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前語文教育的四大弊端
目前的語文教育可用這14個字來概括:表面上熱熱鬧鬧,骨子裡亂象叢生。這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
1.教育理念上,照搬西方的多,繼承自家的少。 語文教育理念的倡導者、制定者大多是高校或研究機構的一些所謂的專家教授,這些專家教授一無在中小學上課的經驗,二無「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那一代專家學者的國學造詣,他們有的、能拿出來炫耀一下的只是在歐美的一些大學里獲得的所謂的「碩士」「博士」等一些類似的頭銜。想想,讓這些人去制定作為母語的語文教育的理念,他們能放出什麼好屁來?近年來,在語文教育界很有市場的「交往對話說」、「翻轉課堂」說,「積極語用」說,等等,都是這些「專家教授」販賣的洋貨。
2.教材編寫上,文選型教材依然一統天下。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語文教育在教材選用上一直以整本書作為主流。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才培養出了許許多多為中華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文化巨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這一點,稍有一點文化常識的人應該都清楚。可是,自從清末廢科舉、建新學之後,語文教學所用教材一直為文選型教材,這種教材表面看,似乎很全面——各種文體都有、各個時代的作家都有,也似乎很合理——學生在校期間,好像把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接觸到了,但實際上,學生一走進大學、一走進社會,百無一用。這些年來,語文教育一直讓社會詬病,和這個教材編寫路子不無關系。
3.教學方式,照搬數理化的教學方式——以講為主,照搬西方的方式——以什麼交流對話為主。 大家知道,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我國的母語教育在世界語文教育史上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母語教育之一,其中當然不乏糟粕性的東西,但成功的經驗、規律還是主流。比如讀整本書、比如重視背誦、比如重視寫字等等。可是,現在的語文教育還重視這些嗎?還這樣做嗎?
4.教學評價上,考試是唯一的手段。 在這個方面,大家只要想一想高考就行了,筆者不想再多費唾沫,浪費讀者的時間。不過,這里為了防止大家誤解,我覺得有必要聲明一下的是:我雖然認為以高考為唯一手段評價學校、評價教師是錯誤的,但我不反對高考,個中的原因我想只要是參加過高考的人、並從高考中獲益的讀者諸君們自會明白。
B. 淺談中學語文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到不少區縣聽了課,看到了中學語文課堂發生的變化,也發現了不少問題。我和同仁對中學語文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這些問題主要是:
1、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處理好教學的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將人文性和工具性對立起來,將知識和能力分割開來。片面認為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就是新課程。如對課標要求的一些只學不考的知識,因為不考就不學,少講成了不講。教學只注重遷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學形式,而對文本的解讀、語言的品味、寫法的探究只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
2、新教材的靈活性大,給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間。但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沒有體現出對教材使用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一些靈活的教學內容,如學生對教材的獨特感受,就是增加幾種名家的感受;閱讀拓展題解答方法,就是課文理解加上幾句設置好的套話;話題作文的寫作,就是編一個與話題相關的故事,等等,又成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條並要求學生掌握。這些都是與新課程的理念和教學的三維目標相違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學方式依然陳舊,教學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傾向。由於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而母語學習主要是靠習得,又由於語文課程是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課程,因而,語文課程標准十分強調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和體驗,而一些教師卻違背母語學習的規律,淡化了學生學習中十分重要的體驗、探究過程,將本應讓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的過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師自己的感悟和體驗的結果轉變成概念化的知識硬灌給學生,其結果只能導致學生「死記硬背」。
4、對閱讀教學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教師自身的文本解讀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師對文本的鑽研深度不夠,或大而化之:只重視整體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閱讀的目標設置空泛,對言語的感悟不夠;或固守教師用書,缺乏個性化的理解;或講解不精,抓不住要點,點撥不到位;或對文本閱讀和中學生的探究過程不夠重視。
5、作文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1)隨意性大,體現為作文命題的隨意,指導的隨意,評改的隨意;
(2)生活積累意識欠缺,對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觀察,不重視引導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割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
(3)漠視學生基本的思維訓練,缺乏對想像力、思維敏銳性的培養;
(4)批改方式單一,效益低;
(5)部分教師自身寫作素養差。
6、對綜合性學習的認識不到位,認為可有可無。將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等同於過去的活動課。
7、教師自身的素養和能力還不能很好地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不夠,接受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困難;一些教師只是片面地站在語文學科的角度和考試成績的角度看課改,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基本素養的形成及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缺乏整體的思考。
為保證新課程的健康進行,我們提出如下對策:
首先,中學語文教師須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教學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因此,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明確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並踐行新的教育理念。
轉變教學觀念首先必須樹立課程意識,這對新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學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樹立課程意識,就是要在教學改革中用新的課程理念來統率自己的教學活動,用課程理論的語言來解釋和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所謂課程理論的語言主要指課程綱要、課程標准、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評價、課程實施、課程資源等),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全新的視野,就能突破原來固有的教學體系。
光轉變教學觀念還不行,教師還要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切實轉變教學方式。這次課改的目標之一,是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課標還倡導討論式、啟發式教學;要求重視潛移默化、熏陶漸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我們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根據課標的要求,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要推行新課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語文教師應增強課標意識。《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體現了國家對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語文教材編寫、語文教學、評估和考試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語文課程的基礎。我們一定要認真研讀語文課標,准確領會其精神實質,並用課標指導自己的教學。教學中,一定要有強烈的課標意識,要改變過去那種一本教材搞教學的局面。
