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內容是什麼
小學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內容是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素質教育,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
基礎教育是一個接受全面教育的基礎階段,一般含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教育,指對年輕一代施以全面的素質教育,為他們未來做人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
我國基礎教育,一種屬於義務教育,指小學、初中階級的教育;另一種屬於非義務教育,指高中階段的教育,它是基礎教育的最後階級。
基礎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鮮明的基礎性、相對穩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素質教育鮮明地體現了基礎教育的基本特徵。
(1)什麼是學生的目標教育擴展閱讀
李嵐清副總理指出:「素質教育從本質來說,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這是從教育哲學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層次上對素質教育概念的一種規定,這一規定把素質教育與其他種種不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區分開來。
例如,它明確地區分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
第一,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國民素質;而「應試教育」的目標是「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在此目標導向下,即使客觀上能使部分學生的某些素質獲得淺層次發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犧牲其他方面發展為代價的。
第二,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必然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每一位未來的國民;而「應試教育」則把目光盯在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身上,棄多數學生於不顧,甚至不惜將正常兒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數統計。
第三,素質教育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強調教育者發揮創造精神,從學校實際出發設計並組織科學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動中將外部教育影響主動內化為自己穩定的身心素質;而「應試教育」則使教育者跟著考試指揮棒亦步亦趨,在教學方法上以灌輸、說教、被動接受為基本特徵的。
2.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什麼呢
教育的目的實際上不是要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僅僅只有文化知識的個,而是要將學生塑造成一個有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發展的人,能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3.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什麼
我們的教育目標不應該僅僅是教給學生死記硬背一些表層的知識,而是應該讓學生學到知識背後所隱藏的科學方法和價值觀念,知識背後這些內具的方法、情感和價值觀才是決定學生的終生發展的最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