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理念動手動腦是什麼意思

教育理念動手動腦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7-19 14:19:38

A. 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

理念一:與孩子平等相處。孩子來到人間,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只不過在小的時候獨立性差一些,隨著年齡的增大,獨立性越來越強。小的時候需要較多的是關心、呵護,但隨著年齡的增大,更需要的還有尊嚴、自信、理智、謙虛等。父母教育孩子應該在一個寬松、祥和、愉快的環境中,通過討論、爭論的方式,讓各方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後以理服人,並且要心服口服;有些暫時無法爭論清楚的問題,要允許保留;要有求大同存小異,長期堅持不斷解決新老問題的胸懷,不武斷地下結論。

理念二:同孩子一起同學習。在人的一生中,誰都隨時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因為我們就是在錯誤中學會了正確。由於社會環境在不斷的變化,自身的年齡、孩子的年齡和知識面也在不斷變化,所以父母以前的經驗不一定會適合孩子;當孩子長大到一定年齡後,在某一方面的知識超越父母,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兒。在如今知識大爆炸的年代,誰又能把所有的知識全部掌握呢?故有些父母一句「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父母應該做、也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與孩子相互學習、共同進步,而不只是要求孩子學習。

理念三:幫助孩子改正缺點。要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肯定孩子的優點,同時督促孩子改正自己的缺點。在中國傳統觀念中,經常會因為一個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就對其全面肯定;而對於有了缺點、錯誤的人,則抓住錯誤不放。其實細想起來,一個在某一專業領域有突出成就的人生了病,不是一樣要找醫學專家治病嗎?在世上全是優點,或者全是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都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人,只不過比例有些差異罷了。作為家長要幫助孩子保持優點、改正缺點,讓優點的比例在父母的關愛中不斷得到提升。

家庭教育理念怎麼寫 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2 父母應具備的方法

家庭教育光有一個望子成龍的想法是非常不夠的。父母必須要認識到,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持之以恆的工作,必須要從日常的小事做起。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父母應注意以下幾點:

方法一:一定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來看待。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有時父母有足夠的知識去引導他們,但也有時可能會遇到不是自己強項的內容。這時有些家長就會粗暴地對待孩子,而不敢承認自己不懂;或是借工作忙推託。這樣時間一長,孩子有事就不會找你,自然溝通的機會就會減少,長此以往也容易出現溝通困難。當遇到家長不會的問題時,正確地做法是教會孩子學會自學。如上網搜索、抽空陪孩子購買書籍、幫孩子找專家,抽空與孩子一起討論等。當與孩子意見不一致時,要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慢慢解決。

方法二、培養孩子學會理智、不無理取鬧。慾望是人的本性,慾望過度或者沒有慾望都是不正常的,關鍵是要把握好度,根據實際情況理智地選擇要什麼、放棄什麼。對孩子理智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最省時省力的做法是從孩子小的時候做起。最好用的方法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例如經常有人說「我的孩子干什麼都不上心、粗心,大人說也不聽。」其實這是因為父母給孩子提供的生活環境太好的緣故。讓孩子生活得好一些當然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孩子長大後總要去面對生活的壓力,所以要有意識地給孩子「製造」一些環境幫助孩子成長。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可以「學」孩子「粗心」,如將女孩子心愛的衣服故意「洗」出毛病;將男孩子最喜歡的玩具「粗心」地弄壞等等,在孩子痛哭後,給他講清楚粗心的後果,比你說幾年空洞教育的話不知要好多少倍。在對付孩子無理取鬧時,父母一定不要心軟,這是孩子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越小的時候解決,代價越小。

方法三、幫助內向、不自信的孩子建立自信心。當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會情緒低落,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必然形成遇事逃避的性格。對於這種情況,一定要利用各種機會鼓勵孩子,同時幫助孩子在輕松的環境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孩子在成功的快樂中樹立自信、樂觀的人生觀。當孩子遇到困難情緒很低落時,可以把這個困難故意人為的誇大,說這個問題孩子確實是很難,而不是孩子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方法去解決。另外對某一件孩子看來很平常的事大加誇獎,說說自己當年做這事時的糗事,這樣可以使孩子得到暗示,增加孩子積極尋找辦法解決問題的興趣,樹立自信心。

B. 教育理念是什麼

教育理念,即關於教育方法的觀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
教育新理念的內容較多,主要是以新的課程標准為依據,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採取自主討論、自主研究、合作學習等新的模式下教學,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自有教不好的老師,取消傳統的死板的教學方式,具體的幾個方面如下:
1、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於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於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2、教師最大的享受、最大的樂趣就在於覺得自己是學生所需要的,是學生所感到親切的,是能夠給學生帶來歡樂的。
3、站上講台的教師,是合格教師;站穩講台的教師,是骨幹教師;站好講台的教師,是專家型教師。
4、把一流的學生培養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師,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師;把非一流的學生培養成有用人才的教師,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師。任何一個教育家都是因為對非一流的學生的培養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

