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家長教育經典案例怎麼寫
家長教育經典案例怎麼寫
家長教育經典案例怎麼寫?孩子是媽媽們的心尖,身為家長的我們是需要教育好孩子的,這樣孩子的身體發展才會健康。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家長教育經典案例怎麼寫。
家長教育經典案例怎麼寫1
寫作思路及要點:以家庭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為例,保持一定真實性。
正文:
劉x是高三的一名女生,愛好廣泛,善於交際,喜歡體育運動,會打太極拳、書法、鋼琴。每個愛好都小有成就,學習成績在重點高中也是名列前茅,應該是父母所期望中品學兼優的學生。
劉xx是劉x的父親,當年劉x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重點高中時。 劉x從小體弱多病,所以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培養付出了很大的辛苦。孩子從來沒有離開過父母,沒有因為工作忙或者其它原因讓親屬幫助照顧孩子,他們覺得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別人替代不了。
劉x從五歲的時候在父親的陪伴下,天天堅持晨練,風雨無阻,三年從來沒有間斷過。一直堅持到孩子上了小學,孩子隨著鍛煉時間的推移體質越來越好。在鍛煉的三年裡和孩子愉快地溝通,解答孩子的提問,共同學習各門的知識。
孩子十歲時,父母引導孩子開始自學英語,小學畢業期間自學完了初中英語,初中時自學完高中的英語。劉xx說,孩子從小在學習時,他們就不陪在她的旁邊,但他們的習慣是在別的房間看書或看電視陪伴她。等孩子學完了睡覺了,才和孩子一起去睡覺。
因為上午孩子用腦很多,早餐他們總是做孩子喜歡吃的食物,讓孩子早餐吃飽。這些年就是這樣堅持下來的,教育孩子貴在堅持。
劉x是個很出色的孩子。劉x的出色不是偶然的,而是與她的`父母培養教育分不開的。應該說她的爸媽為她創造的家庭教育氛圍適應了孩子成長的需求,促進了孩子的健康發展。
一、父母掌握了家庭教育方法。知道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努力積極創造適應孩子家庭氛圍。
二、不寵、不溺愛孩子。劉x是個獨生女,但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去溺愛她,相反家庭成員關系融洽,相互尊重,孩子喜歡和父母溝通交流。
三、孩子有著多彩業餘生活。劉x的業餘生活豐富,特別是父母從小帶劉x堅持鍛煉,鍛煉增強了身體素質,讓孩子的生活起居十分有規律,有了堅忍不拔的毅力。這些都對孩子的性格和學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孩子自己能養就能自己教育。一個父母如果沒有決心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難道就能相信別人會把您的孩子教育好嗎?教育不能指望他人,這絕對是家庭教育不能動搖的根基。劉xx夫婦對孩子很有責任心,教育觀念和方法一致,在教育上沒有指望別人。
五、父母在學習能力上有意識地進行了培養。劉x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態度端正、松緊適度,不是只注意孩子的成績,更注重孩子的自學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英語上付出很多的努力,也取得值得讓人羨慕的成果。
家長教育經典案例怎麼寫2
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通常做法:訓孩子:「你怎麼這么笨?連個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順手給孩子一巴掌。
結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氣,事情一團糟,孩子學會通過發脾氣、打人解決問題。
參考建議:安慰孩子:「孩子,沒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乾凈好嗎?」
結果:孩子得到的諒解,馬上向大人道歉,並高興的把桌子擦乾凈。孩子學會寬容。
二、孩子考試不及格
通常做法:訓孩子:「你看你,考這么點分,你也不嫌丟人?你看誰誰,人家怎麼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氣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勁踢孩子幾腳。
結果:孩子心情壞到了極點,心裡想:「我完了,我這么笨,學不好了,再怎麼學也學不好。」
參考建議: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裡也不好受,一次沒考好不代表什麼,關鍵是我們要找出沒考好的原因,然後解決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有進步。」結果:孩子認真地找原因去了,心裡想:「我要努力,不辜負爸爸媽媽的期望,我一定行。」
三、孩子寫作業磨,該睡覺了,作業沒寫完。(孩子作業多,孩子沒磨,不在此列)
通常做法:訓孩子:「你氣死我了,怎麼又沒寫完,我一會兒不看著都不行,快點寫!我看著你。」
