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覺得什麼是教育
教育(Ecation)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目的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體現著人的主觀意志。由於人們對教育持有不同的價值觀,因而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據等問題上便形成不同的主張。從一般教育理論層次上來說,教育核心目標就是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其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教育
Ⅱ 你認為好的教育是怎樣的
好的教育是「教育無痕」,暨「潤物無聲」的教育。 1.環境的影響,耳濡目染,是好的教育:
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吧!三歲的孟子和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給父親守墳,就把家搬到墳墓附近,時間長了,孟子就和小朋友們學著哭墳,挖土,埋「死人」和辦喪事。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覺得集市買賣和叫賣很有趣,就和鄰居的孩子玩殺豬,宰羊,買賣肉的 游戲 ,學著豬羊死去的聲音和討價還價。孟母又把家搬到了學校旁邊。這樣,孟子天天都聽到孩子們讀書的聲音 ,因此他喜歡上了讀書,然後跟母親說:「我要去上學。」孟母聽到了,很高興,心想:「這里才是孩子應該走的正路!」就爽快的答應了。
之後,母親又用「斷機杼」的事實教育孟子,刻苦讀書,長大後,孟子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學說和孔子的學說 並稱為「孔孟之學」。孟子的母親也成為教育子女的榜樣,《三字經》被世代傳誦:「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子成功的教育,說明環境的影響,耳濡目染,對孩子非常重要,而且孩子越小,環境影響越重要!不是有「三歲看老」的俗話嗎,說明孩子小的時候,是人生雛形鑄造的關鍵,我們無論是父母還是學校,都應該為孩子創設有利於孩子人格形成的良好環境!
2.因材施教,潤物無聲,是好的教育我們大家敬佩的,世界世界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小的時候,被老師視為「低能兒」而拒之校外,富有教育經驗的母親,亦師亦母,自己教授愛迪生,她平時細心觀察,愛迪生,不但不是「低能兒」而且時常顯出才華。母親經常讓愛迪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有一次講到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時,母親讓愛迪生到自己家旁邊的高塔上嘗試,愛迪生拿了兩個大小和重量不同的球,同時從高塔上拋下,結果兩個球同時落地,愛迪生覺得很神奇,他興奮地告訴母親結果,這次實驗刻在愛迪生腦海里,發明家的種子就是這樣在母親的培育下,慢慢萌芽,生根,蓬勃成長。使愛迪生一生,為人類的文明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愛迪生的母親,正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引導愛迪生,充分發揮他好奇,熱愛思考,勇於實踐的特性,使他發明、創新的智慧和熱能發揮到極致,而且他真是對「發明創新」鍾愛一生!這樣的教育可謂「教育無痕,潤物無聲」啊!
我們的孩子,正像春天的「幼苗」,多麼需要「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啊!向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和 社會 愛心人士,呼籲「潤物無聲」的教育,奉獻給孩子們! 3.循循善誘,習慣培養,是好的教育小威特小的時候,被鄰居稱為「白痴」、「傻」,父親威特牧師,注意從小抓住孩子智力的曙光,開發孩子學習的潛能,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習慣,結果這個天生「白痴」的孩子,八九歲時,就能夠自如運用德、法、意、英、拉丁和希臘六種語言,而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不到十四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時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受聘為柏林大學法學教授,23歲時成為優秀的法學家和研究但丁的權威。威特一直講學,度過了幸福、快樂和有價值的一生。
卡爾.威特的成功,得益於父親,與他智慧的曙光同步,循循善誘,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讓他的智能得到超長的發揮。威特的父親確信: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4.父母榜樣的力量,身教勝於言教,是好的教育 5.做自己的伯樂,自我成就,是好的教育像周恩來總理,勵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和他同時代的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是把自己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胸懷家、國、天下,有時代使命感,孩子也需要這樣這樣胸懷大志的教育,成為自己的伯樂,成就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讓我們把「無痕的教育」奉獻給孩子,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你認為好的教育是怎樣的?」我是小學語文教師,我的回答不知題主是否滿意,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包括:課前主動搜集資料、課後自覺復習;課堂上積極思考、勤記筆記;閱讀時勤查工具書;邊讀邊勾畫批註,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讀書看報;隨時積累有用的知識;書寫工整、規范,行款格式正確;主動訂正錯誤;勤於動筆、習於修改、樂於交流。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學生如果能在小學階段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那麼升中學後就能更快地適應任務繁重而節奏快速地學習。
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體育 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 社會 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這是毛主席說的,現在也很好用!
