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是什麼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准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類型有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
教育的基本解釋
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①培養新生一代准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 ②用道理說服人使照著(規則、指示或要求等)做:說服~。
教育的定義
「教育」的溯源及內涵 1.漢語「教育」一詞的溯源 始見於《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說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成為常用詞,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葉的事情。19世紀後半期,中國人開始興辦新式教育,現代漢語中「教育」一詞的通行,與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聯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國教育話語由「以學為本」向「以教為本」的現代性轉變。 2.西文「教育」一詞的溯源 在西方,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ecare。本義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於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從詞源上說,西文「教育」一詞是內發之意,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 3.教育的內涵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 教育的本質與功能 1.教育本質的多重審視 (1)內涵。所謂教育本質,就是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它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徵,即「教育是什麼」的問題。它反映出教育活動固有的規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徵。 (2)關於教育本質的四種觀點:上層建築說;生產力說;特殊范疇說;多重屬性說。 (3)關於教育本質的第五種觀點「意識替代說」: 唐震認為,文化教育的本質也許可以概括為:用我們已經掌握了的關於我們的對象及對象關系的知識,教給新的個體以應付對象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種意識改變另一種意識,以意識之間的碰撞、磨合、滲透及變革為目的,是一種意識覆蓋以至消除另一種意識的、令個體可能產生痛苦的過程。由於任何兩個個體所面臨的對象均有不同,從不同對象中得來的意識之間就具有差異性或沖突性,文化教育活動的受體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現實社會中,人們為了減弱受體的排斥心理,一是讓教育活動主要在長幼之間進行。年長者(或者先得知識者)一般居於教育者地位,年幼者知識匱乏,象個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過功利等方式加以誘導。比如古代有「學而優則仕」,今天有「知識就是財富」等教育目標的召喚,使得教育活動能夠正常地開展下去。 顯而易見,文化教育在增強個體的選擇特性方面具有工具的意義。教育者把前人與對象界進行斗爭的經驗概念化、知識化,並把它們傳授給個體。個體在還沒有介入所指對象之前就已經獲得了關於對象的意識。個體是准備進入這些對象,還是另選對象?他們所獲得的知識已經給他們作出了回答。 文化教育通過改變個體的意識空間來改變個體的選擇指向。人類通過文化教育增大了個體的意識空間,從而找到了教給個體選擇對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徑。人類的文化成果通過教育者附著在個體的意識當中,塑造了新的個體,為個體關於未來的指向提供了透視器和顯微鏡。 (參見唐震《接受與選擇》「科技與文化攜帶了新指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教育功能 所謂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動的功效和職能。就是「教育干什麼」的問題。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故可分為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與個體個性化功能兩方面。社會活動的領域主要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又可分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響政治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在一次國際教育會議上,留美博士黃全愈請教一位英國的教育家,卻沒有下文。可見,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關於教育的定義,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語錄」,這里集粹如下: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鍾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外國對「教育」也有許多精彩、精闢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 康德: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愛因斯坦:「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納:什麼叫教育?教育是讓孩子體驗發現世界是怎樣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親民教育:培育個性化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雅斯貝爾斯:「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 亞米契斯:教育是「愛的教育」。 種種釋義,各有千秋,都從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門。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作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對於認清教育的本質、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職責、找准前進的方向是大有好處的。這並非什麼咬文嚼字、鑽牛角尖。因為沒有理性的自覺,是不可能在實踐中做個自覺而清醒的教育者的。 教育是一種改變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途徑,一種積極引導人類的思想、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積極有效的途徑,從中性詞的角度看,可以有影響與之相對應,從貶義詞的角度看,可以有唆惡與之相對應。 教育是一種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儲備、精神境界的傳承和提升行為,也是人類文明的傳遞。一種以某些主觀意識形態去適當改變另外一些主觀意識形態的一種方法。是改變他人觀念與思想的一種科學的方法。教育亦是最廉價的國防體系。 總之,教育的本質屬性,即教育是一種影響,一種積極的影響,一種對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及自身的積極的影響。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即教會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通俗點說「教:上做下學(或模仿);育:正確態度對待客觀。」教育最終目的是以正確的習慣和態度對待客觀。 教育的邏輯起點: 教育的邏輯起點自然是人類社會的產生。從猿到人的轉變是由於生產勞動,猿在勞動中逐漸形成以大腦和手為核心的主體機制。大腦可以思維,手可以操作,這就使人區別於一般動物而變成「高級動物。」有了主體機制才有可能成為具有實踐認知能力的主體人,人類才能把自己提升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從而把客觀世界變成人類改造和認識的客體。而要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是需要有主體能力才可以的。人類社會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自身存在形式。