結果:孩子並不著急,依然慢慢悠悠,心裡想:「寫不完有我媽呢。」
參考建議: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寫作業是你的事,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沒寫完不準寫了,該睡覺了,明天自己去學校跟老師解釋吧。」
結果: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後悔,心裡想:「這下完了,怎麼跟老師說呀,看來明天寫作業得快點了,不然還得挨批。」
四、孩子作業寫得潦草
通常做法:發火:「怎麼寫的這么亂,你就不能寫好點?」脾氣大的會三把兩把把孩子作業撕了。
結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參考建議: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已經說過了,寫不工整要重寫,因為不工整,老師看不清楚,你看,這是規定不能破壞,所以你必須重寫了。你看,你可以應該這樣寫字(講述寫字規范,橫平豎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寫得比你剛才的字有進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嗎?」
結果:孩子懂得規定的重要性,心裡想:「比剛才的字有進步,容易。」充信信心。
五、孩子見人不打招呼,沒禮貌
通常做法:當眾訓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這么沒禮貌?連問好都不會,我平時是咋教你的,沒出息。」
結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損傷,覺得無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參考建議:給孩子台階下:「我孩子有點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時也挺有禮貌的。」舉個有禮貌的例子。
結果:孩子知道錯了,心想:「這次沒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讓父母失望啊。」
六、孩子的襪子臟了
通常做法:家長:「把襪子脫下來,我給你洗。」
結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裡認為父母就是為自己服務的,正常,反正他們也不累。
參考建議: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襪子洗了,好嗎?媽媽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媽媽的襪子也洗了啊?謝謝孩子啊。」結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襪子去了,心裡想:「我以後要多關心一下爸爸媽媽啊,我也是家裡的一員啊,他們越來越老了。」
六、孩子問了個問題,大人不會
通常做法:不高興:「別瞎問了,把學習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點啥。」
結果:孩子心裡想:「哎,沒勁,總說學習學習,煩死了,不問就不問。」從此,遇到難題一概略過,不求甚解。
參考建議:高興:「孩子,你能問這么難的問題,證明你動腦筋了,不錯。可是我不會,咱們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嗎?」
結果:孩子心裡很高興,以後遇到問題一定鍥而不舍,非研究明白不可。
七、孩子早上不起床
通常做法:發火:「你怎麼還不起?要遲到了!」順手打兩巴掌,手忙腳亂地給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結果:下次依舊。
參考建議:平靜地說:「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會遲到,會挨批,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處理好。」孩子沒及時起床,沒吃早飯,還遲到了。
結果:下次一叫就起床。
八、一直看電視不睡覺不寫作業
通常做法:怒氣沖天地把電視關掉,吼叫著叫孩子去寫作業或睡覺。
結果:孩子滿肚子不高興地去了,心裡恨你,說你是暴君。
參考建議:平靜對孩子說:「孩子你該寫作業了,如果寫不完會挨批。你還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鍾行嗎?」家長:「行,說話算數,到時間就關電視。」雙方各退一步。
結果:時間到了,孩子主動關電視,去睡覺或寫作業。
九、孩子正在寫作業
通常做法:一邊看電視一邊監督孩子,嘴裡不停叨叨:「寫快點。」「別磨蹭。」「不準看電視,好好學習。」
結果:孩子不高興:「憑啥你就能看電視,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參考建議:大人也看書,不打擾孩子,家裡學習氣氛濃厚。
結果:孩子心態平和,心思都在學習上。
十、大人做錯事了
通常做法:強詞奪理或視而不見。
結果:孩子心裡想:「憑啥你犯錯誤就不承認呢?嗯,當大人好,有錯也不挨批。」
參考建議: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
