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的屬性是什麼
擴展閱讀
曹剛川的同學是哪個主席 2025-02-06 17:03:29
做教育機構需要哪些能力 2025-02-06 17:00:08

教育的屬性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7-19 03:36:10

㈠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什麼

(1)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活動,是個體在社會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識的、有目的、自覺地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
(3)教育是以人的培養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4)在教育這種培養人的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的矛盾。

㈡ 教育的三個本質屬性是什麼

教育的本質屬性具體而言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教育是人類獨有的社會現象。也就說教育活動只存在於人類活動中,動物界是不存在教育活動的。比如,鴨媽媽教小鴨子學游泳;老鷹教小鷹學飛都不屬於教育活動。

第二,教育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的活動。這一點強調的是教育活動具有意識性,所以不等同於本能活動。例如:初生嬰兒學吸奶;初生嬰兒會游泳,這些都屬於人類的本能反應,屬於不能算作教育活動。

第三,教育活動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響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我們說學生自學不屬於教育活動,因為自學中不存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相互影響。

歷史

始見於《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成為常用詞,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事情。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有識之士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

隨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范圍內提倡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㈢ 教育的基本屬性有哪些

多選題:信息的基本性質是:_____、可識別性、可處理性、可度量性、可傳遞性和可共享性。

A、普遍性

B、特殊性

C、靜態性

D、動態性

答案:AD

信息具有不滅性。信息不像物體和能量,物質是不滅的,能量也是不滅的,其形式可以轉化,但信息的不滅性同它們不一樣。一個杯子被打碎了,構成杯子的陶瓷其原子、分子沒有變,但已不成為一個杯子。又如能量,我們可以把電能變成熱能,但變成熱能後電能已經沒有了。而信息的不滅性是一條信息產生後,其載體可以變換,可以被毀掉如一本書、一張光碟,但信息本身並沒有被消滅,所以,信息的不滅性是信息的一個很大的特點。

信息可以廉價復制,可以廣泛傳播。信息的復制不像物體的復制,一條信息復製成 100萬條信息費用十分低廉。盡管信息的創造可能需要很大的投入,但復制只需要載體的成本,可以大量地復制,廣泛地傳播。

某些信息的價值有很強烈的時效性。一條信息在某一時刻價值非常高,但過了這一時刻,可能一點價值也沒有。現在的金融信息,在需要知道的時候,會非常有價值,但過了這一時刻,這一信息就會毫無價值。又如戰爭時的信息,敵方的信息在某一時刻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可以決定戰爭或戰役的勝負,但過了這一時刻,這一信息就變得毫無用處。所以說,相當部分信息有非常強的時效性。

㈣ 教育的屬性是什麼

教育的屬性(一)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對教育的本質屬性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這表明教育是人類所獨有的社會現象。動物哺育下一代,但動物一直以生物實體的形式存在。第二,教育培養人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進行的。這表明教育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本質區別,其他社會現象也對人的發展有影響,如社會生產對人的發展也影響很大,但不是自覺地、有目的地影響人的發展。第三,在教育這種培養人的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內容(反映和體現著社會要求)三種要素之間的矛盾運動。 (二)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的永恆性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它是一個永恆的范疇。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著教育。 教育具有永恆性的原因源於教育具有兩大社會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現存的生產力,作為生產斗爭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現存的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 社會的存在和延續離不開教育。教育在任何社會都要承擔傳授生產知識、技能和經驗的任務,使年輕一代適應現存生產力的需要;同時,也要承擔傳授社會的思想意識、風俗習慣和行為規范的任務,使年輕一代適應現存生產關系的需要。正是因為教育具有這兩大社會職能,所以教育具有永恆性。 2.教育的歷史性 教育又是一種歷史現象,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歷史性。如我國目前的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等很多方面與解放初期的教育就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教育具有歷史性的反映。 在階級社會,教育必須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願望和要求,表現出鮮明的階級性。階級性是教育的歷史性在階級社會中的必然反映。在階級社會中,學校教育的控制權屬於一定的統治階級,統治階級為了使教育為自己的統治服務,必須把自己的利益、願望、要求反映到教育上。當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變化或者新的統治階級代替了舊的統治階級,教育也要進行相應的變化。如當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時,就要求教育也進行改革,以社會主義的教育代替資本主義的教育。 3.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制約,但是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又具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系。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物質條件而憑空產生。任何一種教育,從其思想、制度、內容、方法等方面來看,盡管受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但同時又是從以往教育發展而來的,都與以往教育有著淵源關系,即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系。教育自身的繼承關系,也稱教育的繼承性。正因為教育具有這種繼承性,在同樣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國.家,會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會表現出不同的傳統和特點。 (2)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教育雖然受政治經濟制度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但同時又和上層建築中其他意識形態發生密切的聯系,受這些意識形態的影響。意識形態主要表現為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哲學思想、宗教、文學、藝術、法律等。一般說來,意識形態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表現在教育觀點上;二是反映在教育內容上。正是由於教育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在同一時代,當存在不同的意識形態特別是不同的哲學思想時,也會出現不同的教育觀點。如孟子和苟子處於同一時代,孟子是性善論者,苟子是性惡論者,因此,他育觀點也有很大的不同,孟子認為教育的作用在於保持人所固有的善性,苟子認為教育的作用於用人為的力量去糾正人的惡性。 由於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傳遞社會意識,使年輕一代掌握社會所倡導的社會意識形態,所以在教育內容設置上會選擇社會所倡導的社會意識形態。當社會意識形態發生變化時,也會引起教育內容的變化。再者,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化,往往首先影響到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然後才引起教育觀點和內容的變化。可見,政治經濟對教育的影響,常常要以其他意識形態為中間環節來實現,這也是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體現。 (3)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雖然受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制約,但是與政治經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種情況是教育落後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即當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改變,某些教育思想、內容、方法還能存在相當長的時間,這時教育對新的政治經濟起著阻礙作用。如目前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思想、內容等,可是一些地方還存在著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一些教育思想、內容等,它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起著阻礙作用,必須進行改革。另一種情況是教育超前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這時教育對新的政治經濟起著催生作用。即在舊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未被推翻前,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產生新的教育思想,對新社會起著催生作用。如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出現使無產階級把教育領域的斗爭看作是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斗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推動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發展。 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以上三個方面。我們在分析研究教育問題時,不能單就政治經濟制度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來考察,在教育工作中照搬政治上經濟上的一些做法或以政治經濟取代教育,漠視教育自身的規律,不考慮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但是我們也必須明確,教育的獨立性只是相對的,不能將教育的獨立性絕對化。