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學記》闡述了哪些教育思想
《學記》闡述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原則
1. 教學相長
2. 尊師重道
3. 藏息相輔
4. 豫時孫摩
5. 啟發誘導
6. 長善救失
拓展資料
《學記》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相傳為孟子學生樂正克所作,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關於教育教學的論文。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簡意賅,是對我國先秦時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練。
《學記》先秦時期學校教育方面得失成敗的經驗教訓,概括為「四興六廢」。教育的成功經驗在於「四興」。即防範於未然,及時進行教育,循序漸進而不揠苗助長,博採眾長以借鑒、補正。這四點是教育興盛的成功之道。與此同時,需要避免亡羊補牢、學習起步時間過晚、教學進程雜亂、教學秩序不好,閉門自學而不相互切磋,不尊重朋友而違背師教、閑逛而荒廢學業,「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⑵ 《學記》的教育原則
所謂原則,就是說話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則或標准。教學原則,就是開展教學活動所應遵循的基本法則標准,是指導教學工作的一般原理。《學記》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學原則主要有:
一、 教學相長的原則
《學記》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學記》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教學相長的命題及原則,這是它對教學理論的傑出貢獻。
教學相長有本義和引申義之分。本義僅指教這一方的以教為學,它說明了教師本身的學習是一種學習,而他教導他人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通過教發現自己的困惑。正是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學習相互推動,使教師不斷進步。因此,《學記》引《尚書·兌命》說「學學半」。但以後有的人在注釋「教學相長」時作了引申,將其視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通過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並將其也作為《學記》所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教學相長原則反映了教與學的辯證法,它是我國古代教學原則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我們民族教育的最可寶貴的精神,「即在現代世界教育論著中亦屬罕見」。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活動仍起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 預防性原則
《學記》說:「禁於未發之謂預」。預防性原則的提出是針對大學教育的。一般的說,教師教育學生無非兩個方面:一是傳授知識,使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二是在傳授知識和品德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克服不良的學習習慣和糾正不好的道德品質。但是,不良的學習習慣和不好的道德品質一經形成,或積習已深,克服糾正就會格格不入,倍感困難。就象《學記》所說的:「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這就要求教師做好調查工作,從各個方面了解學生,以便作到防患於未然,盡量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現在,預防性原則已被各行各業廣泛採用。
三、《學記》主張及時施教。
「當其可之謂時」,要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而學,適時而教。從教師教的方面說,抓住一切施教的機會對學生進行教育,特別是學生已有的學習的慾望、動機。當他們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時,教師必須抓住這個時機及時施教,這就抓住了可告之機,如孟子說的「時雨化之」;從學生學的方面來說:一是學生按年齡特徵接受教育。就是學生在什麼年齡階段應該接受什麼層次的教育,不能錯過應該受教學習的時機,這就是適時受教。如清人孫希旦解釋說:「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時之謂也」。(9)否則,「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已涉及到教學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准備、教學內容和順序等問題,要求尋找諸因素的最佳結合點,使教學顯見成效,在現代,不少教育家對此也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習的最佳內容不同,錯過以後接受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他們也主張及時施教。
四、循序漸進原則
《學記》總結了孔孟的循序漸進思想,提出了「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學不躐等」,「敬孫」,反對「雜施而不孫」,「及於數進」等教學中雜亂無章,急於求成的做法,主張「先其易者,後其節目」,重視「先河後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漸進,教學才會取得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學記》對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總結。一是指教的對象學生,要按照學生年齡的順序,而教之以相應的知識;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而學生的學,具體一切過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進行。循序漸進原則就是要求教學活動必須遵循知識、學生和教學三方面的順序和客觀規律。
五、觀摩性原則
儒家的教育傳統,歷來都注重群體意識,主張「群育」,強調群體相互影響的教育作用。特別把好朋友的輔助看做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孔子最早在教育中就提出「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擇善而從」。(10)另外,荀子、《易》、《大學》等都提出了類似觀點。《學記》在全面繼承總結這些思想的基礎上,並予以了一定的發展,特別強調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響教育都必須以「善」為前提。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集體中學習,藉助集體的力量進行學習。相互的學習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響,以達到「善」,這就是「相觀而善」的實質。
《學記》強調,教師不僅要教育好學生「論學取友」,引導學生接近「益友」,而且還要爭取使「損友」轉化為「益友」。這正是「相觀而善「另一方面的積極意義。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可見,觀摩性原則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交友標准至今仍適用於我們的生活。
六、啟發性原則
《學記》反復強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11)「喻」,就是啟發誘導。如南宋戴溪說:「教者有善誘之功,學者有欲罷不能之意」。(12)明代姚舜牧亦說:「喻,有不言自契之意」。(13)喻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教學原則。是對孔孟啟發誘導思想的總結概括。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條,要按「喻」的原則教學,就要用啟發式,這是教學成功的根本保證。教師如何喻,《學記》提出了三項要求:
一是「道而弗牽」。道即導,引導,指導。也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而不牽著他們走。教師只有很好的啟發誘導,認真指導,學生一定會樂意而且能夠很好地接受的。這樣,教與學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自然就會和睦友善,這就是「道而弗牽則和」。達到了「和」,就是說學生產生了樂學、願學的喜悅的心理傾向。這樣,學習起來就輕松愉快,從而也就會取得最佳的效果。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會得以充分發揮。
二是「強而弗抑」。強是嚴格要求,認真督促;抑即強制、壓抑。教師教學對學生必須嚴格要求,認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於過度而成強制,讓學生感到壓抑。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預期效果,甚至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厭學,畏學。清學者方苞注此說得非常透切:「強之猶恐其不能進取,而或抑之,則重以為難,而自沮喪矣。」(14)只有真正做到了「強而弗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才能很好發揮,決不會視學業為畏途。因為沒有思想負擔,心理壓力,所以學起來自然會心情舒暢,輕松愉快,而且會信心十足,困難也易於克服。這就是所說的「強而弗抑則易」。