結果:孩子以後做錯事了,主動道歉,覺得理所應當。
十一、家長會上老師告狀,家長挨老師批評了
通常做法:一回家就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對孩子又打又罵。
結果:孩子沒任何自信,要麼學會暴力,要麼膽小,一句話不敢說,學會撒謊,不敢和父母說真話,怕挨打。
參考建議:先把孩子的優點講講,然後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勵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會有進步。
十二、孩子的日常生活
通常做法:家長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當當,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見,孩子遵守就行了。
結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動腦,被動執行。膽子越來越小,越來越沒自信,能力差,不會做家務。心離父母越來越遠,自閉。
參考建議: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還鼓勵孩子做家務。家裡有事和孩子商量解決,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認真聽取。
家長教育經典案例怎麼寫3
經典家庭教育案例
案例1:被強迫的交往
女兒桐桐2歲時,我通過看書認識到她應該多交朋友,所以總是特別熱情地拉著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愛說話,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說,不想玩游戲我就替她參加,桐桐總是默默地跟在後面。後來,我發現桐桐一個人的時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麼,而且特別在乎別人是否把她當朋友。上幼兒園之後,她經常說不想去幼兒園,因為沒有好朋友。我開始意識到我強迫孩子交往已經給她帶來了深深的焦慮和不安。
我再也不強迫桐桐了,開始帶她出去慢慢引導她自己玩。我的轉變也帶來了孩子的轉變,她變得越來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漸多起來。這件事讓我深深感到:每個孩子有他獨特的個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父母只要適宜呵護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辦他的人生。
點評: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沒有統一標准,更不可能從書本中找到適合每個孩子的方法。家長與其抱著書本焦慮,不如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會獲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學會交往。
案例2:為什麼不給爺爺奶奶吃?
侄子有什麼好東西總願意和我分享,老爸對此「頗有微詞」:「什麼東西都要給姑姑吃,爺爺奶奶要嘗嘗都不給,這孩子白疼了。」其實,侄子原來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願意和爺爺奶奶分享。但爺爺奶奶卻經常逗他:「好吃的也給爺爺奶奶分點啊!」孩子的手馬上遞了過去,他們趕緊又說:「爺爺、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幾次之後,孩子就不再當回事兒了。而當侄子與我分享時,我會道謝並真的與他分吃,還誇他的東西好吃,侄子也樂得與我分享。老爸甚至還責怪我說:「大人怎麼還吃孩子的東西!」
點評:
孩子的心是單純而美好的,他會把成人世界的每個要求都當真。作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這份單純和美好,而不是為了好玩或者表示親昵逗弄孩子。生活中很多對待孩子看似搞笑的無意之舉,背後卻是對孩子深深的不尊重。愛孩子,就請將他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
案例3:「揠苗助長」的孩子能幸福嗎?
對於即將升入小學的幼兒,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很多家長卻過於重視知識和技能。「老師,今天你們學習了7的分解吧?怎麼孩子回來就只會兩種呢?我朋友的孩子都學到13的分解了,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小學跟不上怎麼辦?今天教她認識鍾表,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認識,我還拍了一個視頻,您看看她的表現怎麼是這個樣子?」視頻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勁地哭泣。聯想到平時,這個小女孩在班裡一遇到小小的困難就退縮:「老師,這個太難了,我不想參加。」我終於明白,生活在這樣急迫、焦慮和否定的環境中,孩子能自信起來嗎?