01、一定要看的有趣的故事:
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擔任一所學校校長時,一次,他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立刻制止了他,並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
陶行知到校長室時,王友已站在門口了,他做好了挨罵的准備。誰知,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准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
不料,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不要再打人時,你立刻就停止了。」
意外的是,陶行知緊接著又掏出了第三顆糖:「我調查過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 游戲 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
陶行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因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讀了這個故事,你收獲了什麼?什麼是好的教育,我相信大家都有了大致的輪廓。02、眾所周知,教育的參與者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者包括家長(主要是父母)、老師。
被教育者就是孩子了。
在我們的印象中,教育就是家長或老師給我們講道理、傳授知識,孩子們接受知識的過程。
03、那麼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呢?
一、教育者不是高高在上。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畫面:
1、學生犯了錯誤,老師叫同學去了辦公室,過程大致就是這樣的:事情是怎麼回事?參與者還有誰?明天叫家長,並且寫一份檢查等等。
或許,你會辯解一番,但是,老師的權威是不容你挑戰的。這個樣子,老師的教育方法沒有創新,就不是好的教育者。
2、孩子犯了錯,被老師通知明天去學校,並且還要寫一份檢查。
或許,孩子會辯解一番,犟幾句嘴,但是,家長的威信不容你挑戰的,甚至父母大發雷霆,想要揍孩子……
好的教育,教育者不能高高在上,他們也要「仰視」,也要採取低姿態。
老師或家長就要說了:我們仰視、低姿態,還怎麼管理學生和孩子呢?那麼陶行知先生的做法值得我們家長和老師朋友們借鑒。我們要讓孩子口服心服,充分認識到錯誤,並杜絕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二、教育者勇於承認錯誤。對於父母或者即將做父母的我們,有沒有回憶起:假如老師或者父母冤枉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如果是這樣,請改改吧,難道要這些傷害,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嗎?
孩子最討厭被冤枉了, 那麼當事實調查清楚,孩子被我們冤枉了,我們包括老師有沒有道歉給孩子呢?
老師和家長又該說了:給孩子道歉,我們的面子要不要啦?以後,我們還怎麼管理呀?
好的教育,就是這樣,犯了錯,老師、家長也要勇於承認,請真誠地道歉,給孩子、學生樹立榜樣,建立正確的三觀。
三、教育的過程以及結果是完美的。想像一下,假如在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或孩子反應激烈,拒絕承認錯誤,而老師、家長異常生氣,甚至動手打人,或許,因為生氣而住進了醫院……
這樣,能稱為好的教育嗎?
人無完人,誰不會犯錯?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犯錯的機會。我們尤其要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當孩子犯了錯之後,需要保持冷靜,先處理因為犯錯導致的嚴重後果,比如:有人受傷之類。然後,我們再指出錯誤的地方,我們要孩子的確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絕對不會再犯類似錯誤。
其實,好的教育還有許多細節。今天,我們討論的是三個主要框架。
04、總結: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者一定要多學習,多學習、實踐科學、先進的方式和手段,不能一味固執地認為自己就是對的。只有不斷學習、總結、 探索 ,我們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教育,記得《教育學》中是這樣解釋的,有廣義和狹義之別,狹義的是面對面的傳授知識或技能。廣義的是指一切能使人得到生存能力培養的總和。包括知識,技能,師傅帶徒弟等等。而當前,我國有教育方針:2015年育必須為 社會 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 社會 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 社會 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最好的教育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因材施教
一,從教育的目標來說,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助於人的身心 健康 及素質的提高。
二,從教育的氛圍來說,應該是和諧的,愉悅的。互相尊重的。
三,從教育的過程來說,應該是民主的,互動的。教學相長的。
四,從教育的手段來說,應該是多樣的,理論的,實踐的,課內的,課外
五,從教育的效果來說,應該是適應 社會 、時代需要的,各方能夠接受或認可的。
綜上所述,為我理想中的教育。拙見僅供參考,歡迎指正!