三是開而弗達。開,開啟,使露其端倪。教師給學生講解問題,必須把握要領,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講清帶有啟發性的關鍵,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盤托出。這樣,學生便可得到老師的某種啟發,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其主體地位與作用。所以,啟發的主要目的就在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本一點就是促進學生的積極的思維活動。
針對當時教學的弊端:「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才」,學生就會以學習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師,並很快地把所學的東西丟棄得一干二凈。因此,教學要重啟發誘導。
正因為啟發誘導原則重在學生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是教師不斷改進教學,進行教學改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所以,它很適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教學改革的需要。啟發性克原則在當前的教學改革中被普遍地運用,並大力倡導,原因就在於此。
七、長善救失原則
教學很可能會有得有失,得與失就是教學結果這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失,可分教之失和學之失。《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四種缺點。而這四種缺點,又是「心之莫同」——個體的心理差異造成的。
對教師來說,要起主導作用,必須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發揚其「善」。對學生的「失」,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摸透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施教,才能做到「長善救失」,這就是《學記》說的:」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得和失並不是絕對的,永遠固定不變的,而是辨證的。學生學習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況下是「失」,教師必須盡一切努力去救之。但另一方面,失中又蘊藏著得,即轉化成得。正如王夫之說「多、寡、易、止雖各有失,而多者便於博,寡者易以專,易者勇於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則善長矣。」如果能正確地做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便能正確地做到「長善救失」。
八、藏息相輔原則
藏息相輔原則就是「正業」(正課)與「居學」(課外作業、課外活動)相結合,學習進修 與游戲休息相結合,也就是課內外勞逸結合。教學的這個過程,決不可能永遠處於緊張、興奮或者絕對鬆散的狀態。總要有一張一弛的合理安排,師生都必須有勞有逸,課內外各項教學活動必須相互結合,辨證統一。
首先,必須安排按時的正課教學,當正課完畢後,學生便可離校休息,但必須布置一定的課外作業,「大學之教也,明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課內外必須緊密結合,它們可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因為從復習的角度說,,「居學」是「正業」的復習、鞏固,又是使正業轉化為能力的必要途徑,即《學記》所說的「不學操縵, 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從預習的角度說。「居學」既是學習正業的准備,又能增進「正業」的興趣。即「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正業」的弦、樂、詩、禮是學的主要內容,而居學的操縵、博依、雜服是藝,是練,是掌握正業的重要保證,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同時,「藏修」與「息游」偏重於課內外的勞逸結合,意為學習應有張有弛。學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學習中的疲勞,發展愛好特長,又可以擴大視野,培養興趣,增長智慧,學得愉快又有信心。自然容易達到安學、親師、樂友和信道的目的。正如清人姜兆錫所說「藏焉修焉之,謂正業專習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謂居學養純而義愈熟」。(15)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藏息結合的原則,抓住了人生理機制的緊張與疲勞和心理活動的興奮與抑制等基本特點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有其科學依據。合理而辨證地處理好這種關系,既保證正常的 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也促進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的提高,更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符合教學規律,就今天來看也是完全正確的。當今,語文教學中對課內語文訓練與課外語文活動相結合的教學原則的強調,語文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乃至「大語文教育」的倡導,同這一原則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何況「不學博依,不能安詩」等是對古代語文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
作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教學活動的論著,先秦儒家學派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的高度概括,《學記》為中國教育理論的發展樹立了典範,其歷史意義和理論價值十分顯著。 它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古代教、預防性原則、及時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觀摩性原則、啟發性原則、長善救失原則和藏息相等輔原則,是以當時的教學實踐為基礎,是當時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反映和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概括。它對以後歷代的教育教學活動起著很好的指導作用。
教學原則是對師生教學行為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學原則的提出和發展必須以教學實踐為基礎,離不開教學實踐的支持。同時還必須接受教學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充實和完善。而《學記》中所總結出來的實踐經驗早已經過了實踐的檢驗是正確的,它從先秦的教學實踐中來,又指導了以後歷代的教學實踐。經實踐檢驗和歷史證實,這些教學原則對今天的教學實踐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但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教育內容、過程、手段和過去相比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這些教學原則的應用,要緊密結合當前的教學實踐,以便更好地為當前的教育服務。
⑶ 學記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學記的教育思想有:長,善,救,失。《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學記》還主張「學不躐等」,即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循序漸進,同時,重視學生的學習,指出「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
《學記》: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著作。一般認為是中國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其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
⑷ 學記的教育思想及啟示是什麼
《學記》的教育思想和啟示是:鼓勵學生傾聽體悟、獨立思考。今後的學生要學會樹立遠大志向,掌握正確學習方法和端正學習態度,勤奮學習。
《學記》的教育思想:教學相長、啟發誘導、長善救失、循序漸進。主張學習是相互促進,相互學習。老師對學生授課,也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細心觀察,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獨特的性格,都是與眾不同的。
《學記》啟示:教師的眼裡不能僅僅裝著知識和分數,更多地是激發學生思考、探究和學習的慾望,必須堅持學生為本的教育觀,知識的積累,智力的增長,是一個緩慢上升的,不可畢其功於一役。
《學記》教育作用與目的
《學記》本著儒家的德治精神,認為教育的作用在於服務政治,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的思想。
《學記》所主張的教育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具有「建國君民」能力的統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順民。《學記》將教育與政治、社會高度結合起來,把教育當成政治的重要手段,這種觀點也是歷代封建學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