點評:
趕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應成為孩子成長的標尺。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讓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風蒙蔽了自己的心,否則最終傷害的是孩子的心。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用微笑靜待他的綻放,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案例4:「蝸牛」帶我去散步
早晨,我像往常一樣催促兒子快點起床去幼兒園,然後好去練車,第二天要考試了。我心急火燎,卻發現兒子把牙刷咬在嘴裡,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氣壞了,大聲喊他的名字,並狠狠打了他屁股一巴掌。兒子被我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壞了,傻傻地站在那兒,眼裡充滿了恐懼,手裡還拿著沒拼好的磁力棒。等我批評完,兒子怯怯地說:「媽媽,我想拼一個太陽花,你對著太陽花許願,明天考試就一定會通過。」我愣住了,一把把他擁在懷中,說不出話來。
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常常讓我身心俱疲、浮躁焦慮,難免遷怒於兒子。可我的「小蝸牛」卻用他的愛和善良把我浮躁的心熨平了。
點評:
當孩子表現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為時,成人常常會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甚至打罵,這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其實,如果耐心傾聽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你會發現,回報你的,一定是像「太陽花」一般溫暖幸福的愛和驚喜。
❷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故事
家庭教育成功與否,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成功家庭教育案例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故事一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在對孩子細心觀察的過程中發現,音樂是兒童生來喜歡的。小孩出生不久,就能“欣賞”音樂了,他會聽母親哼著催眠曲而恬靜地入睡。再大一些,更喜歡聽各種優美的聲音。聽到節奏歡快的音樂,他會手舞足蹈;在吵鬧中,聽到抒情的樂曲,他也會漸漸安靜下來。兩三歲時,能用手腳隨著音樂做節奏動作。等到進了幼兒園的時候,他對於音樂的需求范圍來得更大,聽見人家唱歌,看見他人奏樂,甚至黃鳥兒在枝頭吱喳吱喳地鳴叫,微風把葉兒吹得嘩啦嘩啦地響,他都會留意傾聽。這一切樂的律動和歌的抑揚的曲調都會吸引他。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摹仿,不時地叫著唱著,哼著不成調的曲子。到了小學,更知道怎樣利用他那天賦的歌喉和節奏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音樂活動了。平日里無論是游戲、走路或休息,都本能地愛唱著歌,表現出音樂的律動。
陳鶴琴因此得出結論:喜歡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本能,音樂在兒童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為此,他有意識地用音樂來豐富孩子的生活,其中,最讓孩子們感到其樂無比的是晚飯後的家庭音樂會。
陳家居住在上海寓所時,每天晚飯之後的一段時間,往往是一家人最熱鬧、最快樂的時光。這時候,七個孩子和爸爸媽媽聚在一間屋子裡。媽媽和大女兒秀霞彈琴,大家一起唱歌。唱中國歌曲,也唱外國民歌。一首唱罷一首又起,歌聲琴聲,匯成了一種和諧歡快的氣氛。有時候,孩子們要求爸爸表演。陳鶴琴就彈起那把從美國帶回來的曼陀鈴,唱超在英國曾同黑人一起彈唱過的民歌。孩子們或托腮靜聽,或輕輕哼唱。陳鶴琴的嗓子並不算太好,但他激情飽滿,唱得非常投入,具有感染力。陳鶴琴說:“家庭中有了歌聲,如有了生氣一般,試想一個家庭,吃完晚飯後,父母子女團聚一室,同唱同歌,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間,有了這種團聚,不但於精神上發生無窮的快樂,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沒有樂歌。”