C. 搞懂steam教育的理念是什麼

未來,我們需要的不是只會讀書的「好學生」,而是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這就是STEAM教育理念誕生的最初意義。

STEAM是一種注重實踐的超學科教育理念,有別於傳統的單學科、重書本知識的教育方式。STEAM教育理念由美國政府提出,以加強美國K12關於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的教育。STEAM的原身是STEM理念,即科磨渣基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的首字母。後來,隨著這套教育理論的發展,藝術(Arts)也被引入,使STEM理念變得更加全面,形成現在的steam教育理念。

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完成他們感興趣的、並且和他們生活相關的項目,從過程中學瞎謹習各種學科以及跨學科的知識,提升動手能力。也就是說,這梁亮個教育理念並不重視教育孩子知識本身,而是教育孩子學會自主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STEAM教育不怕孩子犯錯,而是要鼓勵孩子們去行動,讓他們嘗試不同的做法,聽到不同的觀點,並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創造能夠應用於真實生活的知識——·

創造能力:通過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帶來創造力的源泉,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發展孩子的空間觀念和對藝術的敏銳能力很重要。

·思維能力:在交互運用中,在相互的碰撞中,實現深層次的學習、理解性學習,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技能和認識。

·創新意識:要求孩子們動手動腦,使得孩子注重實踐、注重動手、注重過程,並基於創新意識下,結合動手實踐和 探索 ,真正喚醒孩子與生俱來的創造力潛能。

·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與旁人或同伴交流或交換思想意見,發揮集體的智慧,在動手的過程中力求解決問題,培養孩子團隊協作和溝通的能力。

STEAM鼓勵孩子們自己動手完成自己感興趣的、和生活相關的項目,從這個過程中來學習各種學科和跨學科的知識。所以,STEAM教育與國內當下所倡導素質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因此,教育專家將STEAM引進國內之後,立刻引起了教育界和家長們的重視。

遺憾的是,盡管國內STEAM教育風生水起,但走形式、抄範本等問題十分普遍。STEAM教育理念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與中國傳統的「應試教育」正面沖突,許多家長對STEAM教育一知半解,也無法使孩子真正從STEAM理念中受益,甚至很多急功近利的教育機構,也沒能成為該理念的實踐者。

很多創客教育課程所解決的問題,都是從已知到已知。其實,STEAM教育所要培養的是解決從未知到已知的問題。當前,實施STEAM教育需要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

1)STEAM教育屬於跨學科綜合性學習、綜合性教育,其著眼點應該落實在怎麼教、教什麼。

2)在融合創新教育過程中,如何能夠把分散的東西融合起來,產生進一步推動教育改革的偉大力量。

3)融合創新理念離不開當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媒體手段,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其目的是培養學習者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

運用情景式、任務型的教學方法,採取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提升直觀發散思維和融合創新思維能力,這才是STEAM教育理念的精華所在。

STEAM教育是一種融合創新教育,是基於現行教育與未來 社會 發展相匹配的需求而發展出來的。STEAM的目的在於解決未來世界性的問題,將科學、技術、工程、人文、數學等多學科充分融合,以激發學生好奇心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持續學習興趣。

歸結起來,STEAM最核心的特質就兩個:思考方式與全面發展。

(1)教授「思考方式」,而不是「知識點」。以一個孩子在手工課製作沙包為案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第一步,裁剪布料;第二步,用針線來縫合;第三步,怎麼收針;最後一步,把沙包封上口,填充沙子。這種方式錯了嗎?並沒有。學生只要按老師教的方法,就可以做出一個小沙包來。但是,學會了做小沙包,學生能學會做其他的嗎?不一定。在STEAM課堂中,老師可不是這么教的。老師會首先問學生,沙包是干什麼用的,引導學生去思考它的功能是什麼。這樣思考後,學生自然會去想要實現這些現實功能,需要用什麼材料。隨後,老師會叫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材料做沙包。第三步,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製作沙包。做完之後,學生要自己丟一丟,檢測一下,用現實來反饋。

這就是STEAM教育的核心:發現問題-設計方法-解決問題-驗證效果。它並不追求讓孩子掌握做具體東西或解答具體題目的知識點,而是強調掌握一種思考方法。當學生掌握方法之後,還能夠將方法運用於製作其他物品上。

(2)注重「全面發展」,而非「單項突出」美國STEAM課程中有一個關於電子蟲教學的經典案例。老師讓學生買來電子蟲,並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蟲子生理結構的特點。這個過程,要求學生去認識蟲子的能力,種類,爬行速度,力氣等,既包含了生物知識,還包含了結構和功能匹配的整體思維方式。當然,觀察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為了讓學生設計電子蟲賽跑競賽。這時候,老師要求學生要仿照人類的短跑競賽來設計不同的賽道。每個蟲子特點不同,學生必須根據蟲子的特點,設計出有利於自己蟲子的賽道來。這個過程,就涉及到了物理、運動知識和設計能力。設計出賽道之後,還要制定比賽的規則,要為競賽做宣傳,這里涉及到人文藝術的東西,是STEAM中的Arts部分。

公眾號:飛趣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