增強課標意識,首先應深入學習語文課程標准並准確領會其精神實質,把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統一到課程標準的觀點上來,努力體現語文的綜合性。
課程標准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與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是完全一致的。片面地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或片面地強調人文性,都不符合語文學科的客觀實際。語文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要明確:學習的基礎是知識與能力,貫穿整個學習的是過程與方法,融會於其中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盡管課標規定了一些知識只學不考,但這些知識對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語言難點,對形成學生的能力,對學生的後續學習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當教好學好。教學中如果不教不學,就是應試教育,不是新課程。
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讀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讀教材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解讀教材的過程就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因此,對教材的解讀既要把握其精神實質,又要有自己的見解。如果僅僅依賴於《教師用書》,人雲亦雲,就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寫作都是學生和教師個性發展的空間,教師要身體力行,追求獨特,追求創新。
語文教學要重實踐、重過程、重體驗。語文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鼓勵學生多參加語言實踐,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寫作中學會寫作,在口語交際中學會口語交際。語言實踐就是學習,探究、體驗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注重學生的過程體驗,是新課程的特徵之一。
閱讀教學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閱讀的關鍵和基礎都是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閱讀教學強調整體感知是針對肢解文本來說的,但光有整體感知是不夠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教學要強調讀,要重視對文本情感的體驗、內容的領悟、寫法的探究、語言的品味。教師的講解要少而精,要能調動起學生的思維。
在搞好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要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廣泛的閱讀目的不僅在於增加語言積累、培養語感,還在於培養自主閱讀意識,養成良好閱讀習慣,通過整體把握、重點賞讀、精心揣摩形成科學的閱讀方法,因而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課外閱讀的指導應將學生閱讀喜好與學科閱讀目標相結合,引導閱讀興趣,拓寬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味;同時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選擇閱讀材料、積累語言與思想。在具體實施中,可以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不同的文學層次,按必讀與選讀分層推薦自成體系的閱讀內容並擬定目錄,提供給學生;力求溝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校和家庭,形成多層面的閱讀通道;舉辦專題性閱讀講座,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學生組建閱讀小組,通過舉辦課外閱讀競賽、閱讀專題討論、書評等,搭建平台,展示他們課外閱讀成果。
我們的教師應正確把握作文教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新課程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創造了條件。作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語言四個方面。要指導學生學會感悟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在生活中去積累、篩選寫作的材料。作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思維訓練,教給學生思維的基本方法。如:想像和聯想、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比較思維、整合思維、抽象思維等,提高學生的立意和謀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抒發真情實感。
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樣化。如:學生互批互改、面批、朗讀比賽等。評語要避免教師寫得多,學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於形式。
語文教師應重視開展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要給予應有的重視。實施綜合性學習應注意突出它的綜合性(語文學科學習目標的綜合和跨學科學習目標的綜合)和實踐性(表現為重探究、重應用,重過程、重參與,重方法、重體驗)。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1)注重因地制宜。
(2)關注學科視角。既要把綜合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別開來,又要把它同通常意義上的語文學科學習區別開來。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比,綜合性學習具有一定的附著性,它是語文課程的組成部分,而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與通常意義的語文學科學習比較,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更強,它的學習目標具有綜合性,它採用活動的方式,運用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來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
(3)綜合性學習可採用以下步驟進行:首先是問題牽引,以問題引出與目標一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其次是過程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合作精神的養成;最後是成果物化。通過成果激發興趣,增強成就感,引導深入探究。成果要體現語文學科特點,並促進評價方式的轉變。
語文教師應強化課程資源意識,要努力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的學習提供充分的素材,還要積極發動和引導學生自主地去開發和利用有益的學習資源,使學生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為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在新課程的實踐和建設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求教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師要適應這些要求,僅僅是觀念新還不行,還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熟練的學科技能,特別是要有學習的能力,否則教師就不能將新的理念、好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有機地融入學科的教學之中。教師要做課程與教學的研究者,要從課程、教材和教學的奴隸變為主人,從被動的課程的執行者、教材的使用者變為主動的研究者,主動地去研究課程、研究學生、研究學法、研究教法。
教師要立足教學實際創造性地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倡教師編寫教學案例,把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喜悅、困惑和問題記錄下來,並進行分析,以反省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不斷提高自己對新課程的適應能力和教學水平,以保證新課程的健康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