能按興趣學,能隨時考,工作之後想學,也能學!
教:幫助其成長;育:呵護其成長。
Ⅲ 你眼中最好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這是一個熱門話題,也是一個人人都在關注的話題!
那麼何為好的教育呢?淺談一下個人想法:
「教育」一詞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那好的教育同樣也離不開。
一
首先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給的最初啟蒙,以及成長路上跌跌撞撞起著重要影響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咿呀學語、吃喝拉撒,到蹣跚學步再到獨立成長,每一步都是歷盡艱辛、不離不棄,尤其是母親這個角色。
可謂是打從娘胎起,媽媽就從此陷入了「水深火熱」還每天灌輸「養孩子是件極其幸福的事」強行洗腦,每天打怪升級般見證孩子的成長,所有的苦不堪言、強顏歡笑,就在孩子露出笑臉的那一刻煙消雲散、不復存在。
其實,教育孩子可以很輕松,可是養育孩子卻並不容易,怎麼就成了「媽媽」一個人的責任!
想想重男輕女的思想哪一刻沒有「妖魔化」重現,這難道不是教育迂腐的毒瘤!
想像那些與神獸一起寫作業的雞飛狗跳場景,還有給吞金獸儲備口糧、用品、衣服等,哪一樣不是媽媽來完成,爸爸們就理所應當拿著工作應酬敬而遠之、望而卻步呢!
有道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在這里我想說,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壓抑的,而是父母共同承擔孩子的成長,統一科學思想給孩子快樂的陪伴,讓孩子自信、獨立、快樂的成長,可披荊斬棘、從容應對屬於ta的人生!
最近的兩則新聞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一個是,[校長罵自己當全職媽媽的學生滾出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反饋,說校長思想腐朽的數不勝數,可是她真的是看不起「全職媽媽」一職嗎?當然這種現象也有積極的思想,人們已經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對「全職媽媽」有了正向思想認知!
可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才是我們看問題該有的基本素養。你真的了解事情背後的真相嗎?別跟隨網路噴子讓自己陷入「不仁不義」的誤區!
該校長也是抵不過社會輿論、唾沫橫飛,解釋了她罵自己學生的背後就是大山裡窮苦走出的孩子,經過一番辛苦培養還沒體現自身社會價值卻又回歸家庭,怕孩子吃了學習很輕的苦又嘗家庭重口味的苦!跟「全職媽媽」角色沒有直接的抨擊關系!
另一個就是,[一位家長忍受不了老師的百般要求,憤然退出家長群],很多單身狗們不能理解,為什麼呢?其實等你做了家長你就深表同情,甚至會為他的勇氣成為點贊狂魔!
很好理解的,現在的孩子壓力大,其實父母的壓力更大!
從小就以「千萬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父母以為買很多玩具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那是你沒看過《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親子教育最重要的一趴是共情彼此交流、相處;
父母以為把孩子扔給各種早教班、幼兒班就是最好的教育啟蒙,殊不知孩子最需要的更多的是你,是父母,《父母的語言》一書會打開你全新的教育啟蒙認知,當然有些早教機構還是很重視親子關系的;
學校以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啟蒙者,老師們就會事無巨細的把對孩子的要求,全盤和托給父母,那要學校是干什麼的呢?孩子做好孩子該做的,父母也有自己的一團糟,何必每天像沒頭蒼蠅似的嗡嗡環繞在他們耳邊呢?難道不知道相對於大吼大叫的行為,最有殺傷力的是嘮里嘮叨嗎?
說到底,教育離不開父母、老師、社會環境任何一個因素,而我眼中最好的教育是:
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該重視的,而且值得積極去捍衛的;
需要我們各司其職做好自己該做的,給孩子們營造輕松、融洽的氛圍;
需要我們一起努力培養出獨立、樂觀、自信的花骨朵們;
需要我們一起給花骨朵們營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健康食品、充滿正能量的社會;
需要我們懷著一種「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情懷,帶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的心態,
面對哪怕他是一個成年人,從小受《原生家庭》迫害長大的,我們也盡所能引導其對父母的修煉、對事情修煉、為人處事修煉等「饒恕」他(惡貫滿盈、禽獸不如、殺人狂魔等除外)!
畢竟ta也曾經是一個懵懂無知、潛力無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