教育定義的功能、意義及其與教育觀的區別
大凡為某個事物下定義,一方面為了揭示其本質和特性,另一方面是為了確定其在有關事物的綜合分類系統中的位置和界限,使這個事物從有關事物的綜合分類系統中彰顯出來。為教育下定義也是這樣,比如培養、學習、訓練就是與教育相關的事物,恰當的教育定義就面臨把教育這個事物與培養、學習、訓練等事物區分開來的課題。 人們對教育進行相互交流必須有共同的基本認識才能進行。為此,就要對教育的含義加以描述,作出明確的規定,也就是給出它的定義。 教育這一事物在人們為它下定義以前就早已存在了,不論人們給它下什麼樣的定義都不會改變教育的本質和特性。恰當的教育定義能幫助人們理性客觀地認識教育,方便人們分析、探討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打下基礎。 教育的定義和教育觀都有「教育是……」的句式,因而容易引起人們對這兩者的混淆。教育定義描述的是教育的本質及特性,所以應力求其客觀性。而教育觀是人們對教育的看法,包括教育的作用、價值、功能、目的等等方面,具有多樣性、主觀性,意在指導人們的教育活動。 科學的教育定義有助於人們客觀認識教育,客觀認識教育有助於人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正確的教育觀有助於人們制定正確的教育方針、規劃、制度,從而促使人們進行合情、合理、合規、合適的教育活動。
用發生定義法定義的教育活動
教育是隨著人類社會的活動而出現、發展的事物,並非人類造出的物件。因此對教育進行定義,適合用「種差加屬」的發生定義法。就是由被定義的事物發生或形成過程中的特徵作為「種差」,加上該事物所歸屬的較為接近的「屬概念」來進行定義。 觀察老師向學生的授課、家長對孩子的引導等一些通常公認的教育活動,可以發現在這些活動中所用到的說、寫、演示等方式方法,其實是在傳播信息,而學生和孩子則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途徑來接受相應的信息,因此可以把這些教育活動歸屬於信息傳播活動。信息傳播及交流是社會活動的一部分,也是社會存在及發展的基礎,將信息傳播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屬概念」,符合定義規則的要求。而且,把「信息傳播」作為教育活動的特徵,能夠使其同特徵為「接受信息」的學習活動相區別。 但不是所有的信息傳播活動都是教育活動,人們傳播信息有各種各樣的動機。就說宣傳活動吧,就是以表達主張為出發點的,而老師和家長則是以改變學生和孩子的素質、能力,使其成長為出發點從事教育活動的。因此,把「著眼於他人的素質、能力」作為教育活動的動機特徵,即「種差」,就可使其區別於其它的信息傳播活動。 由於人的素質、能力包括生理、心理兩個方面。人受到信息刺激可引發其生理反應,如形成條件反射,這樣的效應理當屬於訓練活動的特徵和功能。而教育活動要達到的效果是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知識、情操等相關意識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狀態這一方面。因此把「影響他人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作為另一特徵加入到教育定義中,就可以使教育活動同影響生理機能的訓練活動區別開來。 綜上所述,可形成如下的教育定義:教育是指著眼於他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影響其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的信息傳播活動。教育活動中的信息傳播者被稱為教育者,信息傳播的對象被稱為教育對象。現實中不僅存在形態單純的教育活動,教育往往還和其它事物結合在一起形成復合活動,諸如教育訓練活動、宣傳教育活動、寓教於樂的文娛活動等等。它們既帶有教育活動的特徵和作用,還具有其它事物的特徵和功能,並使得教育活動的形態豐富多樣了。
❷ 教育的概念是什麼
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培養新生一代為從事社會生活做好准備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
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人們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動,都是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❸ 教育是指學校教育
1、教育就是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組成部分,個人在學校里學校教育接受計劃性的指導,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范、道德准則和價值觀念。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社會尊師重教,學校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在社會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3、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確實,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❹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含義
教育的含義
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的解釋
教育
jiào
yù
ecation
培養新生一代為從事社會生活做好准備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
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人們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動,都是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❺ 教育的類型有哪些
教育的類型:
1、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主要包括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也稱之為基礎教育,是接受中等及高等教育的基礎。受教育者在這一階段學習文化知識,做好初步的生活准備,為提高國家整體文化水平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我國把初等教育定為義務教育,對象一般7-13歲,目前小學學制為6年制。
2、中等教育
其指的是在初等教育基礎上繼續實施的文化教育和專業教育。普通中學在實施中等教育中佔大部分,承擔著為更高一級的學校提供優等生和為國家建設培養人才、提供勞動力的雙重任務。
除了普通中學教育外,中等教育還包括在中等專業學校學習。對於普通中學教育這種情況,中等教育為六年制度,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3、高級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前提上,繼續實施的教育形式,是培養高級人才或者專業人才的「孵化器」。在中國,有三種高等教育的學歷,簡單說來,就是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教育的主要功能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