界,正是其厄運的開端,因為它轉嫁了時代應承擔的嚴峻性和人道主義的激情;假若陶冶不是讓人們習得自我實現的本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或知識的學習上,這種陶冶不會成為自身可能性的光源。由此,我們得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古典世界和拋開錯誤的陶冶世界,而不誤入陶冶的困境。

6.教育的作用:巨大且有限

雅斯貝爾斯十分重視教育的作用。從個人與社會聯系的角度來看,他認為,「教育在單個個人的心中成為人類全體未來的希望,而全體人的發展又是以單個個人教育發展為基點的」,「每一種社會改善的先決條件要求每個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一個正直的人,他同時就會是一個正直的公民。」[3]從社會角度來看,「教育決定著未來人類的生存,教育的衰落意味著人類的衰落」。「教育方面的失誤是對未來影響的開端」。所以,「從長遠來看,對教育的疏忽而引起的反響比任何其它因素要更大」。因此,「誰贏得了年輕人,誰就擁有了未來」。

       然而,由於教育是一項極其嚴肅而復雜的活動,它受計劃的限制和真理的傳達的局限等諸多問題的影響而成為了一項不能明確把握結果的人類活動。且從個體的人來看,「對於一個完全無知、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來說,就無法清楚地向他展示所認識的對象」。「一個人必須一步步地接受嚴格的培養,經過數十年的成長,才能成其為人」。[3]因此,教育的作用又是有限的。

由此,雅斯貝爾斯呼籲國家要高度重視教育的發展。他說,「假如明智的政治家在本質上是個大教育家的話,假如他盡其精神力量並順應教育天賦行事,肯花費多出目前好幾倍的財力,那麼,依靠新一代人的復興才成其為可能,也可能在這個走向毀滅的時代奠定未來的基礎」。國家應把錢「用在比國防力量重要千百倍的未來之上——教育方面」。[3]雅斯貝爾斯對教育作用的認識及要求重視教育的主張,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三、《什麼是教育》一書總評

《什麼是教育》是雅斯貝爾斯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之一,影響較為廣泛。該著作以存在主義哲學為認識論基礎,從「生存、大全、自由、交往、歷史、超越」的存在哲學概念出發,指出教育就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教育活動的本質是文化的傳承與精神的自由交往。教育的目的是達成人的自我生成。為實現這一目的,雅斯貝爾斯提倡進行文化教育,提出自己偏重傳統但又結合現代的課程思想,並表達了對教師的主要看法等,從而賦予了存在主義教育思想以具體的內容。

然而,不難發現,其存在主義色彩十分濃厚。存在主義哲學的非理性特點,唯心主義的神秘色彩和個人主義傾向性,在其主要教育觀點里都有突出的表現。這既是他本人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也是整個存在主義流派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所在。此外,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明顯的精英化傾向,對大眾文化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鄙視,對學生會組織的批判也過於偏激。

但無論如何,雅斯貝爾斯站在社會歷史性轉變中人類的精神當何去何從的問題視域下,深刻探尋了「什麼是教育」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他始終把人類精神整體與個體存在的統一作為自己的教育追求,字里行間滲透著濃厚的人文情懷。其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推進和新的教育規劃的制定都具有重大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德]雅斯貝爾斯著、雅斯貝爾斯哲學自傳(王立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118

2、胡炳仙.教育即生成——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解讀[J].煤炭高等教育,2007(1):4

3、[德]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鄒進譯)[M].上海:三聯書店,1991:2~4、7、9、11、30、34、47、51、55、88、107

4、周啟傑、王春林.雅斯貝爾斯生存觀的人類學詮釋[J].學術交流,2006(1)

5、[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李其龍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190

⑵ 什麼是教育 卡爾雅斯貝爾斯

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頓悟的藝術,就是引導靈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內。

教育須有信仰,就是要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人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教育不僅是知識內容的傳授,還包括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和靈魂的啟迪。教育的關鍵在於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並使學之「思」導向事物的本源。

教育的本質

真正的教育應先獲得自身的本質。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的目的在於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

因此我們常聽到的一些教育口號並沒能把握到教育的真正本質,諸如學習一技之長、增強能力、增廣見聞、培養氣質和獨立的能力、表達能力、塑造個性、創造一個共同的文化意識等等。

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隻是一種勸學的態度。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

⑶ 什麼是教育 雅斯貝爾斯

應試教育是魔鬼,毀了多少孩子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