總之,小孩子應有音樂的環境。今天,許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認識到音樂在陶冶情操、開啟智力、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壓抑限制孩子對音樂的慾望和需要,以及不顧幼兒身心特點、揠苗助長、扼殺興趣的做法也還是屢見不鮮的。願陳鶴琴的兒童音樂教育思想能夠帶給我們思考和啟迪。願更多的家長能順應和發展兒童的天性,讓音樂伴隨兒童健康成長。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故事二
鄭州某大酒店與來就餐的顧客發生了沖突,
其原因是由於酒店大廳擺放了供用餐客人觀賞的一些美麗的小盆花,一個3、4歲的小男孩非要搬走其中的一盆,酒店值班人員一再耐心勸說也無效,小男孩搬起花盆就走。值班人員只好無奈地找其父母制止,但其父母則採取了默認和縱容的態度,值班人員只好跟隨小孩到飯店外進行制止。但此舉惹惱了小孩父母,他們為滿足孩子的願望,希望給點錢了事,不過,值班人員不敢擅自作主,拉住想抱走盆花的小男孩。這下激怒了小孩的父母,其母在大庭廣眾之下口出穢言謾罵值班人員,並宣稱“真想狠狠”打一頓值班人員,並且還大講其教子的“道理”,小孩的父親則更甚,幾次捲袖欲狂毆值班人員(幸被圍觀人員阻止)。最後,在酒店負責人出面道歉、值班人員一再賠罪的結局中收場。臨了,小孩母親還極力鼓勵小孩的做法,而那小男孩面對鏡頭,還面無表情、幾乎是理直氣壯地、高傲地說:“我最棒!”他的父母馬上就當場附和他:“你就是最棒的!”——看來其父母一定是無數次使用這種“時髦”鼓勵方式形成的結果。
看完這段新聞,我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我不敢保證這類孩子將來一定會成為眾所周知的馬加爵以及用硫酸潑黑熊等大學生一類人,但也不敢保證他們的將來一定會成長為既充滿創新的活力又有謙虛、謹慎、與人為善的人際關系。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無疑是最強有力的,不知道那對父母是否想到:媽媽的粗暴口語、父親揮舞的雙臂與拳頭會何等“強化”其自小就目空一切的孩子的思維方式。也許將來的他一定會用更加強有力的拳頭向社會證明自己是“最棒的”。時下,這是一種“時髦”的子女教育方式廣為流行,在各地各種場合人們會經常看到這種似曾相識的場面。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無論國內的政治生活、學術界理論研討還是社會生活當中人們從國外引進了很多思想模式,並推而廣之,但其中有很多理論是生吞活剝或生拉硬套。本文僅僅說到理
論之一“個性的解放”,即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個性”幾乎在年輕父母中達成共識,成為很多年輕父母“食‘洋’不化”的金科玉律。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口裡經常說的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個性”雲雲。至於到底要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個性”則不甚了了。甚至以為孩子的“刁蠻”與“任性”就是他的“個性”。我認為,這實在是對現代中國人最大的文化誤導。其實,人之初的動物性本能成分過多,這些動物性的本能是不適應人類社會的,必須在人的兒童階段逐步克服。“你最棒”這一用語,最早就是一些在美國生活過的人介紹回來的據說是美國人教育子女的用語,並且立即在大陸的年輕父母中蔓延開來——這無疑是所有“望子成龍”的父母們對孩子未來的期望。不能不顧客觀事實地鼓勵孩子一種自以為是的觀點;其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是“最棒的”,給孩子灌輸了一種自以為是的自大狂式的觀點,使其很難在社會上找到真正的自我。對孩子的鼓勵應該採取“正確的原則”並要適度,即使孩子是對的,也要選擇適當的詞彙來評價他的行為,使其既感到鼓勵,又不容易產生妄自尊大的情緒。一種信心的樹立,如果是以虛假的“吹捧”為前提;一旦當他知道自己不是“最棒時”,情緒將會一落千丈。這種“最好”的教育方法,不但在中國行不通,就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也必將行不通,看看美國等頻發的“校園槍擊案”就會知道其危害。建議,年輕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用極端的鼓勵用語“你最棒”、“你最好”等等,而採用恰當的鼓勵用語“你能行”、“你能辦到”之類的話語為好,這樣會給孩子一個餘地:即使他完不成某個任務,也不至於傷自尊。改革開放以後成長起來的孩子,即所謂的“80後”、“90後”。這兩代孩子的成長經歷頗為耐人尋味:此前報道過的“馬家爵事件”以及相類似的案例、多起,“乖乖仔”手刃父母的案例、多起“反叛”子女的案例,都曾使其親人“傷透了心”、
使社會廣大人士扼腕。但是,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那些“叛逆”為什麼會走到今天,其父母應負什麼社會責任,是不是值得人們深入思考?
