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要注意原則,那麼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原則有哪些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既要適應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又要遵循兒童活動的規律及教育的規律,還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教育資源來創設環境、開展活動。因此,教育活動的設計需要遵循多方面的原則,才能設計出科學、有效、適宜的教育活動,從而保證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順利實施。
(一)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在教育活動設計中,必須准確把握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以此為依據,著眼於促進兒童在身體、心理和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幼兒園教育活動不是幼兒的自由活動,也不僅僅是「玩」,而是幼兒的學習活動,是趨向於促進兒童身心發展的活動。因此,在設計幼兒園教育活動中,首要關注的是教育活動的目標與結果,其次關注教育活動的過程。設計出的教育活動是否成功有效,就是看教育活動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沒有起到促進作用。
發展性原則在這里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設計幼兒園教育活動,要以促進幼兒發展為出發點,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徵和個性特點,適應幼兒身心發展的水平。設計的教育活動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盲目滯後。另一方面,發展性原則指向教育活動的設計要以促進兒童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為落腳點,將「發展」作為設計的核心理念,在教育活動設計過程中,始終以幼兒為本,以幼兒的進步與成長為本,以促進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發展」統領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方式、指導與評價等各個方面的設計。
教師貫徹這條原則,首先要確立正確的兒童觀和發展觀,視兒童的發展為自然與文化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兒童積極主動與環境互動的過程,要承認兒童的發展具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其次,教師要將兒童的身心發展作為教育活動設計的重要目的。幼兒園教育活動就是為了幼兒的發展而存在的,兒童的身心發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落腳點。因此設計教育活動時,要將教育活動立足於兒童的「最近發展區」,讓教育活動成為促進兒童發展的重要力量。再次,就是要特別關注個別差異,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同齡兒童也差異很大,不僅表現在水平上,而且表現在類型上。因此,設計教育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教育活動的個別適應性,多採用小組活動的形式,少採用集體教學形式,適當採用個別教育形式。
(二)以幼兒為本的原則
以幼兒為本的原則是指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中,教育活動主體是幼兒,設計的出發點是幼兒,設計的歸宿點也是幼兒,要以幼兒為中心設計教育活動。幼兒園教育活動是幼兒的自主活動,活動的主體是幼兒而不是教師,教師是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促進者。《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設計幼兒園教育活動時,教師要將設計的關注點放在幼兒身上,而不是教育的目標或內容上;將教育活動的過程設計成為幼兒自主活動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的教學過程;將教育活動的環境創設成為幼兒適宜活動的環境,而不是教師喜愛與控制的環境。
在貫徹這一原則時,首先教師要把握不同年齡幼兒的發展特點、學習特點以及個性特點,設計活動要具有靈活性,能夠適應不同幼兒的特點和需要。其次,教師在設計教育活動時,盡可能地從幼兒的社會生活中發掘主題,組織開展活動,既適應幼兒生活,又能因地制宜。再次,教師要充分開發幼兒園和社區的各種資源,以便實施教育活動時,具有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背景來支持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
❷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原則是指什麼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指學前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以及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索過程。 2、系統性原則是指選編的科學教育內容是按照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律編排。 3、技術 ①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 ②除操作技能外,廣義的還包括相應的生產工具和其他物質設備,以及生產的工藝過程或作業程序、方法。 4、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按其層次,從上到下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可以分解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四個層次。並且分別闡述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 1、觀察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啟發學前兒童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客觀世界的事物與現象,使之獲得具體的印象,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種方法。 2、小實驗是在人為控制條件下,教師或學前兒童利用一些材料、儀器或設備,通過簡單演示或操作,對周圍常見的科學現象加以驗證的一種方法。 3、科學小製作就是學前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紙、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無毒無害的廢舊材料製作各種簡單的玩具或陳列品,使兒童在這種動手動腦的活動中積累簡單的科學經驗,掌握一些粗淺的科技知識和操作技能。 4、分類亦稱「歸類」,是根據事物的異同,把事物集合成類的過程,即把一組物體按照特定的標准加以區分,抽取同類事物的共同特徵,進行概括的過程。 1、操作性問題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材料就是指輔助科學教育進行的,用來幫助兒童進行科學學習的各種工具。既包括教師向區角投放的供兒童自選活動的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兒童自由探索的材料,還包括在教師專門組織的科學教育活動中為兒童投放的材料。 3、集體教學活動就是教師根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課題,決定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和技能,並創設相應的環境,提供合適的材料,面向全體學前兒童開展的科學教育活動。簡單的說,是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的集體性的科學教育活動。
❸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原則包括哪些
一、明確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概念和意義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問題並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是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創設條件、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提供充分的物質材料,通過運用不同的方式設計與組織幼兒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索活動;是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經驗、建構概念、發展智能、養成科學態度的過程。 隨著《綱要》的頒布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也由封閉走向了開放,由靜態變為動態,由單純知識的傳授轉向為幼兒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幼兒有關自然界的知識,而且能激發幼兒對自然的關心和興趣,初步形成幼兒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正確態度,對幼兒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今天,進行幼兒科學教育就必須要從目標定位、內容選擇、方法途徑等方面去探討,通過創設適宜的科學啟蒙教育環境和各種活動,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幫助幼兒在探索活動中,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應有的知識技能。
❹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原則有哪些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有四項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教育活動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括教育活動目標設計、幼兒情況分析、教育活動內容的分析與處理、教育活動模式的選擇、教育活動使用的媒介和方法的選擇與運用設計、教育活動效果的評價與反饋等。
(二)程序性原則
為了讓准備進行的教育活動能有序地進行,教育活動設計必須根據幼兒認識的規律、知識的邏輯順序和教育活動規律,設計好有效地進行教育活動的程序,讓教育活動有序地一環扣一環地進行,進而循序漸進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