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少年犯法怎樣教育
在處理青少年犯罪的問題上,主要有兩種類型,刑罰和非刑罰化,但無論哪一方面在青少年犯罪上大多數國家採取的態度都是教育為主,懲罰為副。因此,更多的採用非刑罰化的手段,這些手段主要有家庭教管、社區服務、社會幫教等。以下由法律快車小編來為您詳細介紹。
世界上對青少年犯罪適用刑罰的態度
當今世界上對於青少年犯罪,大多數國家都淡化對青少年犯罪適用刑罰的觀念,而代之以保安處分和教育處分等非刑罰處理措施,對青少年犯罪刑事追究的目的側重於教育改造。《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第十八條規定:「主管當局可以採用各種各樣的處理措施,使其具有靈活性,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監禁,有些可以綜合起來使用。
這類措施包括照管、監護和監督的裁決;緩刑;社區服務的裁決;罰款、補償和賠償;中間待遇和其他待遇的裁決;參加集體輔導和類似活動的裁決;有關寄養、生活區或其他教育設施的裁決;其他有關裁決」。《兒童權利公約》第四十條也規定:「應採用多種處理辦法,諸如照管、指導和監督令、輔導、察看、寄養、教育和職業培訓方案及不交由機構照管的其他方法,以確保處理兒童的方式符合其福祉並與其情況和違法行為相稱。」
我國對青少年犯罪的處理
我國在對青少年犯罪的刑罰處罰上的態度是從寬處理,只在一些特別嚴重的案件中才會採取刑罰措施。
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違法犯罪的青少年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政策,真正體現《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提出的「既保護青少年的成長,又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的精神,從體恤寬大,立足教育、感化、挽救出發,探索對於人身危險性較小的青少年犯罪採用非刑罰化方式,也就是放棄刑罰,採取寬松的處分方式。非刑罰化處理就是有針對性地免除青少年犯罪人的刑事責任。
結合我國社會實際狀況和對青少年保護的有益經驗以及司法實踐,非刑罰化處理的青少年犯罪包括:
1.犯罪情節輕微,按照刑法可以免予刑事處罰的。
2.按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的。
3.對於能夠適用緩刑條件的,可以擴大性作為相對不起訴處理,適用非刑罰化處理方法。
常用的非刑罰化處理方法包括:
1.家庭管教。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多與家長疏於管理和教育有密切關系。司法機關可以責令家長加強對青少年的管束和教育,並定期向專門機構報告,以促使違法犯罪青少年悔改向善、自救自新。
2.工讀教育。工讀教育是我國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它集控制與矯正兩種職能於一體,是對問題青少年進行矯正教育的有效方法。
3.社會幫教。司法機關可以要求青少年犯罪人所在的學校、單位、街道或鄉鎮組織負責對其進行日常的幫助教育,採取有效的措施,協助專門機構做好對青少年犯罪人的教育、挽救工作。
對在校學生、有工作單位的青少年犯罪人的幫教工作以學校、單位為主;對輟學或閑散在家和外來人員中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的幫教工作以居住地街道或鄉鎮為主。
4.社區服務。可以要求非刑罰處理的青少年犯罪人在指令的場所完成一定量的公益勞動,使之在勞動中得到幫助和受到教育。
我國在青少年的處理上是結合刑罰與非刑罰措施相結合,以非刑罰措施為主,在刑罰上採取慎用和從寬原則,以達到挽救、教育、感化青少年的目的。
㈡ 如何對未成年人進行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前提是在全社會形成法制教育刻不容緩的共識。 讓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自我防範意識,構築全社會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大環境。
1、法制教育要回歸學校素質教育和健全人格塑造的本源。
打造立體法制教育,建立完善學校評價體系,將法制課納入教學大綱,在開展以學生自我保護安全教育的同時,逐步添加以規則、平等、行為責任意識、誠信為內導向的法制觀念教育。法制教育側重指引在校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規范日常行為和預防受到非法侵害,要強調事後的依法追究,要有意識地宣傳一些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以法制教育為主,輔以道德規范、生活常識、日常禮儀等,尤其警惕案例對學生的負面誤導。
2、法制教育要注重劃分受教層次和有針對性精選法制講座內容。
注重不同年齡段的特性和教育順序性,分清層次,因才施教。對小學生,根據年齡特點,講解具體、淺顯的法律知識進行法律啟蒙教育;對初中生,根據其陳述性知識和抽象性思維能力,講解法律基本知識、以案說法;對高中生,鑒於其較高的認知結構、理性思維,可講法條、法理。要改變法制教育流於形式的局面,豐富法制教學形式和內容。根據學生特點,做好法律報告會、模擬庭審、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咨詢、宣傳板報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做法律教育中的主角。
3、法制教育要加大對未成年人家長的法制教育力度。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基礎和關鍵是從家庭教育抓起。通過對家長進行法制教育,使家長承擔起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嚴格貫徹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注重個案的庭前社會調查,發揮法庭教育的作用,盡最大可能的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彌補法制教育斷檔期存在的潛在風險,為其修復因犯罪行為而破壞的社會關系創造條件。
4、積極發揮公檢法等專業機關的作用。
簽訂共建協議,由當地的公檢法等機關派出專業人員,承擔對未成年人宣講法律、提供法律服務、開展法制教育、協助對學生不良行為矯正等工作。與此同時,在學校設立了維權信箱,公布維權熱線,多方位多渠道的收集來自學生方面的信息,並及時作出有效的反饋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