有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些受自己子女“傷害”的父母,在人們寄予同情之時,能否反躬自問、找找自己在孩子早期教育上的嚴重失誤? 有句古語說得好:“嬌(慣)子如殺子”,現在也有其現實意義。父母在早期教育上的過分縱容和“嬌慣”,是導致成年以後孩子“不孝”、“不容於社會”、甚至殘害父母的主要原因。而“不分青紅皂白”地縱容孩子的“個性”,則是一種“理性”的嬌慣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故事三
美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案例
法律沒有規定教師對學生享有懲戒權,但是並不妨礙教師對懲戒權的研究。我們都知道,在美國,家長不準體罰孩子,如果家長體罰孩子有可能喪失對孩子的監護權,《刮痧》這部電影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是,並非所有的家長都不打孩子。我們來看一個“體面地接受肉刑”的故事:美國《芝加哥快報》的編輯總監道格拉斯先生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託,來中國做教育援助自願者,他說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他與妻子芭芭拉在女兒瓊妮4歲時離婚了,孩子由他撫養。他和女兒多次探討什麼是人的最寶貴的品質。瓊妮5歲時,一天她把幼稚園里的拼圖游戲板偷偷帶回家。道格拉斯發現孩子撒謊後,就讓她把玩具送回到幼稚園,並當面向老師道歉。回家後,讓她選擇懲罰內容:一是一個星期內不能吃冰淇凌;二是取消周日下午在中央公園的滑草游戲和野餐;三是在屁股上狠揍兩巴掌。最後,女兒決定接受第三種懲罰。 於是,道格拉斯給前妻芭芭拉打電話,請她回來當肉刑的“監刑官”。說到“監刑官”,道格拉斯說那是他與瓊妮一起看電影《勇敢的心》,當華萊士走上行刑架時,行刑宮在一旁高喊:“請這位紳士體面地接受肉刑。”道格拉斯
提醒女兒注意這個細節並且進行了探討——因為過錯我願意接受懲罰,但任何人不能剝奪我的尊嚴,我有權選擇至少一位目擊者證實懲罰的過程是否傷害到了我的尊嚴。這次小瓊妮因為撒謊而挨了兩巴掌會不會傷害到她的尊嚴,必須有“監刑官”證實。
此事過後一個星期,道格拉斯因為工作一直忙到凌晨3點。早晨8點鬧鍾響時,他沒起來,過了半個小時,女兒穿戴整齊地來到他的床前,說再不起床就趕不上幼稚園的班車了。結果,他們遲到了。園長微笑地問瓊妮為什麼遲到。道格拉斯找了個借口。瓊妮卻大叫是爸爸貪睡。道格拉斯很尷尬,向園長作了解釋後又對女兒道歉。女兒說:“我接受你的道歉,但是你因為撒謊也必須接受懲罰。你現在有兩個懲罰方式可以選擇:一是取消本周末與辛蒂小姐的約會(辛蒂小姐是道格拉斯剛認識的女友);二是接受肉刑。”道格拉斯說,芭芭拉出差去了,沒人當“監刑官”。這時,幼稚園園長出面了,說她願意出任本次肉刑的“監刑官”。最後,道格拉斯向他的女兒——一個年僅5歲的美國女公民撅起了屁股……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當教師的什麼樣的啟示?我覺得,首先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公民與公民之間的關系。公民是一個法律概念。正如道格拉斯最後表達的觀點,他和女兒之間的關系是兩個美國公民間的關系,他不能因為是父親,因為有學識,有社會地位就對女兒——一個幼稚園的小朋友,大呼小叫不尊重。實際上,家長、教師和學生作為公民在位址上是平等的,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始於出生、終於死亡。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名譽權、榮譽權都是一樣的。教師不能因為自己是教師,就可以在學生面前擺尊嚴,當然也不能因為學生是受教育者、被管理對象,就對他們大聲訓斥,甚至體罰和變相體罰。其次,家長、教師對學生的批評管教甚至懲戒,都是針對學生的行為,而不是學生的尊嚴。教育者也會犯錯、犯法。
犯錯、犯法就得接受懲罰甚至法律制裁。家長、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是行為,同樣學生受教育、被管理也是行為。有些家長、教師的批評、管教甚至懲戒學生,目的就是要觸及學生的自尊心。而有些學生對老師的批評不服,倒不是認為老師說得不對,而是覺得老師的批評讓他難堪、沒面子、下不了台,他的潛意識里感到自己的人格尊嚴受到了傷害。如果教師批評學生,像道格拉斯先生懲罰他的女兒那樣只對行為不對人,那麼我們的學生也許會像小瓊妮那樣,口服心服地接受批評。再次,家長、教師要研究對學生的批評、管教方法,讓學生選擇願意接受的方式。我們不妨學學道格拉斯先生,先和學生就某些原則達成共識,然後要求大家都得遵守。一旦違反了原則,不管是誰都得接受懲罰,至於懲罰的方式,不妨多出幾種,讓學生自己選擇。當然任何一種方式都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總之,透過這則“體面地接受肉刑”的故事,我覺得我首先是一名公民,遵紀守法的公民,其次才是一名教師,為人師表的教師。學生首先也是公民,也要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其次才是學生,需要完成學業的學生,要求自己的學生把教師當成和他一樣的公民來尊重,尊重教師的人格。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