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路教育的形態以及特徵
一、網路教育形態的理念
網路媒體不僅是一種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工具,也不僅是一種在整合作用下形成的教育方式,我們應當看到在網路媒體上還可以運行一種教育形態。這種形態是具有新屬性特徵的教育體系:網路的軟硬體技術是網路教育形態的運行平台;傳統教育與網路的整合是網路教育形態的資源;網路教育理念決定了網路教育形態的本質特徵,是構建網路教育形態的基礎,這就是知識學習的數字化理念、非線性理念、跳躍性理念。這些理念是網路媒體與技術特性所構造出的,是網路教育形態固有的本質。它與傳統的教育相比表現出不同的思維。應用這些理念所建立的網路教育與傳統教育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而這些差異之處正是目前我國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和需要改革的方面。
目前我們的教育是知識內容的教育形態,而網路教育理念可以建立起培養人的知識結構的教育形態。知識的分割、非線性學習過程和跳躍性的知識重組是網路教育形態的本質與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對傳統教育知識的分類、課程與教材、教與學以及學習的測試與評價等諸多方面提出質疑和挑戰,結合教育變革的時代特徵,建立網路教育形態完整的機制,解決目前我國教育體制下存在的種種弊端和不適應現象,把網路教育引入一個更高的運行層次。
二、網路教育形態的特徵
1. 教育變革與網路手段,知識的重新分割
隨著知識總量的不斷遞增與更新,原有的學科和課程受到愈來愈多的質疑。建立學科的新概念和新課程,是傳統教育的解決辦法。在傳統教育觀念下,知識的分割是以學科形式為概念、以專業分類為手段、以課程內容為基礎、以章節教材為單位。在學校教育及課堂教學的環境下,這種分割的方式體現了一定的科學性,成功地進行了知識的教育傳播。
在網路教育的環境下,遵循傳統的學校教育方式,網路的應用只能體現在工具層面或整合層面上,是一種教育形態的改良。真正實現網路教育形態的關鍵是要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式,引入新的知識分割概念,賦予知識網路教育的新屬性。這將成為網路教育形態的本質特徵與理論基礎。
在網路條件下知識將怎樣建立新的屬性,我們就要從知識的本質談起。什麼是知識、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出版局1996年出版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一書中引用了西方20世紀60年代以來關於求知的「4個W」概念:知道是什麼(know-what)、知道為什麼(know-why)、知道怎樣做(know-how)、知道誰來做(know-who)。在以後的研究中,專家們一致認為再增加2個「W」:知道什麼時間(know-when)、知道什麼地點(know-where)。吳季松在他的研究中認為在中國還應該增加1個「Q」:知道是多少(know-quantity)。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把求知看成6個W和1個Q這7個方面。我們從這7個方面賦予知識的新屬性。這7個方面代表著學習知識不同的難度、掌握知識不同的深度、應用知識不同的程度。我們的學習可以從「是什麼」開始進行,逐項選擇,達到和掌握某項知識的最高境界。
結合傳統合理的分類,引入求知的7個方面,我們可以建立知識的網路教育傳播和學習的新型「課程」。這不同於傳統教育下的「課」的概念。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網路學習的「課」:在某個知識學科分類下,將一個知識點的7個屬性進行表述,形成幾個學習的基本單元。這種基本單元的學習就是網路學習的「課」。而網路學習從形式上講是沒有課程這個概念的,因為在這種網路「課」的學習中很難形成完整的傳統課程的學習過程。它的課程將是另一種概念。
知識的新型分割充分體現了網路教育的特點與優勢。在當今教育變革的進程中,這種知識分割的網路學習,可以快捷地拓展學習者的知識面,培養出按照自我與社會需要而設計的知識結構,形成網路教育的獨特風景。
2. 個人特點與網路工具,知識學習的重新排序
與學校教育相比網路教育可以建立每個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我們說網路學習只有「課」的概念,而沒有「課程」的概念,更難形成「教材」的概念。這是因為學習者根據自己學習計劃的特點,可以學習知識某一方面,而不學其它方面。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就不會形成傳統的課程學習順序。在這種學習方式下,知識的學習順序、進度和難度將是個性化的,完全表現出學生主導性學習的特徵。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必要提供網路教育的學習指導和形成學習順序的基本准則,指導學習者建立能充分體現其素質背景、認知結構、學習心理和學習能力等因素的最優化的學習過程。因此,在網路教育的形態中可以制定出可供選擇的、適應不同知識結構和培養標準的學習順序或學習過程,這將是一種網路教育形態的課程概念。
我們可以發現這種課程的概念具有獨特的表現,它可以在物理的學習中加入化學的「課」,甚至於加入社會學的「課」。這在傳統教育形態下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我們可以建立新概念下的網路「課」、「課程」與「教材」。我們同樣需要建立各種學習過程的網路評價體系。利用網路的技術工具可以十分容易地實現學習者學習過程的制定,同時還可以進行學習效果的測定,自行修正未來的學習過程。我們還可以建立學習者的動態評價體系與動態管理體系,這是網路教育形態所獨有的。
3. 人才需求與網路引導,知識分割的重新組合
網路教育形態下,知識的學習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知識的結構應該是一種多樣的組合。這一切都在學習者個人的特點與社會人才需求的結合中形成。按傳統教育形態的專業設計的知識學習,培養的人才其知識結構在實踐中明顯表現出一種陳舊、偏離和不完整。每個專業都在強化自身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培養出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協同能力和拓展能力就愈來愈差。網路教育形態將以新型的課程概念實現知識結構的新組合,設計並培養具有符合社會需求的知識結構的人才。
知識學習的動態性表現在:有些知識可以重點學,學習它的全部屬性;有些知識可以一般性地學,學習它的個別屬性。個人的素質特點、人才需求與網路教育形態的引導是決定知識結構學習的依據。傳統的學校教育形態下,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有些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因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千變萬化的,統一的課程設置難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化需求,有限的選修課也不足以支持每一位學生的充分發展。網路教育可以進行學生素質與知識結構的測定(這種測定不一定是公開的),從而提供適應每一位學習者的課程與學習過程,較好地適應學習者的個別差異。當然,學習者的自我認識與主動選擇也是這一過程的有效因素。
2. 簡述網路教育資源的特點及其作用
網路教育資源的作用
(1)構建超媒體教材
基於各種資源,可以構建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教學內容的超媒穗畢體學科教材。不但能夠從感官上增強教材的教、學性能,而且具有交互、虛擬和非線性的特點,把原來的「死書」變成地地道道的「活書」。
(2)優化教育環境
基於網路的教育資源構成了一個自由的、共享的、廣闊的教育環境,豐富的教育資源從內容、形式到檢索、應用都較傳統的教育資源提供的環境更優化。 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戶就能「讀天下書」、「畝汪知天下事」。
(3)實施多模式教學
基於人工智慧的教學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和需求進行教學和提供幫助,實現個性化學習;
基於超媒體、交互性的學習資源為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
基於網路交流、 網路通訊的學習資源更容易地迅族仔實現合作學習;
學科整合、虛擬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在網路資源的支持下也更加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